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竹
(作者單位: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yè)學院)
健康,是永恒的話題,在多維度健康理念中,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然而,對于高校學生來說,身處社會轉型的變革時代,不可避免的要面對來自于外因和內因影響的各種矛盾,承受不同的心理壓力。古今中外,通過音樂舒緩、凈化人們心靈的事例數(shù)不勝數(shù),因此,汲取古人智慧,融合現(xiàn)代音樂美育教學方法,緩解高校學生不良情緒,為身、心健康佩戴“N95”是極其必要的。
大學時代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此時的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目標尚未明確、專業(yè)發(fā)展方向不清晰、學習動機與興趣缺乏、人際交往不成熟、情緒控制能力較低、擇業(yè)求職焦慮、社會適應能力、耐挫折能力差等諸多原因,易產生焦慮、緊張、不安、抱怨等不良情緒反應。大學生好的情緒能夠激發(fā)大學生的潛在動力,為日后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反之,也將帶來負能量,影響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大學生心理上的種種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音樂美育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審美教育內容,更是貫穿在整個教育體系、教育生活中的一種教育手段,通過其包含的藝術修養(yǎng)、文學內涵、思想指引等,以特有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高職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程,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015 年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隨后中共教育部黨組和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先后印發(fā)了《教育系統(tǒng)關于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工作方案》和《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師工作若干事項的通知》等文件,對音樂美育教學在特殊時期如何開展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部署。
在中國很早就有關于音樂與疾病的記載。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有著“五音五行”的說法?!饵S帝內經》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蔽鞣絿业摹耙魳分委煛狈ǎ诙?zhàn)時期通過音樂演奏的方式幫助更多傷員緩解因傷情帶來的痛苦……汲取古人智慧,融合現(xiàn)代教學方式,達到助力解壓的效果。
在高職院校中,很多學生因學習中的壓力、生活中的苦惱等諸多因素的困擾產生負情緒,這些都能通過音樂來化解。音樂,通過有限的音符,“編織”出不同的旋律,同時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音區(qū)、音色等基本要素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悠揚、舒緩的樂曲,其速度和節(jié)奏一般較為平緩、起伏不大,給人安靜祥和之感,如《漁舟唱晚》;(2)歡快、明亮的曲調,多為快節(jié)奏、節(jié)拍,可解除憂郁達到樂觀開朗、心胸開闊的效果,如《森林狂想曲》;(3)旋律低沉、曲目憂傷的曲調多為慢節(jié)奏,有宣泄情感的作用,如《二泉映月》。同時,不同的樂器和音區(qū)也可使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優(yōu)雅的小提琴既可形容女士的形態(tài),亦可形容大自然的疾風驟雨;深沉的大提琴可形容男士的男士的體態(tài),也可形容憂傷的心情……而不同樂器的融合,更是一場心靈的撞擊。所以,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是一種感知意識和認知能力的鍛煉,是一種內心世界的升華。
歌唱不僅要完美地闡釋音樂的感染力,而且還要表達人聲的自然魅力,同時體現(xiàn)演唱者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力。在歌唱中,也包含著對人體機能的控制和釋放,促進了人體機能的有機開發(fā)和運用,既是一場復雜的腦力勞動和思維創(chuàng)造過程,又為生活增添了樂趣。
1.對歌曲的理解包含旋律、節(jié)奏等音樂要素的理解,同時也包含著對作者創(chuàng)作意境的理解。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是20世紀80 年代由作曲家秦詠誠和詞作者張藜先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首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結合的筆調,將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與樸實真摯的歌詞巧妙結合起來,無論是高山、大海,或是小溪、小河,都表達了人們對偉大祖國的衷心依戀和真誠歌頌。這熟悉的旋律曾經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已經成為不朽的經典。不管在哪兒,只要《我和我的祖國》的音樂聲響起,都能引起最廣泛的共鳴,因為愛國情懷是全人類共有的永恒的主題,且是不分國籍不分民族的情感。
2.通過演唱歌曲有效的控制和釋放人體的機能。演唱是大腦和身體有機的集合,首先,歌唱是在全身積極的狀態(tài)下完成,不僅要保證旋律、音高、節(jié)奏、音色等,還要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只有全身各器官相互配合,才能將優(yōu)美華麗的聲音展現(xiàn)出來。
3.咬字和氣息的運用配合。在歌唱過程中,需要口腔和氣息的相互配合,首先,在演唱過程中,語言的準確性,是語言表達的最基本要求。掌握在歌唱發(fā)聲中咬字、吐字的正確方法,是每一位歌唱者的基本功。語言的準確性是由聲母與韻母發(fā)音準確、聲母與韻母辯證分明和聲調準確來實現(xiàn)的。第二,氣息的保持,也是情感表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演唱過程中,氣息通過胸腹間的橫膈膜下沉,氣沉丹田,然后通過控制腹部肌肉群,慢慢呼出氣息,振動聲帶,經喉咽壁向上,進入頭腔共鳴等(如圖),發(fā)出有感染力的聲音。演唱者也要根據(jù)不同的節(jié)奏和力度等調整吸氣的頻率。所以,歌唱能夠有效的控制和釋放人體的機能,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音樂藝術是人們對社會生活,對自然的升華反映。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時候,是以自然和社會中美的聲響、旋律作為基礎的。作為聽覺藝術,音樂形象需要采用比喻、通感、夸張等手法化作聽、視、觸、感渾然一體的鮮活的立體形象。演唱者根據(jù)對時代背景的理解、自身的經歷、音樂基本知識的靈活運用,通過音樂要素中的旋律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節(jié)奏的由急到緩或由緩到急,力度強弱交替的變化等,來表達音樂中的喜怒哀樂,完成音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
歌曲演唱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思維創(chuàng)造過程,氣息的運用、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情感的表達等一系列的過程,不僅可以幫助高校學生緩解壓力,促進身心發(fā)展,還可以在藝術作品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了解歷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