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審計全覆蓋要求逐步推進,對于集團性質的企業(yè)來說,在審計某公司時,往往都要延伸至其下屬多家子公司;在開展某領域專項審計時,也要選擇多家公司作為審計對象。鑒于此,審計人員往往分成不同的小組同步實施檢查,以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完成任務。
審計項目一般有三種分組方式:一是按地區(qū)分組,適用于覆蓋多個地區(qū)的審計項目,如某房地產公司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該公司在每個區(qū)域均有多個地產項目,審計人員可分為北京區(qū)域組、上海區(qū)域組、重慶區(qū)域組等;二是按公司分組,適用于下轄多家分子公司的審計項目,例如某石油銷售公司運營審計,選取總部以及湖北、山東、廣東三家省公司為審計對象,審計人員相應分為總部組和3個省公司組;三是按業(yè)務流程分組,適用于人員專業(yè)特征明顯、業(yè)務劃分清晰的專項審計,如某公司采購專項審計,因采購量大、類型多,審計人員分為原材料及輔料采購組、固定資產采購組、服務采購組等。
分組模式下,審計工作開展呈現“總-分-總”的特點,即:審前工作總體開展,包括審前調研、審計方案制定、審計人員分工等,需要全體審計人員共同參與;審中工作分頭實施,各小組人員明確后,因具體審計對象不同,需各自開展現場工作;審后統(tǒng)一起草報告、督促問題整改,各小組殊途同歸,共同推動審計成果運用。因此,分組審計無疑對審計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以某集團開展的A公司運營審計項目為例,從審前、審中、審后三個階段對審計質量控制方式進行探討。A公司為石油銷售公司,下轄多家省公司,審計人員按照重要性及三年全覆蓋的原則,選取總部及3家省公司作為審計對象。
審前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明確審計范圍、審計方向及重點,確定審計人員分工,編制審計方案,是審計項目順利開展的基礎。在A公司審計中,審計組通過以下措施提升審前工作質量。
一是按業(yè)務特點明確各小組職責定位。鑒于A公司為戰(zhàn)略管控型總部、放權力度較大,各省公司自主開展油品采銷業(yè)務、管理油庫和油站,審計人員將總部組定位于整體統(tǒng)籌,著重了解A公司整體戰(zhàn)略方向及運營管控模式,獲取整體數據進行分析和對標;將省公司組定位于現場檢查、發(fā)現問題,印證總部管控合理性及效果。
二是層層分解審計方案編制任務。審計人員分組后,確定各小組組長,總部組組長同時擔任項目主審;其次由主審負責編制項目總方案,各省公司組組長負責編制項目子方案,同時明確組內人員分工,每位組員按照負責的業(yè)務模塊梳理檢查要點,整個過程中進行充分溝通,在保持方案一致性的前提下又各具特色。如此便形成了主審整體負責、分組長分塊負責、組員共同參與的層層任務分解機制,有效保障了審計方案編寫質量。
三是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審前調研。為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審計人員通過“上下左右”的方式開展全面調研。“上”即充分了解領導關切;“下”即訪談被審計單位關鍵人員,初步了解A公司業(yè)務特點,獲取前期資料;“左右”即訪談戰(zhàn)略、人力、財務、HSE等橫向職能部門,獲取審計關注點。通過以上方式,最大程度把握審計方向、明確審計重點。
四是提前了解公司業(yè)務系統(tǒng)和數據結構。A公司作為石油銷售公司,同時使用油品采購、物流管理、油品零售、油品分銷等多個業(yè)務系統(tǒng),業(yè)務數據量大且復雜,審計組提前對各系統(tǒng)功能、數據結構進行充分了解,并申請臨時賬號提前抓取關鍵業(yè)務數據進行分析,捕捉審計疑點,以提高現場審計效率。
審中階段即為現場審計,主要任務是通過人員訪談、實地調研、資料抽查、數據分析等多種手段對審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核實,發(fā)現審計問題,出具審計底稿,編制審計報告。該階段是審計項目順利完成的重要保證。審計組采取以下方式保質保量完成了現場審計:
一是建立各小組協(xié)同機制。分組模式下,審計質量如“木桶效應”,某小組出現短板便會影響審計質量,某小組的出色表現卻不能保證審計質量。在A公司現場檢查中,四個小組杜絕悶頭干活,通過微信群、電話會議、視頻會議等方式實時進行遠程請教、答疑解惑,通過編寫工作日報共享檢查疑點和審計發(fā)現,形成指示同步落實、問題共同診斷、成果互相借鑒的良性互動。
二是審計底稿交叉復核、層層復核。審計底稿是審計報告編寫的基礎,在分組模式下,審計人員靈活采用了多種復核模式,包括:重要底稿組內人員先行交叉復核,或負責同類業(yè)務的審計人員跨組交叉復核;所有底稿經分組長、主審分別復核后確定等,以最大程度保證底稿質量。此外,底稿編寫完成后,審計人員均在現場與被審計單位進行充分溝通,于離場前簽出所有底稿。
三是采用主分報告編寫模式。審計報告是審計成果的載體,在A公司分組審計模式下,為了更加有層次、有邏輯地呈現審計成果,審計人員采用了“主報告+分報告”的編寫模式。主報告重點描述A公司整體情況、對審計發(fā)現問題進行整合提煉、突出反應重點問題,使閱讀者能夠對A公司進行全貌性了解;分報告充分呈現各家省公司的特點,詳細描述審計發(fā)現問題,作為主報告的補充和支撐。
審后階段的主要任務應包括兩個層面:通過審計整改,促進被審計單位經營管理水平持續(xù)提升;通過審計項目總結,不斷優(yōu)化審計項目開展方式方法。該階段是審計工作價值的最終體現。審計組采取了以下質量控制措施:
建立審計項目復盤機制。任何一個審計項目都不會是完美的,在審計報告完成后,審計人員必定感慨良多。在A公司項目完結后,審計人員趁熱打鐵、及時召開項目復盤會議,每位審計人員均結合自身工作總結項目經驗、查擺問題和不足,并通過會議紀要予以固化,切實將經驗教訓轉化為項目質量提升的方向和動力。
建立分級整改責任機制。分組審計下,審計整改對象非單一主體。A公司審計結束后,審計人員逐一梳理審計發(fā)現問題,明確每項問題的整改責任,例如:統(tǒng)籌管控類問題主責為A公司總部;執(zhí)行類問題主責為省公司,但同時分析深層次體制機制原因,必要時要求總部同步整改,避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此外,要求A公司總部在整體審計整改過程中發(fā)揮督導作用。
一是角色輪換及人員重組。在不同的分組項目中應建立人員靈活調整機制,項目主審、分組長、組員之間應打破固定角色,輪流擔任主審、分組長,各小組人員構成也應重新組合。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升在不同角色下的適應能力、擔當能力和業(yè)務水平,也有助于打造高效團結、機動性強的審計隊伍,有力有效應對審計項目的各種變化。
二是提高審計信息化水平??萍紡妼徱殉蔀椴豢杀苊獾拇筅厔荩诜纸M模式下,數據的銜接、整合顯得尤其重要,審計人員應將信息技術作為提升審計質量的有力抓手。A公司審計中,審計人員通過技術手段抓取閉口貿易業(yè)務數據,運用審計建模進行排查,取得了較好效果,不僅降低了審計風險,也提高了發(fā)現問題的效率和精準度。
三是加強監(jiān)督力量協(xié)同。在分組模式下,協(xié)同監(jiān)督為審計質量提升措施的有效補充。審計人員應加強與巡視巡察、紀檢監(jiān)察等專責監(jiān)督的協(xié)同,通過資料共享、同步進駐、互相參與項目、成果共享等發(fā)揮監(jiān)督合力,提高監(jiān)督效能;應加強與職能監(jiān)督的協(xié)同,邀請職能專家參與審計項目,加強審計成果向職能部門的輸出,作為其業(yè)務決策和考核的依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