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飛
摘要:高等數(shù)學是本科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具備本身的學科特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在教授過程中,需要教師有扎實的知識功底和過硬的教學能力,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勤勉的態(tài)度。
關鍵詞:知識功底;教學能力;勤勉
高等數(shù)學,是一門基礎教育的必修課程,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抽象性能深刻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規(guī)律,幫助學員抓住事物本質;邏輯性能保證在概念、判斷和推理中運用邏輯規(guī)則、遵循思維規(guī)律,得到確定性結論,幫助學員構建嚴謹?shù)倪壿嬎季S;應用性能為各領域提供科學語言、思維模式、數(shù)學模型及計算方法,旨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模型及方法上的支持。
學完高等數(shù)學課程,讓學生學會運用高等數(shù)學知識解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和空間想象能力,養(yǎng)成定量分析思維習慣。
高等數(shù)學與初等數(shù)學的聯(lián)系較少,學生普遍認為較抽象,理解難度較大。作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采用豐富的教學模式,多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化解學生理解上的重難點。
作為首次講授高等數(shù)學的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自身對知識的把握,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手段。
一、認真?zhèn)湔n,鉆研教材——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
在課余的時間,與教齡長的教員探討交流學習,分享授課經驗。堅持跟課聽課,與老教員學習,如何處理知識的難點,如何突出重點,如何把握知識點的講解深度,提高自身對課堂的把控能力;堅持跟課聽課,可以增加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使得對課本的基本知識有很好的了解;多讀與學科相關的書籍,拓寬知識面,從多個角度理解知識點,把相關的知識的前世今生搞明白,做到給學生一滴水,自己有一桶水的知識水平;多做習題包括一些競賽題,提升自己的解題技巧,在解題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更好地了解學員在做題地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采用互聯(lián)網手段,在中國大學MOOC等在線課程平臺聽授其他學校的授課,聽取其他教授在講授課程中與自身理解有偏差,增加畫龍點睛的地方。
這些方法幫助我更好的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按照知識間的關系,構建知識體系,更好地把握了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
(1)以學員為主體,關注學員。注意到我們的學員多為青年學員和大學生士兵學員,有一定的初等數(shù)學基礎。在教學中注意和初等數(shù)學的聯(lián)系,做好知識結構的重新構建和新舊知識的過渡。但在授課過程中,要加大對后進生的關注,分析學員理解不到位之處,爭取不落下每一個學員。
(2)在教學中,注意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注意利用學員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講解重難點,提高知識的接受率;注意講練結合,及時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注意調動課堂氛圍,在活躍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快樂學習。
(3)在學員的關注上。注意學員的學習掌握情況,在提問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員,關注學員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關注初等知識和高等知識的銜接之處,做好過渡引導工作,以提高學習興趣,提高知識獲得的滿足感。
三、勤勉的教學態(tài)度
(1)堅持手寫講稿。對每個教學單元,注意知識點間的融會貫通,注意前后的知識銜接,注意用通俗的語言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注意知識點間的過渡和知識的引入,注意整節(jié)課的課次設計,增強設計感。堅持手寫講稿,把過渡話語詞句,授課講稿,把課堂上每句話均表達出,每一句話均解釋清,便于把注意點和知識內容熟記于心,增強課堂的自信力和把控力。
(2)認真批改作業(yè)。對學員的每份作業(yè)認真批注,關鍵步驟不對之處,詳細批注,并對每一次作業(yè)完成情況做好登記,及時了解學員整個章節(jié)的掌握情況,每個知識點的學習掌握情況。之后,便于教師對學員的知識點掌握不好之處再詳細講解,對掌握不好的學員及時輔導,加強溝通和了解。除此之外,每周堅持輔導答疑,及時講解作業(yè),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學員的疑惑解答。
這些教學手段的使用,使得教師對課本的知識點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對學員的掌握情況了然于心,針對重難點進行詳細講解,針對后進生進行了重點關注,使得學員在愉快的氛圍中最大化的接受所學知識。綜合使用這些手段,使得我們的教學班的成績比較靠前,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但,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及教學經驗上還是有待提高和進步空間。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繼續(xù)加強學習,深度挖掘教材,多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增加與軍事和實際更貼合的案例,增強教學的實際應用性和趣味性。在學員方面,還應多注意提高學員的知識應用能力和數(shù)學軟件的使用能力。
教師,教書育人,回歸課堂,用好課堂,熱愛講臺,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定會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同濟大學數(shù)學系.高等數(shù)學(上、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版).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