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姍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呢?這是我們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學生面對閱讀文本,往往找不到思維切入點,這是學生悟性不足造成的。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學習思維現狀,為學生做出更多引導,讓學生順利啟動悟性引擎,逐漸建立悟性基礎。在文意梳理中啟動悟性、在情感共鳴中建立悟性、在寓理探索中升華悟性,教師要抓住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給學生更多閱讀提示,讓學生在閱讀實踐探索中形成悟性基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通過概述、復述、轉述文意,自然形成自主閱讀學習認知,這樣的閱讀帶有自主探索意味,對成功啟動閱讀悟性有重要促進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模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先期展開自主探究性閱讀,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可以促使學生建立閱讀認知基礎,這對有效啟動學生悟性有一定幫助。初中生有一定閱讀基礎,完全有能力完成自主閱讀,如何讓學生順利進入語境,對閱讀內容進行科學梳理,這需要教師作出一定輔助指導。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其內涵極為豐富,教師從明暗兩條線索角度展開引導:魯迅在日本留學,認識了藤野先生,二人有哪些交往,魯迅先生為什么棄醫(yī)從文。展開梳理性閱讀,找到兩條線索,體會作者情感走向。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對文本進行有重點地閱讀和分析,很快就找到了閱讀入口,在集體探究中形成閱讀認知,對魯迅情感變化有了更深刻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讓學生自然進入情境之中,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呈現鮮明性特征。
復述課文、概括文意、討論文本,這是閱讀學習的基本手段和方式,教師要在具體實踐中給出必要的引導和設計,讓學生在聽、說、讀、議的學習活動中啟動悟性思維,建立有形悟性認知。學生要概述課文主要情節(jié)、復述文本基本內容,都需要深入閱讀文本,并將其閱讀信息進行內化,形成自己的判斷,這個轉化的過程體現悟性的存在。
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寫出母親操勞的一生,對母親的優(yōu)良品格進行重點解讀,表達了深沉的情感。教師讓學生展開質疑性閱讀,在閱讀中提出問題,并對提問設計展開評比,看誰的問題設計得更有價值。學生快速展開閱讀,并對主要內容進行深度探究,質疑問題不斷涌現。如“朱德母親究竟是什么樣的人物呢?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應該如何操作呢?”“朱德母親要干那么多活,而且還負責管理整個家庭的各項事務,從這里可以看出母親擁有什么樣的品格?”教師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集體評價,并挑選典型問題讓學生集體討論,學生悟性思維得到啟發(fā)。
個性誦讀、語言鑒賞,這是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和追求,教師要為學生傳授一些學法,讓學生展開高品質的誦讀訓練,利用多種方法展開語言鑒賞,這些都可以形成悟性認知基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文本內容誦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反復誦讀,還要給學生傳授更多的誦讀方法,以提升學生悟性品質。誦讀屬于情感朗讀,如何深入文本內核,形成豐富情感共鳴,這是誦讀成敗的關鍵。教師要多做一些示范,讓學生在語氣、語調、語速,以及節(jié)奏、停頓、重音等方面都作出探索,才能提升其誦讀水平,并在反復誦讀過程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
在教學《昆明的雨》這篇課文時,教師先為學生示范誦讀,并給學生提出傾聽要求:昆明的雨明亮、豐滿,讓人舒服,令人動情,要讀出這樣的情韻,需要對語氣語調有精準把握,仔細傾聽,找到誦讀的啟動點。教師開始誦讀,學生琢磨體會,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在學生誦讀訓練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設計背景音樂,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情感順利融入,學習思維正常啟動,閱讀學習漸入佳境。
語言鑒賞是閱讀的核心任務,而學生語言鑒賞基礎比較薄弱,面對經典文段,往往找不到鑒賞角度。教師要從語言鑒賞方面給予更多啟迪,讓學生在典詞、佳句、立意、選材、結構、過渡、點題、鋪墊、伏筆、觀照等角度展開思考,自然形成悟性認知。
朱自清的《背影》是其代表作,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找出最為經典的語段進行語言鑒賞。學生開始閱讀時,很快就找到一些片段。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苯處熞龑W生展開語言鑒賞:注意典型動詞的運用,注意描寫手法的運用。課堂學習討論氣氛濃厚。教師給學生更多鑒賞提示,讓學生有了更多選擇,這對學生來說是極為難得的。因為有了豐富探索,其語言鑒賞悟性也提升。
啟發(fā)學生展開探索性閱讀,歸結文本主要原理,引導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內化閱讀認知,為升華閱讀悟性創(chuàng)造條件。
所謂發(fā)隱,是指對文本中深含的哲理內容進行體驗發(fā)掘的學習,文本有豐富的意境亟待探索,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深度思考,注意聯(lián)系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展開分析,明確文本的基本含義,這個學習發(fā)掘的過程就是一種悟性升華體現。如果有必要,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課堂辯論的機會,讓學生在辨析體驗中建立閱讀認知。
《白楊禮贊》采用象征手法,學生對此有一定認知,教師在引導時,要求學生從細節(jié)之處展開閱讀思考:這些白楊樹象征抗日軍民,它們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呢?從不同視角展開歸結,看有哪些內容?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展開閱讀思考,很快就建立了清晰閱讀路線,并在梳理總結中深刻領悟課文內容。有學生從團結向上角度進行歸結,也有學生從勇敢迎接挑戰(zhàn)視角進行分析,教師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給予了更多贊揚。為了讓學生對白楊樹精神有更深刻理解,教師要求學生用一句話,寫出自己的禮贊之情。學生開始了個性思考,閱讀進入深度探究階段。
讀寫結合是遷移訓練的基本操作形式,也是促進閱讀認知悟性成長的重要手段。仿寫、續(xù)寫、擴寫、改寫等,都能夠深刻觸動學生學習思維,讓學生進入文本展開讀寫思維訓練。讀后感、讀書筆記、主題演講、即興作文等,給學生帶來更多思維挑戰(zhàn),讓學生在深度發(fā)掘中培養(yǎng)悟性認知。
《美麗的顏色》對居里夫人執(zhí)著工作精神給予極高的贊美,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仿寫任務:居里夫人是偉大科學家,作者給予極高的評價。如果讓你學習本文寫法,寫寫身邊熟悉的平凡人,你會如何寫,先設計仿寫方案。學生聽說要仿寫,開始了熱議。教師深入到學生之中,對學生的理解給予更多的認同評價,讓學生順利進入到讀寫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一個仿寫任務開展教學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順利啟動悟性思維。
閱讀教學有自身學科特點要求,教師要對學生閱讀思維基礎有一定認知,給出針對性設計,引導學生展開探索性語境閱讀,在文意梳理、語言鑒賞、個性誦讀、讀寫訓練等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做出思維規(guī)劃,促使學生順利進入語境之中,探索文本主旨,明確文本豐富含義,為學生悟性成長提供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