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朱迪斯·巴特勒的文學評論與主體解放話語批判

        2020-03-02 15:38:43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主體理論

        孫 穎

        作為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最前沿的代表人物,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被人熟知的成就是以女性的性別身份、身體為切入點,層層推進地宣告了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中女性主義理論研究范式的轉換。中國理論界對巴特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義、述行理論以及其理論發(fā)展過程中的倫理轉向。巴特勒的理論以“性別”為起點,希望抵達的是對生命的深層次思考——探尋在后現(xiàn)代理論語境中主體、主體性如何可能,“人”如何存在。在“主體”迷宮的游走,并不僅僅意味著邏輯推演,理論總結,散落在巴特勒數(shù)部著作中的文學評論在其理論大廈中也同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在新的理論之下,文學作品被賦予新的生機;同樣,借由文學作品的分析,巴特勒的“主體理論”也走向明晰。

        主體的失敗與希望

        不論是文化角度或政治角度,知識、權力、話語、規(guī)范、可理解性框架,各種理論術語如同洶涌的潮水淹沒了現(xiàn)代人文知識的基石——絕對自足、能動的主體。個人主體遭遇了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證偽,被揭示為“鏡像之我”的異化認同和“社會之我”遭遇的暴力強制;在米歇爾·???Michel Foucault)的理論體系中“人”成為“人的科學”的產(chǎn)物,“生命”則是“生命技術”壓制、生產(chǎn)的對象。西方現(xiàn)代性最璀璨的成果——大寫的主體——被宣判了死刑。拉康將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我思故我在”改寫為“我非我所思,我思非我在”(I am not where I think,and I think where I am not.)。???2001:506)預言“人將被抹去,如同海邊沙灘上一張臉的形象”。自此,現(xiàn)代主體的話語幻影性成為后現(xiàn)代主體理論的前提與出發(fā)點。

        一九八一年初版的《主體性的黃昏》一書,作者弗萊德·R·多爾邁(Fred R Dallmayr)(1992:1)在“導論”中引用奧特加·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寫道:“假如這個作為現(xiàn)代性根基的主體性觀念應該予以取代的話;假如有一種更深刻更確實的觀念會使它成為無效的話;那么這將意味著一種新的氣候、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倍鹨凰哪瓿霭娴摹逗笾黧w性》(Post-Subjectivity)論文集中,克里斯托弗·斯密德(Chirstoph Schmidt,2014:2)指出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Der Mensch ist ein Versprechen der Sprache”被眾多主體解構者譯為“man is a slip of the tongue”,并奉德爾菲神諭作為他們解構的出發(fā)點。殊不知“德語動詞‘versprechen’兼具‘slip of the tongue’、‘promise’兩層意義,因此海德格爾的這句神諭應該理解為‘人永遠都已經(jīng)既是失敗又是希望Man was always already both a failure and a promise’”。

        失敗意味著希望?!爸黧w之死”的論述并非對主體的全盤否定,否定的只是那個笛卡爾所開創(chuàng)的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完全自足、能動的主體?!爸黧w”范疇并未被拒斥。相反,理論家們將理性主體面臨的危機視為“人”的機遇,對他者凝視、話語壓抑的揭示被視為“顛覆”“救贖”“解放”的曙光。在“大寫的主體”轟然倒塌之后,理論家們需要做的是對“主體”做出新的理解,進行新的闡釋,并在新的主體理論基礎上建構新的解放話語。

        站在笛卡爾式的理性自足主體、理性能動主體崩塌后留下的廢墟上,朱迪斯·巴特勒將去探求關于主體、主體性更深刻的理解。她的理解,首先是對兩條主體重建、解放路徑的批判——本質主義路徑和前話語路徑。前者以本質論為基礎,認為主體的內在原初本質在話語規(guī)范中遭到壓抑,從而堅信解放之路必然在于重新發(fā)現(xiàn)、釋放主體的內在原初本質。后者則認定權利話語如鐵板一塊,聲稱面對如此獨白式的規(guī)范體系,顛覆、解放的微弱星光只可能出現(xiàn)在前話語的化外之地。兩條路徑都憧憬著一個“故鄉(xiāng)”——原初的、自然的、未被話語污染過的“故鄉(xiāng)”。巴特勒卻將向我們宣布它們的失效。對這兩條主體重建、解放之路的消解正是巴特勒對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兩篇作品——《在法門前》①、《在流放地》②進行評論的目的之所在?!肮枢l(xiāng)”,如小說中門后的律法、流放地完美狀態(tài)的行刑器具,在巴特勒看來永遠回不去了。

        虛構的內在原初

        無論在著作或是采訪中,巴特勒多次提到她對《在法門前》的評論受到了德里達的啟發(fā)。因此,在進入巴特勒的思想前,我們首先對德里達的評論稍加總結。在一九八二年那篇同樣以《在法門前》為題的論文中,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思索了門與法、守門人與鄉(xiāng)下人之間的比喻,并通過寓言的延伸探究了文本與讀者、文本與作者之間的關系。他的思索、探究始終圍繞著一個詞——延異“diffêrance”。寓言以推延開端。鄉(xiāng)下人試圖一窺法貌的請求被守門人以延期(adjournment)的形式加以拒絕。鄉(xiāng)下人決定等待,畢竟他的請求并沒有被拒絕,不過是被“推遲、延期、延緩”;而“正是在在場的推延中時間出現(xiàn)”(Derrida,1992:202)。推延中寓言得以繼續(xù)。在接下來的故事里,“通向法的大門始終是敞開著的”,但法卻也始終無法得見。事實上,德里達(Derrida,1992:192-207)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在法門前》是一個關于無法得見(inaccessibility)的故事”,因為“法是在非知中被生產(chǎn)”,而且“通過延遲自身而生產(chǎn)”。

        在德里達的分析中,隱而不見的法因非知、推延而得以存在;所謂的內在原初在不斷地推延中被維系,從而持續(xù)在場。德里達看到了法律守護者那句“可能”產(chǎn)生的延異力量,而巴特勒則把目光移向了鄉(xiāng)下人,審視他的那份期待。在這樣的審視中,因為存有而期待的時間邏輯在巴特勒的理論框架下被顛倒、翻轉。如果德里達揭示了內在原初的不可得見,那么巴特勒更進一步揭示出這看似先來,實為后到之內在原初的虛假人為。

        無論從標題,還是全文的第一句——“在法門前,站著一個衛(wèi)士”,寓言中的“法”具有不證自明、內在原初的合法性存在。鄉(xiāng)下人來到這門前,徑直“走到守門人跟前,請求讓他進法的門里去”。至于“門里有法嗎”“法是什么”,任何對“法”的質疑似乎都是多余而毫無必要的,因為法就在那里。然而,法就在那里嗎?整個寓言故事中,“法”從始至終都隱而未宣,可它的存在卻又仿佛毋庸置疑。這份不容置疑的必然存在讓鄉(xiāng)下人跋山涉水地前來求見;也正是這份必然讓他甘愿為之付出一生的時間去等待。對鄉(xiāng)下人而言,事情的發(fā)展邏輯在于“法”內在原初的存在賦予了他求見與等待的合理性,然而在巴特勒看來這樣的邏輯順序卻是本末倒置,因為不是對象引發(fā)期待,恰恰相反是“期待召喚它的對象、使之成形”?!胺ā钡恼胬硇栽O定需要鄉(xiāng)下人的期盼來加以確定。他的“請求”、他的“彎腰探身”、他的“張望”、他“還是再等一等”的決定,無不反向地建構著那個遺失的開端。期待的在場不僅替代了“法”本源性的缺失,甚至建構了關于“法”本質存在之真理性的虛構設定。沒有什么先在的原初內在激發(fā)了期待,相反正是這份期待“生產(chǎn)了它所期待的現(xiàn)象本身”——我們對某種本質的期待,“生產(chǎn)了它假定為外在于它自身之物”。(巴特勒,2009:8)

        期待不僅生產(chǎn)了“法”的內在原初,更賦予它權威。從鄉(xiāng)下人坐在大門前的那一刻開始,“法”就被賦予了真理性的力量。隨著鄉(xiāng)下人的那份期待在時間的流逝中日益迫切,這力量也越發(fā)壯大而膨脹。他“幾乎一刻不停地觀察著守門人”,“他還大聲地咒罵著自己的不幸遭遇”。他請求、他送禮,他甚至指望守門人皮領子上的跳蚤幫他說情。他逐漸老了,不能再大聲咒罵自己的不幸,“只能獨自嘟嘟囔囔幾句”?!八囊暳ψ內趿恕?,周圍的世界變得暗了下來,“可是,就在這黑暗中,他卻看到一束從法的大門里射出來的永不熄滅的光線”。

        在鄉(xiāng)下人的世界里,門里的“法”因其內在本質而光芒四射;巴特勒(2009:8)的理論邏輯卻轉換了角度——“期待某種權威性意義的揭示,正是那個權威所以被賦予、獲得建制的方法。”在顛覆中,“法”的內在本質、權威力量淪為被建構的虛幻,淪為鄉(xiāng)下人不斷期待盼望的述行效果。巴特勒的思考并不僅僅止步于解構寓言中鄉(xiāng)下人對法之內在本質的期待、對法之權威力量的崇敬,她更試圖通過分析鄉(xiāng)下人與法之間的關系揭示本質主義主體解放路徑的無效。作為女性主義第二次浪潮開端標志的“第二性”理論(波伏娃,2011:5)——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oir)以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qū)分為理論基石所提出的基于身份政治的解放話語,遭遇了巴特勒的挑戰(zhàn)。

        女性主義理論的發(fā)軔之初即是對女性受壓迫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理論探索,女性主義理論家們以反抗的態(tài)度試圖通過話語革命,顛覆男性中心主義的話語體系。在這樣的反抗與顛覆中,對“女性主體”概念的理論追尋、以“女性身份”為基礎的女性主體解放綱領的制定成為第二次浪潮中女性主義理論家的首要任務。正如《性別麻煩》開篇巴特勒(2009:1-2)所寫:“大體來說,女性主義理論假設存在有某種身份,它要從婦女這個范疇來理解,它不僅在話語里倡議女性主義的利益和目標,也構成了一個主體,為了這個主體追求政治上的再現(xiàn)”。換而言之,第二次浪潮的女性主義理論倡導的女性主體解放奠基于對“女性”這一身份范疇的確立和調動,因為理論家們相信只有確立了本體,認識、解放才可能隨之得以想象。

        波伏娃對生理性別/社會性別的區(qū)分正是此等追求的理論表達。在波伏娃的“第二性”理論中,對性別的生理特征及其社會/文化屬性的區(qū)分被視為女性擺脫從屬他者地位的主體解放事業(yè)的重要理論資源。對社會性別建構性的揭示,讓“生理性別先于社會性別”這一論斷成為波伏娃女性理論的當然假設。不同于社會性別的話語性、文化性,生理性別原初而自然;這樣的原初自然被視為女性主體真實、穩(wěn)定的內在,成為性別本體身份不容置疑的基礎,也成為女性解放想象的起點,因為女性主體解放話語正是對這一性別身份的表達。由此,波伏娃為女性解放描繪的美好愿景是女性改變從屬地位,遵從自身意愿,淋漓盡致地在生命中實現(xiàn)內在獨特的女性氣質。

        這樣的理論表達似乎充盈著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tre)“存在先于本質”的存在主義氣質,然而在巴特勒看來,波伏娃主體解放話語的深處卻潛伏著本質主義的回響。生理性別的內在原初賦予了女性身份合法性,也同時成為女性主體性的內在原初。當波伏娃(2011:546)寫下“放棄女性身份,就是放棄一部分人性”,將女性主體的解放目標設定為讓女性身份顯示它的本真意義之時,我們讀到了笛卡爾式近現(xiàn)代主體哲學對確定性的追求,看到在這樣的追求中,女性被視為了實體,在生滅變幻的表象之后被賦予了某種身份本質。

        盡管波伏娃否定了本質主義式“永恒的女性氣質”,卻并不否認“基礎”“本源”此等本質主義概念,甚至試圖以對內在、原初的追溯作為戰(zhàn)場,吹響女性主體解放的號角。然而,她對構建女性身份內在原初之基礎本源所做出的努力和《在法門前》中鄉(xiāng)下人對“法”的深深渴望,在巴特勒看來卻毫無二致。如同鄉(xiāng)下人的渴望之于“法”,“對于性別,我們是不是也役于類似的期待,認為性別以一種內在的本質運作”(巴特勒,2009:8);波伏娃所致力于回歸的建基于生理性別的女性身份會不會正是一份被期待本身所生產(chǎn)的對象?波伏娃對女性主體解放必須要有一個內在原初普遍基礎的堅定,正如鄉(xiāng)下人對“法”的存在與權威不證自明、不容辯駁的信仰;而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性別身份,也正如同鄉(xiāng)下人苦求一見的“法”,從未在場,卻閃耀著永不熄滅的光輝??嗫嘧穼つ莻€原初、內在的本真女性身份主體的波伏娃,成為卡夫卡筆下那個在“法”門前終其一生等待的鄉(xiāng)下人。

        在巴特勒的理論審視之下,自然、內在、原初的穩(wěn)定女性身份主體的主張不過是主體概念的本質主義虛構。波伏娃筆下以內在原初為名的主體基礎性身份范疇,在巴特勒的理論推演中是看似先來,實為后到的神話建構,更是以異性戀為預設的認識體制物化的結果,是某種獨特的權力形式產(chǎn)生的效果。波伏娃希望通過自然、文化,內在、外在,原初、建構的區(qū)分尋找“獨特的女性氣質”的身份主體,卻忽視了這樣的區(qū)分,正是性別話語賴以運作的生產(chǎn)機制;如此的二元架構正是創(chuàng)造自然、原初、內在諸如此類話語的生成機制。女性身份主體的合法性并不來自生理性別/社會性別的本質區(qū)分,而源于性別得以成形的異性戀話語矩陣,畢竟女性這一范疇只有在異性戀矩陣中才能獲得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然而,這樣的穩(wěn)定與一致不正是對性別關系的管控和物化(refication),“這樣的物化不是正好與女性主義的目的背道而馳嗎?”(巴特勒,2009:7)

        支離的前話語起源敘事

        《在流放地》整部小說幾乎都是軍官的獨白,作為如今島上最熟悉這架機器的人,同時“也是老司令官這份遺產(chǎn)的唯一繼承人”“唯一的支持人”,他迫切地講述著這架機器的故事。文學評論家們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了不同的關鍵詞——機器、暴力、刑法、人性,巴特勒(2009:49)在自己的理論框架下看到這是“敘述一個無可挽回的過去”的故事。

        隨著老司令官的離世,新司令官帶來的新秩序意味著機器所代表的舊秩序的失效與非法。軍官試圖從美好的過去證明他所追隨的秩序的合法性,并尋找揭竿而起的潛在資源。面對第一次來到島上的旅行家,軍官首先要做的是讓他信服,信服于這套程序,信服于舊有的秩序。

        巴特勒(2009:49)認為“壓抑或宰制性律法自我合理化的手段,幾乎都是建立在一套故事邏輯上:述說律法建立之前情況是如何,而這個律法又如何以現(xiàn)在這樣的必要形式出現(xiàn)”。因此,為了這份信服,軍官竭盡全力地呈現(xiàn)在舊日美好日子里“完好無缺理想狀態(tài)中的機器”,以講述那關于起源的故事。然而,在他盡力向旅行家還原美好過去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當敘事試圖重述歷史,將那個工具尊奉為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部分的時候,敘事一再地遲滯不前”(巴特勒,2009:49)。軍官神采飛揚地講解著各個部分的名稱,但“陽光熱辣辣地灑在這光禿禿的谷地上,人很難把精神集中起來”。旅行家心不在焉地聽著,對這機器絲毫提不起興趣,倒是軍官偶然提到的判決犯人的形式吸引了他,但這顯然不是軍官敘述的重點。他不得不中斷關于機器的介紹,回答旅行家關于判決的問題。他抱怨現(xiàn)任司令官的失職,又“看出他解說機器的事有被耽誤的危險”,簡單扼要以不容置疑的語氣敘述了犯人所犯之事的始末?!八俅伟崖眯屑野吹揭巫由献?,回到機器跟前又開始講起來……擺出一副準備做最詳盡解說的架勢?!钡@計劃中的詳盡解說仍然持續(xù)被迫中斷——旅行家突如其來又無關主題的發(fā)問;那一句也聽不懂外語的犯人也要出來搗亂。時間的浪費,讓軍官不得不“只揀最重要的說”。當敘述不能流暢進行時,軍官試圖借助實際操作,不過“要不是那個輪子‘嘎、嘎’地響,那可就十分完滿了”。最終,伴隨著機器的轟隆聲,他的演示以對著旅行家耳朵的大聲嚷嚷結束。當敘述、演示都無力呈現(xiàn)那個起源之時,軍官祭出了珍貴的老司令官的圖樣?!奥眯屑冶鞠胝f幾句贊許的話,可他卻看到滿紙盡是像迷宮一樣亂七八糟交錯在一起的線條,要找出個空白點都不容易?!避姽倏磥怼皩懙煤芮宄薄皩懙梅浅8呙鳌钡膱D樣,旅行家卻“讀不了”。如此這般,一再停滯不前的講述零亂而破碎,無論是流連于部分零件、細節(jié)操作的演示,或者軍官眼中清楚、高明的圖樣,都無法呈現(xiàn)那“完好無缺理想狀態(tài)中的機器”。一次次敘事的失敗讓巴特勒(2009:49)斷言:“那個器具本身是不能完整地被想象的,各個零件不能湊成一個可以想象的整體”。

        無法“以一種單數(shù)的、權威的陳述來敘述一個無可挽回的過去,以使律法的創(chuàng)制看起來像是歷史上不可避免的一個發(fā)展”(巴特勒,2009:49)之時,軍官只能陷入他那鄉(xiāng)愁般的追憶,試圖在那追憶中找到摧毀現(xiàn)有秩序的期許。過去的日子總是美好的。機器被維護在最佳狀態(tài),一筆專用的款子,一個堆滿零配件的倉庫;處決場面氣魄恢宏,“行刑前一天,整個山坳里人擠得滿滿的,都是來看熱鬧的;一大早,司令官和他的女士們就到啦;軍號聲響徹營地”。

        在這力圖推翻現(xiàn)有秩序、重建舊秩序的軍官身上,巴特勒看到了前話語主體解放路徑的策略。前話語解放路徑的理論家們,如同流放地的軍官一樣,試圖“從前法律的過去找到一個烏托邦未來的蛛絲馬跡,一個顛覆或是揭竿而起的潛在資源”(巴特勒,2009:49)。在這樣的解放敘事中,理論家們將主體解放的可能性放在了“話語之外、之前”,仿佛“之外”“之前”為解放敘事提供了天然的合法性、正當性。

        在巴特勒看來,茱莉亞·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主體解放敘事正是動員了前話語的策略。在《系統(tǒng)與說話主體》(TheSystemandtheSpeakingSubject,1986)一書中,克里斯蒂娃從符號學的角度宣布了主體的死亡。如同神話、儀式、規(guī)范、習俗,主體同樣被架構于各種意識形態(tài)背后運作的符號系統(tǒng)與意指法則之中。死亡只是新生的序曲。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克里斯蒂娃為這個只能依循其所置身其中的話語規(guī)則發(fā)聲的主體描繪了以符號態(tài)(the semiotic)、母性空間、內驅力為關鍵詞的解放之路。

        克里斯蒂娃將母性劃歸為一種前文化的真實。母性身體,作為起源的意義,代表了一種渾然一體的關系,先于意指本身,是“一個滋養(yǎng)孕育未定型的語言之前的‘母性空間’”(劉紀惠,2003:XI)。象征秩序正是通過對母性的拒絕、排斥、壓抑而建立。如此被拒絕、排斥、壓抑的對象,在克里斯蒂娃的理論中,借助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被構建為符號態(tài)——一個為象征秩序所壓抑,而由原初的、代表渾然一體的母性身體所承載展現(xiàn)的語言維度。在這個語言維度里,克里斯蒂娃宣稱,母性成為與象征秩序截然不同的語言意義領域——“它‘先于’意義,或者出現(xiàn)于意義‘之后’”(劉紀惠,2003:XXII)。在這個語言維度里,象征秩序所壓抑的原初內驅力——母性內驅力迂回顯示,而母性內驅力正是“‘某種非象征秩序、非父系因果關系’的展現(xiàn)”(巴特勒,2009:118)。

        在克里斯蒂娃將符號態(tài)建構為文化顛覆、推翻壓抑場域的理論推演中,巴特勒看到了和《在流放地》中軍官同樣的渴望。一如軍官竭力拼湊那“完好無缺理想狀態(tài)中的機器”的美好舊日時光,克里斯蒂娃試圖構建一個以原初的母性空間、前話語的符號態(tài)為關鍵詞的故土。軍官對往日的追溯源于對揭竿而起合法性的追索,克里斯蒂娃同樣將原初、前話語視為對象征秩序發(fā)動顛覆、獲得解放的源動力。兩者都懷著一份鄉(xiāng)愁竭力描繪一片凈土,從前話語的化外之地尋找反抗的可能性,但所謂的“化外之地”是否真的外在于壓抑它的文化規(guī)范?抑或“這顛覆性的行動究竟是開啟了一個意義的領域,還是,它在某種依據(jù)自然和‘前父系’因果原則運作的生物返古主義(biological archaism)的展現(xiàn)?”(巴特勒,2009:119)

        軍官面對起源敘事的無力源于權力的彌漫使之無法作為一個封閉體系的整體而存在,所謂起源敘事依賴的正是其奮力瓦解的現(xiàn)行律法。巴特勒(2009:107)對克里斯蒂娃所代表的解放路徑的質疑也正在于“她的理論似乎依賴父系律法的穩(wěn)定及其再生產(chǎn),而父系律法卻正是她所努力尋求置換的”。

        在克里斯蒂娃的主體解放理論中,具有先于語言的本體身份、異質性的母性內驅力構成了文化顛覆的場域,即前話語的力比多經(jīng)濟。然而,這一話語、前話語間壓制與反壓制的對立關系在巴特勒的分析中不僅被消解,甚至被逆轉為相互依賴的同存共在。一方面,盡管克里斯蒂娃的符號態(tài)理論有效地暴露了父法的局限性,但符號態(tài)相對于象征界屈從地位的人為設置意味著符號態(tài)的理論推演假定了象征界所代表的等級秩序的無可懷疑。當以符號態(tài)為推動反抗與斷裂可能性的理論設置不過是為象征界重申其霸權提供的又一例證之時,對前話語反抗起源的追溯產(chǎn)生了與其初衷背道而馳的結果。另一方面,符號態(tài)所對抗的父法,恰是其合法性的來源。首先,任何前話語的理論預設實質上都是當下歷史權力話語的產(chǎn)物,對母性內驅力的前話語建構忽視了母性本身也是一個文化建構效果的事實。其次,雖然被象征秩序所壓抑、由前話語母性身體所承載展現(xiàn)的符號態(tài)被設想為通過詩性語言得以重返與恢復,然而,作為母性重返的詩性語言,由于母性身體意指同一身份的喪失,而處于精神錯亂的臨界點。為了讓這樣的語言得以在象征秩序中展現(xiàn),克里斯蒂娃(1975:240)認為,“說話者只有借由稱之為‘藝術’的這個特殊的、話語的實踐,才能達到這個邊界”。面對這樣的理論表述,巴特勒(2009:114)指出克里斯蒂娃的“戰(zhàn)略任務不是以符號態(tài)取代象征秩序,也不是將符號態(tài)建立為一個可與之抗衡的文化可能性”,而是在等待,等待象征秩序給予在象征秩序和符號態(tài)的分界地帶的那些經(jīng)驗得以展現(xiàn)的合法性。換而言之,被克里斯蒂娃寄予解放、顛覆厚望的母性、詩性語言只能通過父系律法得到合法性,只能通過父系律法方能得以重現(xiàn)。如此在外圍等待,等待被表達、被理解、被確認的姿態(tài)意味著對律法、權力的屈從。這樣的屈從又恰恰合法化了象征秩序的權力,重申了父系律法的霸權地位。

        結語

        內在原初在場的虛構,讓鄉(xiāng)下人到生命終結之際也不明白“為什么這許多年來,除了我以外沒有人要求進去”;前話語敘事的不可達成,讓軍官只能在追憶中感慨“要讓別人相信那個年月的事是辦不到的”,并最終為了“要公正”祭獻自己的生命。面對本質主義主體解放路徑、前話語起源敘事的主體解放路徑,巴特勒(2009:124)認為,“如果顛覆是可能的,那么它將是從這個律法的框架內部,通過這律法在自相抵觸而產(chǎn)生了它自身未預期的變化時所出現(xiàn)的可能性而形成的一種顛覆,這樣文化建構的身體才能得到解放:不是回歸到它的一個‘自然的’過去,也不是回歸到它的原初快感,而是面向一個有著各種文化可能性的開放未來”。這一未來的可能首先建立于對二元對立思想秩序的舍棄。正是二元對立的思想秩序設置了文化與自然、建構與真實、社會與本原相對立的二元框架,并將主體回歸之可能的立足點放置其中進行論述。奠基于如此思想慣性之下的是關于“律法”“話語”的單數(shù)概念。換言之,在本質主義解放路徑、前話語解放路徑理論家的論述體系中,“律法”“話語”被理解為靜止、恒定,是一種凝固的權力表現(xiàn)形式。這樣的價值判斷正落入了話語自我自然化、霸權化的圈套,讓旨在反抗的理論演繹反而為權力話語找到一個形而上學的場域、起因。在對主體、主體性希望何在的理論探索中,巴特勒正是以對人為虛構的內在原初、支離破碎的前話語起源敘事的拒絕,更以對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的拒絕為起點,探索在權力話語內部開啟主體之未來的可能。

        注釋:

        ①②本文《在法門前》的引文全部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二○一二年出版《審判·城堡》(譯者:韓瑞祥),《在流放地》的引文全部摘自上海譯文出版社二○一八年出版《變形記:卡夫卡中短篇小說全集》(譯者:張榮昌)。

        猜你喜歡
        主體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論自然人破產(chǎn)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理論宣講如何答疑解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亚洲av天堂在线视频|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永久免费看免费无码视频| 黄色大片国产精品久久| 97成人精品国语自产拍|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手机版| 精品久久av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欧美黄色免费看| 国产成版人性视频免费版|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秘书| 天堂无码人妻精品av一区| 中文字幕国产91| 蜜臀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337人体做爰大胆视频| 国内视频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永久精品日韩成人av| 把女人弄爽特黄a大片|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欧美99| 色婷婷精品综合久久狠狠|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成人影院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 人妻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欧美|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色| 中文字幕乱伦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av天堂吧手机版在线观看| 成人av在线久色播放| 久久国产劲暴∨内射| 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 区一区二区三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美国av产亚洲av图片| 九九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高潮抽搐潮喷毛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