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第八十九中學
自2000年第一屆PISA考試舉辦以來,芬蘭曾連續(xù)兩屆獲得閱讀及科學兩項第一名,受到了空前矚目。芬蘭擁有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體系:扎實穩(wěn)進的基礎教育改革、教育平等原則、給予學生充分自由、高水平教師隊伍。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驅(qū)動力、不盲目追求前沿教育理念、強調(diào)教育資源公平化,這些都是芬蘭教育得以長期踞守世界前沿的支撐。盡管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都是深植于該國特有的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沿革之中的,但教育其實也有相通之處,思考芬蘭教育的成功,對我國教育改革或許不無啟發(fā)之處。
任何一個國家教育模式的形成都與其文化背景相關,在系統(tǒng)了解了芬蘭文化與教育之后,有幾個特點值得特別注意:
1.不以競爭為目的的特色發(fā)展
在芬蘭,所有孩子都就近入學,沒人去比較學校的好與壞。到了高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每間高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項目,比如:學生如果想成為馬戲演員,可以去讀坦佩雷大學附屬中學,選擇馬戲?qū)W習路徑,在學校學習,晚上就可參加馬戲表演;學生如果想在將來進入企業(yè),也可以選擇上湖高中的企業(yè)家精神學習路徑,選項目、開公司,讓體驗真實發(fā)生。
學校用特色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總體的核心大綱下,滿足學生個人特長發(fā)展,學校與學校之間不存在競爭,只有不同的培養(yǎng)路徑,這是芬蘭教育的共同的價值取向。
2.不以成績論教師的責任
在芬蘭,教師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yè),只有擁有碩士學位并且學過教學法的畢業(yè)生才有資格報考教師,所以芬蘭教師的素質(zhì)普遍比較高,為學生提供更好更多樣化的教育是教師的共識。一個老師是不是優(yōu)秀老師,要看學生的擁戴程度,與成績無關,學習成績是學生自己的事情。
3.不以升學為目的的個人發(fā)展
在芬蘭,升什么學,什么時候升學,完全看個人的發(fā)展興趣和需要,家長完全尊重孩子的選擇。由于芬蘭是全民全時段教育免費,所以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選擇學什么就去讀什么,讀完初中也可以出去工作,工作到一定時候,又想讀書了,也可以回到學校繼續(xù)讀。
芬蘭已經(jīng)打通了升學渠道,讀職中可以進入普通高考,先工作也不妨礙去進修博士。芬蘭的高考不再是芬蘭教育關注的唯一目標,更多的是專注學生的發(fā)展,現(xiàn)在強調(diào)高中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橫貫能力,包括:學習能力、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大學學習來源批判)、合作技能(互動和自我表達)、文化和道德能力、信息技術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理解橫貫主題的能力。
1.繼古圣百家所長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歷朝歷代都高度重視教育,孔子讓貧民的孩子能受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些教育思想至今都在影響著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恰恰是自古以來教育成就的明證。
從科舉到高考,我們看到了最公平公正的選拔制度,讓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條件的孩子都站在了一個平臺上。無論貧富貴賤,有才就有出路。
2.謀億萬學子幸福
中國自改革開放后,通過高考選拔人才,讓眾多學子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中國幾十年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中國有近2.4億15歲以下的人口,芬蘭人口總數(shù)只有550萬,而中國能讓這么多的孩子免費接受教育,對貧困地區(qū)的孩子還有中餐補貼,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國能做到。
芬蘭班額不超過24人,而中國的班額通常都在50人左右,芬蘭對單個學生的教育投入遠比中國多,但是中國教師在大負荷的壓力下依然取得了教育的巨大成就,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創(chuàng)新人才。
在做中芬教育對比之后,我們要看到芬蘭教育有很多很好的可以借鑒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比如:課堂的豐富性值得我們學習,每個老師的課都與眾不同,吸引學生的目光、開啟學生的思維是老師們共同的追求;只有讓優(yōu)秀的人去從事教育,后代的素質(zhì)才會持續(xù)提升;中學、大學、企業(yè)高度融合,讓學生參與社會最真實的體驗;校長的領導力很重要的體現(xiàn)就是對國家課程大綱的解讀能力和建設校本課程大綱的能力,校長是管理者、引領者更是研究者,等等。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教育在不斷的變革中吐舊納新,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我們必須理性地看待外國的教育模式,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這應該是中國教育面對他國教育應有的態(tài)度。
訪他山之石,琢中華美玉,相信中國的教育一定會是教育星空中最亮的那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