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紀元,郭輝雄
(重慶市開州區(qū)漢豐第五小學)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合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學旅行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主動探索、親身經驗中自主發(fā)展,獲得社會參與技能訓練,實現(xiàn)綜合能力提升。我?;趯W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年級主題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在國家課程、學科任務、實踐體驗活動的有機結合中,扎實有效推進了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年級研學旅行課程基于學生的興趣與需求,以“我們的學?!睘橹黝}。在國家教材實施中,學校整合統(tǒng)編一年級語文上冊《我上學了》和統(tǒng)編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結合歌曲《上學歌》《咱們從小講禮貌》,對學生進行愛校教育。學生通過聽老師講、聽同學介紹、隨老師參觀校園、看校園專題片等途徑,熟悉校園,增加對校園的情感。
學校注重引導學生對校園墻壁進行研學,將墻壁上張掛的古今中外著名科學家簡介、校園多處科技窗張掛的學生優(yōu)秀科技作品、櫥窗展示的優(yōu)秀學生圖片以及各種專題展板、畫報宣傳、展示的活動動態(tài)、成果,作為讓學生接受浸染、身邊榜樣引領、激勵學生上進創(chuàng)新的課程,給學生成長以啟迪,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同時,學校將食堂作為研學基地,將食堂廚師聘為專、兼職輔導教師或講解員,引導學生跟隨他們學習如何挑選新鮮的食物、怎樣清洗食物等。通過聽取食堂工作人員的解說,學生知道了采購佐料時為什么要看清生產日期和質量檢驗合格證等知識并提高了食品安全意識。
針對一年級學生,各班級開展專門的“校史館”研學活動。學生通過觀看“校史館”陳列的學校歷史沿革、校園精粹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教學成果、集體個人獲獎、歷屆校長、名師墻、學校文物、圖書、手稿、書畫、圖片、影像資料、優(yōu)秀校友檔案,通過交流、討論,通過高年級同學介紹,以此認識學校,敬佩學校,增強學校自豪感。
二年級圍繞“鄉(xiāng)土鄉(xiāng)情”,以“我們的家鄉(xiāng)”為研學旅行主題。學生通過了解家鄉(xiāng)的山、家鄉(xiāng)的水、家鄉(xiāng)的歷史與發(fā)展,增強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和責任感。
我們將西師版《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爺爺奶奶的歌”和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節(jié)假日”、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以及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傳統(tǒng)游戲我會玩”進行整合,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滲透,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
學校把家鄉(xiāng)節(jié)日活動作為“我們的家鄉(xiāng)”研學旅行課程的重要內容,讓學生感受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端午節(jié)吃粽子、掛艾草、戴香袋;中秋節(jié)將糯米蒸熟后,用蘆竹舂融,做成“糍粑”拌糖食;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歲除守歲”等。
學校還把家鄉(xiāng)的非節(jié)日傳統(tǒng)習俗作為研學旅行課程。比如集道具、舞蹈動作、服飾為一體的“車車燈”;用一根約一米長的竹竿,上嵌六對銅錢,兩頭按彩須,晃動撞擊時發(fā)出串串響聲的打連廂等。學生通過觀賞、請教、體驗,了解家鄉(xiāng)傳統(tǒng)習俗,感悟民俗民風。
春游、秋游活動中的研學旅行。各班級每學期選取比較寬闊的沙灘、河邊、草坪,進行一次集體郊游研學旅行活動?;顒佑蓪W校統(tǒng)一調派車輛搭載學生,部分家長參與跟車,其余家長搭乘私家車跟隨。學生在旅行過程中感受、體驗,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情感。
我校所在的城區(qū)有很多工廠、企業(yè),三千多名學生就餐所需的食材每天要定點到這些企業(yè)進行采購。學校將這些企業(yè)作為學??萍蓟?,組織學生定期到基地參觀,接受專家、技術員的現(xiàn)場指導并進行實踐體驗。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對技術改進、開發(fā)新項目(產品)提出建議,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了科學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學校還將區(qū)武警中隊、消防中隊爭取為學校國防教育研學基地。學生觀看武警戰(zhàn)士整理比拼、常規(guī)訓練和擒拿演練等展示,接受武警戰(zhàn)士對隊員的隊列訓練,參觀防護、破拆、救生、偵檢等器材裝備,聽消防官兵講解器材裝備的性能、用途以及技術參數(shù)等。在國防教育基地,學生通過參觀、體驗,增強了國防觀念。
三年級“我們的開州”課程是二年級“我們的家鄉(xiāng)”課程的范圍拓展和深度加深?!拔覀兊募亦l(xiāng)”主要以學校所在社區(qū)為主,“我們的開州”范圍則是整個開州區(qū)。研學方式為鼓勵家長帶領孩子進行研學旅行或學生通過書報、調查、請教、網絡等自主或合作研學,從而增強學生的家鄉(xiāng)情懷和責任擔當。
學校注重對開州文史的研學旅行,引導學生了解開州豐厚的人文積淀。比如開州“舉子之鄉(xiāng)”的溯源、開州歷史文化對劉帥精神形成的最初影響、劉備品茶嘗橘賜名漢豐;開州人文史話研學:李宗羲與“東鄉(xiāng)血案”、紅巖英烈與“鐵窗詩社”、郭沫若為開州成立少先隊賀詩;開州歷史風云研學:中國工農紅軍戰(zhàn)斗在開州、開州青年奔延安;開州習俗研學:“溫湯井元宵對罵”習俗、農歷正月初九登高等。開州博物館藏有文物7000余件,其中珍貴文物500余件。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引導學生了解家鄉(xiāng)名人的重要成就和感人事跡,感悟歷史文化的悠久,了解歷史特色、時代特色、人文特色。學生在歷史文化中得到熏陶并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
開州是劉伯承元帥的家鄉(xiāng),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劉伯承故居基地,通過觀看劉伯承元帥青少年時期生活原物和珍貴的生平業(yè)績資料及展覽圖片,使學生了解少年時期的劉伯承勤耕苦讀和在艱苦生活磨練中的成長歷程。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劉伯承紀念館基地,通過觀看歷史照片、文獻等資料,了解劉伯承元帥偉大光輝的一生。
學校圍繞開州區(qū)委、區(qū)政府舉辦、承辦的國家、國際賽事,如一年一度的漢豐湖全國城市釣魚對抗賽、定期舉行的漢豐湖國際摩托艇公開賽和漢豐湖國際半程馬拉松賽,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研學活動,領略國內外精英、健兒們的風采,感受他們的精神、品質。
開州原屬四川省,1997年隨重慶直轄劃入重慶市。直轄后的大重慶,有著豐富的人文積淀,是學生研學旅行的重要內容。我們將四年級的主題確定為“我們的重慶”,旨在通過研學旅行,增強學生的家鄉(xiāng)自豪感。
我們將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與西師版《音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巴蜀放歌”“蜀州之韻”的內容調整到四年級上學期,結合四年級其他學科,進行“我們的重慶”整合教學,力爭用好、用活教材資源、地方資源。
通過重慶地理研學旅行,學生了解了重慶為什么歷來在戰(zhàn)略、經濟上非常重要——重慶位于嘉陵江與長江的交匯口,是長江上游的水運樞紐;它西連三蜀,北通漢沔,南達滇黔,東接荊襄,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
通過重慶史話研學旅行,使學生認識到重慶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不容忽視的重要城市。近百年來重慶這座城市發(fā)生了太多的故事,比如清朝末年的被迫開放,“華西的上海”經濟地位的形成,反洋教怒潮的風起云涌,劉湘統(tǒng)治下重慶經濟的畸形發(fā)展,抗戰(zhàn)時的陪都,抗戰(zhàn)勝利后的重慶談判等。
通過大重慶研學旅行,學生感受到了重慶的巨大變化。學生通過重慶成為直轄市以后高速公路、高鐵建設、汽車工業(yè)、電子工業(yè)、橋梁、高樓發(fā)展之迅速和人們生活用品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感受重慶人民奮發(fā)圖強,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新重慶的拼搏精神。
重慶的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比如紅巖革命紀念館、歌樂山烈士陵園、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紅巖魂廣場、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渣滓洞、白公館等。學校鼓勵學生通過實地旅行、網絡學習和報刊閱讀等,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
五年級研學旅行課程教學中,我們整合國家教材進行“我們的祖國”系列研學旅行,讓學生通過談自身旅行經歷、網上查閱、教材的比較、綜合性學習,增強對祖國的了解與熱愛,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整合的教材包括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愛祖國山和水”、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都是中華兒女”、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不屈的中國人”、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騰飛的祖國”;西師版《音樂》五年級下冊“美麗和寶島”“新疆樂韻”“祖國頌歌”三個單元;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組《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四年級下冊第一組《古詩詞三首》《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七月的天山》、五年級上冊第七組《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難忘的一課》《最后一分鐘》、五年級上冊第八組《七律·長征》《開國大典》《青山處處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五年級下冊第一組《草原》《絲綢之路》《白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六年級下冊第二組《北京的春節(jié)》《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等。
對于“我們的祖國”研學旅行,學校鼓勵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跟隨父母進行研學旅行活動,倡導學生把每次旅行都作為一次研學的好機會,制定研學旅行計劃,認真參觀、走訪、請教,并通過影像、文字等形成研學旅行報告或心得?!拔覀兊淖鎳毖袑W旅行課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研學祖國美好河山。以全國的特殊地區(qū)地理、地形、地貌考察,特殊地區(qū)動物、植物、生態(tài)專題探究為主線,讓學生了解獨具特色的地理文化,體驗祖國的風土人情,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其二,研學傳統(tǒng)歷史文化。利用祖國豐富的人文資源,體驗非遺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建筑文化,讓學生在與日常不同的生活中豐富知識,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利用紀念館、烈士陵園、偉人故居、革命舊址等開展紅色文化研學旅行活動,使學生親近歷史,緬懷革命先烈。
其三,研學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學生通過考察科技館、體驗館、博物館、天文館、航空航天館,探究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實踐領域的應用;通過考察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建設、風力和水力發(fā)電等新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等,增強科技探究興趣,提高科技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對六年級學生,我們將學科滲透作為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挖掘、科學整合現(xiàn)有學科課程中能夠作為國際理解教育載體的內容,通過不同學科教學中國際理解教育滲透方法的探索與實踐,提升學生國際理解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我們將以下內容進行整合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漫游世界”、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和第三單元“同在一片藍天下”;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同時,結合其他學科,有機滲透在課程與活動中。
六年級學生,雖然多數(shù)沒有出國機會,但已有一定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我們引導學生借助網絡、報刊開展基于國際理解素養(yǎng)的“我們的世界”各種主題的國外研學活動,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其一,研學外國歷史、文化、社會習俗。學生通過研究外國歷史、文化、社會習俗的產生、發(fā)展和現(xiàn)狀,學習與其他國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為規(guī)范和建立人類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學習正確分析世界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及其對本國發(fā)展的影響,正確認識經濟競爭與合作、生態(tài)環(huán)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與發(fā)展等方面的國際問題,自覺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尊重國際慣例的良好習慣。
其二,研學世界發(fā)達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在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發(fā)達國家沒有停止腳步,他們十分注重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十分注重擴大科研領域范圍,設立新的科研目標,以保持自己在世界上的競爭地位。如美國通過發(fā)布科學技術和創(chuàng)新實施的主要領域、英國通過新的科研振興政策、日本通過設立政府與民間企業(yè)科技投資合作委員會,搶占科技制高點。學生在研學中意識到,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中具有影響力就必須要發(fā)展創(chuàng)新,要研究新的科學技術。
其三,研學“一帶一路”的世界影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知曉了“一帶一路”倡議要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研學中學生發(fā)現(xiàn),“一帶一路”覆蓋亞歐非拉100多個國家。學生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制作手抄報,多角度學習、了解“一帶一路”,增強了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的信心。
我校研學旅行課程,各年級雖然各有主題,但對其他年級的主題內容仍要進行相應滲透與活動開展,以保證課程教育的一貫性、全程性?;诤诵乃仞B(yǎng)的年級主題研學旅行課程,能夠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充實書本中未盡的文化知識,促進課程整合學習。同時,研學旅行課程使學生學會了學習探究技能和生活技能,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國家認同感、國際理解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