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偉?沈朋
品質指物品的品質、語言的品質,是指作品中所運用的語言所體現出來的音韻修辭、思想情感、審美取向的品味、格局和情趣。
部編版初中語文第一篇課文《春》是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深受師生喜愛,描繪的美麗春景、表現的蓬勃生機,感染了無數人。筆者覺得這篇本章的語言品質極高,它的音韻修辭詩意、情感浪漫美好、審美情趣悠遠高雅,筆者探究《春》的語言品質,力圖管窺作者浪漫、詩意、美好的精神家園和對未來美好的期許。
一、語言色彩明亮歡快
《春》一文中有很多直接描繪植物顏色的詞語,這些詞語鮮亮熱烈,帶給讀者豐富的視覺感受和聯(lián)想,這些鮮亮熱烈的詞語源于作者對幸福生活的無限激情,對未來美好的展望。不僅是描寫色彩的詞語,就是很多的動詞也非常靈動活潑,情趣盎然,還有許多用在特定語境中的平常詞語,也顯得新奇明亮,活潑歡快。
1.顏色鮮亮熱烈,活潑靈動
《春》中形容色彩的句子有“嫩嫩的,綠綠的”“紅得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樹葉子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綠和青生機勃勃,象征生命和活力,“嫩嫩的,綠綠的”不僅有顏色,還有質感,疊音詞不僅音韻優(yōu)美,更烘托出小草的靈動可愛和作者的憐愛之情。紅、粉、白不僅能突出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特點,“紅得像火”還能呈現桃花花瓣如火苗的優(yōu)美情態(tài),像一簇簇火苗,熱烈、旺盛如火海,點燃了整個春天;“粉的像霞”既可以展示花朵色澤,也形容花海燦爛、如錦似霞的恢弘特點;“白的像雪”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色的花朵潔白幼嫩,鋪滿大地的情形。這三個句子構成排比,營造了鮮亮熱烈、活潑生動的美麗意境,短句本身就很歡快,更顯得靈動和生氣。用“發(fā)亮”修飾“樹葉子的綠”,表現了經過春雨洗滌,顏色鮮亮,質地柔嫩,色澤光潤?!扒嗟帽颇愕难邸?,不僅僅體現了小草在雨水滋潤過后的盎然生機,更體現了它的可愛、俏皮、活潑,和前面的“鉆”遙相呼應。文中的色彩并不強調五彩繽紛,色彩斑斕,只是單色調,顯得素雅、純凈、高潔,又不失熱烈和生機。
2.動詞活潑,情趣盎然
文章中的動詞非常豐富,顯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中的“鉆”結合“偷偷地”,表現了在嚴冬將盡、嚴寒未退的早春,表現了春草沖破土層的一股擠勁,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頑強堅韌的力量,帶有驚喜之情,又帶點兒童般的活潑俏皮,充滿童趣,畫面感強,給人以美的享受。
像這樣的詞語還有“朗潤”“鬧”“醞釀”“逼”等?!百u弄”一詞體現了鳥兒滿心的喜悅,用此起彼伏的婉轉啼鳴合奏出春天的交響樂。本來貶義的詞語,經過作者的手,在文章中顯得和諧自然,優(yōu)美動聽,富有情趣,從所見到所聞都美不勝收。
要說用得最精彩的詞語還是“眨呀眨的”,這個詞語的描述對象是草叢里遍地的野花。溫暖的陽光下,和煦的春風中,你若躺在草地上,看著草叢中隨風搖曳的野花時隱時現、忽明忽暗、若有若無,光影參差,確實“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個動詞不僅生動形象,還極其簡潔豐富,蘊含著陽光和春風的意象,以及花兒搖曳多姿的光影動態(tài)之美。
大量的動詞經過作者的妙手,常詞出新,貶義褒用,意蘊豐富,靈動有趣,歡快明朗,情趣十足。
二、句式參差,修辭詩意
《春》不僅動詞用得奇妙,句式也參差靈動,結合大量的修辭,詩意優(yōu)美,流暢自然,所以雖然要求全文背誦,學生也并不覺得吃力。
文章語言不僅蘊含豐富的情感,還擁有散文獨特的音韻美感和豐富的修辭,換一個字聽起來都拗口。大量短句和長句的參差錯落,歡快活潑,再加上押韻,文章的內容和層次就像潺潺的小溪自由地流淌,交匯成活力和希望的生命海洋。
1.押韻自由,自然流暢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庇脙蓚€“著”和兩個“了”,自由地押韻和換韻,渾然天成,朗朗上口。“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比齻€“了”押韻,一氣呵成,表現了春風吹過大地時帶來的巨大變化,讓人感受到濃郁的春天氣息。而“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前面的分句不押韻,后面兩個句子押韻,顯得特別自由,氣韻流暢。
2.長短結合,句式參差
像這樣的句子還有結尾處,把春天分別比喻成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三節(jié)的結尾前兩節(jié)押韻,最后一節(jié)不押韻,不刻意求工,自由的押韻顯得流暢自然。不僅如此,這三節(jié)句式參差不齊,富于變化,氣韻流動。從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 展示了春天從萌發(fā)到嫵媚再匯成壯觀宏大的生命海洋的過程,這樣的句式結構是不能隨便調換的,因為它們都形象地描繪出春天一步一步地成長過程,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和想象。作者運用句式變化,長短結合,表現了春天的新鮮、柔美、明媚、嬌艷、健壯和強大,提升了文章的語言品質。
3.修辭生動,詩意唯美
大量修辭的運用,讓文章像詩歌一樣優(yōu)美浪漫,全文僅三十多個句子,卻運用了二十多處修辭手法,言辭優(yōu)美,接近詩歌,浪漫唯美?!般@”運用擬人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草的活潑可愛、頑強堅韌?!罢!币彩菙M人修辭,結合前面的“像眼睛,像星星”的比喻修辭,生動傳神地描繪了一幅陽光下、微風中,春天的野花隨風搖曳、若隱若現、忽明忽暗的美麗動態(tài)的圖畫,蘊蓄詩意,文中有畫,靜中有動,簡直是神來之筆。
除了“紅的像火,粉得像霞,白的像雪”這個生動傳神的排比外,“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也是非常詩意的排比句,每個分句又都是比喻,讀來讓人齒頰留芳,不亞于詩歌的意境。前三個比喻句分別寫出了春雨的繁密、白亮、細長的特點,整齊的句式、優(yōu)美的音韻,結合詩意浪漫的意境,勾勒出春雨柔美嫵媚的情態(tài)?!懊苊艿匦笨椫卑岛猴L意象,描繪出春雨斜飛輕柔和多情的特點。“籠著一層薄煙”勾勒出煙雨朦朧詩意的意境,像夢幻一樣空靈,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情境。
文章的結尾也是三組比喻和擬人修辭句子,句式參差,氣韻流動,從春天剛剛到來的盎然生機到春意漸濃的柔美嫵媚,再到春天深處的蓬勃生機和陽剛矯健,既生動優(yōu)美,活潑新鮮,又詩意盎然。
三、文章主旨浪漫宏大
人們通常認為,《春》的主旨是“表現春天里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表達對春天的、對生活的熱愛”。但是,從知人論世的角度講,很顯然這個主旨過于淺顯了。本文發(fā)表于1933年8月,作者雖然剛從外國留學回來到清華任教,與陳竹隱結婚,喜得貴子,個人生活幸福,但是,1933年的中國卻很不寧靜:1931年,日寇猖狂,東三省淪陷;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舉國悲憤;日寇扶植“滿洲國”傀儡政權,進一步將魔爪深入華北;國共內戰(zhàn)正酣,蔣介石大力圍剿紅軍;國內人民在“三座大山”和各種黑暗勢力壓迫下,民生凋敝。
《多收了三五斗》以1932年各地糧食豐收,可是糧價太賤,農民的貧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鐮,沒有飯吃,成為農村之普遍現象”為背景?!恶橊勏樽印分猩屏紭銓?、熱愛勞動的好青年祥子,被城市的黑暗逼進了深淵,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城市勞動者的悲慘命運。也就是說,在作者創(chuàng)作本文時,中國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都是生活悲慘?!洞盒Q》《四世同堂》《茶館》等作品都能佐證當時那個時代的黑暗與殘酷。
可是作者筆下的“春”卻是美麗寧靜、生機勃勃,環(huán)境優(yōu)美詩意,人民生活幸福,社會和諧安寧,讓人產生了強烈的疑問:作者無視自己的真實生活嗎?
其實就作者個人而言,因為早期和父親關系惡劣,第一個妻子武鐘謙去世帶來的持久的精神傷痛,早婚、多子女帶來的經濟上的窘迫,讓他早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苦難和艱辛。
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與其說是描寫生活,不如說是朱自清對自己和中國社會的美好、詩意、浪漫的期許。就像陶淵明在厄難中創(chuàng)作《桃花源記》,屠格涅夫在貧病交加、遠離故土的臨終時創(chuàng)作《蔚藍的王國》,朱自清也用優(yōu)美的文筆創(chuàng)作了他理想中的中國,而不是反映滿目瘡痍的社會現實。文章中“稀稀疏疏的”草屋是“雞犬之聲相聞”的延續(xù),“家家戶戶、老老小小”出來放風箏也是“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朦朧的春雨也是漸染了中國千年的詩歌中的煙雨。
作者脫實入虛,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作為一介文人對中國社會的熱望,因為春象征著生命、活力、希望與力量。作者正是被彼時的戰(zhàn)火紛飛、外族入侵、經濟凋敝、民生艱難所困擾,所以他想解脫,希望有理想的社會出現。所以他用歡快明亮的語言,細細描畫心中優(yōu)美詩意的自然、和平安寧的社會、勤勞幸福的人民。希望這份美好浪漫的期許,就像剛剛萌發(fā)的春意一樣,喚起更多人的共鳴,也能夠在中國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最終成為恢弘壯麗的現實。今天,這份宏大美好、浪漫詩意的愿景已經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