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第一小學
連環(huán)畫主題作文這一獨特的習作形式,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讀懂單個圖畫內容,準確捕捉圖畫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可能隱含的時間、地點的交代,而且還要關注到多幅圖畫之間的關聯,理清其間的因果關系,人物之間的活動,以及多幅圖畫組合所彰顯的作者的志趣與意圖,并通過推理想象完善多幅圖畫間省略而未表達的內容,把多幅靜止的單個圖畫串聯起來進行還原,形成連貫的動態(tài)化組圖,并用文字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僅需要認真觀察、檢索信息、推理判斷、兼顧整體,還要體會把握作者在圖片中寄寓的個人志趣和情感態(tài)度,這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極高,多數學生遇到此類作文常處于無處下手的困境。下面結合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第六單元的習作,試分析如何利用組圖的連環(huán)畫作文,擇取必要的習作訓練點。
訓練點一:按照順序,篩選要素
看圖作文,重點在看。這里的“看”,不僅僅指用眼睛去看,還要用“心”去看。看圖作文大多是故事類的,故事就涉及四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在看圖作文訓練中,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圖片,篩選構成事件的各要素,以便迅速理解圖畫內容。在觀察圖畫過程中,要做到按照順序,不留遺漏。根據圖畫布局的位置看,該組連環(huán)畫作文的構圖分上下、左右、遠近和聚焦。觀察時要先理清兩幅圖的觀察順序,兩幅圖上下排列,反映了時間發(fā)生的先后,因此要先觀察圖一,再看圖二。
訓練點二:分析要素、明確作用
各要素梳理完畢后還要確定各要素的作用。圖畫中的各要素是存在關聯的,是可以相互印證的,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要訓練學生發(fā)現各要素間的關聯,確定各要素的作用。
如圖一中“柳樹”顏色是淺綠的,枝條招展,像是剛抽芽,并不是特別茂盛,這一要素表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在春天。這一推斷準確嗎?我們再看圖中的其他要素是否能夠印證。從女孩的衣著上看,上穿紅色輕薄長袖,下著藍裙,可以佐證天氣轉暖,但并非炎熱,足見季節(jié)是春天。此外,還應繼續(xù)訓練學生分析時間要素“春天”:圖一近處屋前樹上開滿紅花,長著綠葉,結合我們鄉(xiāng)下屋前栽樹的習慣,以及附近柳樹的映襯,女孩衣著等這些要素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都一致指向季節(jié)是春天。結合桃花一般在春天開放的特點,以及中國特有的“桃柳爭春”的文化特色,可以推測這些紅花應該是桃花。在圖一中,女孩的設定不僅是事件中的人物,還標示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房前也不僅僅是事件發(fā)生的地點,聯系中國文化內涵,與柳樹相互映襯,還暗含屋前所植開紅花之樹為桃樹。由此,柳樹、桃花、女孩、屋前這幾個要素存在內部關聯,相互印證,聚合在一起點明事件發(fā)生的精確時間、地點、人物。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意識訓練學生細心觀察,練就明辨要素之間關聯的慧眼,建立要素之間的聯系,發(fā)現其間的奧秘。
訓練點三:巧設因果、情節(jié)波折
光有事件還不行,把事件串聯起來才能成為故事,故事最重要的就是情節(jié)。“情節(jié)是序列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情節(jié)是小說的邏輯面,與故事(按照時間順序)不同,情節(jié)也要敘述事件,但它更強調因果關系?!鼻楣?jié)的好壞取決于如何設置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情節(jié)的好壞決定故事的成敗。因此,要訓練學生為事件安排合理而精妙的因果聯系。
首先要指導學生找出兩幅圖片之間地點的變化,可以以此作為分段的依據。再找出人物的變化,并借助圖片中的信息,去推導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精彩地演繹事件的變化。兩幅圖片呈現的是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的兩個鏡頭和場景,是靜態(tài)的,非連續(xù)的。因而我們需要借助這兩個鏡頭,用想象、推理去還原事件發(fā)生的過程,讓切斷了的情節(jié)連起來,用補白的形式把兩個場景之間及場景前、后的內容補充完整,并捕捉還原事件中的細節(jié),讓故事發(fā)展真實合理。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身處地地體驗故事中人物的感受,揣摩圖畫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的個人情感傾向、人生觀念、審美志趣等,最終完成這篇看圖作文。
結合兩幅圖片,我們能理出三個事件:第一,小燕子從窩里掉下來;第二,小女孩看見這一幕,非常吃驚;第三,燕子掉在地上,與貓相遇。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推理想象這三個事件之前、之后發(fā)生的事,重點應落在貓與燕子相遇后發(fā)生的事件。雖然第二幅圖里并沒有出現小女孩,但小女孩仍然是故事發(fā)展的關鍵,處理好小女孩與燕子、貓三者之間的關系,決定這故事結局的最終走向。因此,要引導學生合理推想補續(xù)“貓與燕子相遇后小女孩的行為”這一情節(jié)。
理清事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事件之間添加合理精妙的因果關系,構成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推動故事發(fā)展。好的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情節(jié))能讓故事跌宕起伏、充滿波折,吊足讀者口味,激發(fā)閱讀興趣。比如,首先要給“小燕子從窩里掉下來”這一事件補充一個誘因?!氨伙L吹下來”“被同伴擠下來”“貪玩想看外面世界”“學習飛行”等都是合理的誘因,要引導學生分析何種誘因最精妙,并說明理由。除此之外,“小女孩看見這一幕,非常吃驚”“燕子掉在地上,與貓相遇”等序列事件,也應依照此方法補上合理的原因。
訓練點四:選擇角度、確定視角
接下來就是誰來講述這個故事的問題。作者要把自己的所見所感表達出來,就要選取一個觀察角度,用言語表述出來。當作者展示自己覺知的世界的時候,不可能把場景感受完全照搬下來,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在紙上復現,只能從一個視角寫起,以點帶面。視角也就是誰在看的問題,從一個事物中看出什么,而又規(guī)避了什么,體現了主體的志趣和審美情志,因而有高低之分。這個故事的敘述視角有以下四個:花貓、小燕子、小女孩、習作的作者(學生自己)。
在習作訓練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描寫觀察所得。比如以小女孩的視角可以嘗試這樣的開頭: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家的屋檐下的燕窩里又增添了幾只可愛的燕寶寶……
不同視角的選擇,可以提供完全不同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呈現世界的不同側面,也可以改變行文的色彩和趣味。圖畫中的各個主角,他們也只是畫在圖片中的人物,本身就是虛構出來的,必須浸潤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賦予意義才能豐滿起來、真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