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 趙偉 賀軍虎
【內(nèi)容摘要】現(xiàn)今有許多院校在自身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中積極推廣黨團員結對幫扶機制,但是在現(xiàn)階段工作的新形勢下,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黨建帶團建的學生結對幫扶工作,能夠進一步提升黨和團之間的關系,能夠進一步發(fā)揮黨、團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開展黨團員結對幫扶工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開展幫扶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實施步驟,總結了黨團員結對幫扶工作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積極影響。大力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深入推進黨員先鋒工程蓬勃開展,努力使高校教工黨員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使高校學生黨員成為廣大學生的表率和先鋒,在服務中成長、成才,體現(xiàn)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真正成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力量。建立有效機制幫助關心困難學生,給他們求學的動力,帶給他們信心和希望,同時教會他們自立自強,努力學習,學會做人,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關 鍵 詞】高校黨建;基層黨組織;黨建帶團建;結對幫扶
中圖分類號:D267.6;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251-02
一、高校開展黨團員結對幫扶制度的指導思想
高校黨組織肩負著學校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政治任務,團員青年是高校學生的主體,開展黨團員結對幫扶既有政治意義也有現(xiàn)實意義。在進行黨團員結對幫扶時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只有在這幾方面的支持下才能夠展開良好的黨團員結對幫扶,取得良好的組織效果:首先需要突出在結對幫扶機制應用中的重點、發(fā)現(xiàn)結對幫扶應用中的工作難點,展開難點的對策研究工作、發(fā)掘工作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對于黨團員結對幫扶制度的應用進行建設性的指導工作,打造一個黨建與團建的全新關系,進一步使黨團員結對幫扶制度的應用能夠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高校黨組織在工作開展中要圍繞促進學??茖W發(fā)展、建設和諧校園和維護校園穩(wěn)定開展工作。高校黨團組織參與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就是減少和消除不穩(wěn)定因素,建設和諧校園的實際舉措;其次黨團員的結對幫扶工作要切實做到“三個一”。即:每一名教師黨員至少幫扶一個重點學生,每一名學生黨員至少幫扶一個重點關注學生團員;黨員每學期對幫扶學生采取多種形式訪談一次,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黨員每年為幫扶學生解決學習、工作、生活上的實際問題至少一個。原則上對每個學生的幫扶期限為一年,幫扶學生因升學和畢業(yè)等原因離開學校時,黨總支應及時調(diào)整幫扶對象。
在工作實踐中要使黨建帶團建結對幫扶工作更為優(yōu)化,需要全新的基層黨組織活動的新模式來刺激黨建帶團建的結對幫扶工作。高等院校的黨團組織已經(jīng)形成了團支部、分團委、校團委與黨支部、院黨總支、校黨委等各級黨組織建立了良好且穩(wěn)定的聯(lián)動體系,但是基層成員之間的聯(lián)動還不明顯,這就需要實行結對幫扶制度,幫扶的內(nèi)容應當包含有基本思想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開展、組織建設、黨建工作內(nèi)容的延伸,結對幫扶制度的使用能夠符合現(xiàn)階段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的總目標,提升廣大高等院校學生的思想覺悟,促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政治觀,積極地發(fā)掘高等院校中的高水平人才,為黨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高校黨團員結對幫扶機制的具體做法
(一)以幫扶對象為中心開展幫扶工作
在師生黨員與困難學生的結對幫扶關系中,要以“當事人”即幫扶對象為中心開展工作。當事人中心原則要求我們在對待幫扶對象時要付出真心,努力與他們建立起真誠、信任的幫扶關系,并以此為基礎,逐步開展幫扶行動。這就要求師生黨員以開放和接納的心態(tài)對待困難學生,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不放棄、不拋棄,用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去感化幫扶對象。
(二)堅持“兩個基本原則”開展幫扶工作
要站在幫扶對象的立場上思考、理解、分析造成現(xiàn)狀的根本原因,并以此為切入點制定幫扶計劃,重點是激發(fā)幫扶對象自身的潛能,逐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走上自立自強的道路。造成幫扶對象成為“困難學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有時候我們所看到的“表象”其實是一種“假象”,是幫困對象為了掩蓋自己真實想法或者逃避現(xiàn)實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偽裝,他們的真實想法或者造成現(xiàn)狀的真實原因隱藏在偽裝之下,需要我們用心去發(fā)掘。通過參與幫扶的師生黨員與其所幫扶學生進行座談討論,了解幫扶學生的情況。師生黨員們針對學生不同的幫扶需求,認真研究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的放矢地幫扶,找到造成現(xiàn)狀的根本原因之后,幫扶計劃的制定要圍繞激發(fā)幫扶對象的潛能,從改變現(xiàn)狀入手逐步解決“病灶”,重點是確保幫扶結束后“病情”不再“復發(fā)”。所以工作的原則在于“幫”、“扶”,而不是簡單的“托舉”或者“提攜”,否則一旦松手,幫困對象就會“掉下來”或者“摔倒”而回復到原先的狀態(tài)。
(三)評價幫困工作的標準
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認為可以將三個“促進”作為評價幫扶工作是否有效的標準,即是否能促進被幫扶對象的健康成長,是否促進發(fā)揮師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否促進基層黨支部先進性建設。在黨員結對幫扶工作中,要緊密圍繞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一主題,發(fā)揮黨員和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做實事,以實際行動加強學院黨建工作。
(四)建立結對幫扶關系
黨支部確定幫扶對象以后要認真研究,選擇合適人選參與結對幫困工作。以往我們采用的多為“一對一”模式,即一個學生黨員幫扶一位困難學生。這樣的工作模式優(yōu)點是比較隱蔽,不易引起幫困對象的警覺而產(chǎn)生抵觸情緒。但是有些情況下是黨員與幫困對象不在一個寢室,往往不能全面掌握幫困對象的情況,或者不能在需要時及時督促幫困對象。這時就需要以“多對一”模式彌補不足。
具體做法是以幫扶對象為中心成立幫困工作小組,組長由黨員擔任,主要負責幫扶工作。組內(nèi)其他黨員或者積極分子分工負責,發(fā)揮團隊作用。例如對于一個沉迷于電腦游戲的幫扶對象,同寢室的同學負責監(jiān)督、督促他盡量少玩電腦游戲,其他同學可以負責鼓動他一起去自習或者從事體育活動等等,通過集體的力量把他從電腦游戲的泥潭中拯救出來。
黨組織進行黨團員結對幫扶的工作是對自身工作的完善,為黨組織的建設更快地融入新的血液,團員在黨員的幫扶下能夠快速地學習黨的新思想、新方針、新方向,不斷地提升幫扶團員的工作質(zhì)量,良好的幫扶制度的應用能夠進一步幫助黨組織完成建設工作。各基層的黨組織要在上級黨委的指導下,除了大力地完成自身組織的建設,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共青團的領導工作,進一步通過黨團員結對幫扶機制的應用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與戰(zhàn)斗力,帶動基層共青團組織能夠發(fā)揮自身的建設特色,進一步提升共青團的活力與升級,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等院校基層黨組織黨團員結對幫扶機制。
三、結語
目前高校黨建工作出現(xiàn)了一些“重發(fā)展輕培養(yǎng)”、“重數(shù)量輕質(zhì)量”等不良現(xiàn)象,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能較好體現(xiàn),迫切需要加強高校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其中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師生黨員通過參與幫扶工作既服務了學生,又通過幫扶的實踐鍛煉提高了聯(lián)系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作風。將支部建在班上是高校黨的組織建設的有益嘗試,學生黨員參與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實處,不僅可以提高黨組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威信,更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實現(xiàn)黨支部凝聚人心,增強戰(zhàn)斗力的有效途徑。參加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可以讓高校的師生黨員在對社會的直接感知中增強其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黨員思想教育模式由“觸發(fā)式”的培養(yǎng)向“自發(fā)式”的成長轉變,師生黨員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學生眼中就形成了他們對黨的印象,黨員幫扶困難學生的實際行動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迎難而上,不畏艱辛的過硬作風的直接體現(xiàn),同時也是加強高校黨支部和師生黨員作風建設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立新,陳洪魁.新形勢下高校黨組織屬地管理問題的思考[J].江蘇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9,30(09):1190-1192.
[2]楊娜.高校黨組織整體功能生成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29-31.
[3]張莉,劉雅,程宏偉.高校黨組織和黨員監(jiān)督“三化”建設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32-34.
[4]華樂.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加強高?;鶎狱h組織建設[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9,18(11):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