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代花生試驗改良的發(fā)展及其影響

        2020-03-03 06:49:23
        古今農業(yè) 2020年4期
        關鍵詞:產量

        陳 明

        (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127)

        近代中國花生改良事業(yè)始于19世紀末。1862年傳教士將美國弗吉尼亞型大花生最先在山東登州引種,開創(chuàng)了近代花生業(yè)改良的先河[1]。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農業(yè)知識與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各地紛紛創(chuàng)辦農業(yè)學堂,設立農事機構,開展農業(yè)改良與試驗活動。在此歷史背景之下,花生試驗改良事業(yè)也由傳統(tǒng)型向近代化方向轉型。學界對于近代花生的試驗改良研究比較薄弱,尚無專文討論,尤其是花生試驗改良的內容仍較模糊,需要厘清;花生試驗改良發(fā)展歷程的闡述較為零散,需要整合;花生試驗改良的意義與影響,無人提及,值得凝練。本文擬就上述問題略作探討,希冀能夠深化近代實驗農學的研究。

        一、栽培耕作試驗

        近代中國引進花生品種從事試驗改良的機構主要為國家設立的農業(yè)科技部門。清朝末年,以新法進行花生栽培耕作試驗的僅有少數農場。1897年,青島政府在李村設置農業(yè)改良場,該場為我國最早專門從事花生科學研究的機構。1909年,廣東農事試驗場開展了花生種類試驗和肥料試驗,種類試驗將各品種按相同種植面積、施肥量、播種期、中耕次數進行栽培試驗,通過優(yōu)劣比較來確定最適宜廣東栽培的花生品種;肥料試驗以觀察三要素對產量的關系為目的,結果表明各類肥料施用量懸殊,但收獲相差無幾,特別指出石灰應在花生播種四十五天后才施用,因溶于水的磷酸,遇石灰則不溶于水,花生不能完全吸收,造成與不施肥無異[2]。由于20世紀初期條件有限,各地農場的花生改良試驗規(guī)模較小,試驗制度、數據記載等都未建立,試驗的準確性有待提高,所以成績并不顯著。

        民國成立后,隨著花生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農業(yè)部門對花生的栽培耕作試驗日益重視。這一時期,試驗的項目內容以栽培法試驗、肥料試驗、品種試驗為重點,且在相當困難條件下取得了實際成效。

        首先,栽培方法和肥料利用不再純粹依靠直接經驗,而是建立在科學試驗基礎上。1929年,實業(yè)部青島商品檢驗局成立農產商品改良場。隔年,該場技士王蘭馨就花生栽培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試驗項目分品種、行距、播種、高畦與平畦比較、耕地深淺、播種量、株距等七項。品種試驗以叢生、蔓生比較,由試驗得知蔓生優(yōu)于叢生產量;行距試驗顯示,行間距離大小與植株生育關系甚大,栽培行間距離以1尺8寸為最佳;播種期試驗結果,同一緯度播種時間對于產量影響不大,播種日期以6月上旬最為適宜;耕地深淺試驗可知,耕地深度以11寸者為佳,13寸者次之;播種數量試驗結論以每穴2粒為最佳;株行試驗表明,株間距離以7寸為最好,9寸次之[3]。1929年,浙江省農事試驗場進行了花生、小麥前后間作試驗,目的在于求知小麥收后種花生與未收小麥時早種花生于麥行間的優(yōu)缺點。結論是花生應盡可能于各作物收獲后播種,時間無須提早[4]。1935年,山東省建設廳在莒縣成立省第三區(qū)農場,專門從事花生栽培與育種試驗,其中試驗方法和結果比較完善的有石灰施用量試驗、花生生長與氣候關系研究。石灰施用分量試驗主要觀察在山東的氣候土質中,栽培花生是否需要施用石灰以及施用的分量。此次試驗分別于砂質土壤、山嶺沙地、河流沙地等土質中進行,每試驗區(qū)的施肥量、田間規(guī)劃、田間排列略有不同。試驗結論為砂質土壤試驗區(qū)施用石灰越多,產量與莢果充實度越好;其余兩處試驗區(qū),凡施用石灰各區(qū)產量,較不施石灰各區(qū)產量為高;山嶺沙地、河流沙地施用石灰較砂質土地效果更優(yōu),花生增產量較為明顯;花生生長研究旨在觀察各選育花生品種、生長情形及其對氣候的反應,其研究方法系就各品種花生不同生長發(fā)育期的生長狀況,逐周追蹤記錄,繪制同期溫度、濕度、日照等相關因素變化曲線,對照研究花生生長與氣候的關系。經過試驗研究,揭示出花生對于溫度、濕度及日照時數皆有關系,對于溫度關系最為明顯[5]。

        其次,品種選擇是關系產量與質量的重要措施,為尋求探索能夠促使花生豐產的栽培技術,注重籌劃品種改良試驗。從1916年肇始,各地試驗場開展花生品種比較試驗。試驗從觀察品種栽培發(fā)育、形態(tài)性狀、收獲量等方面進行,目標是比較各花生品系在當地適應性及生產力,掌握何種花生產量最高,然后用以作為育種推廣繁殖標準。是年,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進行花生品比試驗,此次試驗從各省征集多個優(yōu)良花生品種。項目內容包括分區(qū)、整地、施肥、栽培、距離等試驗,記載生長生育及病蟲害狀況,收獲后比較畝產量與含油品質,選育出廣東南?;ㄉ?、從化花生、福建閩侯縣花生三個優(yōu)良品種[6]。在此要指出的是,這是我國首次運用科學方法的栽培耕作實踐,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供試的品種數量太少,且主要來源于國內;栽培方法單一且未劃分標準區(qū)與對照組;比較試驗沒有重復,也未按科學方法計算產量。但這終究是一次具有開拓意義的栽培耕作技術改良試驗,在近代花生栽培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標志著我國花生科技事業(yè)開始真正按照近代作物栽培技術的要求,走上有計劃、有目的、有程序的運作軌道。1929年,浙江省農事試驗場的花生品比試驗以珍珠花生、小莢洋花生、細腰花生、小莢花生、龍花生為試驗品種,用龍花生為對照品種,每個品種栽種于四重復區(qū),試驗結果采用重復區(qū)每畝產量、平均產量、理論對照、D/P.E.等指標比較收獲量,顯示龍花生的產量最優(yōu)。1930年將重復種植區(qū)擴大到五區(qū),試驗結果仍是四種花生產量不及龍花生[4]。1936年,山東省第三區(qū)農場的品比試驗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從山東各地征集的71種蔓生品種選擇,淘汰其中65種。品種比較觀察結果以陽谷花生產量最高,泰安花生、齊河花生次之[5]。上述可以表明,20世紀30年代花生栽培耕作試驗進入到更高的新階段,試驗手段已比較正規(guī),從試驗設計、栽培觀察到結果分析,逐步采用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另外,試驗場每年還將試驗情況匯集編印成冊,分發(fā)各地農場和周鄰鄉(xiāng)村,介紹花生試驗的目的、方法和結果,通過這種作法宣傳推廣科學的整地、施肥、選種、播種和田間管理方法。

        再者,1937年中日戰(zhàn)爭開始后,山東、江蘇、浙江等地試驗場遭到不同程度破壞,試驗工作陷于停頓,試驗成果蕩然無存。但戰(zhàn)爭激起民眾食物自給的危機意識,未淪陷地區(qū)的農場更是堅持集中力量安排“戰(zhàn)時栽培試驗”。1940年,程侃聲在湖北主持了花生品比試驗,運用變量分析方法,得出湖北窩兒花生的肥碩為當時國內外品種之冠,隨后推廣成為當地農民所喜愛品種[7]。1941-1942年,程氏繼續(xù)致力于花生良種選育,再次進行了品比試驗,選育出北流種、美國塔州白等良種[8]。1942-1944年,福建省農事試驗場連續(xù)三年開展花生品比試驗。試驗按照叢生、蔓生不同品種分組進行,采用隨機區(qū)組法、不完全平衡區(qū)組法兩種方法進行田間排列。1943年結果顯示,永定花生產量最高,其次為玉林花生。1944年試驗成績仍以永定花生產量最高,其次鎮(zhèn)邊花生,再次為玉林大花生[9]。大約同期,廣西第二區(qū)區(qū)農場與廣西農事試驗場合作進行花生品比試驗,選育出良種柳州珍珠豆[10]。

        綜上所述,與20世紀初相比,30到40年代花生栽培耕作試驗的試驗制度、方案經逐步改進,更為系統(tǒng)和科學。其時凡是較為系統(tǒng)的栽培試驗均采用行區(qū)對比法和隨機區(qū)級法。對比法指每一試驗項目,品種按不同栽培方法或條件分成若干區(qū),相隔幾行重復排列一次,重復通常在二次以上,然后觀察各對照區(qū),選定最優(yōu)栽培方法或條件;區(qū)級法指每一品種占一區(qū),每區(qū)分成若干行,區(qū)與區(qū)之間設立保護行或標準區(qū),保護行或標準區(qū)采用普通品種,選定品種按次序重復排列若干次,各區(qū)周圍設保護行。并且已經應用生物統(tǒng)計方法分析試驗結果,收獲比較或產量計算則通常采用等級法、平均法、費歇變量分析法、學生對比法。上述栽培研究及實作無疑使試驗結果更趨準確,試驗的實效性和推廣價值也相應得到提高。

        二、純系育種試驗

        近代中國作物育種事業(yè)始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一些負笈海外攻讀農學的留學群體學成歸國,他們帶回了近代作物育種理論與技術。在此同時,國外育種學家來華講學或擔任政府農業(yè)顧問,指導科學育種試驗。從此我國作物育種工作走上了近代科學育種的軌道。近代對我國育種事業(yè)影響最為深刻的是純系育種法的廣泛應用[11]。純系育種法是指“從現有品種群體中選擇優(yōu)良的自然變異單株,把單株后代,按株系、品系、品種的系統(tǒng),逐代進行觀察、鑒定、比較,從中選出最好的系統(tǒng)育成新品種”[12]。這一科學育種理論與技術是由美國育種學家洛夫(H.H.Love)首先在華倡導推行,1925年開始施用于稻麥的育種改良,由此被正式納入中國育種學的知識系統(tǒng)。在這種趨勢下,花生育種改良逐步淘汰傳統(tǒng)選育技術,普遍代之以純系育種法為基本方法。

        首先,20世紀30年代初農業(yè)科研機構嘗試采用洛夫純系育種法進行花生選種育種,獲得良好成績。1932年,孫逢吉在浙江農事試驗場著手龍花生各項性質之變異程度與相關現象研究,為下年花生純系分離試驗做準備。為獲得6個試驗品種中最優(yōu)良純系、改進全體品質以及增高產量,孫氏選擇生育最強、產量最高、殼薄粒大的龍花生作為純系育種的出發(fā)品種。根據室內考種成績,顯示產量與仁重、仁重與仁數、產量與仁數均呈顯著正相關性;仁數與仁分為反相關性;仁分與產量、仁分與仁重無顯著關系[13]。這是純系育種法在我國花生育種中的首次應用,從此肇建了花生純系育種的新時期,事實上也開啟了國內花生遺傳與育種研究的連接與互動。1935年起,山東省第三農場按照純系育種法,分赴省內各處選取花生單株,實行純系分離育種[14]。1936年進行采選單株、株行試驗,雖有計劃進行二行試驗、五行試驗、十行試驗等高級試驗,但由于翌年抗戰(zhàn)軍興,育種工作停滯[5]。

        近代花生純系育種工作惟有廣西農事試驗場規(guī)模粗具。廣西農事試驗場被譽為“戰(zhàn)時后方唯一僅存的農業(yè)試驗中心”,也是當時全國花生育種規(guī)模最大、成績最顯著的單位之一。該場自1935年開始花生純系育種工作,由技士梁逸飛主持,連年賡續(xù)進行,逐年采選淘汰。1935-1937年,主要以普通桿行試驗進行純系育種??箲?zhàn)全面爆發(fā)后,純系育種方法略有改變。1938年廣西農事試驗場進行了三行小區(qū)試驗與十行試驗。三行小區(qū)試驗共選50品系,用獨立分組隨機排列,每十品系,加入標準種(柳州珍珠豆)一種為一組,每組重復六次。又因缺株太多,試驗采用互變量分析矯正產量。試驗結果入選品系有7種,余43種品系均保留,十行試驗采選100品系,入選有60品系[15]。1939年進行株行試驗、三行小區(qū)試驗與高級試驗。株行試驗共試驗809品系,用順序排列,結果選錄112品系;三行小區(qū)試驗征集70品系,選得53品系;高級試驗采選80品系,晉級僅3品系,保留44品系,顯著品系有2256、662、1877等[16]。1940年繼續(xù)進行初級試驗及高級試驗。初級試驗有136品系,入選品系50個;高級試驗征集100品系,入選有48品系,其中顯著的有2742、1323、2773等品系[17]。1941年試驗分四行區(qū)與三行區(qū)試驗二個比較試驗,此外還選出其它17個品種,分柳州本場、南寧、宜山三地舉行地方性試驗。四行區(qū)試驗的結果顯示,原來超過標準種產量30%的品種,標準種產量與其相較已無顯著差異;三行區(qū)試驗有數個品種超過標準品種產量,如品系6152、5789、5764的產量分別超出標準種19.5%、19.2%、18.0%。三個地方試驗結論,無一品種產量超過標準品種。又為掌握品種間生長競爭情勢,試驗場還利用1939-1941年晉升的花生品系進行比較試驗,作生長競爭分析,顯示各品種間生長競爭不明顯[18]。迄至1944年,廣西農事試驗場成功揀選2742、1323、2773、662、6152、5789、5764等優(yōu)質品系,新育品種與普通品種相比,在各項指標上均有較大改進,不獨子實大小均一,且油分、產量亦高。但是,因日本侵略廣西柳州、桂林等地,新育成的品種未能得到進一步的選育與推廣。

        其次,良種選育的發(fā)展與試驗理論和技術的進步亦步亦趨。這一時期農學界對純系育種試驗方法的吸收運用日趨成熟,各試驗場開展一項花生育種試驗,通常都要預先制定一個育種計劃,按照科學的步驟,循序漸進,以期達到成功育成花生良種的目的。廣西農事試驗場之所以能夠成功選育出若干優(yōu)質花生品種,端賴于試驗方法的改進和試驗水平的提高。另外,隨著育種經驗的不斷積累以及各地農事機構相互交流的加強,全國花生改良機構育種程序和試驗方法逐漸統(tǒng)一,亦是推動花生育種改良發(fā)展的重要因素。1943年,中央農業(yè)試驗所季景元發(fā)現花生純系育種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尚無統(tǒng)籌計劃,且各試驗場育種程序繁雜不一,于是在綜合考察國內外農業(yè)機構的花生育種改良及成效基礎上,總結出符合我國實際的花生純系育種法的試驗綱要,然后利用中農所這一國家級農業(yè)科研機構的組織指導,在戰(zhàn)時體制下,向國內各科研單位和大學農學院進行推廣:

        (1)選擇單株。選擇時應注意:不宜于田之過肥處或田邊池畔等特殊環(huán)境下選擇,植株成熟期適宜、無病蟲害表現、地上部與產量有關性狀、適宜當地特殊需要等性質。當選植株勿與鄰株或其他莢果混合,編號風干貯藏,翌年株行初級試驗播種前脫粒;(2)初級試驗。第一年,將去年各處選拔的優(yōu)良單株播種,凡由一株而來的種子,作為一系,每系1行,每10行設一標準行,順次排列,淘汰標準憑田間觀察,以標準行作為對照。田間觀察,分幼苗期、生長期、開花期、成熟期等四期,凡在各期入選品系,在記載行上作符號“V”,各行分別收獲后,入袋干貯藏,以供下年試驗之用。第二年,上年度入選的株行,本年繼續(xù)試驗,每隔五區(qū)設一標準行。田間觀察參照上年,特別注意幼苗整齊度、開花整齊度及成熟整齊度是否均一、病蟲害的輕重、遲早熟性、植株高地以及直立、叢生或蔓生等性狀。另一方面根據產量比較,采用標準誤差;(3)中級試驗。上年試驗的優(yōu)良品系,本年繼續(xù)試驗,每系4區(qū),每區(qū)3行,田間設計視品系數目而定。本試驗第一年進行油份分析。第二年起,另設種子繁殖區(qū)。年度須檢查下列性狀:植株高地、莖葉色澤形態(tài)、每行莢果重量與粒數、平均每株莢果數、莢果脫粒百分數、花生仁含油量、花生仁千粒重、花生仁形狀與色澤、花生仁性狀及其他色澤、病蟲害程度;(4)病蟲害程度。上年試驗品質優(yōu)良以及產量特性于實用上有推廣價值的品系進行試驗。每一系4區(qū),每區(qū)5行,行株距與上年同,另擇特別優(yōu)良的品種,作大區(qū)試驗。試驗結果應用Fisher 氏變量分析,求Z價及標準誤差,以判別品種間的差異是否顯著;(5)高級試驗。上年試驗得來的品系,本年仍作大區(qū)試驗外,參考過去各級試驗結果,決選最優(yōu)良者數系,在大田試驗而繁殖,以備推廣之用。每一系小區(qū)面積為1/100畝,重復4次,耕作方法與農家相同,試驗設計視品種數目而定,上年繁殖區(qū),若無特殊的優(yōu)點時,可擇其最優(yōu)良繁殖,若各有優(yōu)點時,可同時繁殖,按需推廣,品系決定推廣后,可在試驗場附近進行,同時可在距離稍遠之處開展地域試驗,以定推廣范圍;(6)新品種推廣?;ㄉ鷮τ诃h(huán)境感應異常敏銳。由國外引入生態(tài)情形不同植物,試驗場不適應于另一新環(huán)境者,在各地舉行地方試驗,當能選獲適于各該區(qū)新型品系。其推廣范圍,常較他種作物為小,故新品種推廣,應十分慎重,初次推廣,不應離開其原產地或育成地點過遠之處,如未經地方試驗證明,切忌作大規(guī)模推廣[19]。

        整體而觀之,育種程序和方法的漸趨統(tǒng)一,使得各地試驗農場的育種試驗更趨精確,選育的花生品種品質更為優(yōu)良,“抗戰(zhàn)時期全國作物育種與田間試驗趨于一致與現代化,可與英美媲美[20]??梢哉f,在育種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花生純系育種法不斷完善并且日益普及,成為近代花生育種方法的主流,為以后花生育種改良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三、抗病防蟲研究

        抗病防蟲是近代作物育種改良的目標之一,“作物受病蟲為害之輕重因品種本身抵抗能力而異,抵抗病蟲為害性能甚強者,往往能完全不受某種病菌侵害,故可利用此種抵抗性,用科學方法造成抵抗性甚強或完全免疫品種,以供栽培”[21]。有學者指出,近代花生蟲害有蚜蟲、金龜子、夜盜蟲、象鼻蟲、芫菁、地蠶等20余種,病害有葉斑病、枯萎病、黑澀病、炭疽病、厭地病、菌核病、空包病、生芽病、黃葉病等10余種[22]。這些病蟲害在花生主產區(qū)均有發(fā)生,據1922年農商部統(tǒng)計,全國因蟲害造成花生損失有330余萬元[23],另據1937年調查,廣西沙塘花生當年受蟲災減產20%[24]。近代農學家對花生蟲害的研究,由于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大多停留在觀察與發(fā)現上,未能對這些天敵的生活習性、危害特點、防治方法有更科學的考察,所以抗蟲育種效果并不明顯。

        近代花生病蟲害防治研究的成績主要體現在病害的研究與防治上。根據《農林新報》報道,1933年,時任浙江昆蟲局病理室主任朱鳳美在太原考察植物病害時,發(fā)現當地花生腐朽果莢內有一種黑色略扁菌核,初步判斷花生莖腐病是由小核菌病及大核菌病所致,并對這兩種花生核菌病的病原、形態(tài)、生活史進行了詳細研究[25]。朱氏由此被認為是我國最早從事花生病害研究的學者。20世紀30年代初,冀魯豫皖鄂蘇浙等省盛行發(fā)生花生葉斑病,此病通過空氣傳染,發(fā)生于晚秋,為害至烈。為此,1934年中央農業(yè)實驗所進行了花生葉斑病防治試驗,防治方法分為選栽早生品種與噴撒藥劑,因品種選擇非短時間內能奏效,所以只施行藥劑噴射試驗,藉此考評使用藥劑的種類、濃度、用量、時期以及經濟上的價值。試驗將花生播種分為對照區(qū)、波爾多液1%處理區(qū)、銅石鹵液0.6%處理區(qū)、1-2-100式30倍石灰硫磺合劑處理區(qū),藥劑共噴射三次。試驗結果病斑在銅石鹵液區(qū)內減少90%以上,波爾多液區(qū)降低85%;產量方面,波爾多液區(qū)較對照區(qū)增收23%,銅石鹵液區(qū)上升4%,石灰硫磺合劑區(qū)則反不及對照區(qū)[26]??箲?zhàn)時期,廣西農事試驗場成為我國花生病害防蟲研究的中心,配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從事花生病害調查、抗蟲育種與防治技術研究。為選得具有抵抗性的優(yōu)良品種,覓得富于抵抗各類病菌品種以及最經濟防治方法,該場員工黃亮、相望年分別對花生葉斑病和枯葉病進行了調查研究和試驗。

        第一,廣西花生最普遍的病害是葉斑病,防治試驗于1940年開始進行,分抗病選種、藥劑防治兩部分??共∵x種采選174品系,除7個外國品種外,余均采自當地品種。田間排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又因此病病原菌在人工培養(yǎng)上不長分生胞子,試驗不用人工接種,任其天然發(fā)病,分三個時期觀察患病程度;藥劑防治的施藥種類有硫磺花、上等炭酸鋅、中等炭酸鋅及波爾多液四種,每種藥劑又分噴射一次、二次及三次三種處理,共計12種處理組合,每一處理區(qū)施藥量以噴射周到為止??共∵x種結果除平樂大、隆安大、玉林大等8種具中等抵抗性外,其他品系感染甚烈,受病程度在重。藥劑防治試驗結果以用硫磺花效果最佳,波爾多液因花生莖葉蔓伏地面,噴射難以覆蓋,結果不佳,上等碳酸鋅未見明顯效果[17]。1941年試驗繼續(xù)進行,此次藥劑防治試驗施藥種類有上等炭酸鋅(60 mesh),波爾多液(4-4-50)及0.6%銅臭液3種。每種藥劑又分噴射一次、二次及三次3種,共計12種處理組合。小區(qū)面積180平方市尺,共種花生10行,行長12市尺,行距15尺,株距8寸,每區(qū)重復4次,對照區(qū)4區(qū),共計40小區(qū)。炭酸鋅每小區(qū)施用81.7克,波爾多液及銅臭液以噴射周到為止。試驗結果抗病選種除玉林大、湄潭花生、龍州大等26種受病程度低于45%外,其他149品系都易感染[18]。

        第二,枯萎病是廣西花生常見病害,首次抗病試驗同樣在1940年舉行,發(fā)現有三種不同枯萎病菌,其所致病癥頗有差異,為害程度亦各不同。一種細菌性枯萎病,發(fā)生最烈;一種冠腐病,植株近地面部分折斷枯死,病部長有黑色胞子,其致病性尚未確定;一種sclerotium枯萎病,發(fā)生最遲,為害甚微。三種不同枯萎病枯死株數百分率分別為細菌性枯萎病15.5%、冠腐病4.6%、枯萎病0.6%。各花生品種對于細菌性枯萎病及冠腐病的抵抗性也有差異。品系1186對于細菌性枯萎病的枯死率達40%,玉林大、NO.14320、Macapro幾乎免疫,其他如牛角小、2494、Malay red等枯死率低于5%,具有高度抵抗性;對于冠腐病抵抗性,2484枯死率達12.8%,而992、賓陽小、Tennis Red沒有感染[17]。1941年的試驗結果顯示,五月后花生始有枯死,逐漸轉烈,直到收獲。又據田間調查及室內分離結果,細菌性枯萎病發(fā)生最烈;冠腐病僅于花生幼苗期略有發(fā)生,為害不烈;sclerotium枯萎病1940年雖有發(fā)生,1941年則未復發(fā)。所試品系對細菌性枯萎病免疫者,僅有玉林大、武宣大及Malay red,具高度抵抗性者有平南大、5873、平治大等8種[18]。

        歸納上述,近代花生病蟲害的研究與防治總體呈現出逐漸地區(qū)化、專門化的特點。以廣西農事試驗場為例,該場對廣西花生病蟲害進行了一系列綜合的專題調查,然后以此作為依據,采用科學防治方法,成功育得抗病品種30余種。這一科研實作充分反映了我國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尤其是從傳統(tǒng)方法向近代科學技術的轉化,無論是對致病機理的深刻認識,還是對病蟲害分布調查以及防治方法,都是以往所不能比擬的。

        四、改良的影響與意義

        近代花生試驗改良于19世紀末肇端,到20世紀30年代取得初步成果。誠然,這與近代農業(yè)科技體系形成與發(fā)展的時代脈絡分不開?;ㄉ耘嗯c育種技術的改良是近代農業(yè)改進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目的在于通過實驗農學的途徑,將科學的栽培方法和育種技術應用于花生生產,以改變傳統(tǒng)落后的花生生產狀況。對于近代農業(yè)尤其是花生生產而言,花生試驗改良的影響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栽培耕作試驗方面,各地農業(yè)試驗改良機構通過諸如播種期、行距株距、施肥比例、田間管理等項試驗,探索總結出一系列適用于花生種植的技術與方法,并通過品種馴化比較,確定了哪些品種適合各地氣候土宜,易于推廣。采取建立示范田、實驗區(qū)、組織花生農觀摩和分發(fā)種植花生淺說等推廣措施。此外,近代花生栽培耕作技術以試驗場為中心,逐步向周鄰花生種植區(qū)擴散,從而使一部分花生農的栽培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其次,連續(xù)多年的花生品種選育試驗,培育成功了若干有影響的優(yōu)良新品種。新品種產量、質量均超過了未經改良的品種,受到花生農的普遍歡迎。隨著推廣范圍的逐漸擴大,新花生品種極大地促進了近代花生生產的發(fā)展,顯著地提高了產量和社會經濟效益。如山東省福山縣房緯經通過精心選擇和長期改良,于1944年從爬蔓型大花生中選育出伏花生,試驗結果證明這一新育成品種是適宜各花生產區(qū)種植的優(yōu)良品種,抗旱、耐瘠,出米、含油率高,畝產200公斤,高者達300公斤以上[27]。伏花生育成初期,因其早熟,獲利頗豐,在當地爭相擴種,迅速傳開。自1956年起在全國多個省份引種推廣,增產明顯。伏花生是我國花生栽培歷史上種植面積最大、適應范圍最廣的品種。

        最后,筆者要指出的是,無論栽培耕作試驗、純系育種試驗還是抗病防蟲研究,都要經歷較為繁雜的程序。如當時花生品種選育從最初單本株選到新種育成,通常需要6-10年的時間。農業(yè)試驗改良的這一特點,需要政治穩(wěn)定、社會安定、國家統(tǒng)一等因素的配合。但在近代中國,花生試驗改良研究在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經濟滯后的窘境中蹣跚行進。試驗機構和研究過程經常受到來自各方的干擾和破壞,造成試驗機構興廢無常,人員、經費難以得到保障。尤其是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造成全國農事機構的技術人員分散各地,多年培育的優(yōu)良花生品系和試驗記錄散失殆盡,一些試驗場自停辦后,始終未能恢復。近代花生試驗改良事業(yè)受到這些情勢的影響與牽連,致使工作舉步維艱,發(fā)展規(guī)模和水平受到極大限制,研究成績并不顯著。盡管如此,近代從事花生試驗改良的科技人員的努力不該被繁重的歷史陰影所遮蔽,他們不辭艱苦,克服重重難關,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還向農民介紹農業(yè)科學知識,推廣農業(yè)科研試驗成果。正是他們所做的開創(chuàng)性和基礎性的工作,為我國的花生科研事業(yè)在1949年后的迅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猜你喜歡
        產量
        2022年11月份我國鋅產量同比增長2.9% 鉛產量同比增長5.6%
        今年前7個月北海道魚糜產量同比減少37%
        當代水產(2021年10期)2021-12-05 16:31:48
        提高玉米產量 膜下滴灌有效
        夏糧再獲豐收 產量再創(chuàng)新高
        世界致密油產量發(fā)展趨勢
        海水稻產量測評平均產量逐年遞增
        2018年我國主要水果產量按?。▍^(qū)、市)分布
        2018年11月肥料產量統(tǒng)計
        2018年10月肥料產量統(tǒng)計
        2018年12月肥料產量統(tǒng)計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被粗大爽视频|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a级毛片免费观看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日强| mm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麻豆蜜桃| 亚洲国产成人av二区| s级爆乳玩具酱国产vip皮裤|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不卡| 日韩女优在线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午夜|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97人妻中文字幕总站| 男人国产av天堂www麻豆|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av在线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乱码| 中年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日本韩国精品免费观看 | 免费高清日本中文|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二区| 超级乱淫片国语对白免费视频| 又色又爽又黄还免费毛片96下载| 男人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亚洲日韩AV无码美腿丝袜| 91久久国产香蕉熟女线看|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