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德 ,付璐璐 ,韓林強 ,孫雪 ,姜鵬 ,李勝杰
(1.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農業(yè)農村部熱帶亞熱帶水產資源利用與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380;2.蘇州市未來水產養(yǎng)殖場,江蘇 蘇州 215000)
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養(yǎng)殖魚類,屬于草食性魚類,分布廣泛,北至我國的黑龍江水系,南至珠江水系,和青、鰱、鳙一起統(tǒng)稱為“四大家魚”,已經有1700多年的養(yǎng)殖歷史[1]。目前我國草魚的年產量在國內淡水養(yǎng)殖魚類中產量排名第一,據漁業(yè)統(tǒng)計年鑒顯示,2015年草魚養(yǎng)殖總產量為5 670 000 t,約占中國淡水魚養(yǎng)殖總量的20%[2]。由于江河、湖泊的環(huán)境變遷,捕撈過度等原因,近些年來草魚自然資源量銳減,個體的經濟性狀指標也有所下降。目前養(yǎng)殖的草魚主要是通過從江河中捕撈的野生草魚直接作為親本用于繁殖苗種,由于缺乏人工選育改良,加之有些苗種生產單位不注重親本留種規(guī)程,造成了養(yǎng)殖草魚的種質退化,主要表現為抗逆性差、生長性能下降[3-4],制約著草魚養(yǎng)殖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亟待培育生產性能優(yōu)良的草魚養(yǎng)殖新品種,促進草魚產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該研究在實驗室開展了草魚家系選育,并獲得了F2代草魚選育家系,通過比較分析草魚選育家系和2個非選育草魚群體之間的生長性能差異,評估草魚家系選育效果,為今后草魚家系選育及新品種培育提供基礎資料和參考依據。
2018年3月,在蘇州市未來水產養(yǎng)殖場池塘中進行選育系F2代與對照組的養(yǎng)殖性能對比試驗,選育系F2代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對照組試驗魚為邗江群體和瑞昌群體,分別來自江蘇廣陵長江系家魚原種場和江西瑞昌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場。10月齡時,從選育群體和2個對照組中各隨機取300尾規(guī)格一致的試驗魚,采用金屬線碼標記物進行標記,標志物在選育群體、邗江群體和瑞昌群體中的注射部位分別為胸鰭基部、尾鰭基部和背鰭基部,然后將標記的試驗魚放在一個面積為1 334 m2的池塘中進行養(yǎng)殖,以便消除環(huán)境因素對試驗效果造成的影響。
試驗用飼料為人工配合飼料(上海眾望飼料有限公司公司),每日投喂2次,總投喂量約為魚體質量的1%。試驗期間,池塘的水質狀況基本穩(wěn)定。
分別在16和19月齡時對3個草魚群體的生長指標進行了測量,隨機抽取各組試驗魚30~50尾,用MS-222進行浸泡麻醉后,用電子天平稱量活體質量,并用數碼相機拍照,結合Photoshop和Winmeasure 1.0軟件測量體長和體高。試驗數據用Excel軟件和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絕對增重率和體質量變異系數按以下公式計算:
絕對增重率(AGR,g/d)=(W2-W1)/(t2-t1);
體質量變異系數CV(%)=標準差×100%/平均體質量。
式中,W1、W2為時間t1、t2(d)時的平均體質量(g)。
對草魚選育群體、瑞昌群體和邗江群體在不同時期的平均體質量進行比較(圖1、表1),3個群體的起始體質量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16月和19月齡時,選育群體的體重均分別大于瑞昌群體和邗江群體,其中選育群體與邗江群體的體質量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瑞昌群體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瑞昌群體平均體質量顯著大于邗江群體(P<0.05)。19月齡時,選育群體的體長和體高均顯著高于邗江群體(P<0.05),但于瑞昌群體間的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選育群體在表型性狀上優(yōu)于瑞昌群體和邗江群體,草魚人工選育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所獲得的草魚體質量和體長、體高數據在所測時期,其兩性狀之間的相關性均達到顯著水平(P<0.01),體長和體高的相關系數最高,為0.734。體質量和體長的相關性最低,為0.391。
試驗結束時,選育群體平均日增重率為2.2 g/d(表3),分別比瑞昌群體和邗江群體提高了6.2%和12.2%。在10—16月齡期間,草魚選育群體的日增重率最高,為5.32 g/d,生長速度最快(表3),且選育群體的日增重率均大于瑞昌群體和邗江群體;在16—19月齡階段,邗江群體的日增重率均大于選育群體和瑞昌群體,結果表明,選育群體具有顯著的生長優(yōu)勢,連續(xù)2代的人工選育取得了良好的選育進展。
表1選育群體和對照組的體質量、體長和體高比較
表2 19月齡時草魚各性狀間的相關系數
19月齡時,草魚選育群體的體質量變異系數為16.17%,相比對照組降低了5.88%(表4),結果表明草魚選育群體的生長速度更加趨于一致性,反映了人工選育對草魚生長性狀有所改良。
表3草魚選育群體、瑞昌群體和邗江群體間的日增重率比較
表4選育群體和對照組的體重變異系數
在進行生長性狀對比試驗時,試驗魚初始體質量對結果的影響較大[5-7]。該研究中,各試驗組草魚的繁殖時間接近,初始規(guī)格相近,各組間的平均體質量差異很小。各個試驗組僅CWT標記后處在相同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中,按照科學方法投喂餌料,合理的放養(yǎng)密度及隨機采集樣本,這些都盡可能降低試驗的系統(tǒng)誤差,因此,該試驗結果能可靠的反映出選育群體和對照群體的生長差異是由于草魚本身遺傳水平的差異而造成的。
魚的表型性狀普遍存在較高的相關性[8],在劉賢德等[9]對大黃魚的形態(tài)特征和體質量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得出全長、體長、體高與體質量成極顯著相關。該試驗統(tǒng)計分析了草魚的表型性狀數據以及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體重與體長、體高呈顯著相關。因此在選育過程中可以根據體長和體高來間接選擇,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環(huán)境的影響,避免根據體重直接選擇產生因環(huán)境影響造成的系統(tǒng)誤差。在姜鵬等[2]對草魚生長性狀的遺傳參數和育種值估計中提出在未知遺傳相關的情況下以體重作為選育目標性狀能更加效地改良草魚的生長性能。在體質量、體長、體高三個表型性狀上高于瑞昌群體,但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選育群體在3個表型性狀上均顯著高于邗江群體(P<0.05),表明了經過連續(xù)兩代選育的草魚家系已經在生長性狀上取得了顯著的改良效果。
變異系數是反映數據離散程度的絕對值受變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響[7]。因此體質量變異系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魚體生長規(guī)格的一致性進而反映該群體的遺傳變異大小[10]?,F如今,魚類品種的優(yōu)良不僅限于生長速度,同時也要求生長規(guī)格盡量一致。該研究中選育群體與對照組的體質量變異系數分別為16.17%、17.18%,選育群體相比對照組降低了5.88%,規(guī)格更趨于一致,表明經兩代的人工選育對草魚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選育群體的體質量變異系數仍較高,說明選育群體還具有較大的選育潛力。魚的選育要經過至少6代以上才能達到經濟性狀有明顯的改良且遺傳穩(wěn)定[11],后續(xù)會對其進行不斷選育,進而改良并穩(wěn)定其遺傳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