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otte
翻開故宮封存600年的敦厚記憶,隔空觸摸中國第一幅繪有實測經(jīng)緯網(wǎng)的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那個曾經(jīng)真實存在的盛世躍然而出。站在歷史的長河里回眸遠眺來路,或追隨康熙皇帝的錚錚鐵馬,或遙想糧足人豐的百姓生活,“康乾盛世”的恢弘氣象,依然讓人為之動容。
康乾盛世,經(jīng)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xù)時間長達134年,其間經(jīng)濟發(fā)展快速,人口增長迅猛,成就了當時中國社會在封建體系下的極致繁榮,其國力之強盛、社會之穩(wěn)定、疆域之遼闊,無疑是清朝的巔峰時刻,亦使得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康、雍、乾三朝,之所以被稱為“盛世”,首先在于其在經(jīng)濟方面開創(chuàng)的幾個歷史之最。
據(jù)史籍《清實錄》記載,雍正二年(1724年)全國耕地面積已達8.9億余畝,遠超明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至9.5億畝,至乾隆末年時已超10億畝。同時,康乾盛世期間的人口數(shù)量從清初的1600萬增至3億——在古代社會,這樣的增長幅度及速度,著實令人驚嘆。到18世紀未,隨著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人丁日漸稠密,全國糧食年產(chǎn)量已達約2040億斤,真正做到了糧足人豐,這也是前朝各代無法比擬的一項數(shù)據(jù)。
站在國家經(jīng)濟的角度來看,康熙前中期的國庫存銀狀況,已從順治時期的入不敷出,轉為增長之勢,發(fā)展到雍正五年(1727年),庫銀突破5000萬兩,至乾隆時期則常年保持在8000萬兩左右。國家財政充足,百姓自然受惠。據(jù)史籍《清圣祖實錄》統(tǒng)計,康熙元年到四十六年(1662-1707年)期間,朝廷累計免去全國各地錢糧達1億兩白銀;乾隆時期更是先后4次蠲免全國錢糧達兩億兩白銀,堪稱“中國歷代蠲免之最”。
隨著高產(chǎn)農(nóng)作物普遍種植,再加上康熙帝推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推行的“攤丁入畝”等政策,發(fā)展至清朝中期,中國GDP在世界所占比重,無論是法國經(jīng)濟學家貝洛赫所說的高達44%且穩(wěn)居全球第一,還是英國計量經(jīng)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估算的32.9%,抑或是中國學者劉逖統(tǒng)計的20%,無不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正如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所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表樦文觊g及以前,國庫未達充盈、糧食尚難滿倉,生活水平較差的百姓難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吃飽穿暖”的基本生存標準便成了他們的最高生活追求;后隨著康乾盛世的到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動了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因而對他們來說,康、雍、乾三朝無疑是幾個世紀以來的偉大盛世。
不僅如此,康乾盛世期間,三代帝王整頓吏治、勤政不殆,將清朝的文治武功推向極盛,雍正帝更是在養(yǎng)心殿的“勤政親賢匾”下,親書對聯(lián)——“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自我策勉。此間,清朝的領土幾經(jīng)擴張,到清乾隆時期,國土面積僅次于元朝,形成了廣達13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清朝第四位、清軍入關后第二位帝王,實乃一代雄主。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間,平三藩,統(tǒng)一臺灣,親征葛爾丹,成就一代偉業(yè),亦為中國近代領土版圖奠定了基礎,無疑是康乾百年盛世的開啟者。
明朝時期,朝廷對邊疆地區(qū)多冊封而無實控:蒙古、西域兩地,分別冊封瓦剌、韃靼為王;東北地區(qū)南部設軍事?lián)c——奴兒干都司,但僅運行20余年就“名存實亡”;青藏高原設烏斯藏都司,衛(wèi)所官員皆為當?shù)厣畟H,而非中央朝臣……對于這些地區(qū),明廷幾乎沒有實際的國土控制手段和軍事遏制能力。因此,在大明王朝統(tǒng)治下的276年間,中央政權實際控制的地區(qū)僅兩京十三布政使司,面積不過400萬平方公里。
清朝初期,飽經(jīng)連年戰(zhàn)亂摧殘的國家正百廢待興,康熙帝親政后,便大力整頓朝政,統(tǒng)一政令,獎勵生產(chǎn),懲辦貪污,逐漸使清王朝強盛起來。但如何安撫中原、穩(wěn)定疆土,仍是年輕玄燁所面臨的重大考驗。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留鎮(zhèn)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以“不滿朝廷撤藩”為由,舉兵謀反,發(fā)動了聲勢浩大的反清戰(zhàn)爭——“三藩之亂”:其主力一路東上,出貴州、掠湖南、攻四川,最后直抵江西;“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二人,則先后于福建、廣東響應。緊接著,清朝整個南境都被叛軍占領,大半個中國隨之陷入戰(zhàn)火。前線戰(zhàn)事告急,清廷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康熙帝遂遣命將出師征討,利用政治分化和軍事壓力,迫使尚、耿二藩脫離吳三桂,并招降陜西從叛王輔臣,同時還迅速平定內(nèi)蒙古察哈爾右翼王子發(fā)起的“布爾尼叛亂”,以及楊起隆在北京城內(nèi)密謀的反清起事,以安定后方,從而使清軍得以集中主力抗擊吳三桂。最終,康熙帝憑借卓越的政治視野和軍事才能,歷時八年,平定“三藩之亂”,一統(tǒng)南方疆土,夯實中原版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鐵腕再出,拿下“統(tǒng)一臺灣之戰(zhàn)”,進一步穩(wěn)固清廷對中國東部海域的統(tǒng)治。當年六月,康熙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水師兩萬余人、大小戰(zhàn)艦兩百余艘,在“澎湖海戰(zhàn)”中大破鄭軍艦隊,從而收復澎湖,使臺灣失去屏障,迫使島上的鄭克塽、劉國軒等守軍繳械投降。大勝之后,施瑯上疏朝廷,提出在臺灣屯兵鎮(zhèn)守、設府管理之建議,均被康熙采納。一年后,清廷在臺灣設置“一府三縣(臺灣府及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并設總兵、副將率兵駐守,使臺灣重新歸于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在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685-1688年)之間,康熙帝派兵前往黑龍江上游左岸(今漠河縣境內(nèi)的額木爾河口對岸),先后發(fā)動了兩次針對沙俄入侵的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雅克薩之戰(zhàn)。幾番艱苦鏖戰(zhàn)后,清軍驅逐俄軍,收復失地,得勝歸來,并在愛琿、墨爾根(今黑河嫩江市)等要塞建城駐兵、設置驛站,同時還制定了巡邊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東北邊境安寧。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割據(jù)中國西北地區(qū)的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綽羅斯·噶爾丹,引兵三萬,越杭愛山,向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發(fā)動進攻??柨Ω鞑抗?jié)節(jié)潰敗后,噶爾丹又以追擊為名,率軍直抵距北京城僅七百里的烏蘭布通(今內(nèi)蒙古赤峰克什克騰旗西南部)。噶爾丹的野心昭然若揭,清軍遂于次年六月,與準噶爾軍在烏爾會河(今內(nèi)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境內(nèi))兵戎相向,是役以兩萬清軍覆滅而告終。得知敗訊的康熙帝龍顏大怒,后于1690年、1696年、1697年三度親征,最終大敗噶爾丹。
后來,隨著康熙末年,班禪呼圖克圖被冊封為“班禪額爾德尼”,時任撫遠大將軍的康熙第十四子胤禵進藏擊敗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西域更名“新疆”,清朝領土面積終擴至1300萬平方公里。
將回溯歷史的目光緩緩收攏,步入故宮博物院,俯下身來細細觀賞珍貴館藏《皇輿全覽圖》,追隨其上曲曲折折的線條,便會發(fā)現(xiàn)它們就像一束束光芒,引領著人們走進康乾盛世,去感受它的恢弘,去感嘆它的落幕。
《皇輿全覽圖》,又名《皇輿遍覽全圖》,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等方式實測,采用梯形投影法編繪,前后共耗費30多年,其正本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始得告成”,是中國第一幅繪有實測經(jīng)緯網(wǎng)的全國地圖。當時,歐洲各國的全國性測量或尚未起步,或剛剛開始,而《皇輿全覽圖》的橫空出世,不僅為近當代中國地理學、測繪學奠定了基礎,更是亞洲地圖發(fā)展史上的劃時代創(chuàng)舉,對世界地理學來說也是一大貢獻。
正所謂“國家撫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痘瘦浫[圖》所繪地域,幅員遼闊,東北至薩哈連島(今庫頁島),東南至臺灣地區(qū),西至阿克蘇以西的葉勒肯城,北至白爾鄂博(今貝加爾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島),山岳河川以及行政區(qū)劃的繪制,無不精細詳盡,清朝1300萬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就這樣躍然圖上。由于康熙年間未實測哈密以西的地區(qū),乾隆帝繼位后便分別于1756年、1759年兩次派人前往測量,后在“康熙版”《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修訂補繪出《乾隆內(nèi)府輿圖》,其所繪地域向西擴至地中海、波羅的海和紅海,至南、北兩側分別囊括了印度洋及北冰洋,不僅是當時我國最完整的實測地圖,也是當時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范圍最廣闊的亞洲大陸全圖。
然而,“全覽”也好,“遍覽”也罷,18世紀的東西雙方,就像兩條賽道上的賽車,正沿著各自選定的方向極速奔馳。輝煌百年的康、雍、乾三朝,擔得起“盛世”之名,卻也未能擺脫“盛極必衰”的魔咒,逐步走向余暉落幕。正像歌詞里所唱的那樣:“沿著江山起起伏伏溫柔的曲線,放馬愛的中原愛的北國和江南,面對冰刀雪劍風雨多情的陪伴,珍惜蒼天賜給我的金色的華年……”如果真能“向天再借五百年”,頗愛地理的康熙帝是否會從《皇輿全覽圖》上移開慧眼看世界?愛好旅游的乾隆帝是否會走出國門看天下?如果真能“向天再借五百年”,康、雍、乾三代帝王是否會拓寬相對封閉體系中縱向比較而來的“盛世觀”,看看相鄰賽道上選手們呼嘯而過的速度和技能,以開放的視角,橫向比較各自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