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杰
(本溪市明山區(qū)聯(lián)豐小學)
道德教育對學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必須從娃娃抓起。道德與法治學科是為小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fā)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結合時代要求,增強教學有效性,促進育人質量穩(wěn)步提高。那么,教師應如何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本人從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xiàn)狀入手,對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課堂教學的工作進行思考,并提出相關建議和措施。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教學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由于小學教師隊伍中,一部分教師年齡偏大,傳統(tǒng)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往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合時宜的理念仍舊根植于部分教師的思想之中,導致他們的教育教學評價方式相對單一。
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接收信息的能力日漸增強。但是部分教師還沿用陳舊的授課方式,忽略了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忽略了感知體驗才是兒童行為的基礎,依舊采用過去以講授為主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部分教師雖然能夠在課堂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但合作方向不明、目標不清、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課堂看似熱鬧無比,實則教學效果一般。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學生主體意識不足,課堂中束手束腳,再加之受學校的教學條件、家庭的重視程度、實踐基地的配置等條件的影響,課堂知識與實踐內容脫節(jié),課堂呈現(xiàn)的魅力不足、活力不夠、吸引力不強。
新課程所賦予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就是學校管理者率先踐行的目標。只有學校管理者“吃透”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才能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化,干出成效。學校管理者對教育教學的管理,不能僅僅停留在要求和傳達上,而是應落實到行動上,以自身教育教學的管理效果,“明”教師的眼,“亮”教師的心。
要想做學者型的教育教學工作者,學習甚至比教育教學更重要。只有通過學習,教師才會與時俱進,把新課程理念學深吃透;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吸納同行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為我所用。為此,學校利用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各類培訓項目和交流活動為教師吐故納新創(chuàng)造學習的平臺,才有利于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切實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讓青年教師充滿朝氣、干勁、沖勁十足,中年教師沉穩(wěn)睿智、肯鉆研、肯吃苦。
學校管理層要改變教育評價機制,將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作為教學目標,建立健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評價和考核新體系。例如:在學習“我們不亂扔”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兩種不同的生活情境。
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組學校操場上到處是垃圾、果皮,教室里一片狼藉,物品亂放的圖片,然后再為學生展示一組學校到處干凈整潔,教室桌椅、物品擺放整齊的圖片。讓學生自主觀察兩組圖片,然后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談談對這兩組圖片的感受。教師再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讓你們選擇,你們愿意在哪種情境中學習呢?”“你們知道第一組圖片中的情景是如何形成的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能讓學生反思自己,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和其他學科比起來,更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教師對學生要足夠了解,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成長環(huán)境,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教學設計中,可以根據(jù)學習的主題,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拓寬教學渠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活潑好動、樂于表現(xiàn)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互動參與、共同探究的氛圍,喚起學生的內心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變?yōu)椤罢n堂的主人”,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
隨著“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不斷滲透,學生自主、有序、有趣的學習新氛圍必將在班級內、學校里形成“氣候”。為此,學校要改變以往層層施壓、緊緊“包裹”式的管理辦法,科學制定自主管理方案,著力提高學生、教師的自我管理水平,讓教學管理的整體水平和學校品位實現(xiàn)全面提升。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蘊含著更豐富的育人功能,更注重對兒童在法治觀念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身為該學科的任教者,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挑起育人重任,從本職工作出發(fā),不斷提升個人的道德水準,拓寬法治理論視野,增長法治知識;只有落實教書育人的職責,用崇高的道德精神、充滿正義的社會人文情懷熏陶兒童,滲透法治觀念教育,才會實現(xiàn)“道法合一”的育人目標。道德與法治教學也需確立適合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中應設有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在確立教學目標前,要充分研讀《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和以課標為參照編寫的《教師教學用書》。此外,優(yōu)秀課改教學案例也能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條件地進行選擇、整合和借鑒。
遵循小學生的年齡認知規(guī)律,課本里插入了許多繪本故事和瑯瑯上口的童謠歌曲。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適當?shù)匕才殴适聦?,吟唱童謠,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使教學朝著目標有序推進,以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PPT展示低碳生活的含義: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耗用的能量要減少,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tài)惡化情況,主要是從節(jié)電、節(jié)水、節(jié)氣和回收這些環(huán)節(jié)來改變生活。隨后,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浪費現(xiàn)象,我能為低碳生活做什么?學生舉例,如:出教室后及時關掉電風扇,美術課下課后不亂扔畫紙,洗手后立刻關水龍頭,出家門之前別忘了關燈,等等。通過活動,教師能喚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讓學生從小樹立低碳環(huán)保意識并自覺地把低碳意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會通過實際行動愛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良好行為習慣的種子定會深深植入學生的心靈。
1.體驗現(xiàn)實生活,體會道德認知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涵蓋了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我,體現(xiàn)道德法治與學生生活的有機融合。兒童良好道德的形成,最早來自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兒童體驗得愈充分細致,對道德的認知就會越明確。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厘清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找到兩者的最佳結合點,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感悟,通過真實有效的體驗活動,深化道德認知,領會規(guī)則意識。
例如,“我們是班級的主人”一課的主要內容是:班級建設不僅需要班委盡職盡責,也需要班級其他同學具有主人翁意識,需要大家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有堅持到底的毅力,要有勇于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協(xié)調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前通過對學生進行“我想解決的班級問題”的調查,有助于了解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教師也能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班級成員,自己會有怎樣的建議并能表達自己的觀點。該學段的學生能根據(jù)調查的結果提出自己的想法,領悟作為班委應該具備的品質,通過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生活體驗情境,更好地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
2.模仿生活情境,充實道德認知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所有的理論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并且最后也要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所以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設計一些仿真情境,發(fā)揮情境的潛移默化作用,讓學生感悟生活,達到情感體驗上的共鳴,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
例如:在教學“這些事我來做”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找學生朗讀《來來的系列故事》,并說出來來與自己身邊的眾多小學生有哪些不同,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如果我們自己的事情都依賴父母,我們將來會變成什么樣。隨后,教師播放兒歌《自己做》,讓學生說說自己獨立做過的事,明白認識自我的關鍵是主體上學會自立、自強。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僅深化了學生的道德認知,也提升了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幫助學生調整心態(tài),使其懂得勞動是一種美德,力所能及的事要自己做,讓學生從小鍛煉獨立能力,減輕家長的負擔,培養(yǎng)自立能力。
3.利用繪本故事,培育規(guī)則意識
道德存在于生活中,道德教育不能脫離生活這片沃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機地聯(lián)系教材教學內容,利用繪本故事,聯(lián)系學生實際,大膽開展開放式教學。課堂上,教師可借助繪本故事的匯編,再現(xiàn)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事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師生間、學生間也可開展討論、交流、探究,讓道德認知和行為規(guī)則認同感得到進一步深化與提高。
在道德和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更新教學觀念,分析課堂教學的主體,全面把握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行為習慣,確定適當?shù)慕虒W目標,更好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