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濤
在高中作文訓練序列中,議論性散文是被廣大師生高度重視的一種文體?!罢Z言優(yōu)美”“文采飛揚”是該種文體十分突出的特色。要想讓我們的議論性散文也呈現(xiàn)這些特色,我認為,首先要著力解決好論據(jù)使用中的以下四個問題:表述、類型、句式、修辭。
議論性文章強調“論據(jù)充足”,簡單說來就是論據(jù)數(shù)量多一些。這樣論證才有說服力。但在學生的習作中,我們看到的卻是相反的現(xiàn)象,如:
紀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事情離開了嚴明的紀律,基本上是沒有成功的。岳飛剛剛組建軍隊的時候,因為士兵的來源不一,所以,軍紀較為渙散,與金人作戰(zhàn)時,屢打敗仗。后來,岳飛制定了嚴格的軍隊紀律,擊鼓時,必須前進,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鳴鑼時,必須撤退,哪怕前面有金玉珠寶。在懲罰了幾個不遵守紀律的人后,整個軍隊的紀律意識得到大大增強。在隨后的戰(zhàn)役中,屢次打敗金軍,使得岳家軍成為當時宋人抗金的中流砥柱。
在這個段落中,一百五十多個字只表述了一個例子,用詞雖多,但內容很單薄。并且,用這種表述論據(jù)的方式,如果引用兩個例子就要用到三百多個字,還有多少字數(shù)去表述其他內容呢?另外,這樣表述論據(jù)的方式也導致語言顯得十分啰嗦。
那么在議論性散文中應如何表述論據(jù)呢?請看下面選自優(yōu)秀學生習作中的一個語段:
回眸歷史,有多少人在窮奢極欲中迷失了自我。商紂王眼中看到的只有嬌媚的妲己,再也注意不到子民的饑容;隋煬帝耳中能聽到的只是江南的靡靡絲竹,對百姓反抗的怒吼竟也充耳不聞。安逸竟真的具有這般讓人散筋毀骨的魔力!
在這一小段中,用五十六個字就表述了兩個例子。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這個段落以“概括敘述”的方式來表述例子,把事例“分解”為“轉折”的兩個方面,而把事件中的背景、具體過程等都省略了,這樣例子與論點的對應性就相對明確了,而且語言也相對簡練。其實,采用“因果”“條件”“轉折”“并列”等方式,把論據(jù)“一分為二”來表述,是一個給例子“瘦身”的好方法。
優(yōu)秀的議論性散文在論據(jù)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類型豐富。其所采用的論據(jù)有新鮮的時下材料,也有經(jīng)典的文史素材;有名人名言,也有詩詞名句。例如:
荷爾德林曾有言,“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這塊大地之上?!笔堑模松蝗缫庹呤司?,但我們要努力把人生活出詩意。經(jīng)歷過男人的酗酒和家暴,養(yǎng)育著兩個女兒,八平方米的斗室,范雨素,這位從湖北鄉(xiāng)村來到北京的育兒嫂,硬是活出了些“和吃飯無關的事”, 一本自傳小說《我是范雨素》,讓人讀出了某種俯視眾生的高貴氣息。
該段文字,使用的論據(jù)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材料類型豐富,充分展現(xiàn)出了作者豐厚的文化積淀和扎實的語言功底。再如:
苦難,能歷練人生。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譜寫出不朽的交響巨典,撼人心魄;史鐵生在自己人生的最美時節(jié),只能與輪椅為伴,但他在地壇中實現(xiàn)了涅槃,寫出了一篇篇動人的華章。礁石是海水的阻隔,但它卻激蕩出了生命的浪花。如果它避開了礁石,那么它就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強大。列別捷夫告訴人們:“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huán)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闭\哉,斯言。
這個段落,既有事實論據(jù),也有事理論據(jù),還有比喻性論據(jù),顯示出了作者選材視野的開闊,使得文段論據(jù)豐富,語言富有文采。
有了豐富的材料作為論據(jù),還要處理好論據(jù)的組織與使用問題,不然,整個段落就是材料的雜亂堆積。組織論據(jù)首先要解決好句式的問題。例如:
面對誹謗與猜疑,屈原沒有以淚洗面,卻用滴血之心吟唱出了令人心碎的《離騷》;面對仕途的不順,豪放的李白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在心靈的指引下登上了唐詩之巔;面對雙耳失聰?shù)木薮笸纯?,貝多芬吹響了?zhàn)斗的號角,緊緊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上面的語段,就是運用了近幾年議論性散文中常見的排比句式。排比能使整篇文章語句整齊流暢,產(chǎn)生音韻和諧的效果。但問題是,在學生的作文中該種句式有濫用的趨勢,即不少學生在文章每一段都使用排比。排比的句式多次出現(xiàn),大面積出現(xiàn),就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給人一種做作乏味之感。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在組織材料的時候應注意句式上的整散結合。一般說來,排比、對仗等整齊的句式能給人雄壯激昂、一瀉千里、不可遏止的雄辯之感,而散句給人的感覺卻是平靜、理性,娓娓道來。當情感濃烈時可以采用整齊的鋪排句式,而情感不是很濃烈時,不妨采用散句,這樣就使得文章的語段有張有弛、急緩相間,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文章內在的層次感。
在寫作議論性散文的過程中,表述完論據(jù)后,必然要對論據(jù)進行分析,而學生分析論據(jù)的語言往往存在平淡、啰嗦,甚至口語化很重的問題。如:
梭羅,這位聞名世界的哲學家、文學家,他一生中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是生活在家鄉(xiāng)瓦爾登湖畔,居住在自己搭建的房子中。除了去鎮(zhèn)上買些生活的必需品,他幾乎與外界是失聯(lián)的。但他在獨處的時候與自然對話,與天空對話,與自己對話,而一篇篇發(fā)人深省的佳作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試想,如果他像一般人那樣,去旅游,去跳舞,去喝酒,我們還能夠閱讀到《神的一滴》這樣的文章嗎?
再請看下面的段落:
梭羅,這位聞名世界的哲學家、文學家,他一生中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是生活在家鄉(xiāng)瓦爾登湖畔,居住在自己搭建的房子中。但他在獨處的時候與自然對話,與天空對話,與自己對話,而一篇篇發(fā)人深省的佳作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所以,“在你的心園種植忍耐吧!雖然它的根是苦的,但果實是甜的?!眾W斯丁曾如是告誡世人。勝利屬于最堅忍之人。
這個段落引用名人名言來代替上一段落中的分析論證,就大大增強了語段的文采性。再如:
一再地被誣陷,被放逐,蘇東坡沒有氣餒消沉,一曲《定風波》向世人展示了他內心的堅韌;哪怕九死一生,前路艱難,文天祥依然堅守初心,奮勇前行,直至慨然赴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縱使生活剝奪了自己行走的權利,但也要犁出自己生命的軌跡,安意如,硬是用心給自己插上了騰飛的雙翼;秉持理想,從不懷疑,絕不退卻,曼德拉用二十七年的時光,把自己由囚徒“坐”成了總統(tǒng)。誠如沙灘上最容易留下腳印,但也最容易被潮水抹去;只有跋涉在暴雨過后的泥徑,我們的生命才會留下重重的腳印。
這個段落在分析論證的時候,用比喻性的語句來闡述自己要講的道理,就使得文章議論的語言具體可感、形象生動,“文”味十足。
總之,有血有肉,一個人方能豐采可人。同樣道理,議論文必須打造豐富而鮮活的論據(jù),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文章語言優(yōu)美、文采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