檀 新 林
義務教育三科統(tǒng)編教材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加了大量古詩文、諺語等,歷史教材也引入了大量典故、古詩文、諺語等歷史類詩詞資源。這類資源包括史詩,詠史、懷古、記事、詠物類的詩、詞、楹聯(lián)作品,民間流傳的歌謠、諺語等類型。由于作者在評價歷史人物、事件時,或是詠物言志的過程中,帶有極強的時代特點和個人情感,因此,隨之產生的詩詞資源也就成為了客觀歷史即歷史鏡像在詩人思想意識中的主觀反映,因而產生歷史的意象。無論是研究歷史本身還是詩人的主觀情感世界,歷史類詩詞均可以作為重要的歷史資源。在教學中利用這些資源,挖掘歷史類詩詞的深厚內涵,對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增進學生對歷史、文學作品的理解有重要意義。
史詩是人類最早的精神產品,是我們了解早期人類社會重要的資料來源。它以歌頌古代英雄人物或重大歷史事件為主要內容,經(jīng)集體創(chuàng)作而產生,反映了人類童年時代的歷史記憶。史詩作為民族的“根譜”,一直被奉為經(jīng)典。它與神話傳說相關聯(lián),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否定神話成分,以歷史紀事性獨立于精神世界,成為史學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
史詩作為先民的集體記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打上了具體民族和具體歷史時代的烙印。當原始社會解體、部落戰(zhàn)爭、自然災害、族群遷徙等重大事件發(fā)生時,先民在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條件下對英雄人物產生精神臆想。在文字產生之前,他們以集體的智慧創(chuàng)作,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傳承,從而留存了本地區(qū)、本部落的歷史記憶。具體來看,距今4000 多年前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chuàng)作的《吉爾伽美什》,古代印度人創(chuàng)作的《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代希臘盲詩人整理的《荷馬史詩》,中國藏族流行的《格薩爾王》等,這些都是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史詩。西周時周公制禮作樂,亦重視史詩的作用,創(chuàng)作了《詩經(jīng)》中最初的詩篇。英雄時代留下的英雄史詩,不僅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也是我們認識人類早期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其所指向的歷史鏡像是先民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其對歷史的認識水平。歷史學科教學中適當利用這些史詩資源,分析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對于認識人類與自然界或部落之間的斗爭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以詩詞為載體,以簡潔凝練的詞句表達了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個性化理解。這些懷古詠史詩詞因作者個人際遇及所處歷史背景不同,在特定歷史的認識上更具主觀性,但也是一定時代特征及作者情感認識的反映。在有關東漢豪強勢力及魏晉南北朝士族勢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西晉文學家左思的《詠史》(其二)能準確背誦,但對才高位卑的寒門子弟緣何如此卻不知所以然。通過學習“東漢豪強地主”及“士族”相關內容,再讓學生講述此詩作的歷史背景及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學生對此詩的歷史認識及對士族歷史的理解明顯提升了一個層次,語言表述也較先前豐滿得多。
詠史與懷古詩以歷史題材為詠寫對象,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歷史事件的成敗等發(fā)表議論,或抒發(fā)感慨,或借古諷今,或發(fā)思古之幽情,兩者各有側重。詠史詩多針對具體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而懷古詩多是登臨舊地有感而發(fā)。如有關隋朝大運河的詩作,皮日休《汴河懷古》其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胡增《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李敬方《汴河直進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知。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雹佟度圃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58 頁,第281—283 頁。宗元鼎《煬帝?!罚骸暗蹣I(yè)興亡是幾重?風流猶自說遺蹤。但求死看揚州月,不愿生歸駕九龍。”教學中若能充分發(fā)掘詩作中的資源,引導學生思考,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錦帆未落干戈起”和“禹功”反映了什么歷史事實?在四位詠史詩人中,你認為哪一位詩人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評價最恰當,為什么?四位詩人從不同角度對隋朝大運河做出不同的評價,我們歷史教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認識作品中的歷史鏡像,即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基本史實及作者對此的真實態(tài)度。而作者的立場、情感及評價則是隋朝開鑿大運河歷史事件在作者主觀世界形成的意象。只有區(qū)別了作品中的歷史鏡像與意象,才能準確理解作品中的歷史事件、作品本身及作者情感。這類懷古詩詞在高考歷史試卷中已多次出現(xiàn),如2006 年江蘇高考歷史卷第24 題即考到了上述內容。
長篇敘事詩是表現(xiàn)歷史的另一種詩歌形式,世界各民族均有自己的長篇敘事詩。它將文學的形式與歷史的內容相結合,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歷史內涵,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認識和情感態(tài)度。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就歷史時空觀念來看,涉及到安史之亂前的“華清池”“玉樓”“驪宮”等長安建筑及“云鬢、金步搖、芙蓉帳”等極盡奢華的皇宮生活場景。安史之亂中的“漁陽”“西南行”“西出都門”“峨嵋”“劍閣”“蜀江蜀山”“馬嵬坡”等詞匯的組合,描繪了一幅完整的避難路線圖,形成一組歷史鏡像。歸來后的“太液”“椒房”“西宮”等,“池苑依舊”卻是“落葉滿階”,鏡像中就有意象。因此,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唐代貴族宮廷生活、皇宮建筑、避難路線等重要歷史信息。就藝術情感看,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chuàng)造了一個回旋婉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藝術形象,再現(xiàn)了歷史的情境,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2008 高考上海卷A 組第6 題引用“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詩句,要求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再現(xiàn)歷史情境,即是從歷史的意象回歸鏡像。
再如白居易的《賣炭翁》,“牛困人饑日已高”時為何賣炭翁還在“市南門外泥中歇”?此處的“市”究竟是在何處?“黃衣使者”手拿“文書”口稱“敕”,這是怎樣一個買家?以紅綃和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這種以物易物交易方式是否存在?“千斤炭”換得“半匹紅綃一丈綾”是否等值?首先,“日已高”還在“泥里歇”是因為“恒規(guī)”規(guī)定了市場啟閉的時間,正如今天的超市營業(yè)時間一樣。此處的“市”是指唐朝的“宮市”,由長安尉管理,官府制定了詳備的宮市交易規(guī)章,叫做“恒規(guī)”。從“黃衣使者”“文書”“敕”等判斷,這位使者的身份可能是負責為皇宮采買物資的辦事員?!皩m市”中官家采買存在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其次,唐都長安有“東市”“西市”,而賣炭翁從南山長途跋涉,選擇長安城北的“宮市”,是因為他相信只有皇家才能給出合理的價格,才有好的收益。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自發(fā)前往宮市交易而非被強迫。同時,家有載重千斤炭的牛車說明經(jīng)濟條件并非赤貧。再次,從交易過程看,采購者宣示“文書”,以“半匹紅綃一丈綾”抵充炭值,還是遵循了“恒規(guī)”對宮市入市交易、度量衡、物價管理等相關規(guī)定。
當然,在武周時期市場交易中確實發(fā)生過政府低價強購的不公平交易,且長期存在。唐宣宗時為防止采買人員侵害工商業(yè)者利益,在《受尊號赦文》中宣稱:“其所市易,并須先給付價錢。如有妄配百姓,買物不給價錢,官吏等并準此同枉法贓例處分”。①劉玉峰:《唐代對民間工商業(yè)的政策與管理》,《學習與探索》2001 年第6 期?!凹t綃”和“綾”對賣炭翁來說或許沒有太大價值,但作為皇家用品并有相關文書,可以二次交易賣與貴族富有之家,獲取利潤。當然,《賣炭翁》寫作于唐憲宗時期,也是“宮市”為害嚴重之時。該詩既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辛勤付出的同情與理解,也反映了唐朝社會生活及經(jīng)濟運行狀態(tài)。從這里我們既可以看到規(guī)則、秩序與社會現(xiàn)實,也可以看到辦事人員罔顧“恒規(guī)”、驕橫跋扈的一面及作者的情感指向。讀懂作品中的歷史鏡像、作者的歷史鏡像,就會讀懂作品中的歷史意象,更能懂得作品的意義與作者的情感。
每當發(fā)生重大歷史事件時,士人以他們獨特的視角來記載重大事件,或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譏諷當時的政治等,因而留下了諸多寶貴的歷史資源。這些當時人對當時事或褒或貶或客觀記載的詩詞作品,無疑是當時歷史的見證,濃縮在字里行間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隱藏在文字背后的則是當時重大的歷史事件或深刻的社會背景。此類詩詞中,我們耳熟能詳?shù)挠卸鸥Φ摹叭簟薄叭齽e”及唐代文化人士與國際友人之間的唱和吟誦等。晁衡居唐五十年,回國時在送別集會上,王維即席作《送秘書晃監(jiān)歸日本國》,“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表達了詩人與日本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李白未能參加別宴,事后聞聽晁衡遇難的訛傳,作《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雹诿镍P:《李白詩集》,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0 年,第294 頁。以筆蘸淚,表達了對朋友的惋惜和內心的無限愁苦,這是作者情感的歷史鏡像,而晃衡回國的歷史鏡像則從兩個作品中得到相互印證。這種唱和俱佳的詩句,不僅表達了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也是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的表現(xiàn)。
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留下的絕命詞可謂蔚為大觀,讀來令人感慨唏噓。如朱元成“死我一人天下生,且看革命起雄兵”,胡瑛“仗劍十年悲祖國,橫刀一笑即仙鄉(xiāng)”,蔣翊武“當年豪氣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嗟我寂冤終無了,空留膚劍作寒鳴”,黃芝萌“天悲卻為中原鹿,友死猶存建衛(wèi)蠻。紅點濺飛花滿地,層層留與后人看”,熊朝霖“極目中原久陸沉,南天痛史更傷心”,韓伯棠“借債重重已破家,是誰斷送好中華。千秋自有董狐筆,撒手西歸不理他”,吳祿貞《臨終遺》中的“共和未成身先死,一腔孤憤血映紅”……③張永芳:《近代詩歌選注》,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年,第18—22、39—41、55 頁。歷史轉型之際,緣何有如此眾多的社會精英慷慨赴死?他們是誰?他們?yōu)榱苏l?如此眾多的絕命詩,給我們提示的歷史信息何等豐富!從當時家國危亡的歷史背景,到革命黨的知識結構,再到革命黨人的理想情懷,無不給我們以更多的想象空間和資源去拓展歷史課堂、去激活學生思維。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中歸納歷史的鏡像,去塑造自己對歷史的意象,精神世界的細膩纏綿與歷史場景的恢弘博大足以感動每一位學習者。
1945 年9 月9 日,顧毓琇赴南京,在陸軍總司令部禮堂參加“中國戰(zhàn)區(qū)日本投降簽字典禮”。他感慨系之,特賦詩一首以志其事:“受降臺筑紫金山,八載艱辛奏凱還。雪盡馬關奇恥辱,功成觀禮我隨班?!弊鳛槭录娮C者,其留諸筆端的,不僅是歷史陳跡,更寄托了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美好情懷。中國革命偉大領袖毛澤東在戎馬之余筆耕不輟,留下了大量的詩作,如《七律·長征》《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這些作品均可作為歷史研究及歷史教學的重要史料。
每到重大歷史事件周年紀念日,人們常借詠史懷古的方式予以紀念,這何嘗不是一種情懷?如盛曉虎《水調歌頭·紀念抗戰(zhàn)勝利六十周年》:“危急中華地,千里炮聲隆。驚落蘆溝曉月,仗武勢洶洶。我自堂堂華夏,更有文明雄史,奮起九州同。砥柱中流穩(wěn),倚劍敢屠龍。雙關捷,百團戰(zhàn),展威風。敵前敵后、南北游擊任從容。國際同盟攜手,粉碎黃粱美夢,夢斷聽喪鐘。試看烏云散,日照漫天紅?!痹~中涉及到近現(xiàn)代驚心動魄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多少是歷史的鏡像,有多少是歷史的意象,需要我們去理解把握。
歌謠由民間口頭集體創(chuàng)作而成,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可謂婦孺皆知,反映了底層民眾的祈求和意愿。其產生的歷史十分久遠,累積的數(shù)量也極為豐富。從《詩經(jīng)》中的采風,到漢樂府、南北朝民歌,再到竹枝詞等,這些都屬于民間歌謠性質。“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①趙鎮(zhèn)琬:《中國古代民謠》,新世出版社,2011 年,第5 頁。鏡像中反映的是秦修長城加重勞役負擔和民眾的情緒?!疤锰梦掖笤槌荚谏脵?,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折射出元朝奸臣當權、開河、變鈔與紅巾起義的關系。反映清中期貪污的民謠:“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和坤跌倒,嘉慶吃飽”。②以上民謠參見張魯原編著:《中華古諺語大辭典》,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284 頁。反映舊中國婚姻舊俗的:“十八大姐周歲郎,每天每晚抱上床,睡到半夜要吃奶,劈頭腦,幾巴掌;‘我是你妻,不是你娘!’”③劉經(jīng)菴:《歌謠與婦女》,商務印書館,1925 年,第92 頁。此諺語的歷史鏡像是婦女的社會地位及童養(yǎng)媳婚俗。反映太平天國運動的民謠:“長毛賊,有萬千,坐南京,心不安,望北京,在眼前,圍懷慶,枉徒然,走到濟源一陣煙?!雹軓埵爻>帲骸短杰姳狈ベY料選編》,齊魯書社,1984 年,第251 頁。這些歌謠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高考歷史卷中,考查學生對歷史內涵的理解。如2007 年上海卷第8 題“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fā)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2007 年海南卷第14 題“是非曲直報中分,一紙風行四海聞。振聵發(fā)聾權力大,萬般提創(chuàng)總由君”,2008 年上海卷B 組第4題《上??h竹枝詞》“拜年未了接財神,爆竹通宵鬧比鄰;月餅堆盤月樣圓,南園向最盛香煙;童兒接隊放風箏,風卷紙錢灰滿路;浦江午日鬧龍舟,紅兒綠女沿灘看”。以上高考卷中所涉民謠和竹枝詞體現(xiàn)了對社會習俗變遷的考查。這些民間歌謠通俗易懂,流傳甚廣,反映的歷史內涵卻是非常深刻,日常教學中若能充分利用,挖掘歷史的鏡像,則能起到激發(fā)興趣、深化主題的作用。
戲曲作品同樣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元曲〔中呂〕張可久《賣花聲·懷古》二首:“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⑤任犀然:《元曲三百首》,華文出版社,2009 年,第117 頁。我們可以從元曲的構成、曲中所指歷史事件、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來賞析。兩首小令,皆借歷史事實來抒發(fā)感情,以鏡像來承載意象。具體來看,第一首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終致滅亡的教訓,整首曲子以景語作結,與前三句的繁華盛事形成對比,顯得含蓄;第二首借歷史事實抒發(fā)作者對戰(zhàn)爭帶來的生靈涂炭的傷嘆和憤慨,說明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以“讀書人一聲長嘆”作結,直抒胸臆,形成作者的歷史意象。理解此類詠史懷古詩,必須有足夠的歷史知識積累,只有綜合考慮歷史遠景、時代背景、作者的個人際遇等方面才能把握詩詞的指向和作者的情感。當然,情感本身就是作者的鏡像。通過挖掘曲詞中的歷史鏡像與意象,理解二者關系,學習領會作者對歷史的價值判斷,加深對歷史及作品的理解。
詩與史背后同宗同源的關系,讓我們找到了歷史與詩詞整合的切入點。教學前認真積累,豐富教學資源;教學中畫龍點睛,運用好詩詞歌謠,激發(fā)歷史學習興趣,加深對歷史的感悟;教學后運用歷史詩詞,重設情境,注重遷移評價。歷史是客觀存在,但它同時又是主觀反映。從前人凝練的華章中去感悟歷史,充分利用資源,實現(xiàn)學科統(tǒng)整,提升藝術修養(yǎng),進而提高教學有效性是教師努力的方向。但史詩畢竟不能等同于歷史,早期的史詩與神話傳說相結合,詠史懷古詩更多的是作者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主觀評判,運用過程中需要審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