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帥民,李肖凱
(河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300400)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出現了大量的流動人口,由于各種限制,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父母無法帶領子女外出,由此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特殊群體,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阜平縣的留守兒童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本文以阜平縣留守兒童為例,進行研究。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環(huán)境下,缺乏父母的直接關愛和呵護,由此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自卑,孤獨等一系列消極情緒。同時會影響他們的安全、學習、品行和行為。因此要強化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fā)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1]只有強化心理教育才能更好的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問題的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離開家鄉(xiāng)外出工作,而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與父母(或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并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 (6-16歲)。[2]留守兒童問題在當今依然突出,通過對阜平縣留守兒童的調查。我們發(fā)現,阜平縣由于父母外出而產生心理隱患的兒童占到20.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解決這些兒童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在我們走訪的5個村鎮(zhèn)中有62.7%的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在一塊生活。12.6%的和親戚朋友一起,2%由同輩看管或自己生活。他們的祖輩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只要能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吃飯穿衣就行,很少關注他們的學習和心理狀況,長此以往必然會引發(fā)諸多的心理問題。
1.自卑心理嚴重
由于留守兒童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大多數留守兒童存在著嚴重的自卑情緒。他們在課堂上不敢回答或不想回答問題。調查中發(fā)現,18.2%的留守兒童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他們大多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和同學交流和溝通。另外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物質上并沒有像我們想像中的匱乏,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使他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卻很少被人關注,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說話沒底氣,做事沒信心。他們對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產生羨慕的情感,無形中會感覺自己是沒人要、沒人疼的孩子,這致使他們內心充滿陰影,進而產生自卑感,不敢面對生活、學習。[3]這樣的情況如果持續(xù)下去,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2.行為偏執(zhí),性格內向古怪
許多留守兒童由于他們在心理上得不到愛的滿足和關注,反映到他們的行為上表現為強烈的偏執(zhí)。他們?yōu)榱艘鸶改负蜕磉吶说年P注,總會做出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他們性格大多比較內向,不愿意和他人交流。調查中發(fā)現,在遇到困難尋求幫助時,38.7%的孩子會向負責自己生活的人求助,有30%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表達出來,只能寫日記或藏在心里。與有父母在身邊的兒童相比,他們也不善于表達。所以他們對生活缺乏熱情,不善言談。尤其害怕面對父母,這樣的他們大多易怒易發(fā)脾氣,遇事從不跟別人商量,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做事,全然不顧別人的看法和想法,使得他們在行為上變得更加偏執(zhí),性格上更為古怪。他們在自己的世界里尋求精神寄托,渴望別人的關心,卻往往得不到他們所期望的關心,他們通過自己不成熟的方式渴望獲得關心和關懷。
3.倒逼下的獨立、堅強
都說越貧苦的孩子成熟越早,現如今準確地說是留守兒童很早就撐起了家。調查顯示,72.3%的留守兒童經常做家務,遠遠高于非留守兒童的48%。[4]這些孩子大多數和家里的老人生活在一起,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承擔一些家務和農活,使得他們過早去承擔生活的一些負擔,不得不在生活的逼迫下變得獨立,堅強。而這些獨立和堅強是現實的生活倒逼而成,大多數這樣的孩子表面看起來很獨立很堅強,內心卻極度脆弱,他們會在深夜或無人的地方偷偷掉眼淚,在外人面前掩飾自己的脆弱,他們表面看來堅不可摧,而實際上一旦觸及他們的內心柔軟,他們就會變得不堪一擊。長此以往,致使他們無法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
1.心理承受能力薄弱,適應能力差
長期被父母遺留在家的兒童,沒有爸爸媽媽的呵護,沒有穩(wěn)定的感覺,抗壓性不強,面對失敗和挫折時,往往變得怯懦,畏畏縮縮,止步不前,常常沉浸在自己失敗的經歷中無法自拔。調查發(fā)現:面對壓力,他們中有51.2%表現得極為緊張或慌張,沒有勇氣去克服和面對壓力,不敢迎接挑戰(zhàn)。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他們很難融入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少數監(jiān)護人過分溺愛孩子,致使孩子極度傲慢任性,一旦有不順心的地方就會大發(fā)雷霆,遇到挫折他們就變得脆弱,一味尋求保護,不能去承受生活中的不順心,不如意。此外當他們面對陌生環(huán)境時,會變得極度不安,他們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和評頭論足,他們在新的環(huán)境下會極度縮小自己的存在感,變得小心翼翼,將自己包裹起來,不能盡快融入新的環(huán)境、新的朋友圈、新的集體,他們害怕別人的不接受,害怕受到傷害。
2.自我認知出現偏差
留守兒童在與父母長期分離的生活中對自我認知出現了偏差,他們無法正視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調查中發(fā)現有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優(yōu)點可言,有的孩子認為自己沒有缺點,感覺自己很優(yōu)秀,他們對自己的優(yōu)缺點沒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知或是不敢承認自己的優(yōu)點或缺點。他們也很難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變化,不知道為什么會發(fā)脾氣,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有時會態(tài)度惡劣。他們對未來沒有過多的幻想,沒有方向,他們的目標大多都是要走出農村去掙錢,這種自我認知使得他們對自己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不知如何發(fā)展和提高自己。認知上的偏差將對這群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從調查中發(fā)現,41%的留守兒童不喜歡與人交流,10%的兒童甚至根本不和班級里的同學接觸。長期心理壓抑,心理失落感強烈,不樂于也不善于人際交往。他們既不善于和父母和祖父母等親人交流,也不樂于也不善于和老師與同學交流。大多處于失落、孤獨狀態(tài),他們很難交到朋友。所以致使他們內心的壓抑無處訴說,他們大多會以書本為伴或沉浸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求心理慰藉。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安慰,找不到人際交往中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滿足。他們也很少能感受到好朋友之間的默契和相互支持。長期下去,會使他們更加偏離現實,出現憎惡社會的情緒,引發(fā)一系列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出現的許多問題,如果不采取恰當的方法進行引導和教育,會產生更多可怕的后果。因此,進行恰當的心理教育對于這些兒童的多方面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推動力。
留守兒童在心理教育上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由于留守兒童所在地區(qū)經濟貧困,外出務工的人員多,再加上村鎮(zhèn)比較分散,要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問題相當艱難,需要政府、學校和家庭一起行動。
1.要發(fā)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優(yōu)化教師的評價機制
要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問題,政府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首先,制定可行的措施去促進教育部門和各個學校對這些孩子心理教育的關注,并指導學校的心理教育良性發(fā)展。讓各個學校和教育部門能將留守兒童的問題提上日程,采取恰當的措施去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其次,就是加強監(jiān)督,保證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的相關措施能夠真正實施下去,相關政策能夠惠及各個學校各個留守兒童,這樣才能真正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最后,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優(yōu)化老師的考核。政府對于教師的考核不能只看學生的成績。應將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納入評價機制。這能激勵各個學校的教師在努力教學的同時也能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問題上。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影響。
2.加快培育專業(yè)的心理教育教師隊伍,提升師資力量
政府應該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培育專門的心理教育隊伍。首先要對各個學校的老師進行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訓,改善他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涵養(yǎng),鼓勵和引導老師多關心和留意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其次要培養(yǎng)專門的心理教師,力爭每一所學校配備一個理論知識過硬,心理技巧豐富的專業(yè)心理老師。這樣才能在日常管理中將心理教育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當中,更好地給這些孩子提供積極地指導。最后要組織各個學校之間的交流,加強對各個學校校長的培訓。引導校長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工作,引導心理教育工作的部署開展。從整體上提升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
3.完善心理教育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要在大力發(fā)展經濟,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同時,大力發(fā)展教育,加大在心理教育上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完善相關的心理教育基礎設施。首先要建立心理教育的咨詢和服務機構,定期開展活動,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輔導,對他們進行教育和開導,讓他們感受到溫暖。[5]其次要對家長或臨時監(jiān)護人進行集中教育和培訓,讓他們了解心理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識去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和針對性,給孩子科學的心理教育和輔導,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最后政府應積極組織和呼吁有關團體組織多開展針對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活動,走到他們的生活中,陪伴他們,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他們以力所能及的幫助。
1.轉變育人理念,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fā)展
教師應轉變育人的理念,不只僅僅看重成績,應樹立新型的教育觀。老師在舊的觀念下,只看重學生的成績,成績好就會得到老師的關懷和指導。學習成績不好老師就很少關注,甚至置之不理。在這其中,很多是留守兒童。由于留守兒童本來就在外部條件下不占優(yōu)勢,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只有老師多加關心,重視發(fā)揮學生的長處,才能使學生成長為有思想的獨立的有個性的人。同時教師要轉變教育的方式,改變之前只要是“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觀念。人無完人,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學生正處于成長發(fā)展的時期總會犯一些錯誤。教師應該胸懷寬廣,多多包容學生的缺點,尊重學生的天性,給予學生以寬容和尊重,這樣才能跟學生拉近距離,更好地傾聽他們的聲音,給予他們心理上的關注和關心。
2.學校應開設專門的心理教育課程,建立心理輔導室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在阜平縣有80%的學校沒有開設心理輔導課程,更少有學校建立心理輔導室。各學校應積極開設心理輔導課程,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有專業(yè)的心理教育教材,有固定的心理教育計劃。經過長期的心理教育的滲透才能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留守兒童能根據自己在課堂上的所學進行自我分析,自我檢查和自我調節(jié)。老師在上課中能更好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進行良好的輔導。學校還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設心理輔導室。在心理輔導室里應該配備專門的、掌握一定心理教育知識的、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老師。努力去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利用一些技巧去開導這些孩子,給他們以安慰和寄托。
3.在學科教育中和學校各項活動中全面滲透心理教育
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心理學有關知識的培訓,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這樣教師可以運用課本中所涵蓋的資源,開發(fā)相關的內容,運用書本中的知識,去傳授一些心理知識。在課堂教授中,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心理影響。另外要開展各種活動,如開展文藝體育活動,演講比賽,主題班會等活動。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在其中收獲快樂、友誼,不再感到孤單。這樣會給留守兒童更多的班級歸屬感,使他們能融入集體。彌補留守兒童對于家庭溫暖的渴望。
1.家長應更新思想,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家庭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要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首要途徑。家長應該通過自學或其他途徑,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對心理教育形成一定的認知,轉變家庭教育觀念,由原來的傳統(tǒng)的家長制觀念轉變?yōu)槊裰?、平等的家庭教育觀念,切實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問題。在生活中,多以民主、平等的姿態(tài)與留守兒童交流,感受他們在心理上的需求,并努力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如果還是持有原來的觀念,不看重孩子的心理教育,這將會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學習成績也得不到相應的提升。在家庭教育中,遠在他鄉(xiāng)的父母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與子女的溝通,了解他們想法,給他們關心關愛和尊重。樹立他們自尊、自信和自立的意識,致力于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慰藉,從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促進他們在心智、情感上的健康發(fā)展。
2.家長以身作則,加強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長只有積極行動起來,才能更好地彌補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帶來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第一,家長應該利用各種通訊工具加強同孩子的溝通和聯(lián)系,尋求機會陪伴孩子,家長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去尋求工作,但家長可以利用手機、電腦和寫信等溝通方式,與孩子保持密切聯(lián)系,時刻關注孩子在成長中心理上的變化,從而及時給予孩子積極的教育指導,同時要尋求各種機會陪伴孩子,增加回家的次數,在寒暑假將孩子接到身邊照看,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和孩子在一起,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應有的家庭教育。
第二,要以身作則,樹立正面典型,做孩子的榜樣。家長要從自身做起,在家里營造和睦、有愛的環(huán)境,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工作,不抱怨,不在孩子面前發(fā)脾氣,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只有父母有積極的心態(tài)才能給孩子傳遞愛,同時給孩子更多的愛與關心,讓孩子在父母身上學會如何愛人,如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同時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孩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待人接物。這樣孩子才能有更好的心理狀態(tài),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全的人格。
第三,家長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或臨時監(jiān)護人,要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實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打罵,也不能放縱寵溺。應該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有針對的教育和指導。多鼓勵和激勵孩子,以平等的方式去與孩子溝通交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自信心,引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問題的合理解決,需要政府、學校和家庭合力協(xié)作,政府應制定相應措施調動老師和家長的積極性。學校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心理教育,親近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是留守兒童出現一些列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家長應積極改進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多關注孩子心理的微妙變化。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下,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感受孩子幼小心靈對于情感的需求,對一些事物的看法。只要政府、學校和家庭同心協(xié)力,就一定能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給他們施以良好的教育,促進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