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19世紀英人在華植物實用知識的采集與闡釋

        2020-02-24 15:54:48丁承慧吳燕
        科學與管理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百科全書詞條茶樹

        丁承慧 吳燕

        摘要:以《實用知識傳播學會的便士百科全書》中有關(guān)中國的植物知識為研究對象,選取相關(guān)度較高的植物詞條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英國人更加關(guān)注物種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多樣性。通過“茶”詞條這一個案,具體分析中國茶知識內(nèi)容、知識來源、與中國傳統(tǒng)茶知識的差異比較;進而得出結(jié)論認為,在英國海外知識采集背景下,在華英國商人、傳教士、學者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知識來源,在知識的闡釋與傳播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傳遞鏈。

        關(guān)鍵詞:《實用知識傳播學會的便士百科全書》;中國植物;茶

        中圖分類號:K249.3文獻標識碼: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0.02.008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基金項目: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8年度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CXJJS18114)(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

        《實用知識傳播學會的便士百科全書》(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下文簡稱《便士百科全書》)出版于19世紀歐洲海外探險與科學考察的背景下,是一部面向普通讀者并以介紹實用知識為主的百科全書,在當時的英國有很大影響。這也使得它成為考察19世紀英國的全球?qū)嵱弥R采集與闡釋的典型樣本。

        有關(guān)中國植物學知識西傳,前人已有一些研究,如羅桂環(huán)等[1-6]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對中國植物的引種和中國植物對西方的影響;蘆笛[7-8]的研究更注重西人對東方植物的采集;還有一些諸如林佳莎等[9]對西方引種的個別中國植物的研究。

        綜上,現(xiàn)有的研究者尚未注意到中國植物的實用知識的采集與闡釋方面的內(nèi)容,也未注意到《便士百科全書》。筆者在對《便士百科全書》中有關(guān)中國的詞條進行整理和初步分析后,發(fā)現(xiàn)這些詞條在有關(guān)中國植物的實用知識方面有較多的闡釋。本文結(jié)合具體文本,分析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彼時英國對有關(guān)中國植物的實用知識的采集和闡釋。

        1背景:19世紀英國的海外知識采集與科學普及

        19世紀,隨著英國海外勢力擴張、殖民加劇、貿(mào)易往來,英國人對東方國家的興趣越來越濃。英國取得了歐洲對華貿(mào)易的主導,越來越多的英國人來到中國[10]??茖W活動大部分也是建立在貿(mào)易往來當中的,中國的絲綢、繪有中國花卉紋飾的家具與瓷器、茶葉、大黃、肉桂等進入英國社會,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商品使英國人對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與動植物更加的好奇。

        也是在這一時期,英國的科學傳播活動也開始活躍起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逐步進入工業(yè)化時代,科學技術(shù)知識與實用知識越來越被社會各界人士所需要,科學事業(yè)的傳播范圍也從科學共同體內(nèi)部的傳播走向了普通大眾[11]。這些科學傳播活動主要依靠兩個方面:一是各種科學學會的成立,二是科學家積極參與科普活動。這些都促進了科學走向公眾的進程。

        在科學學會的科學傳播活動方面,英國皇家學會對工藝技術(shù)的傳播是早期對實用科學知識傳播的實例。早期的英國皇家學會聯(lián)合了對自然哲學及其應用感興趣的學者們,并資助了“自然、藝術(shù)及工程史”的研究,第一次對17世紀的工藝技術(shù)進行了科學描述,皇家學會促進了重要的科技成果的發(fā)表,從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工藝技術(shù)[12]。此外,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工業(yè)城市出現(xiàn)的許多外省科學學會紛紛致力于普及科學技術(shù)知識,它們結(jié)合本地優(yōu)勢,鼓勵相關(guān)研究,用科學知識推動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這些地方性學會的出現(xiàn)不僅廣泛地擴散了科學知識,也推動了科學知識與工業(yè)的有效結(jié)合。除了上述地方性學會,英國科學促進會的成立也加速了科學走近普通公眾的步伐。英國科學促進會是世界上最早的專業(yè)科普組織。早期的主要活動是科學家宣講新觀點、對新發(fā)現(xiàn)和新發(fā)明展開辯論[11]。

        除了這些學會致力于英國的科普之外,英國科學家也活躍于科普事業(yè)上。為了使實用知識傳播到更廣泛的群體中去,英國許多學會聯(lián)系科學家設(shè)置了科學講堂。著名物理學家法拉第就是科學講堂的主講人之一,為科學愛好者講解科學知識,其中最為有名的《蠟燭的故事》,成為一本著名的科普讀物??茖W不再是神壇上的神秘之物,它被更廣泛地普及到了英國的普通民眾中。

        這一時期的科學傳播,不只是理論知識的傳播,更重視實用知識的傳播。早在18世紀,就有面向公眾的付費科學講座成為傳播實用知識的主要平臺之一,通過力學、靜水力學、氣體力學、化學、光學等科目具體知識的傳授,推動科學在整個社會中的傳播[13]。實際上,這種具體知識的普及有利于讀者把實用知識應用在實際的生產(chǎn)與生活中去。綜上,英國的科普活動,已經(jīng)擴大到實際參加生產(chǎn)勞動的公眾,并因為受眾的原因而更重視實用知識的普及。

        2實用知識傳播學會與《實用知識傳播學會的便士百科全書》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的實用知識傳播學會(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于1826年在亨利·布魯厄姆(Henry Brougham)勛爵的鼓動下成立。布魯厄姆是一名律師、大法官、演說家、下議院議員和改革活動家,在當時改善教育、改革法律和廢除奴隸制的運動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英國開始面向更廣大的公眾進行科普的這一時期,布魯厄姆向馬修·達文波特·希爾(Matthew Davenport Hill)提出成立一個學會的想法,他希望用成本價出版具有指導作用的實用知識圖書。正如布魯厄姆在其起草的學會章程中所寫,學會的目的是:向社會各個階層傳授實用知識,特別是對那些無法向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學習或者可能更喜歡自學的人[14]。學會的其他創(chuàng)始成員還有:詹姆斯·密爾(James Mill)、約翰·羅素勛爵(Lord John Russell)、弗朗西斯·蒲福上尉(Captain Francis Beaufort)、坎·霍布豪斯爵士(Sir J. Cam Hobhouse)和彼得·馬克·羅杰特(Peter Mark Roget)。創(chuàng)始人們是該時期的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15],可以看出當時各個領(lǐng)域的學者們都很重視實用知識的傳播。

        上文中提到的茶香薔薇就是在引種中通過兩種不同品種的薔薇雜交出外形更美、氣味更香,并且耐寒的新品種玫瑰,這是追求物種多樣性的衍生品。中國植物的引種既豐富了英國的物種,還為英國創(chuàng)造新物種提供了良好的原物種。《茶葉大盜》中也提到過類似的個案——由兩種玫瑰之間意外發(fā)生異花傳粉現(xiàn)象而促成了一個新玫瑰品種的誕生[25]76。

        詞條編寫者不僅僅注意到了英國引種的中國物種,還注意到了引種過程中培育出的新品種具有更多的優(yōu)良性狀。被引種物種在花型、氣味、習性等方面的培育與馴化,得到了更適應新環(huán)境的優(yōu)秀物種,這在引種史上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史料。

        3.2英國的海外植物考察活動重視對文化多樣性的追求

        英國人對植物地方性知識的關(guān)注就是追求文化多樣性的一種體現(xiàn)。地方性知識指那些具有與其自然環(huán)境長期打交道的社會所發(fā)展出來的理解、技能和哲學[28]。在《便士百科全書》有關(guān)中國植物詞條中所介紹的地方性知識就主要體現(xiàn)在理解與技能上,如上表最后一欄所列,不同地區(qū)的人對植物的認知是不同的。比如“人參”這一詞條寫道:

        這種植物在中國的典籍中記載有很神奇的功效,可以使人消除疲勞,激活衰弱身體,恢復耗盡的體能,使老年人變得年輕,但是植物學家(歐洲的)認為人參只不過是一種名為西洋參的植物,這種植物也存在于北美,在那里像中國人所說的那么優(yōu)秀的價值并沒有被認可。但是,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很難想象,對植物能量的這種非凡信仰完全沒有基礎(chǔ)。沒有比做一些科學調(diào)查更好的了。[29]

        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由于地方性知識的差異,面對相同的植物,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認識。詞條的編寫者雖然并不了解人參這種植物到底有沒有神奇的藥效,但從這段表述可知,作者認為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對植物的認識上可能會存在差異,因此在闡述中提出可以通過科學考察來進一步確認。

        這些地方性知識不僅拓寬了英國學者的知識領(lǐng)域,并藉以了解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下的文化,激發(fā)了他們的研究興趣,這體現(xiàn)了英國人對文化多樣性的追求。

        由此觀之,《便士百科全書》中無論對觀賞性植物、藥用植物還是經(jīng)濟植物的介紹,都體現(xiàn)了對物種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雙重追求。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知識傳統(tǒng),不同的知識傳統(tǒng)影響著當?shù)厝说闹R結(jié)構(gòu),而英國人對文化多樣性的追求,使知識也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這對知識體系的重塑有著重要意義。

        在有關(guān)中國植物的詞條中,“茶”詞條同時具有英國人關(guān)注植物物種的多樣性與植物的地方性知識這兩個特點,并且詞條編寫者對“茶”詞條的中國屬性著墨較多,相比于其他詞條來說更有代表性,所以筆者將結(jié)合“茶”詞條的文本做進一步地分析。

        4《便士百科全書》對茶葉知識的闡釋

        茶葉最早何時輸入英國并沒有明確記載?!恫枞~全書》中提到,英國倫敦的“加威”咖啡館在1657年公開販售茶葉供貴族宴會使用,到了1715年左右,綠茶出售的價格開始降低,茶葉開始普及。此時茶葉的流行,也因為茶的一些功效引起一些爭議,但是飲茶的風氣在18世紀還是有增無減,一直到19世紀,茶葉都是英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30]。因此,當時英國也有一些出版物中提到茶,例如威廉·密爾本在1813年出版的《東方的商業(yè)》,1926年鮑里斯·帕羅維奇·托加舍夫的《作為茶的生產(chǎn)者的中國》[31]。

        不同于其他百科全書對茶全面而系統(tǒng)的介紹,《便士百科全書》注重對茶的實用知識的闡釋。例如:茶的起源、種類、種植、采集、炮制、沖泡,茶葉的成份分析,茶葉的藥用與食用等等。下面就根據(jù)文本,對“茶”詞條的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進行分析。

        4.1“茶”詞條的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

        對茶(Thea)②詞條的闡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茶的起源與種植,第二部分分析了茶的醫(yī)學與食用知識,最后一部分是關(guān)于茶貿(mào)易。整個篇章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清晰,重視細節(jié)的闡釋。從具體文本看,作者既對當時中國與茶相關(guān)的實用技術(shù)與技巧以及相關(guān)的風俗與禁忌做出細致介紹,也留意到中英之間的差異并對之做出比較。

        有關(guān)茶的種植、采摘、炮制,首先涉及的是相關(guān)的技術(shù)和技巧。

        文本在介紹中國茶樹種植時這樣寫道:

        當它們(種子)成熟后不久,在它們要留下的地方播種。幾顆種子被放入四到五英寸深,間隔三到四英尺的穴中;否則在十一月和十二月,它們就不能很好地保持下來種子的油性。當雨水來臨時,植物就會破土而出,除了去除雜草幾乎不需要進一步的護理,直到它們?nèi)龤q長出第一片葉子。它們很少被移植,但有時將四到六株植物放在一起,以便形成一個精細的灌木叢。在生長了七年或十年之后,為了使大量的嫩枝發(fā)芽,可以提供更豐富的葉片,它們會被砍伐。[32]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到,詞條編寫者對茶樹種植細節(jié)交代的很清楚,例如種植的方法、播種時種穴的深度和密度以及初期和后期的護理等。

        不僅茶樹的種植如此,對于茶葉的采摘等環(huán)節(jié),詞條均給出詳細的介紹。

        例如文本中表述茶葉的采摘時,把摘葉的時間、方式、注意事項都一一詳細地列出。茶葉的采摘時間第一次通常是在三月或五月(根據(jù)不同地點);第二次是大約兩個月后,或五月和六月;第三次是八月份或者在第二次采集的六周后。有些地區(qū)和采茶人為了保護茶樹和保障茶葉的品質(zhì)也會避免第三次采茶,第三次采下的葉子粗大,品質(zhì)不好。中國采茶者非常注意茶葉的采摘時間與次數(shù)。

        關(guān)于炮制茶,介紹工具有鐵鍋、小鏟子。炒茶分為干法和濕法。炒茶的手法或徒手炒或用鏟子快速地翻炒。炒茶要注意翻炒的速度與頻率。文本中對制茶的描述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字句清晰,意思明確,具有可操作性。

        中國茶的種植、采摘、炮制的步驟作者表達的條理分明,步驟清晰,其闡釋非常像教科書,對讀者中從事茶葉種植人員來說,具有指導性的作用。

        其次,有關(guān)茶的風俗與禁忌。例如,在采茶的過程中,為了保證茶葉的品質(zhì),對采茶者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文中寫道:

        在采茶葉的前兩三個星期,采茶者被禁止吃魚或其他被認為不潔的食物,以免因呼吸不潔而污染樹葉。他們還被要求每天洗兩三次澡,不允許用裸露的手指收集茶葉,總是戴手套。[32]287

        為了保證茶葉的味道,采茶者不可以直接接觸茶葉,也不可以讓自己的氣味影響到茶。正是由于這種嚴苛的采茶步驟,才保證了中國茶的良好品質(zhì)。這種采茶方式非常具有地方性特點,是在長期的勞動生產(chǎn)與社會經(jīng)驗中才會出現(xiàn)的方式。

        再次,詞條的編寫者在寫作中也注意到中英在某些細節(jié)上的差異。例如茶葉的儲存與沖泡。

        在儲存方面,為避免茶葉變味,中國人會把上好的茶葉放在窄口的瓷罐中,密封,陶瓷的穩(wěn)定性非常好,有利于茶葉的儲存。

        在沖泡方面,為了減少茶的辛辣味,中國人在少部分茶葉上倒入沸水,不像英格蘭人那樣把茶葉泡軟而是立即將其倒掉,這樣能更好地激發(fā)茶葉的味道[32]288。泡茶時的洗茶步驟顯然更具有地方性,英格蘭人在沖泡時是沒有先用熱水激發(fā)茶香而后泡茶的步驟的,這種沖泡是在當時的地域與環(huán)境中長期發(fā)展而來的特殊方式。詞條編寫者注意到,中國人飲茶并不全因為茶的味道。例如文中提到中國的一些較為貧苦的人們會煮制粗茶來飲用。煮沸茶不僅能提取到茶葉的美好的味道,最主要是能夠改變堿性水質(zhì)。

        對這些細節(jié)差異的比較反映了編寫者對地方性知識的重視,而通過對這些具有地方性的實用知識的陳述,為英國的讀者提供了另一種不同的可能性。對地方性知識的探究,也有助于把地方性知識變?yōu)槠毡樾灾R而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4.2知識來源分析

        “茶”詞條對茶知識的闡釋,幾乎每一個知識點都會引用到文獻或一些科學的實驗數(shù)據(jù)。根據(jù)對文本的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茶”詞條的知識來源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關(guān)于英國人對中國茶的認識史。文獻主要來自一些商業(yè)史上的記錄。第二是介紹一些關(guān)于茶的科學知識。文獻主要來自植物采集者、植物學家、化學家的研究與科學刊物的記載。下面就這兩個方面來具體討論“茶”詞條在編寫時所依據(jù)的知識來源。

        4.2.1關(guān)于英國人對中國茶葉的認識史

        我們知道中國人認識茶葉的歷史已經(jīng)很久了。但是對于19世紀初的英國人,他們認識茶的時間不過二三百年。作者首先對英國人認識茶的歷史進行了追溯,在“茶”詞條的開篇就列舉出了麥克弗森(Macpher‐ son)的《歐洲與印度商業(yè)史》(History of European Commerce with India)中對中國茶的記載:

        ‘茶(sah)是索利曼提到的中國人通常的飲料。他是一個阿拉伯商人,他寫了一個大約在公元850年的東方旅行記錄;麥克弗森在十六世紀中葉之前來過中國和日本。在耶穌會傳教士時代之前,他尚未能找到任何關(guān)于茶的記錄。[32]284

        筆者查閱到《歐洲與印度商業(yè)史》原文這樣寫道:

        阿拉伯商人索利曼(Soliman)曾在一篇關(guān)于850年他在東方旅行的記載中提到中國人把茶(“sah”)作為的常用飲料,但是,我們知道,在許久以后,它并沒有被進一步傳播到西方世界,我相信,在16世紀以前的任何歐洲作家的作品中,也沒有哪怕一丁點兒提到它。[33]

        對比原文與引文,我們可以看出引文基本表述了原文的意思,但有兩處略有不同。一處是原文中麥克弗森的表述是他相信在16世紀以前的歐洲作家作品中,沒有提到過有關(guān)茶葉的記錄,而《便士百科全書》中詞條的編寫者在引用該書時將之表述為麥克弗森尚未找到任何相關(guān)的記錄,這里也就隱含了其他人找到有關(guān)記錄的可能性。由此可知,詞條的編寫者在引用一個事實時體現(xiàn)出較為謹慎的態(tài)度。二是原文中并沒有提及耶穌會士,但在詞條編寫者的表述中則將原文中的“16世紀之前”寫作“耶穌會傳教士時代之前”,從而顯示出詞條的編寫者關(guān)注到了彼時耶穌會士的在華活動,并且充分注意到耶穌會士在16世紀以后在與中國相關(guān)的知識傳播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西學東漸時期,來華耶穌會士不僅將西方知識伴隨著傳教帶入中國,同時也將中國植物知識帶回歐洲世界,作者重視來自耶穌會士的中國信息也對中英植物學知識交流有一定幫助。

        4.2.2關(guān)于“茶”詞條中闡釋的知識的知識來源

        在對具體茶知識的闡釋中,詞條的編寫者引用了大量植物采集者與科學家的報告與研究。比如德庇時(John Francis Davis)、瓦立池(Wallich)、阿貝爾(Abel)、詹姆斯·坎寧翰(James Cunningham)、傳教士卡勒里(M.Callery)、麥克萊蘭(MacCleland)、布魯斯(Bruce)、李比希(liebig)、布蘭德(Brands)等人。下面將結(jié)合具體文本來討論。

        文本在介紹茶樹種植的環(huán)境時,提到外貿(mào)茶樹的種植范圍是北緯27°到31°之間,而日本群島的茶樹可以分布到北緯41°,作者引用了瓦立池曾經(jīng)提到過位于北緯17°的交趾支那也有茶樹種植,這樣種茶地域分布在北緯17°到41°之間。作者引用格羅齊爾(Grozier)所提到松蘿茶(songlo)是根據(jù)松蘿山命名,武夷茶是根據(jù)武夷山而命名,間接證明茶樹是可以生長在山丘上的。同時又加引了坎寧翰在山頂收集標本時發(fā)現(xiàn)茶樹和松樹一起生長[32]285,進一步說明茶葉可以在山區(qū)種植的事實。關(guān)于茶樹生長的土壤環(huán)境,阿貝爾博士認為花崗巖的混合物是合適的土壤,而好望角將提供適合氣候[32]286。筆者發(fā)現(xiàn)這條是引自《中國旅行記:1816—1817》,原文寫道:

        我根據(jù)在江南省旅行途中搜集到的標本判斷,凡是搜集到綠茶標本的地區(qū),其巖石構(gòu)成主要是砂巖、片巖和花崗巖。至于福建省紅茶產(chǎn)區(qū)巖石構(gòu)成的確切性質(zhì)可能是怎樣的,我還沒有得到準確的信息。但是,由于將福建省與江西省分開的巨大山脈,同時也把江西與廣東省分隔開,由此或許可以合理地推斷,它們的巖石結(jié)構(gòu)是一樣的;山脈東側(cè)的山坡和土壤與我們在山脈西側(cè)看到的是同樣的,或者說它們覆蓋的土壤就像茶樹生長的土壤。假如這一推理是正確的,好望角的土地是由同樣種類的巖石構(gòu)成的,即花崗巖、片巖和砂巖,土壤的類型也與中國茶葉產(chǎn)區(qū)相同,這種結(jié)構(gòu)與茶樹種植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相比,可以說是同樣有利。[34]

        對比引文與原文,引文只給出了一個簡單的結(jié)論,并沒有具體分析。但是文本中又加入了對土壤成分的分析表,其中:硅石∶氧化鋁∶碳酸鎂∶碳酸鈣∶鐵的氧化物∶植物纖維∶水的比例為0.675∶0.18∶0.03∶0.02∶0.065∶0.01∶0.02[32]286,這樣的數(shù)據(jù)更加直觀。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學者或曾在東印度公司任職,或曾來華采集過植物標本。比如,德庇時,1816年隨英國使團來過中國,1844年任香港總督,他對中國文化很有研究,并寫過有關(guān)中國的書籍??矊幒苍鲞^東印度公司設(shè)在澳門工廠的醫(yī)生,1698年和1700—1702年兩次來華,主要在廈門及浙江舟山采集植物標本[35]。阿貝爾,英國博物學家,1816到1817隨英國大使來京,途經(jīng)香港、華東沿海地區(qū)、天津、河南、江西、廣州,沿途采集了許多植物標本,發(fā)現(xiàn)至少兩個新屬以及許多新種[35]664。瓦立池博士在東印度公司的授意下于1835年進入印度阿薩姆地區(qū)考察[36]。由于瓦立池等人有在中國采集的經(jīng)驗同時又考察過阿薩姆地區(qū),他們對兩個地區(qū)茶葉品種、種茶土壤、茶的生長環(huán)境等可能有過比較性的研究,而且他們的研究是基于實踐經(jīng)驗,所以他們對茶知識的了解是比較全面而真實的。由此觀之,詞條中引用他們的觀點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數(shù)據(jù)文獻也被用到研究中國茶食用與藥用價值方面。例如當提到茶葉受到廣泛喜愛的原因時,詞條的編寫者并沒有像其他介紹茶葉的書籍一樣從社會、文化與人的心理等方面去解讀,而是從茶葉本身的化學成分中做出分析。該詞條引用化學家李比希的實驗數(shù)據(jù)說,人體內(nèi)膽汁特有的一種化合物“?;撬帷钡暮铣珊芸赡芎筒枞~中的茶堿有關(guān)。茶葉中1原子咖啡堿(C8N2H5O2)與9原子水(H9O9)③與9原子氧(O9)結(jié)合可以生成2原子的牛磺酸2(C4N1H7O10)。人體內(nèi)“膽汁(bile)的主要成分只含有3.8%的氮,其中只有一半,即1.9%,屬于牛磺酸(taurine)?!辈枞~中的茶堿(咖啡堿)可能有助于膽汁的合成。編纂者也提到了在化學意義上茶葉中的茶堿比其他所有氮化植物更好地達到了這個目的[32]289。所以可以解釋為什么茶葉會更受素食者和少運動的人的歡迎,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膽汁合成有茶葉的功勞。

        通過以上對具體文本引用的文獻與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便士百科全書》中茶知識所依據(jù)的知識來源很大一部分都與海外采集和商業(yè)有關(guān),這是因為英國海外的科學活動很多都是建立在貿(mào)易往來當中的,經(jīng)濟利益驅(qū)使英國人探索海外的地方性知識。地方性知識通過來華的西方人留下的記錄,最終在《便士百科全書》的詮釋下轉(zhuǎn)變成為實用知識。所以這些來華的西方人在知識的保存與傳遞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4.3與中國傳統(tǒng)茶知識的差異分析

        上文提到茶詞條編寫者主要以來華西方人的記錄為依據(jù)作為茶詞條中的茶葉知識的知識來源;而作為重要的茶葉產(chǎn)地,中國本土對茶葉知識有著完整的認識。本節(jié)選取茶書中最有代表性的《茶經(jīng)》來對比《便士百科全書》中茶詞條里的茶葉知識與中國本土對茶知識的認識有何異同。

        《茶經(jīng)》分為三卷十篇,分別講述了茶的起源、種植、制茶工具、制茶方法、煮茶技藝、茶葉典故逸事、茶道等?!恫杞?jīng)》不僅僅在亞洲廣泛流傳,而且英國大百科全書中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法國蓬皮杜圖書館均藏有《茶經(jīng)》的較早版本[37]。所以這里選《茶經(jīng)》中茶樹種植、采茶與“茶”詞條中茶的實用知識相對應的部分進行比較。

        在茶樹適合生長的土壤方面,《茶經(jīng)·茶之源》中講到“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盵38]茶樹生長的土壤,出茶最好的是在爛石中生長,其次是在礫壤中生長,最差是在黃土里生長。吳覺農(nóng)先生解釋爛石是風化較為完整的土壤,礫壤是含沙較多,粘性較小的土壤,黃土是粘性較多的土壤[39]。而“茶”詞條中說到培育茶樹最好的土壤為花崗巖的混合土壤。這里我們雖然無法得知風化較為完整的土壤具體是什么成分,但是可以看出其土壤顆粒是比較粗的。而花崗巖混合土也是顆粒比較大的土壤。所以兩本書中所說的種植茶樹比較好的土壤在型質(zhì)上還是比較類似的,都是砂質(zhì)土壤。

        在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方面,《茶經(jīng)·茶之源》提到“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jié)瘕疾”[38]。長在山谷朝陽的樹蔭中的茶葉比長在山谷朝陰處的茶葉要好?!安琛痹~條中也提到茶葉種植的環(huán)境。通常認為茶樹是種在丘陵地區(qū),許多潮濕的環(huán)境下也能找到茶樹,在中國光照多的地方茶樹是最好的[32]285。這里詞條編寫者也提到了受光照多的茶樹是比較優(yōu)質(zhì)的,但是他沒有提到少光照的茶樹不如多光照茶樹好的原因。而陸羽詳細敘述了原因,在陰山坡生長的茶樹所產(chǎn)的茶葉性質(zhì)凝結(jié)不散,喝了會“結(jié)瘕疾”。而且“茶”詞條也沒有提到在向陽林蔭處生長的茶葉也有等級之分。這一點《茶經(jīng)》闡釋的更為詳細。

        關(guān)于茶葉的采摘,《茶經(jīng)·茶之造》介紹采茶寫道: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發(fā)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38]

        上文提到茶葉的采摘是2到4月之間,時間應是農(nóng)歷,所以采摘時間應為3到5月。《茶經(jīng)評述》講到南宋以前,采茶限于春夏,而明代以后才逐漸延長[39]74。所以《便士百科全書》中提到的三個采茶時間3到5月,5到6月,8月,看來說的就不僅是采春茶的時間了。關(guān)于采摘什么樣的葉子,《茶經(jīng)》提到枝梢長到4、5寸的厚芽葉趁著清晨露水還在采摘是最好的。采摘時間是陰天下雨不采?!安琛痹~條雖然沒有提到采葉大小與天氣的要求,但是卻提到了對采茶人的要求,在本文4.1中有詳細闡釋,這里不再贅述。

        關(guān)于茶葉的炮制,《茶經(jīng)》中提到的是制作茶餅?!恫杞?jīng)》是唐代成文,唐代的制茶方式并沒有炒茶等工序。清代的《續(xù)茶經(jīng)》則收錄了唐代至清代時期茶事文獻,其中講到的制茶是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工藝。關(guān)于不同時期的工藝,吳覺農(nóng)先生的《茶經(jīng)評述》總結(jié)過:三國魏以前直接曬干;魏晉至隋采葉做餅;唐元以蒸青餅茶為主,明以后以炒青綠茶為主,兼有“不發(fā)酵”茶類的其他茶葉和壓制[39]88。明代就出現(xiàn)了高溫殺青的炒茶方法了?!恫杞?jīng)評述》又提到:根據(jù)《續(xù)茶經(jīng)》中引王草堂《茶說》,武夷茶制法是:曬青;搖青;搖到散發(fā)農(nóng)香就炒、焙、揀。武夷茶是炒、焙兼具的半發(fā)酵茶[39]88。從制茶方面來說《茶經(jīng)》與《續(xù)茶經(jīng)》講述了制茶工藝的一個發(fā)展過程,不同時期工藝不同?!安琛痹~條中的制茶并沒有分時期與種類,作者提到有兩種方法。干法是采來的葉浸入沸水半分鐘,然后把半磅或者三季的葉子放進木炭加熱的鐵鍋,攪拌防止燒焦,然后用鏟子盛出來放在墊子或籃子中,趁熱用手掌碾壓,有黃綠液體流出,要重復六七次這樣的焙燒和碾壓。濕法是先把葉子放在沸水中煮,然后放在鐵鍋中軋制和干燥[32]287。無論是干法還是濕法,可以看到都是高溫殺青的方法。這里提到的方法顯然是明代以后的制茶方式,這與傳教士進入中國考察的時間是吻合的。

        從茶的種植、采摘、炮制方面,中英對中國茶知識的認識,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差異。其一,《茶經(jīng)》與《續(xù)茶經(jīng)》作為茶書專著,其中的內(nèi)容更加專業(yè)。而《便士百科全書》作為一般參考書,“茶”詞條更重視對茶的地方性、實用性知識的闡釋。其二,從《茶經(jīng)》出現(xiàn)到《續(xù)茶經(jīng)》的集錄是有近千年的茶文化作為背景的,在日常的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知識。茶知識結(jié)構(gòu)更加全面,從茶的種植、采摘、制造等工藝到茶器、飲茶、茶事等都有涉及。而《便士百科全書》“茶”詞條收錄的中國茶知識,是通過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商人、學者的見聞記錄與他們讀到的中國典籍而來的。因見聞或者是理解不同,他們對茶知識的闡釋也是不同的?!安琛痹~條并沒有提到炮制茶方式的年代變化,也沒有提到因炮制方式不同而產(chǎn)生種類不同的茶,更沒有過多的涉及到制茶的器具等。

        5結(jié)論

        《便士百科全書》出版于19世紀歐洲海外探險與科學考察的背景下,對異域植物的采集不但豐富了歐洲人對植物的知識,通過對一些物種的引種,也豐富了歐洲本土的植物物種。這也給歐洲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

        范發(fā)迪的研究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種商業(yè)價值。在其《知識帝國: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一書中,他提到兩個不同時期,在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早期,約瑟夫·班克斯和他在中國的聯(lián)絡人就已經(jīng)開始系統(tǒng)性地收集有商業(yè)價值的植物的相關(guān)信息,但是他們研究的主要對象還是園藝及裝飾植物。而在19、20世紀之交的來華采集員,則是直接深入到湖北四川和云南的崇山峻嶺之中進行實地考察。同時,在與中國人日漸增多的接觸當中,博物學者也注意到他們之前不知道的,被當?shù)厝耸褂玫姆N種動植物產(chǎn)品。因為商業(yè)價值,使他們積極進行了相關(guān)研究[10]76-77。這種轉(zhuǎn)變說明當時來華的英國博物學家在實地考察和與中國人的往來中注意到了一些植物的地方性知識和實用知識。

        《便士百科全書》的編寫與出版也正發(fā)生在這個轉(zhuǎn)變時期,其中有關(guān)中國植物詞條對植物實用知識的闡釋除了關(guān)注物種多樣性與園藝裝飾,也有很多對地方性實用知識的介紹,比如植物在當?shù)氐姆N植情況、使用情況、醫(yī)療價值等,這正是其對商業(yè)價值重視的體現(xiàn)。從上文對“茶”詞條的中國植物學知識來源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來華傳教士、商人、學者等人在知識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對中國植物的采集記錄、商務貿(mào)易記錄與旅華記錄,都直接或間接地保留下了最原始也是最珍貴的文獻。這些文獻為英國人闡釋中國植物知識提供了最好的依據(jù),同時也為今天的中國植物西傳研究提供了資料。而從早期來華傳教士、商人以及學者的知識采集,到《便士百科全書》中對知識的闡釋與傳播,也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傳遞鏈。

        注釋:

        ①根據(jù)原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補編分為兩次出版,第一次補編為2卷,第二次補編為1卷,且出版于1858年.

        ②文本中茶詞條共有兩個,一個為TEA,一個為THEA ,在詞條TEA后標有[THEA],意為詞條TEA見詞條THEA.

        ③原文中用H9O9表示9原子水,與現(xiàn)在表示方式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羅桂環(huán).西方從中國的植物引種及其影響[J].古今農(nóng)業(yè), 1995(1): 1-6.

        [2]羅桂環(huán).近代西方對中國生物的研究[J].中國科技史料, 1998, 19(4): 1-18 .

        [3]韓琦.中國科學技術(shù)的西傳及影響(1582—1793) [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92-133.

        [4]蘇雪痕.英國引種中國園林植物種質(zhì)資源史實及應用概況[J].園藝學報, 1987, 14(2): 133-138.

        [5]蘇雪痕.中國園林植物在英國園林中的作用[J].中國花卉盆景, 1987(2): 41.

        [6]蘇雪痕.中國園林植物在英國[J].植物雜志, 1987(4): 48.

        [7]蘆笛.英國邱園和外國人在中國的植物采集活動[J].中國野生植物源, 2014, 33(1): 55-62.

        [8]蘆笛.俄籍漢學家貝勒的植物學文獻研究與植物采集活動考述[J].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8, 37(1): 36-54.

        [9]林佳莎,包志毅.英國的"杜鵑花之王"喬治·福雷斯特[J].北方園藝, 2008(8): 140-143.

        [10]范發(fā)迪.知識帝國: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M].袁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8.7.

        [11]史曉雷.科學傳播的演變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 2006.

        [12]李斌.科學成為"公眾知識"——18世紀英國的科學與文化[J].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0(6): 82-89.

        [13]征咪. 18世紀英國地方科學講座的市場化及其影響[J].學海, 2018(1): 212-216.

        [14] Carlile J.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J]. The Open Court, 1919(2): 70-76.

        [15] Weiss C H. Reflections on 19th-Century Experience With Knowledge Diffusion:The Sixth Annual Howard Davis Memorial Lecture, April 11, 1991 [J]. Knowledge: Creation,Diffusion, Utilization, 1991, 13(1): 5-16.

        [16]Art. IV: Proceedings relat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 [N]. Chinese Repository, 1834-12, 3(8): 383.

        [17] Notices Literary: Publica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N]. Chinese Repository, 1833-11,(7): 329-331.

        [18]張海林.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探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05(1): 94-104.

        [19] Barrow I J. India for the Working Classes: The Map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J]. Modern Asian Stud‐ies, 2004, 38( 3): 677-702.

        [20]陳志輝.偉烈亞力的中西代數(shù)學比較及其史學淵源[J].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7, 36(4): 451-467.

        [21]汪曉勤.中西交流的功臣:偉烈亞力[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 70-73.

        [22]Baker W. George Henry Lewes and the Penny Cyclopaedia: Twenty Seven Unattributed Articles[J]. Victorian Periodicals Newsletter,1974,7(3):15-18.

        [23] Long G eds. 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M]. Vol. 27. v-vii .

        [24] Long G eds. 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M]. Vol. 1. Preface to Volume the First .

        [25]薩拉羅斯.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M].孟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71.

        [26] Long G eds. 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M]. Vol. 3: 199 .

        [27] Long G eds. 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M]. Vol. 20: 158 .

        [28]劉兵.關(guān)于STS領(lǐng)域中對"地方性知識"理解的再思考[J].科學與社會, 2014, 4(3): 45-58.

        [29] Long G eds. 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M]. Vol. 11. 223 .

        [30]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上卷) [M].儂佳,劉濤,姜海蒂譯.北京:東方出版社, 2011: 37-52.

        [31]劉章才.十八世紀中英茶葉貿(mào)易及其對英國社會的影響[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 2008.

        [32] Long G eds. 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M]. Vol. 24: 286 .

        [33] Macpherson D. The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Commerce with In‐dia [M]. Print for Longman, Hurst, Rees, Orme, and Brown, pa ternosterrow 1812: 128-129.

        [34] Abel C. Narrative of a Journey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and of a Voyage to and from That Country,in the Years 1816 and 1817 [M] . London:printed for longman, huret, rees, orme, and brown,pater‐noster—row. 1818: 211 .

        [35]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一卷) [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661.

        [36] Dickinson E.C., With an Appendix by M. P. Walters. "Systematic notes on Asian birds. 38. The McClelland drawings and a reappraisal of the 1835-36 Survey of the Birds of Assam" [J]. Zool. Verh. Leiden 344, 12. ix . 2003: 63-106, figs 1-4 .

        [37]陳倩.?茶經(jīng)?的跨文化傳播及其影響[J].中國文化研究, 2014(1): 133-139.

        [38]陸羽.文淵閣四庫全書?茶經(jīng)?(卷上) [M].永瑢,紀昀,等編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0844冊: 0612 .

        [39]吳覺農(nóng).茶經(jīng)評述. [M]. 2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05: 26.

        The Col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Useful Knowledge of Plants by British in China in 19th Century:A Case Study on the "Thea" Article in 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DING Chenghui,WU Yan(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plants in the Penny Cyclopaedi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lant entries with higher correlation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British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species divers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rough the case of the "Thea" ent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Chinese tea knowledge,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the difference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tea knowledge.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context of British overseas knowledge collection, British businessmen, missionaries and scholars in China provid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knowledge in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interpre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a relatively complete knowledge transmission chain has been formed.

        Keywords: 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Chinese plants;tea

        猜你喜歡
        百科全書詞條茶樹
        山茶樹變身搖錢樹
        百科全書
        家教世界(2017年13期)2017-06-28 13:42:41
        2016年4月中國直銷網(wǎng)絡熱門詞條榜
        2016年3月中國直銷網(wǎng)絡熱門詞條榜
        兩個推薦茶樹品種
        特殊的“百科全書”
        2016年9月中國直銷網(wǎng)絡熱門詞條榜
        茶樹灣
        百科全書
        大數(shù)據(jù)相關(guān)詞條
        国产人妻熟女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国产精品三级av一区二区|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精品国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码一区二区三区| 澳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在线| 无码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综合二区| 女优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极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在线|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樱花草在线播放免费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九色| 国产三级av在线精品|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日产av在线| 欧美老妇交乱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的区别| 亚洲两性视频一三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首页免费|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中文人妻av大区中文不卡| 中文字幕av永久免费在线| 色噜噜av亚洲色一区二区| jjzz日本护士| 在线观看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毛片毛片免费看| 国产高清大片一级黄色|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不卡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