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杰,陳文斌
(東北林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生命教育在上個世紀年代末被引入我國。雖然經(jīng)歷了20多年的發(fā)展,但目前生命教育仍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fā),對生命教育相關內(nèi)容進行了研究。在現(xiàn)有學科體系下,生命教育最接近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我們認為,構建“一體多元”的生命教育模式是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于什么是生命教育并沒有一個廣泛認可的概念,從當前研究來看,對生命教育內(nèi)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看法。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包括“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和社會生命教育”[1],狹義的生命教育則主要指生命安全知識的傳授、生死觀教育[2]、生命尊嚴教育[3]等某一方面跟“生命”相關的教育。本文指的生命教育為廣義的生命教育,我們認為,“生命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接受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與發(fā)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并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會之中,使學生樹立起積極、健康、正確的生命觀?!盵4]
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對待生命的正確的觀點,包括如何對待自身生命、如何對待他人生命、如何對自然萬物三個層面。
對于如何對待自身生命,要通過生命教育幫助學生解決為什么活,為誰活,怎么活三個問題,使學生明白生命的意義,懂得生命的價值,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對于如何對待他人生命,要引導學生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解決如何處理人與人關系問題。對于如何對自然萬物,要通過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意識,幫助學生解決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
很顯然,對于每個人來講,只有很好的解決了怎么對待自己生命的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如何對待他人生命和自然萬物生命的問題。因此,教育學生正確看待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明確自身生命存在的方式,才能夠進一步認清自身生命對于他人、社會和自然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珍貴觀、生命平等觀、生命價值觀。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來看,生命教育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開展生命教育的途徑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應構建“一體多元”的生命教育模式,以學校為主導,家庭和社會積極配合,形成大中小學“一體化”生命教育網(wǎng)絡,這樣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發(fā)揮思想政治課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設置生命教育學科,研究適合不同學段的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明確生命教育學分,配備相應師資力量,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現(xiàn)有教育體系下,發(fā)揮不同學段的思想政治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最為簡潔高效?,F(xiàn)有的中小學國家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已包含了很多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教師需要做的就是使這些內(nèi)容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將分散在各年級的生命教育內(nèi)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大學階段可以充分發(fā)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及《形勢與政策》幾門課的作用,將生命教育內(nèi)容融入課程體系當中。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思政課教師要有生命教育的意識,將生命教育貫穿于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之中。
第二,開設一批生命教育選修課。選修課在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中起到重要的輔助教育作用,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選修課不但可以擴大視野,彌補不足,而且可以拓展思維,提高認識。在中小學階段,可以根據(jù)地域情況,挖掘資源,通過興趣小組的形式設立一些生命教育實踐課程,作為《道德與法治》授課內(nèi)容的補充。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和生命的繁衍生息,對生命的萌發(fā)、成長、衰亡產(chǎn)生直觀的印象,充分體現(xiàn)地域風貌和地方文化特色;在大學階段,可以根據(jù)學校特色,從不同學科角度,設立有一定理論深度的選修課程,如生態(tài)文明系列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動物學通識課程、植物學通識課程等,啟發(fā)大學生深入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如果能形成一定的課程群,則教育效果更佳,也更能體現(xiàn)學校特色。
第三,挖掘各門課程潛力。開展生命教育要培養(yǎng)教師們的生命意識,使教師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和使命,主動發(fā)掘課程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傳達積極健康向上的生命觀。一方面,教師個人修養(yǎng)對學生影響是巨大的。學生們接觸的每一位教師都會在授課的過程中,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對學生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教師具有什么樣的生命觀往往會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學生,如老師是否尊重學生,將學生視作平等的主體,教師是否積極陽光,熱愛生命,親近大自然,這些看似是教師自身的思想修養(yǎng)問題,但難免滲透在日常教學之中,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另一方面,我們大中小學的許多課程當中都含有生命教育的因子或包含生命邏輯,每門課程都可以作為開展生命教育的載體,關鍵是需要授課教師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如果注意挖掘,即使是純工科專業(yè),也一樣包含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
生命教育基于課堂教學,以課堂為主體,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限于生命知識的傳授和講解。近些年來,青年學生自殺和傷害他人的現(xiàn)象偶有發(fā)生,糾其根本,還是對生命的認識不深刻,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生命教育應配以各種形式的生命實踐體驗,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提高應對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生命問題的能力。
第一,模擬生命實踐情境。閱歷豐富的成年人往往有這樣的感受:看望一次病人,自己會更重視身體管理;參加一場葬禮,會更珍惜美好的生活。其實,每一次這樣的活動都是一次生命實踐,這樣的體驗往往另人難以忘懷。對于學校生命教育而言,我們難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這樣的生活情境,但我們可以模擬。可以通過給學生觀看優(yōu)秀電影,或者看望病人,或者請有相關閱歷的同學分享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等各種辦法,使同學們能夠在別人的故事里體驗到生命的寶貴,加深對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拓展生命實踐路徑。豐富的實踐載體可以彌補生命教育課時少、內(nèi)容不全面的不足,也是影響生命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梢酝ㄟ^學生社團開展生命教育討論,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革命英雄紀念館、烈士陵園、森林博物館等,或者到醫(yī)院、養(yǎng)老院、植物園、動物園做義工,在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生命的理解,體驗生命的珍貴。
校園文化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分,包括校園內(nèi)的樓宇、橋梁、樹木、草坪等物態(tài)的文化,也包括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校園精神文化活動。不同學段的校園文化明顯不同,同一學段的不同學校間校園文化也各有不同。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性格的形成、觀念的養(yǎng)成影響巨大,因此,開展生命教育一定要重視發(fā)揮校園文化的作用。
第一,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一個整潔干凈,綠樹成蔭,鮮花遍地的校園往往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許多美麗的大學校園已成為游覽的勝地,如武漢大學的櫻花,舉國聞名,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在櫻花盛開季前來打卡。疫情期間,武大還開展了云賞櫻,在抗擊新冠疫情的艱難時期,給人們帶來春的氣息,讓人們看到生命萌發(fā)的美好。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學生來講,這種校園文化氛圍時刻影響著他們,啟發(fā)著他們。因此,對于任何一所學校來講,都應該因地制異,根據(jù)學校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機勃勃的校園,使同學們不知不覺間受到熏陶和感染,在美的環(huán)境下成長成才,引導他們認識生命之美好。
第二,重視校園精神文化生活。疫情期間,全國大中小學生都居家上課,雖然保證了“停課不停學”,但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都表達了對回到校園的向往與期待。雖然居家一樣上課,一樣學習知識,但缺少了學校的氛圍,學習效果難以保證。雖然各校根據(jù)自己情況也組織了一些學生活動,但僅限云端,效果有限,這讓我們看到了校園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梢哉f,校園精神文化生活對學生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講,除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校園精神文化生活都是比較豐富的,各高校學團組織數(shù)量眾多,學校、各院系組織的活動也豐富多彩,這些活動都可以作為開展生命教育有益的補充。但在實踐中,要注意關注并吸引那些性格內(nèi)向,不擅交流的學生參與到校園精神文化活動中來。對于中小學來講,雖然有升學的壓力,但張弛有度才能更好的前行,豐富的校園精神文化生活可以緩解壓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當前,中小學增加了挫折教育、生命教育,高校開設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了朋輩輔導,但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其原因在于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巨大而深遠。
第一,重視家庭生命教育。家庭是開展生命教育的第一所學校。許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感到,當代大學生的許多思想問題是他們進入大學之前的十幾年積累下來的。面對應試教育的壓力,許多家長比孩子要焦慮,過問孩子成績多,關心孩子心理少,唯成績論成敗優(yōu)劣的家長仍然存在,導致一些家庭親子關系緊張。還有個別家長不尊重孩子,動輒打罵。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難以有正確的生命觀。
第二,家長應接受生命教育。原生家庭會影響人的一生,良好的親子關系是生命教育的紐帶,是學生對生命的最初體驗。生命教育不是從學校開始,而是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對生命不斷產(chǎn)生新的認識。這就需要提升全社會對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在孩子出生之前,父母就應該上生命教育課程,讓每一對父母都清楚,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獨立的生命個體,理應得到尊重和愛。
加強輿論宣傳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徑,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能夠激勵學生更好的學習生命倫理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踐行正確的生命觀念。
第一,主流媒體要有陣地意識。隨著5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進入融媒體和全媒體時代,在這樣一個嶄新的時代里,一件小事就能引發(fā)廣泛關注,特別是網(wǎng)絡輿情,很容易因“標題黨”的有意為之而發(fā)酵。習近平指出,“準確、權威的信息不及時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搞亂人心;積極、正確的思想輿論不發(fā)展壯大,消極、錯誤的言論觀點就會肆虐泛濫。這方面,主流媒體守土有責,更要守土盡責,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nèi)容,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盵5]由于閱歷不足,青少年往往對媒體中傳播的信息深信不疑,主流媒體在傳播積極向上生命觀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第二,加強自媒體管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每個人都可以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言論。發(fā)生在世界每個角落的小事件都可能成為網(wǎng)絡熱點。許多網(wǎng)絡平臺也給青年人發(fā)表言論提供了條件。一些人為了引起關注,往往會發(fā)表一些出格的言論,混淆視聽。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自媒體的管理,引導自媒體信息發(fā)布者傳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一體多元”為生命教育提供了路徑。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生命教育的目標,在理論講授的基礎上,還應采取符合生命教育特點的切實有效的教育方法。
與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生命教育從來都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的職責。“一體多元”模式下,生命教育應從多個視角出發(fā),開展綜合性教育,構建健全的生命教育網(wǎng)絡。從學校角度來看,要通過理論灌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使不同年級的學生接受良好有效的生命教育;從社會來講,要積極改變諱談生死的觀念,形成全社會關注生命教育的氛圍;從家庭來看,家長要著意構建充滿愛的成長環(huán)境,在家庭生活中對子女進行生命教育。通過多元教育,使青少年從小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一個人對于生命的理解來源于理論的學習,知識的積累,但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感悟和體驗。生命教育中要通過理論講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想方設法吸引學生關注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同時,更要強調(diào)生命感悟和體驗。比如這次席卷全球的重大疫情就是開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要積極引導青少年,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對于每個人來講,我們生命的長度是不同的,是我們無法決定的,但生命的寬度和高度是我們通過努力可以拓展的,是我們能夠決定的,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當代青少年伴隨網(wǎng)絡成長,各類媒體信息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但各類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習近平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6]當前,在加強網(wǎng)絡監(jiān)管,構建天朗氣清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同時,應注重發(fā)揮各類媒體平臺的教育和引領作用,有意識地開展不同類型的生命教育,使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結合,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相結合,形成強大的全媒體,發(fā)揮積極正向的教育作用。
總之,生命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各學段應積極構建“一體多元”的生命教育模式,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這樣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