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懿
摘 要:東漢擊鼓說唱俑在我國陶俑藝術界聞名遐邇,陶俑造型生動,形神兼具,面部細節(jié)刻畫精湛。東漢工匠以寫實的創(chuàng)作手法刻畫了說唱藝人的神情姿態(tài),表現出漢朝民間生活氣息,傳遞著漢文化的至上美學,成為東漢雕塑藝術的翹楚。文章以擊鼓說唱俑為切入點,從四部分進行分析闡釋,第一部分,陶俑起源及陶俑陪葬的時代意義;第二部分,漢代的厚葬風氣是陶俑發(fā)展的有利條件;第三部分,說唱俑這種藝術的創(chuàng)作源泉;第四部分則是對比兩漢時期的陶俑,強調東漢陶俑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說唱俑;漢代;陶俑
1 陶俑陪葬具有時代意義
俑作為陪葬所用的偶人,通常以陶制成,也有用木、石、瓷、銅、銀等材料制成的,是陪葬使用的明器。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俑是河南安陽商代墓出土雙手被縛的奴隸俑。秦代的墓俑制作已經趨于完善,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更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代表。到了漢朝,在“漢承秦制”的影響下,漢代陶俑藝術深受秦代陶俑藝術的影響。
古人以俑替人殉葬,是為了讓逝者能如生前一般享受生活。一方面,陶俑身上透露出古代社會的諸多信息,對俑進行觀察思考,有助于研究古代的喪葬風俗、生活方式、服飾文化等。另一方面,陶俑反映出東周至秦漢800年間我國雕塑藝術的巨大成就,描繪出古代雕塑藝術發(fā)展的清晰脈絡,以及不同時代審美習慣的變遷,是珍貴的實物資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迅速崛起,社會性質發(fā)生改變。新統(tǒng)治階級為鞏固新生政權,轉變較舊的思想觀念,終結了“活人殉葬”的現象。部分貴族將陪葬的活人改成稻草人,這種草人被稱為“芻靈”,草人僅僅是外觀與人相似。秦漢時期,隨著陪葬俑的興起,南方采用木俑陪葬,北方則多用陶俑。秦俑的整體特色就是追求寫實,俑與真人相仿,氣勢恢宏的秦皇陵兵馬俑就是典型代表。
到了漢代,漢文帝時期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大力發(fā)展農耕,輕徭薄賦。漢景帝時期為鞏固中央集權,繼續(xù)奉行漢文帝的理念,力推生產,減輕賦稅。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出現在這個時期。經濟的發(fā)展必然影響到藝術的發(fā)展,漢代是中國歷史上雕塑藝術大力發(fā)展的時期。東漢時期,陶俑出現新面貌,創(chuàng)作手法上也更加大膽自由,題材上百花齊放,增加民俗娛樂和世俗生活題材。陶俑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武士俑、文官俑、歌舞俑、百戲俑、車馬儀仗俑等,陪葬用的家禽牲畜類陶塑在漢墓中也屢見不鮮。陶俑的衣著裝飾反映出社會各階層的審美趣味??傊?,陶俑對于研究古代墓葬形式進步和考察歷史文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2 厚葬之風為陶俑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
在已發(fā)掘的各朝古墓中,漢代古墓數量最多。學術界有“漢代的三分之一財富都放在墓中”的說法。這件擊鼓說唱俑出土于四川天回山崖墓(圖1),它見證了漢代厚葬文化的興盛,厚葬文化是漢代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
厚葬之風的興盛,首先與漢代儒家文化的盛行緊密相關。漢武帝即位后的社會形勢與漢初相比已發(fā)生顯著變化,無為而治的弊病日益突出。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孝”作為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快便在社風氣上得到體現。到東漢時期,統(tǒng)治階級甚至將《孝經》立為一部治國安民的重要法典。漢代未設科舉制度,“舉孝廉”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所謂“孝廉”,就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儒生若想從仕,必須先由鄉(xiāng)里推薦,最主要考核標準就是對待雙親是否孝順,唯有孝順之人才有入仕的可能。“孝”觀念已深入人心,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厚葬。當時社會風俗將大辦喪事視作“孝”的重要表現,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無不以厚葬為孝。
其次,厚葬文化的興盛也與漢代社會流行的“靈魂不滅”的觀念有關。人們相信人死只是肉體消亡,靈魂尚存,為了讓死者如生前一樣生活,陪葬用品要一應俱全,因擔心死者地下寂寞,所以又多放木偶、陶俑相伴。
基于這兩種觀念,天回山崖墓墓主的后人遵從墓主人生前喜好,將這件擊鼓說唱俑放入墓中陪葬,其重見天日,也讓我們有幸能欣賞到這件精美的藝術品。
3 說唱俑的創(chuàng)作源泉——俳優(yōu)文化
藝術反映現實生活,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尊擊鼓說唱俑就源于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俳優(yōu)文化。所謂“俳優(yōu)”是指以詼諧言行娛人的藝人,尤其是男性,常為相貌滑稽的侏儒,他們身份卑微,處于社會的邊緣。漢代的俳優(yōu)主要以說唱曲辭等為主,他們用戲謔、諷刺、滑稽的表演博觀賞者一笑。漢代巴蜀地區(qū)這些身材矮小、以擊鼓嬉笑為業(yè)的俳優(yōu),見證了漢代民間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漢武盛世,社會穩(wěn)定,百姓安居樂業(yè),為俳優(yōu)文化的興起創(chuàng)造了外部條件。俳優(yōu)文化核心就是“笑”,這尊擊鼓說唱俑上身長下身短,裹著頭巾,喜笑顏開,聳肩縮頸,左手執(zhí)鼓,右臂自然彎曲握鼓槌,兩臂戴珠翠飾件,張口吐舌,表情滑稽,顯得隨性生動。這一笑可認為是漢代民眾面貌的典型表現,這一笑完美表現出當時人們樂觀自信的精神面貌。其作為明器,用來給死者陪葬,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俗世美好生活的肯定,希望人死后也能延續(xù)這種美好的生活。
4 東漢擊鼓說唱俑的藝術特征
這尊東漢擊鼓說唱俑,抓住了人物神態(tài),以雕、捏、刻的手法刻畫人物的五官和衣物細節(jié)。該說唱俑左手持鼓,右手拿鼓槌,手部肌肉刻畫生動。匠人創(chuàng)作時追求的不是準確的比例和造型,而是注重人物的神情和姿態(tài),著重于人物內心的刻畫,以人物動態(tài)表現內在的美。研究發(fā)現,從戰(zhàn)國之初至明清時期陶俑的生產從未中斷,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風格。筆者在本科學習時曾在徐州市博物館觀賞過襟衣陶舞俑、樂舞俑、馬俑等,領略過西漢陶俑的風采。西漢陶俑大多為先模制后組裝,便于批量生產。其中西漢樂舞俑組合也采用此方法制作,如西漢樂舞俑組合,該組合有八個舞俑、八個樂俑,共十六個陶俑,其中八個女伎衣袂飄飄長袖起舞,彈奏古琴者有兩人,剩余六人專注于樂器演奏,有撫瑟、吹奏、打擊等不同的姿勢,展現出歌舞升平的畫面。
西漢樂舞俑的組合布局井然有序,舞者人體優(yōu)美,舞姿曼妙,所表演的舞蹈是西漢時期最為盛行的“長袖折腰楚舞”。舞者聞樂起舞,奏樂者跪坐演奏,制作者通過靜動對比,向我們展現了這場千年前的演出。這些陶俑組合也存在不足,它雖完美地表現出人物的動態(tài),但人物面部細節(jié)的刻畫卻較為粗糙,也證明西漢時期的陶俑藝術仍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到了東漢初期,整個社會處于轉變發(fā)展中,社會安定和經濟文化繁榮為人們追求精神享受創(chuàng)造了外部條件,東漢時期的陶俑更傾向于表現世俗生活,貼近于人民。歌樂舞宴等題材被廣泛采用,此外還有反映勞作、烹飪等更加貼近生活的題材。
兩漢陶俑藝術特征的區(qū)別與制作工藝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西漢陶俑造型生動,強調人物姿勢和整體氛圍的表現。東漢陶俑多采用捏塑、堆塑及翻模后的人工雕刻的制作手法,單個陶俑的個體特征十分突出,強調細節(jié),追求個性。上述擊鼓說唱俑就是東漢時期陶俑的最佳代表。
5 結語
擊鼓說唱俑是一件飽含民間文化特質、富有時代特征的藝術精品。其“笑容”蘊含著豐富的時代文化信息。東漢末年是一個群雄割據、王朝更迭、時局混亂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都很有可能發(fā)生變化,百姓難免變得更加敏感、恐懼,并產生對人世的悲涼感,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工匠能制作出擊鼓說唱俑這種表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藝術品十分難得。這件古樸的陶俑向我們描繪了經濟繁榮、思想開放、社會進步的東漢盛景,不論是在歷史文化價值上還是在藝術或美學上都十分卓越,可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參考文獻
[1]張卉.中國古代陶器設計藝術發(fā)展源流[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7.
[2]徐衛(wèi)民.秦漢帝陵制度與當時社會[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11-17.
[3]劉尊志.兩漢帝王陵墓反映的喪葬思想淺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68-75.
[4]胡長春.漢代陶塑的時代風格與藝術精神探析[J].藝術評鑒,2016(8):43-45.
[5]楊帆.漢代樂舞百戲俑相關問題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