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肛腸外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長期便秘可引起肛裂、痔瘡等,易造成患者長期失眠、煩躁、焦慮、抑郁,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肛裂患者在排便時疼痛會加劇,本能性的排斥排便,導致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長,水分被腸道吸收變干變硬,此時患者排便會加劇肛裂裂口,疼痛劇烈,甚至出血,對肛裂患者術后切口愈合也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易引起肛裂復發(fā)[2]。因此,改善便秘癥狀及治愈便秘能提高肛裂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肛裂的復發(fā)率[3]。本研究主要探討系統(tǒng)化護理對肛裂患者術后便秘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本院行手術治療的肛裂患者9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19~60歲,平均(40.50±5.12)歲;體質量42~70 kg,平均(51.52±4.14)kg。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0~59歲,平均(41.19±4.78)歲;體質量40~77 kg,平均(54.12±4.52)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后飲食指導、用藥及術后注意事項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系統(tǒng)化護理,具體如下:(1)心理輔導。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講解肛裂相關知識、治療方案及術后注意事項,緩解其心理負擔,提高治療的依從性。(2)疼痛護理?;颊咛弁磿r盡量讓其臥床休息,做好切口衛(wèi)生護理,對切口進行消炎止痛處理;如果患者疼痛難忍,在醫(yī)生指導下給予鎮(zhèn)痛藥物。(3)排便指導。觀察患者糞便性質、出血情況,詢問患者排便時疼痛感;從術后1 d開始,指導患者控制大便,第2天開始鼓勵患者定時排便,告知有便意即排,避免糞便在腸道長時間停留。(4)運動輔導。引導患者晨起、餐后運動,指導患者定期按摩腹部及排便以蹲坐為主。
1.3評價指標 術后2 d便秘情況,包括:2d內有大便、排便用力、糞便干結、肛門阻塞感;術后2周并發(fā)癥,包括:切口裂開、切口感染等。
2.1術后便秘情況 觀察組術后2d內有大便占比高于對照組,術后糞便干結、肛門阻塞感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便秘情況對比[n(%)]
2.2術后并發(fā)癥 切口裂開:對照組18例,發(fā)生率為40%;觀察組5例,發(fā)生率為11.11%;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41,P=0.004)。切口感染:對照組10例,發(fā)生率為22.22%;觀察組1例,發(fā)生率為2.22%;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3,P=0.01)。
目前,肛裂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患者長期便秘、大便異常有關。如果不及時診治,會轉變?yōu)殛惻f型肛裂,導致肛門口狹窄,排便困難。手術是肛裂常用手段,但術后患者便秘情況較多,若護理不當,易引起患者切口感染,嚴重影響其術后康復。本研究對肛裂患者進行系統(tǒng)化護理,心理輔導和疼痛護理能有效緩解患者對病癥未知的恐懼,使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態(tài),以此減少患者便秘情況發(fā)生;同時,通過排便指導告知患者正確的排便姿勢及技巧,避免患者用力過猛對肛門造成二次傷害;另外,運動輔導在提高患者運動量的同時可使患者血液循環(huán)加速,盆底肌肉增強[4]。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2 d內有大便占比高于對照組,術后糞便干結、肛門阻塞感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術后切口裂開、切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系統(tǒng)化護理可有效改善肛裂患者術后便秘情況,降低術后切口裂開及感染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