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燦 高巖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宜興214200)
禪宗起源于印度,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禪,全稱為“禪那”,源于梵文“Dhyana”,意為“冥想”,是古代印度一種修行的普遍方法。禪宗思想主張通過修行達到心性升華,從而擺脫煩惱,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文化,禪宗思想的本質內容是:自然,內在,超越[1]。
近年來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日趨重視,禪宗美學作為禪宗文化的一部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結合緊密,例如產品設計、服飾、繪畫等都受到影響。茶道服飾在禪宗美學的影響下,形成了特有的風格。
禪宗美學指在佛教禪宗影響下形成的美學思想,由禪宗衍生出來的美學,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美學就是以得道高僧和受到佛學影響的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實踐為研究對象,渴望和追求生活的自由是禪宗美學的本質,通過佛教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和全方位的滲透,以自然為美的禪宗式審美理念已經使人們對美的認知和追求都發(fā)生了變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2]。張節(jié)末在《禪宗美學》中指出,禪宗美學的風格就是“空”,主張一切皆空、不立文字、窮絕也路[3]。
黃玉冰在《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中認為廣義的茶服指與中國茶文化相關的服飾總和,狹義的茶服則與具體茶事活動相關服飾,例如伺茶人與品茶人所穿的衣服。在禪宗美學與茶道的結合過程中,茶道服飾由僧衣逐漸演變而來。僧人的服裝自佛教傳入我國開始流傳至今,仍然保持著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服裝特點,顯然中國古代傳統(tǒng)服裝文化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和時代特色。設計師以僧衣為設計靈感,遵循禪宗空靈、孤寂的設計風格,發(fā)展為現今的茶服。如今茶服仍然深受佛衣影響,一直保留著質樸、自然、簡約的風格。
禪宗美學推崇事物的自然狀態(tài),摒棄裝飾,體現出內在精神禪宗的素樸美學,是一種素美的內在精神與外在表征,透過歲月的沉潛呈現出一種順乎自然、不刻意造作的“澀”的美感[4]。為了營造禪宗美學的意境,設計師將居士的服裝色彩加以收集,避免采用過高純度的色彩,以追求視覺感受上情緒的平和。多采用純凈、內斂之色,如黑、白、米、棕、咖等飽和度較低的灰色系和大地色系,并且通常避免帶有強烈的金屬光澤,以珍珠般的柔和光澤為上。淡雅的色彩、柔和的光澤給人以穩(wěn)重沉靜、純凈質樸的感覺。此外,還經常運用材料本身的色彩,素簡的自然色引人深思,體現了禪宗美學崇尚自然簡約的思想,將自然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
禪宗美學推崇自然、素樸純粹的意境,把眾生的本性歸結為自然,肯定了人的主體價值。禪宗自然觀表現的是對自然清凈、自由適意生活的追求,對生命的關愛以及對生命自由的渴望。
在面料成分選擇上,主要考慮選材自然環(huán)保和健康舒適兩個方面:一方面選材自然環(huán)保茶服面料,大多選擇天然纖維,比如選擇棉、麻、絲、毛這類傳統(tǒng)的天然纖維來體現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理念。設計師將材料本身的肌理、色彩、特性體現出來,將天然纖維面料的特性與服裝款式風格緊密結合起來,體現禪宗的自然觀,讓茶服穿著者達到心靈的愉悅、自在和解脫的意境。另一方面出于對健康舒適的追求,茶服面料設計時注重穿著舒適性,天然纖維的吸濕透氣性能和與皮膚接觸的舒適性較好,增加親和力,滿足茶人對“天人合一”境界的需求。
此外,近年來出現的新型環(huán)保纖維也是茶服面料的理想選擇,比如竹纖維、莫代爾、天絲、銅氨、牛奶纖維、大豆纖維這些再生纖維。再生纖維是以天然纖維素(竹子、櫸樹等)或者天然蛋白質(大豆、牛奶)為原料制造出來的性能更好的纖維。它們取材天然,手感柔順,光滑涼爽,舒適貼身,透氣吸濕,更重要的是取自天然材質,自然生物降解,無重金屬,無有害化學物,對皮膚親和無刺激,懸垂性好,風格飄逸靈動,充滿禪意之美。這些特性與禪宗思想高度契合,所以這些再生纖維也是理想的茶服材料。
禪宗思想認為內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追求人與自然融合的境界,看重對生態(tài)的保護。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能源的消耗,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現象日益嚴重,茶服設計應注重面料的環(huán)保性,即“可持續(xù)時尚”,充分考慮到在生產加工、印染、服裝垃圾的生物降解這些環(huán)保因素,實現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彰顯禪宗思想。
茶服設計圖案的風格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文化變遷等而改變,茶服圖案形式也由單一走向多樣,并且富有更深層次的內涵。茶服設計中的圖案多以自然、植物、山水、傳統(tǒng)紋樣為主,在茶藝服飾的設計中,常用的有櫻花、山脈、草木、落葉等等。茶服圖案具有東方文化的特點,代表著人們的思想精神和民族特性。傳統(tǒng)水墨畫,以寫意來抒發(fā)情感,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以形寫神”。畫面之外,可留思想,這一點與禪宗“天人合一”傳統(tǒng)思想契合。
圖案在面料上的呈現方式多為印花、刺繡以及提花,隨著數碼印花和電腦刺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印花和刺繡最為普遍,而拼布形式比較少見。此外,高檔定制產品中傳統(tǒng)手工刺繡也是常見形式。目前面料市場上提花面料較少,且花型和風格缺少創(chuàng)新,真絲提花面料價格較高,所以在茶服中鮮少使用。
綠色環(huán)保是茶服面料的一個重要特性,在紗線的染色或面料整體印染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染料、助劑要綠色環(huán)保、毒性小,符合達到目前高等級的環(huán)保要求,比如:新歐標,Reach法則、AATCC標準,對紡織品的各項指標有具體要求,比如流離甲醛、重金屬、偶氮染料等有害物質的含量。
雖然目前紡織品染色主要使用化學染料,但隨著人們對環(huán)保的重視,植物染料日趨受到青睞。植物染料取材自然,對人體健康無害,環(huán)境污染小,而且植物染料有著獨特的染色效果,植物染產品追求的回歸自然,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認可,他們更加愿意通過選擇植物染的服飾表達自己對自然、質樸、雅致生活的追求[5]。植物染色每次染制出的顏色、花紋、肌理都不相同,具有隨機性,獨具美感。植物染有著一種經過時間沉淀后質樸的美感和天然的草木清香,這些從大自然汲取的豐饒色彩,萃取于植物,沉淀于織物,使我們感知到了我們的生活與草木有染[6]。
禪宗美學在茶服面料設計過程中,用極簡的元素來表現自然素樸的風格,主要體現在色彩、面料成分、圖案、染整加工方面。體現禪宗質樸自然的特性需要在各個元素之間達到統(tǒng)一,將人與自然相融,展現一種“本自天然”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