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
老人們常說:“若要孩子康與健,常用三分饑與寒”。孩子應有飽有饑,有饑餓感,才會有食欲。專家們認為,兒童對飲食的調節(jié),往往比成人更依賴其內在的本能。他們的胃口常常由內在的饑飽來決定。換言之,當他們真的餓了,即使不勉強,也會乖乖地進食。為使孩子有饑餓感,應做到每日三餐定時,不要因一餐不飽怕餓著就給零食填肚子。睡眠充足,生活有規(guī)律,多到戶外活動,如做游戲、散步、游泳等都會增加孩子的饑餓感。
孩子對什么都有好奇心,所謂有樣學樣,就是要利用孩子好模仿的本性,誘導他們進食。家長可在開飯前為孩子生動描述一下將要進食的美味飯菜,以激發(fā)孩子的食欲。對孩子的勸食方法要得當,切忌強迫孩子必須吃某種食物,也不要用“不吃菜要生病打針”等語言恐嚇孩子,使孩子對吃菜產生恐懼心理和厭煩情緒。對撥弄食物而又不進食的孩子,不要嚴加責備,而應多予以耐心幫助,使孩子樹立自覺吃飯的信心。
兒童牙齒和骨骼正值生長發(fā)育期,食物應做軟些,要易于咀嚼,不要用成人的色香味標準來衡量、評價孩子飲食的好與差。
在膳食結構中,要有甜有咸、有葷有素、有粗有細。單吃牛奶、雞蛋、禽畜肉類等,營養(yǎng)雖好,但容易便秘;單吃蔬菜瓜果,不僅易饑餓還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終日奶糖、巧克力等,會影響消化功能、降低食欲。因此,膳食必須平衡,不能顧此失彼。
飯桌上,當孩子出現(xiàn)良好的進食情緒時,父母要抓住機遇,有意識地談論一些有關食物營養(yǎng)價值的話題,讓孩子懂得各種食物對人體健康都有其獨到的好處,同時明白偏食的害處。
總之,孩子偏食、拒食,應查明原因,給予耐心啟發(fā)誘導,講清利害關系,逐漸糾正,切不可用壓制的辦法強迫孩子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