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確立了“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的語文課程基本理念。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四個維度[1]。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如何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經成為目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向。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盵1]它旨在通過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提高學生感知美、品味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逐漸成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確定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策略的重要關注點。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包括“審美鑒賞”“審美表達”和“審美創(chuàng)造”三個層面。“審美鑒賞”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對學習對象的感知、感受、理解和賞析;“審美表達”是學生在審美鑒賞的基礎上有邏輯地表達自己個性化的審美體驗與感受;“審美創(chuàng)造”是通過審美想象將某個形象或自身獨特體驗與感受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審美鑒賞是審美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基礎和前提,審美表達是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的表現(xiàn)方式,審美創(chuàng)造是對審美鑒賞和表達的實踐與突破。審美鑒賞、表達與創(chuàng)造三者相輔相成,只有將其三者綜合于以聽說讀寫為基礎的真實的語文學習情境中,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與發(fā)展。
曹明海先生提出:“從美學角度說,審美即鑒賞。審美,就是對文本感受、體驗、理解的鑒賞活動。這種審美鑒賞活動是以文本解讀為基點的,即通過對作品的品味和感悟,既理解文本,又建構自我?!盵2]美的鑒賞以文本為載體,語文教學應當從文本入手培養(yǎng)學生文本賞析能力,體會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和包蘊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與內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品析、朗讀、對比閱讀等方式中體味文本語言之美,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真切地感知文本,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從而豐富和完善學生的心靈體驗與審美感受。
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有鑒別才能辨真?zhèn)?、分?yōu)劣、明異同[3]。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短文兩篇《陋室銘》與《愛蓮說》為例,就句式特點而言,二者各有特點,表達效果也不盡相同?!堵毅憽返木涫蕉绦【罚L短不一,多使用對仗句式,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也相對較快。這與作者的寫作心理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劉禹錫在任監(jiān)察御史時期,因其參與革新失敗,被貶為安徽和州通判。在被貶期間遭到當?shù)刂h的奚落與排擠,被迫三次搬家,居住面積越來越小,條件越來越差,也越來越偏遠。針對當?shù)刂h落井下石的行為,劉禹錫憤然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碑之上立在門前。由此可以推斷,《陋室銘》不僅在于歌頌道德品質、警戒自己,也是抒發(fā)內心憤懣之情的發(fā)泄口。短小精悍的句式讀起來似乎有著在跟那位多次排擠他的縣令辯論的意味,用短句也契合作者當時的寫作心理。而《愛蓮說》是向讀者敘說喜愛蓮花的道理,是一位老者對清正廉潔的堅守,對高尚品格的追求。文章多用“之”“者”“而”和判斷句式,將自己的觀點向讀者娓娓道來,讀起來語調相對比較平緩,也契合理學家周敦頤的性情。
對比閱讀能夠使學生對學過的文章前后勾連,提升學生審美思維的廣度;同時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學創(chuàng)作是對作者內心的真實呈現(xiàn),讓學生更加貼近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進一步提升審美思維的深度。在兩篇文章句式特點的對比閱讀中,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不同句式特點的不同表達效果,繼而引導感受文章語言的豐富內涵。朗讀的過程也是不斷提升自身語言感知能力的過程,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在朗讀古文中逐漸得到提升。
兩篇文章語言都具有簡潔凝練的風格,簡潔中又包含著深遠的內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字斟句酌、仔細品讀,感知文章語言特點及其表達效果。例如,《陋室銘》中“可以調素琴”一句,“素琴”這個名詞看似簡單卻有著豐富的內涵,有人認為是不加裝飾的琴,引導學生通過“素琴”一詞體會劉禹錫不注重外在浮華而更注重內在人格修養(yǎng)的良好品格,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題相呼應;也有人認為“素琴”指沒有琴弦的琴,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彈著沒有琴弦的琴”所表現(xiàn)出的劉禹錫的高雅情趣與超凡脫俗品格。又如《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兩個詞語把蓮的特點及其彰顯的品格表達得淋漓盡致,蓮花內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長枝條,彰顯的正是周敦頤所信仰和堅守的剛正不阿、不攀附權貴、不趨炎附勢的高尚人格。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詞語的品析,在把握文章語言風格的基礎上體會文中詞句深意,揣摩語言的豐富內涵和表達效果,從而探究文本的深層內蘊,在感受語言中逐步提高審美理解能力與鑒賞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生提出要求,“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4]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中,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與審美體驗進行表達和創(chuàng)造。其中,審美表達是落腳點,審美創(chuàng)造是著力點,審美鑒賞最終要落實到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中,落實到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上。不同的讀者對于同一文本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的個性化使得美的表達與創(chuàng)造也具有個性化。語文教學應當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基于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與感受在“說”和“寫”的活動中進行個性化的表達與創(chuàng)造。
教師創(chuàng)設真實言語情境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審美體驗進行合理表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展示的平臺。語文教師應當尊重學生主體性,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以課文內容為依托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以充分開展“學的活動”。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境體驗性問題如“假如你是劉禹錫,你是否愿意住進臺階上長滿苔蘚的陋室”,并通過多媒體出示陋室圖片,讓學生真實地進行體驗,設身處地地體會劉禹錫的生活環(huán)境,從而擺脫對文言文的排斥心理,以更加接受的心態(tài)深入文本,感受和探究劉禹錫地處偏遠、環(huán)境惡劣卻依然安貧樂道的高尚品格。引導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在作業(yè)布置中為學生設置真實的情境:為你住的宿舍寫一篇《宿舍銘》。真實的情境加強了學生的代入感,很大程度上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有利于學生基于自己的獨特體驗進行寫作,從而提升審美表達與創(chuàng)造能力。
審美活動離不開思維活動,審美創(chuàng)造要借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表現(xiàn)在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對文本內容和意義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建構,也表現(xiàn)在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寫作方面。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面對文言語體往往會產生畏難心理,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并結合自己的經驗與審美理解,置身于文本展現(xiàn)的世界中進行審美感受與體驗,有利于促使學生貼近作者真實的心靈體驗,以豐富學生的心靈感受,為創(chuàng)作積累素材。例如在《陋室銘》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如下設計讓學生在體驗文章美感的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作:借助想象,描繪“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畫面,感受陋室環(huán)境之清幽與景色之雅,并將想象中的陋室畫出來,在班級板報墻進行展覽;或設計為在腦海中想象“談笑有鴻儒”“調素琴、閱金經”的畫面,將這種畫面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文字,并在小組間進行交流,從中體會作者的情趣之高雅、生活之閑適。這些學習活動觸發(fā)了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審美想象,促進了學生審美思維的發(fā)展,也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起到了助力作用。
審美創(chuàng)造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詩歌創(chuàng)作、散文隨筆、書信等。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審美體驗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在學習《愛蓮說》后設計作業(yè):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篇隨筆,說說如果選一種花作為自己的“言志花”,你會選擇哪一種。教師將學生每一次的習作練習編成班級期刊并進行展覽,一方面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從他人的創(chuàng)作中獲得靈感,以更好地進行創(chuàng)作。在這樣不斷地進行“寫作—獲得滿足感—再寫作”和“寫作—借鑒—再寫作”的良性循環(huán)中,學生寫作興趣提升,通過不斷積累和借鑒,學生將逐漸形成自己的言語經驗和寫作經驗,將審美表達與創(chuàng)造落實到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中,逐步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教學需要一定技能,同時也需要對學生的情感進行陶冶與感染,豐富與完善心靈,從而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逐漸建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文言文教學中,通過對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讓學生擺脫對文言文的排斥與畏難心理,解決機械地分析解讀課文的問題,讓學生真正深入文本,真實地體會文言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內蘊美與人格美,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與靈魂對話,更好地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