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夫
我的家鄉(xiāng)在一道狹窄的山川里,山川中間有一條錫泊河,站在川中間,能看到遠處的高山——經(jīng)過三代人的苦心經(jīng)營,山上許多地方都是墨綠的,植被好到連下三天雨雨水都不會流下山——這是此地農(nóng)民引以為豪的地方。
但近處低矮的山可不全是綠的,還有許多黃土山,那是村民的莊稼地。家鄉(xiāng)人口多土地少,在過去,鍋臺大的一塊地都是寶。后來不少人進了城,土地不再像以前那樣寶貝,有的地仨瓜倆棗租給了他人,有的地干脆就撂荒了,租地種的人也不緊不慢,反正地租賤。
大多數(shù)年份里,山上總要下幾場雨,只不過往往下得太遲,種莊稼來不及,草倒是瘋瘋張張地長起來。每到這時候,農(nóng)民就拿了鐮刀到山上割草,準備用來喂驢喂牛喂羊,割累了,直起腰來,就望著腳下高速路數(shù)過往的車輛——前幾年,家鄉(xiāng)新修了一條高速路,正好壓著黃土山的腳面。
再后來,到了2016年,40來歲的陳家老三在村里喧嚷,要把整個黃土山流轉(zhuǎn)下來,栽果樹。陳家老三是本村人,早年出去打工,在外頭掙了錢,現(xiàn)在回來成立了以他為首的農(nóng)業(yè)專業(yè)合作社,要在土地上大做文章啦。人們聽了陳家老三的喧嚷,都是一愣:就那風不調(diào)雨不順的黃土山,連棵樹的影子都沒有,能讓陳家老三放眼里,不是山底下藏著什么寶物吧?幾番討價還價,黃土山平時的流轉(zhuǎn)費是50元一畝,陳家老三的合作社竟出價240元一畝。
栽樹的第一年,陳家老在山上做了一塊面朝著高速路的大牌子,上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時候,人們知道陳家老三的合作社是真的要栽樹了。
這么大一片山,得雇人來幫忙。于是,村里人一轉(zhuǎn)身又來給陳家老三打工了。挖坑、栽樹、澆水,然后在樹根蒙一塊塑料膜,免得從三里地外的山下拉來的那點兒水過早被太陽吸干。栽樹的時候,陳家老三最擔心的是成活率。還真被他料中了,第一年的成活率只有十分之一,是苗木的問題。但說什么都晚了,秋后算了筆賬,陳家老三扔進去了十幾萬元。
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年春天,陳家老三召開股東會議,卻只等來一個叫常生的小伙子,其他的股東都退股不干了。偌大的辦公室只剩了孤零零的他倆。陳家老三像是隔空喊話又像自言自語:“你們是被黃土山嚇跑的,可要是現(xiàn)在撂了,賠十多萬不算,我們還有啥臉面走在村道上?別人退,我不退!”常生說:“我也不退,就咱倆干!”倆人一咬牙,又到信用社借了貸款,新一年的流轉(zhuǎn)金按照合同要求日期照付!
接著就是繼續(xù)購買樹苗,再挖坑,再栽。水多澆,不信樹不活。果然這年果樹成活率比去年翻了幾倍。為了節(jié)省雇工的費用,不少活兒他們就自己干。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2018年春天,黃土山的果林可就像那么個樣子啦。在政府的支持下,山下鉆了深水井,山頂挖了蓄水池,一根輸水管從山下通到了山上。陳家老三、常生還購置了一套膜下滴灌設施,只要山頂一開開關,用不了半天,整個山就能全澆個透。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這話一點不錯。到現(xiàn)在,一到春天,那整座山的樹就見風長了,滿山花開,招蜂引蝶。
也許是聞到了花香,那高速路上的車輛經(jīng)過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巨幅牌子下面,總會不自覺地減低車速,舉起手機匆匆拍個照,一不經(jīng)意,就把果園的主人留在手機里了……
(作者單位:喀喇沁旗錦山鎮(zhèn)瓦房地村)
(責任編輯/高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