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怡
看民國廣州的史料,如同看一幅被卷起來的陳舊畫卷。把這沾了塵灰的畫卷徐徐拉開,心里總不免恍惚。金戈鐵馬、縱橫捭闔的傳奇后面,究竟還隱藏著多少欲說還休的斷片殘簡呢?有多少人生的大戲是在時代的夾縫里倉促上演,又草草收場的呢?
叱咤羊城的江孔殷江太史,一生聲色犬馬,鮮衣美食,日日盛宴迎賓,縱橫江湖,卻在唱足了五味俱全的全本大戲后,隱入歷史畫卷背后,從此緘默不語,任傳說在太史第的斷墻殘垣間如野草般瘋長。
這畫卷背后,分明有裊裊悲音回旋,那是江太史聽慣了的粵劇唱腔:“是誰把流年暗轉換?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h3>廣州城里的“江湖大佬”
說江太史是晚清時期廣州城里呼風喚雨的“江湖大佬”,實不為過。
江太史原名江孔殷,小字江霞。江家祖上,是號稱“江百萬”的巨富茶商。1904年,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屆科舉考試舉行。江孔殷赴京會試,中恩科二甲第27名進士,入翰林院,授職庶吉士?;浫酥^點翰林者為“太史”,從此世稱“江太史”。
江孔殷點翰林后回鄉(xiāng)謁祖,真是說不盡的風光。翰林算是大紳士,照習慣,用的是大張紅色的名片,高約八九寸,闊約四寸許,頂格寫滿“江孔殷”三個大字。江家先期派人印發(fā)報捷的“報條”逾一千份,分送本省的官紳及遠近親友。過了數(shù)天,江太史坐著四名轎伕抬的大轎,前呼后擁,到四處拜客。除了長輩、親戚、老師與在籍的巨紳外,兩廣總督、三司六道、首府兩縣等等,新科翰林都要登門拜會。太史第另定日期大排筵宴,中午開流水席,晚上開翅席,分“頭度”與“二度”,賓客可以飲宴兩次,東花園里蓋搭戲棚,日夜演劇助慶。人生得意,莫過如此。
江孔殷曾任江蘇候補道。1907年,嶺南盜匪成風,經廣東總督張鳴岐奏請,江孔殷欽放廣東清鄉(xiāng)總辦。臨行前,慈禧太后御賜蘭花120盆,百二蘭齋由此得名,江孔殷亦從此別號“蘭齋”。他返粵后,聯(lián)合士紳以鐵腕手段剿匪,大殺三合會眾凡60日,盜匪之風漸息,江太史聲譽日隆,成為清末民初廣東政壇舉足輕重的實力派人物。
江太史身材高大,雄偉壯實,雙目炯炯有神,望之氣象萬千。他的性格大開大合,慷慨不羈,豪氣干云。本來“清鄉(xiāng)”是要剿匪的,可他一來二去卻與三山五岳的草莽英雄結成了莫逆之交,鄉(xiāng)沒有清,四方豪杰卻結識了一大把。在粵任職期間,他私放洪門李福林往南洋入同盟會,并促成革命黨人汪精衛(wèi)、陳景華獲赦,按現(xiàn)在的說法是個紅黑白各道通殺的人物。
很長一段時期里,江孔殷都是廣州城里一言九鼎的人物,霸氣十足,從一件小事略見一斑。1907年初,江的家人在戲院與港商黃亦葵爭座位,江為此大怒,誣稱其妾為私娼,拘捕了黃亦葵夫婦,還加黃以“抗拒大紳”的罪名?!稄V州總商會報》視此事為紳士欺壓商民的事件,連續(xù)報道,對江大加揶揄、抨擊。
江孔殷老謀深算,善于審時度勢,在辛亥革命風起云涌之際,他以“在野”的頭面人物身份與官方、革命黨及社會上的各種政治力量周旋,在改朝換代之際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是他直接促成了“廣東獨立”。
1911年4月27日,由同盟會發(fā)動的廣州起義爆發(fā),七十二烈士戰(zhàn)死。同盟會員潘達微出面收埋遺骸?!杜诉_微自述》提到:當他商請各善堂的董事提供墳地時,各善董均有難色,“余不得已,遂以電話達此意于江孔殷太史,求太史一助力。太史遂轉告善董,謂此事可力任,縱有不測,彼可負全責?!蓖ㄟ^江出面交涉,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最后得以安葬于黃花崗。
同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廣東的革命黨人也策動了數(shù)千人在順德樂從起義。粵督張鳴岐命時任清鄉(xiāng)總辦的江孔殷帶兵前往鎮(zhèn)壓。江不想與革命黨作對,稍戰(zhàn)即息,撤兵返回佛山。他對廣州革命黨人潘達微、鄧慕韓等的“和平策略”表示首肯和支持,愿意為他們的主張向張鳴岐說項。面對聲勢浩大的革命浪潮,張鳴岐情知大勢已去,只好表態(tài)贊成“和平獨立”。
11月9日早上,原本同意擔任獨立后軍政府都督的張鳴岐將督印懸掛堂中,人卻逃之夭夭。江孔殷派人將日前在樂從繳獲的青天白日旗高懸于諮議局之上,盛大的獨立典禮舉行,廣東終告獨立。
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先生為感謝江孔殷對國民革命的同情與支持,曾與宋慶齡、廖仲愷、何香凝等登門拜訪,在太史第的花園內合影留念。
縱是經綸滿腹,韜略縱橫,無奈大勢已去,江孔殷在辛亥革命后也只好做了遺老。不過,遺老的生活向來都不寂寞,江孔殷也不例外。他改行從商,出任英美煙草公司南中國總代理,對外掛牌為“公益行”。他把在政界運籌帷幄的謀略轉移到了商場之上,這個穿長袍的“洋買辦”又和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展開了一場惡斗。
當時,南洋使用“三爵”“美麗”“地球”“大長城”“白金龍”“黃金龍”等牌子,英美使用“三炮臺”“老刀”“海盜”等牌子。江孔殷揚言:我掩住半邊嘴也能斗贏南洋。為此他不惜使出各種手段,如收購了一批南洋的名牌煙“白金龍”“黃金龍”,待發(fā)霉之后再推出市場,以此造謠中傷對方。受到打擊的南洋一度處于弱勢。
這時候,潘達微因厭倦民國官場,轉營實業(yè),到南洋擔任經理。江孔殷算是遇上了強勁的對手。潘達微先從改進南洋的廣告經營策略入手,聘請黃般若、鄭少梅等畫家,為南洋設計畫有三國、水滸人物的“公仔紙”,放在每包香煙當中促銷,并創(chuàng)辦《天聲日報》,大力宣傳國貨。潘又利用自己與政界文壇名流的關系,在報上大登胡漢民、蔡元培、梁實秋等的文章,受到讀者歡迎,聲威大振,南洋漸占上風。
太史第內很少筵開百席的喧嘩場面,江太史的飯廳里每天只擺一桌,款客的菜精美無比,主人的心意又是那么殷勤,這高門宅第里的美食盛宴,自有行云流水般的妙趣和格調。那年頭,江太史任英美煙草公司華南總代理,入項甚豐,加之他為人豪爽,三山五岳、黑道白道皆有交往,每逢時節(jié)朋友多方饋贈,各地名產源源不絕,太史第內的美食盛事日日上演,成了舊時羊城的一段傳奇。
“太史蛇羹”是這出傳奇的重頭戲。每年蛇季,太史第內總是特別熱鬧繁忙,要從秋風乍起一直擾攘到農歷年底。這傳說中的“太史蛇羹”究竟妙在何處?據(jù)說秘訣在于蛇湯與上湯要分別烹制。蛇湯加入遠年陳皮和竹蔗同熬,湯渣盡棄不要,再調入以火腿、老雞及精肉同制之頂湯作湯底,而上湯成色之高下,決定了蛇羹品質之高低。刀工也極為重要。檸檬葉最顯刀工,要切得幼若青絲。太史第的花園里種了好幾棵檸檬樹,嫩葉不夠味,老葉太硬,只有不老不嫩的才合格。切檸檬葉絲先要撕去葉脈,從葉梗當中分成兩半,再疊在一起卷成小筒,這樣切起來方便,且即切即用,香味更新鮮。雞絲、吉濱鮑絲、花膠絲、冬筍絲、冬菇絲和遠年陳皮絲都要切得均勻細致,再加上未經熬湯的水律蛇絲,全匯合在看似清淡而味極香濃的湯底內,加上薄芡,即成美食極品“太史蛇羹”。
菊花亦是佐料中的主角。太史第內終年雇傭四個花王,其中兩個專事種菊。蛇羹用的多是自栽的大白菊,另有一種奇菊名“鶴舞云霄”,白花瓣上微透淡紫,是食用菊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兒時的江獻珠常常在院子里看女仆清洗菊花。她看著女仆把整枝菊花倒置在一大盆清水內,然后執(zhí)著花柄,輕輕在水里搖動,清洗干凈后再逐瓣剪出備用。
在江獻珠看來,真正的美食家并不是只愛山珍海味的奢食者。平平無奇的原材料,經過別具匠心的烹制,也可以成為席上令人叫絕的珍饈。個中的奧妙和趣味無窮,亦可見出美食品位之高低。平常處見奇崛,正是功力所在。
江獻珠記憶中的家饌,似乎都是一些平常菜式,但思之令人無限留戀。每月兩三次的素饌,如大豆芽菜炆面筋、薯仔餅、炒素鬆、炒大豆芽菜鬆、腐皮包、腐皮卷等,看起來簡單,其實在做法上都是下足了功夫的。每天早上喝的大豆芽菜豬紅粥,先用油把大豆芽菜爆香,放在粥里煮透,然后才放一早買來的新鮮豬紅,味道好美。做糕點所用的盤粉,是河南龍溪首約一條小河涌的水上人家用擂漿棍磨制,邊煮、邊攪、邊下豬油,直至豬油與米漿完全混合為止,用這種盤粉蒸的糕特別幼滑爽口。蘿卜糕要先用瑤柱熬汁,用汁蒸糕,再煎香鯪魚肉,混入蘿卜同煮,吃起來香極了。
為保證太史第美食的出品質量,江太史大手筆地在郊外的蘿崗經營起江蘭齋農場,四時鮮蔬佳果不斷運進府內,為太史第的繁華食事錦上添花。江獻珠最難忘的是去農場吃“露水荔枝”的情景。祖父認為只有經過夜晚的溫涼,糯米糍方能顯出其香、甜、鮮、脆的最佳狀態(tài)。每年夏天,江獻珠總是隨祖父到農場去,在晨光熹微下自采自啖沾滿了露水的糯米糍。那是她吃過的最鮮美的荔枝。
江蘭齋農場的荔枝引出了太史第的另一樣絕品——荔枝菌。好多年過去了,江家老幼還一致公認這是太史第最好吃的東西。江獻珠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種種情景:
荔枝樹每年必定要施肥,方法是在樹之四周挖幾個洞,把獸肥倒下去,再雜泥土覆上。很奇怪,就在這些肥土上,經過了春雨的滋潤,受了陽光的溫暖,會冒出一堆堆的野菌。采菌要及時,不能等它長高,要往泥土下面挖,所以菌底往往沾滿了泥土。為了要掌握時間,村中的女孩子都被雇來幫忙挖菌。
清早采了菌,中午后方能運到廣州。一抵達,家中頓時忙亂起來,上下動員去清刮荔枝菌。荔枝菌若不及時處理,菌傘會很快張開。若傘底的顏色由粉紅變黑,便不能吃了。
經過運送,擱了半天尚是緊合的荔枝菌只占很少數(shù),宜放湯,宜快炒,既嫩滑又清甜,統(tǒng)統(tǒng)留給祖父奉客。菌柄長高了而菌傘又張開的,便用大火炸香,連炸油一瓶瓶儲存起來,好讓茹素的祖母們用來送粥或下飯。炸香了的菌,味道頗濃,質感非常特別,軟中帶韌。菌油有幽香,拌面是一絕。
……在江家,微不足道的野生荔枝菌,是家饌,足與珍饈百味等量齊觀。難得的是,市上罕有出售而我家卻因種植荔枝,每年有啖荔枝菌的盛事,也可算只此一家了。
江太史雖是顯赫一時的美食家,但他自己是不會烹調的。他有的是美食家的格調和情懷。他宴客的執(zhí)著,數(shù)十年如一日,如不盡心便不安心。客可以不請,要是請了則不能隨便??羁偷牟?,一定要精細。他的心意永遠都是那么殷勤。
太史第關起門來,每餐起碼有五六十人吃飯。身為一家之主的江太史每天“下午三時起床,晚上八時中飯,晚飯等同消夜,要在凌晨以后”。江太史與洋人素有交往,對西餐也很喜愛,家中除大廚子外,還有西廚子、點心廚子,江太史還為幾個茹素的妾侍專請了一個齋廚娘。江家好吃的東西真是多。
富甲一方的江太史,全不把金錢放在眼里??墒侵豢孔嫣锏淖狻⒂⒚罒煵莨镜能囻R費和農場微薄的收入,如何能夠支撐車水馬龍、賓客如云的大場面?故而有錢時觥籌交錯,賓主盡歡,沒錢時四處張羅,可賣則賣。
江太史每娶一房新妾,為安撫各房,總是新的舊的一律獲得同樣的衣飾財物。據(jù)說當年江家擁有的“三萬三”透水綠玉,為羊城之冠。到周轉不靈時,管家的三祖母就下令其他祖母自動奉獻首飾。每當玉器商登門時,三祖母總會從古玩架上取下小胭脂杯,盛滿水,把透水綠玉投下去,立刻映得滿杯翠綠。滿洲窗后,獻出珍愛首飾的眾祖母早已淚光盈盈。
繁華終有散盡時。先是失去了英美煙草公司的代理權,加上傾盡全力發(fā)展江蘭齋農場,江太史幾乎家財耗盡??箲?zhàn)來臨時,江太史避難香港,二三十個家人擠住在一層樓上,仆從星散,食事凋零。他戒了鴉片,皈依密宗,戒絕殺生,鬻字養(yǎng)家,最困難時不得不接受了舊識日本港督磯谷廉介饋贈的兩包白米。后來,江太史已是風燭殘年,在被鄉(xiāng)民強行用籮筐抬回南海老家準備批斗時,一代美食家竟以絕食而終。江獻珠在《蘭齋舊事》中寫道:“祖父以精食名,以兩包米喪節(jié),而以絕食終。人生薤露,一至于此!”
其實,早在1930年代的中山小欖菊花詩會上,面對滿目繁花,還在溫柔富貴鄉(xiāng)里流連的江太史就寫下過“何心咀嚼問殘羹,肉食情知誤一生”的詩句。
他的老朋友虛云老和尚也曾以詩勸喻:“靈光獨耀本來明,無染無污氣自清。水月鏡花皆幻相,知君有日悟歸程。”虛云師父曾和江太史有段前緣。辛亥革命前夜,虛云安住白云山僧寺,時與革命黨人往還,廣州起義時因有革命黨嫌疑,遭官府追捕,藏于潘達微的平民報館中。江孔殷與虛云平素以詩相契,于是出面向粵督張鳴岐開脫,虛云得以從廣州脫身,安然返滬。
一江春水,帶走無數(shù)繁華舊夢。珠江長堤,西關深巷,依然有傳奇回旋流轉。在陳舊的歷史畫卷上,民國廣州城里風起云涌,有北上馳騁的軍政要員,有巨筆如椽的碩學鴻儒,有臨海向洋的商界巨子,也有寄情詩書的舊朝遺老。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從政治軍事到工商民生,都在這“敢為天下先”的南方港口城市找到了最佳實驗場。這南方的舊城,彌漫著令人迷醉的市井煙火,也飄蕩著高門宅第的旖旎沉香。身份復雜的江太史一襲長衫從西關舊街巷里高視闊步地走過,在如蜘網般的人生迷陣里穿行,在美食構筑的幻境里打發(fā)時光,慢慢隱進了歷史帷幕深處。
蘭齋一夢,終成幻相。畫卷里的人生戲場,也該卷起來了。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