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安
(廣東海洋大學 法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目前,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的教學法廣泛運用于醫(yī)學、地理學、藥物學、心理學、護理學、數學、管理學、工程學和建筑學等學科的教學領域[1]。本研究試圖對“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法在刑法重難點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探討。
PBL教學法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Howard Barrows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2]。PBL教學法最初被運用于醫(yī)學教學,后經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教師們的努力,現廣泛應用于多學科教學領域[3]。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學者開始引進PBL教學法[4]。PBL教學法有三個要素:問題、學生、教師。這三個要素的關系是:以問題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學者把PBL教學法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四個環(huán)節(jié)[5]。顯然,這與傳統的講授教學法(Lecture-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LBL)不同,因為后者是教師講、學生聽,實行滿堂灌,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
研究認為,我國刑法重難點教學很有必要采用PBL教學法。
刑法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博大精深,有很多重難點的內容。以第一章“刑法的概念、任務和體系”為例,就有“什么是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什么是行政刑法和固有刑法?”“怎么區(qū)分刑法的保障功能和保護功能?”“如何理解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之間的關系?”“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但書’?”“如何理解刑法的法定解釋、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等。對初學刑法學的學生來說,很難發(fā)現這些重難點問題。而PBL教學法就可以為學生提供發(fā)現重難點問題的條件:在實施PBL教學法的刑法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成為刑法“重難點問題”的提出者,幫助學生發(fā)現刑法重難點指點迷津;學生則被組織起來,在集體研討過程中,集思廣益,通過集體智慧,更好地發(fā)現刑法中的重難點問題。
刑法學的教學內容可分為總論和分論兩大部分??傉摬糠钟尚谭ɑA理論、犯罪論、刑事責任論和刑罰論等幾個大塊組成,而各大塊又是各自獨立的體系;而分論部分則由刑法分則概述和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十大類犯罪組成??傉摬糠殖谭倓t的五章外,還有自成體系的各大塊。以犯罪論為例,就有犯罪概念和犯罪構成、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正當行為、故意犯罪中的犯罪形態(tài)、共同犯罪和犯罪的罪數形態(tài)等九章的內容。刑法分論除刑法總則和刑法分則之間的關系、刑法分則的體系、刑法分則條文的結構和類型、法條競合外,還有十大類犯罪,共有470個具體罪名,而每個具體犯罪又包括它的概念和構罪特征、認定和處罰等。此外,還有452個條文的刑法典,10個刑法修正案,無論刑法總則還是刑法分則都有大量的司法解釋或者規(guī)范性文件。
面對如此之多的教學內容,如果沒有教師指點,沒有學生集體智慧,往往就會無從下手,只能蜻蜓點水、顧此失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采取“以點帶面、綱舉目張”的方法。即讓學生集中精力分析刑法重難點問題,并通過內化變?yōu)樽约旱臇|西。而這個”內化”過程要靠“問題”意識來指導。例如,為什么要采用“抓住重點、兼顧全面”這個學習方法?學生會帶著“問題”去思考,在學生思考過程中,教師可告訴學生其中的原因:現實生活的多發(fā)犯罪主要集中在刑法分則的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第五章“侵犯財產罪”和第九章“貪污賄賂罪”,這三章的犯罪占整個社會犯罪總量的70%左右,刑法基礎理論、犯罪論以及刑罰論等都是從這幾類犯罪中概括提煉出來的。所以,無論期末考試、公務員考試還是研究生考試,《刑法學》的考試重點都應放在這三章。因此,要集中精力學好這三章,同時結合刑法總論中的犯罪論和刑罰論等內容,才能對這三章中每一個具體犯罪進行定罪量刑。這樣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和教師的指點,學生就會逐步掌握“抓住重點、兼顧全面”這個學習方法。
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解決刑法重難點的能力,需要在刑法課堂上采用以“重難點問題”(以下簡稱“問題”)為核心的PBL教學法。例如這樣的案例:甲進入乙的菜地偷了兩顆大白菜,被乙當場抓住,甲為了掙脫逃跑與乙撕打起來,最后甲將乙打成重傷。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刑法難點問題:應如何對甲進行定罪量刑?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尋找法條,發(fā)現刑法典第269條是這樣規(guī)定的:“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269條規(guī)定的搶劫罪定罪處罰?!绷砀鶕?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fā)[2005]8號)第5條規(guī)定:“行為人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未達到‘數額較大’,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情節(jié)較輕、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論處;但具有下列情節(jié)之一的,可依照刑法第269條規(guī)定的搶劫罪,以搶劫罪定罪處罰?!逼渲星楣?jié)“使用暴力致人輕微傷以上后果的”符合本案的情形,所以,甲的行為可定為搶劫罪。然而,問題沒有那么簡單。刑法第269條的轉化罪的前提是,犯盜竊罪、詐騙罪和搶奪罪三種罪才可以從一種罪轉化為另外的一種罪。因此,在本案中,甲的行為要轉化為搶劫罪,其前提是其盜竊行為構成盜竊罪,或者根據上述司法解釋,其盜竊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盜竊罪相當,也就是說,要求甲盜竊兩顆大白菜的鑒定價值要達到“數額較大”,即使未達到“數額較大”,但也不能相差太遠。根據2013年有關盜竊罪司法解釋規(guī)定,盜竊罪的“數額較大”為1000~3000元,而兩顆大白菜無論如何鑒定,其價值也不會高于20元,這與盜竊罪的“數額較大”相差甚遠,因此,甲的盜竊行為只能作為一般違法行為,其把乙打成重傷的行為只能定一個罪。根據刑法第234條規(guī)定,甲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該條第2款規(guī)定,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對甲應在3~10年有期徒刑幅度內量刑。由此可見,這個案例看似簡單,實則不然。這不僅需要學生熟悉刑法的規(guī)定,而且要了解有關司法解釋;不僅熟悉刑法條文的規(guī)定,而且要熟悉隱藏在法條背后的法理;不僅要熟悉刑法總則有關犯罪構成理論,而且要熟悉刑法分則的具體規(guī)定。這樣通過“如何對甲進行定罪量刑”的不斷追問,對不同法律規(guī)定的層層剝削,不斷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解決刑法重難點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法在刑法重難點教學的過程有“問題的提出與準備”“問題的分析與討論”“問題的解決與消化”三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用圖1表示。
1.問題的提出與準備
(1)教師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要根據課堂所講授的內容提出問題。一般來說,一節(jié)的課堂適宜提出一兩個問題。問題可從教材和有關案例中提出。例如,針對教材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圍”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世界上多數國家在刑法的空間效力上采用折衷原則,即主張以屬地原則為基礎,有限制地兼采屬人原則、保護原則和普遍原則?為什么我國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實行從舊兼從輕原則?其次,教師提出的問題最好是課堂所講內容的“敲門磚”,能夠成為理解課堂所講內容的一把“鑰匙”。例如,提出上述兩個問題的理由是,為什么要實行折衷原則?這是因為,刑法的效力范圍實質上是國家對犯罪行使刑事管轄權的空間范圍。國家行使刑事管轄權以“國家領域”為邊界,其他國家無權干涉。這就是屬地管轄原則。但是,僅僅依靠這個原則還不能全面保護本國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因為世界是聯系的,體現在一國公民可以流動到他國,一國發(fā)生的事可能影響他國,一國發(fā)生的行為其結果可能在他國出現,甚至有人實施的犯罪可影響整個世界。這就要求兼采屬人原則、保護原則和普遍原則,作為屬地管轄原則的補充。為什么要實行從舊兼從輕原則?其法理是“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為,國家代表控訴方,力量強大;另一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被控方,力量微弱。為了平衡雙方強弱地位,需要把代表國家的控訴方的職權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如果控訴方依法行使了職權仍無法收集被控方有罪的證據,就應該實行有利于被控方的原則,宣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即疑罪從無。由此可見,只要把上述兩個問題的法理搞清楚了,刑法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圍”就基本掌握了。第三,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難易適中。太難,學生回答不了,就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太容易,就會失去討論的意義。最后,教師提出問題的時間,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既可以在上課前,也可在上課的過程中。但是,不管如何,都要留有讓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2)學生準備回答問題
對于教師在上課前提出的問題,學生應該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提前預習將要講授的內容。其次,要帶著教師的問題預習。第三,在預習過程中,要不斷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以便在課堂討論中回答。如果從教材無法得到答案,則可以從其他途徑尋找,例如互聯網等,或者與其他同學討論等??傊瑢τ诮處熢谡n堂上提出的問題,學生要認真聽清問題的意思;然后迅速從大腦中貯存的知識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以便在教師即將開展的課堂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或者看法。
2.問題的分析與討論
這是將PBL教學法運用于刑法教學課堂的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發(fā)揮教學活動中主體作用的階段。對教師來說,除講授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外,還要留有一定時間來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實現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對學生來說,要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教師的問題,在課堂上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或者看法。需要強調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后,教師的角色就變?yōu)榻虒W活動的引導者、主導者,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主角。因此,如何讓學生把他們的觀點或者想法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是教師在這一階段最主要的任務。例如,教師在講完搶劫罪、敲詐勒索等具體犯罪的概念、構成特征、認定和刑事責任等基本知識點后,插入如下案例:甲在火車上以100元錢一瓶的價格將低價的礦泉水賣給乘客乙,乙不想買,甲罵道:“老子剛從局子里出來,掙幾個錢不容易,還不乖乖地幫老子一把!”乙被逼無奈買了一瓶礦泉水。甲多次這樣“銷售”了20多瓶礦泉水,得款2000余元。請問: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構成,又構成何罪?為什么?提出問題后,有幾個學生主動回答,認為甲的行為構成犯罪;但構成何罪方面,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有的認為構成敲詐勒索罪,有的認為構成非法經營罪,有的認為構成搶劫罪;并都能說出自己的理由。
但是,有時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拿不準,就可能不敢主動回答。這時,教師應該采取一些教學措施,鼓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例如,對于積極發(fā)言的學生,無論回答正確與否,每次在平時成績中加5分,回答正確的每次加10分。
3.問題的解決與消化
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如何在課堂上把討論的問題最終解決好,并最終成為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這是教師將PBL教學法運用于刑法教學課堂中最重要的任務。這就有必要把教學活動引向“問題的解決與消化”這一環(huán)節(jié)。例如,在上面提到迫使乙買礦泉水的甲,其行為構成什么犯罪?教師先告訴學生結論:甲的行為構成搶劫罪,而不是敲詐勒索罪或者強迫交易罪。然后再分析原因:在本案中,甲不是使用暴力而是以威脅的手段,使乙產生恐懼不得不購買礦泉水,當場劫取財物;而且甲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所以構成搶劫罪;雖然甲想勒索財物,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不是采用揭發(fā)他人隱私等要挾手段事后取得財物,所以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是否當場取得財物是區(qū)分搶劫罪與敲詐勒索罪的重要區(qū)別。此外,甲以這種方式銷售礦泉水也不是正常的交易行為,所以也不符合強迫交易罪的構成特征,不構成強迫交易罪。通過這番分析后,教師再次詢問學生:能否理解?有無不同觀點?此時學生紛紛表示已經理解。至此,問題得到解決。
然而,在課堂上解決了“問題”,并不等于所有教學活動結束了。教師還應該了解學生對“問題”的消化情況,即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可以從兩個途徑了解:一是與學生交談;二是利用網絡平臺。一般來說,下課時對問題還沒有真正掌握的學生,會主動找教師談論相關問題。這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并耐心解答,必要時展開討論,切記不能應付了事。同時,教師還可在班級上建立微信群或者開通本課程的公共郵箱,鼓勵一些膽小、平時不敢在課堂發(fā)言的學生,在微信群中與同學、老師展開討論,從而使網絡社交軟件成為PBL教學法課后反饋的重要平臺。
以刑法總論第九章第二節(jié)“正當防衛(wèi)”為例。
在“問題的提出與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兩個問題。
1.重點問題:在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條件中,核心條件是什么?
2.難點問題:正當防衛(wèi)的本質是什么?
這兩個問題是全面掌握正當防衛(wèi)的“鑰匙”。首先,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條件是針對正當防衛(wèi)含義的展開,而正當防衛(wèi)的核心條件即限度條件是區(qū)分正當防衛(wèi)與防衛(wèi)過當的關鍵;其次,正當防衛(wèi)的本質涉及設立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目的。能理解這兩個問題,也就基本上掌握了我國正當防衛(wèi)制度。在講授正當防衛(wèi)內容兩三天前,教師就應該把這兩個問題提供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正當防衛(wèi)的內容。在“問題的分析與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講完所有正當防衛(wèi)的有關內容后,開始討論上課所提的兩個問題:首先,正當防衛(wèi)成立的核心條件是什么?很多學生能正確回答,限度條件(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下同)。然而,再次提問學生:為什么限度條件是核心條件?很多學生又回答不了。尤其關于正當防衛(wèi)的本質問題,幾乎沒有學生能回答這個問題,有學生認為,正當防衛(wèi)的本質是保護好人,懲罰壞人;有學生認為,正當防衛(wèi)的本質是為了鼓勵公民同違法犯罪做斗爭;有學生認為,正當防衛(wèi)的本質是正當的;不一而足。由于有加分的獎勵,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問題的解決與消化”環(huán)節(jié)主要針對學生不能回答的問題進行解答。首先,教師講解為什么正當防衛(wèi)的核心條件是限度條件。因為在正當防衛(wèi)的5個成立條件中,前提條件(不法侵害實際存在)、時間條件(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對象條件(不法侵害人本人)和主觀條件(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都是圍繞限度條件展開的。這4個條件中,任何一個條件超越限度條件都不可能構成正當防衛(wèi),而可能成為“假想防衛(wèi)”“事前防衛(wèi)”“事后防衛(wèi)”“防衛(wèi)過當”。其次,講解正當防衛(wèi)的本質是有益于社會的行為。正當防衛(wèi)表面上給不法侵害人造成傷害,是有害的行為,但是,正當防衛(wèi)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而制止不法侵害的措施,是對不法侵害做斗爭的手段,因而有益于社會。多數學生表示能理解上述兩個重點難點問題后,“問題”得到解決與消化。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通過電話、微信等與老師溝通討論。就此,PBL教學法在刑法重難點教學中的運用結束。
2014年9月至今,研究在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的刑法重難點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法,取得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主要在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PBL教學法不僅傳授學生刑法法學知識,而且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刑法重難點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國刑法分則規(guī)定了470個具體罪名,如何對被告人進行定罪量刑?這就需要把握刑法總則有關犯罪構成、犯罪構成要件等規(guī)定和原理,同時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再根據刑法分則的規(guī)定進行定罪量刑。這是學習刑法學的重點。通過PBL教學法,學生基本掌握了定罪量刑的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和鍛煉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刑法重難點問題的能力。
在這幾年PBL教學法的實踐中,由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上一些鼓勵措施,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甚至是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同時,學生為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參與課堂討論,往往會主動預習課前的內容,努力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反復研討,學生可把內容豐富的刑法知識用“問題”串聯起來,弄清各種刑法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全面掌握了刑法學知識和技能。
在采用PBL教學法前,該專業(yè)的總成績不理想,以法學專業(yè)2012級本科生的一個自然班為例,該班共有35人,其成績分布情況是,90分以上0人,80分~89分6人,70~79分8人,60~69分18人,60分以下3人。69分以下的同學占了21人。在采用PBL教學法后,該專業(yè)總成績普遍得到提高,以其中法學專業(yè)2017級本科生的一個自然班為例,該班共有32人,成績分布情況是,90分以上4人,80分~89分16人,70~79分8人,60~69分4人。70分以上的同學占了28人,69分以下的同學僅4人,沒人不及格,而且呈現正態(tài)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