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晉 王煜嫻
(1.內蒙古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南開大學 漢語言文化學院,天津 300113)
諺語是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生活中總結出的樸素的知識與經驗,是具有教化意義的凝練生動、通俗易懂的語句。中華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強化了人們的道德信念,規(guī)范了人們的道德行為,涵養(yǎng)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民族的諺語是各民族語言中的智慧之花,蘊含豐富的團結思想,這些思想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與思想道德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養(yǎng)分。
人類社會是命運共同體,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和睦是十分必要的。團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內涵,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穩(wěn)定和諧的文化要義,它凝聚了全國各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使中華民族為實現(xiàn)共同的理想目標不懈奮斗,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促進民族團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人民群眾生產經驗的總結與智慧的結晶,各民族諺語都能夠以簡練生動的語言表達一個深刻的道理。正因如此,“不同民族諺語多少帶有必然性的‘偶合’”[1]。這種“偶合”不僅體現(xiàn)于諺語的內容與形式,還體現(xiàn)在諺語的意象表達方面,即人們習慣借助于某些具體、普遍的意象來表達某些深刻的道理。
意象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借助客觀意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情意[2]。意象一詞常見于詩歌、散文等文藝作品中,借助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鮮明生動地傳情達意,達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諺語中,也存在借助意象表情達意的現(xiàn)象。這種主觀情意的表達,與諺語的指導、勸誡作用緊密結合,使我國勞動人民更準確地理解諺語所傳遞的哲理,更好地指導其生產與生活實踐。
在我國歷代人民群眾的眼中,“集體”是崇高的,集體蘊含的力量是無窮的。這種思想源自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例如,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這些特點使我國形成了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風貌和極富特色的中國山水文化。山岳高大巍峨、直沖云天,大河奔涌向前、氣勢澎湃……這些極富力量性、沖擊性的自然現(xiàn)象讓人們的內心對“集體”逐漸產生了崇拜,“山”“河”“海”等意象因此大量出現(xiàn)在中華民族團結類諺語中,成為人們表達團結思想的典型意象代表。由于“山”的形象高大巍峨、堅固樸拙,各民族人民往往把它看作集體力量的攻克對象。如漢族諺語“心齊不怕萬重山”“團結力量大,泰山也搬家”等借助“山”這一意象承載的連綿、壯偉的特點,鼓勵個體應充分凝聚自身力量,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團結一心,進而戰(zhàn)勝強大的自然力量。蒙古族諺語“單獨一人難搬石,同心協(xié)力能移山”“民眾的力量能舉起大山”,維吾爾族諺語“聚沙能堆高山,聚眾能造果園”,藏族諺語“假如大家一心,須彌山也能搬走”是借助高山這一意象歌頌團結力量的體現(xiàn)。
各個民族在選取“河”“海”等意象表達團結主題時,將它們看作集體力量的象征,還借助“魚”“滴水”“獨木”等常見意象象征個體力量,與“河水”“大?!薄吧帧币灰缓魬?,通過闡述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表達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為個人的成長、潛力的發(fā)揮和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提供前提和保障。漢族諺語“魚不能離水,雁不能離群”,維吾爾族諺語“脫離水,魚不能生存;離開民眾,人不能生存”點明集體為個人生存、成長提供了必要的物質環(huán)境;蒙古族諺語“魚靠河水,人靠集體”不僅指出集體是個體生存、發(fā)展的保障這一基本觀點,而且點明,集體為個人提供了實現(xiàn)個人愿望與要求的環(huán)境與保障。蒙古族諺語“滴水成不了大海,獨樹成不了森林”,藏族諺語“假如大海干枯,魚也別想活”說明具有雄偉力量的集體需要凝聚團結個體,而失去和諧共生的集體,個體也不復存在,指出集體與個體聯(lián)系緊密,互為依存條件與實現(xiàn)手段。
此外,中華民族諺語中也存在借助江河寬闊洶涌的力量性正面歌頌集體力量與互助精神的諺語,如維吾爾族諺語“民眾的慷慨,猶如江河”、漢族諺語“大河流水浪頭高,互助合作是道橋”、蒙古族諺語“魚靠水幫才能生存,人靠互幫才能生活”等。
同時,各個民族有其不同的地理、經濟、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中華諺語在表達“團結”這一語義時,選用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意象來闡釋道理。
以蒙古族諺語為例。作為生在蒙古高原上的民族,遼闊廣袤的草原是蒙古族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物質條件,表達團結這一概念時多選用“草原”“天空”“馬”等具有游牧經濟特色的自然意象?!安菰辈粌H為蒙古族人民提供了廣闊豐茂的自然資源,而且養(yǎng)育了燦爛悠久的草原文化。蒙古族人民基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安菰毕笳髦鴱V袤雄偉的自然力量,它源源不斷地向蒙古族人民提供文學創(chuàng)作的母題、素材與資源,早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就有“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樣朗朗上口、體現(xiàn)蒙古族特色的經典民歌流傳。蒙古族諺語也常常借助“草原”意象表現(xiàn)團結美德。如蒙古族諺語“個人的利益,像青草的影子”將個人利益比作“青草的影子”,一根青草是廣袤草原的微小單位,個人利益是集體利益中微小的組成部分,故此條諺語告誡人們應以集體利益為重。
與“草原”相似,“天空”也同樣具有象征宏偉自然力量的作用。蒙古高原地勢高峻、日照充足天空廣袤無垠、蔚藍透亮,蒙古族人民對天空產生敬畏與贊美之情。在蒙古族諺語中,“天空”意象常用來表達對集體力量的推崇。如諺語“公眾的利益,像高高的天空”將集體利益比作天空,表現(xiàn)了對集體力量的贊美;諺語“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廣”將個人比作星星,將集體比作天空,既說明個體是集體的組成部分,也鼓舞個體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壯大集體力量。
馬是蒙古族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蒙古族與馬長時間接觸并且對馬的特征與習性有詳細的觀察。諺語“一匹馬揚不起灰塵,一根柴燒不起烈火”以馬借喻,指出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這是蒙古族人民借鑒實踐生活經驗表達勸誡作用的生動體現(xiàn)。
同樣,維吾爾族在表達團結這一概念時,也選取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意象。適應游牧人民生活習性的靴子是維吾爾族人民的必需品。諺語“靴子少不了襯皮,辦事少不了互助”從維吾爾族人民對服飾材料的選擇性出發(fā),以“靴子”的成型需要襯皮作比,表達了人們辦事需要互助的觀點。
藏族諺語也有其鮮明的民族特征。例如諺語“假如大家一心,須彌山也能搬走”,選用了佛教色彩濃厚的“須彌山”作為集體力量的攻克對象,體現(xiàn)了宗教文化對藏族諺語團結意象選擇的影響。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寒冷、空氣稀薄,這使牦牛成為當?shù)刂匾募倚?。“牦牛長癬害草原,人得痘疫傳全村”則借用了藏族人民生產過程中常見的牦牛,勸誡集體中的個人應該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以集體利益為重。
漢族諺語在意象選擇上同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曾經指出:“自然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歷史所充分證明的?!盵3]泰山作為五岳之首,是漢族山岳崇拜的代表。泰山憑借其位踞東方、雄偉高大的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與古代帝王遵循的封禪制的人文地理因素,逐漸成為古代民眾心中具有安邦定國、保民平安的神靈象征。因其穩(wěn)固、厚重的自然屬性,漢族人民在諺語中常將泰山看作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進而強調群眾團結一心的重要性。漢諺“一個莽漢拔不倒一株松樹,兩個秀才可扛走一座泰山”“人心齊,泰山移”等以簡練的語言闡釋了只要團結一心可以將穩(wěn)重、巍峨的泰山移走,人可以通過集體力量戰(zhàn)勝自然力量,既體現(xiàn)了漢族對于泰山的信仰,也巧借泰山歌頌了集體力量的偉大。
漢族作為傳統(tǒng)的農耕民族,在表達團結美德時,還常選取黃土作為意象,并且與金銀對比使用。黃土在我國農耕地區(qū)分布廣泛,金銀作為稀有器物,被普通民眾視為罕見、珍貴的象征。漢諺“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一人一條心,窮斷骨頭筋”“三人一條心,荒坡變成金”“萬眾一條心,土沙變成金”等諺語點明集體協(xié)作創(chuàng)造出點石成金的神奇力量,激勵群眾齊心耕種。在“一手難遮太陽,獨腳難過橋梁”“人民就像太陽,個人只是星辰”等諺語中借助“太陽”這一意象表達了漢族對自然的崇拜和對集體力量的推崇。
總之,各民族的諺語在表達團結思想時,常選擇高山、大海、魚、雁、馬、天空、黃土、太陽、泰山、金銀等意象。這些常見意象普遍存在于各民族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諺語是各民族人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能夠接觸,進而觀察外在特征應用于生產經驗的總結。部分意象具有高大、雄壯等自然特征,常被用來看作集體力量的象征,如高山、大海、天空等。部分意象與其所在的集體有緊密聯(lián)系,常來勸誡人們妥善處理好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如魚、雁、獨木等。部分意象因具有珍貴、稀有等特征,常用來與集體力量作比較,如金銀、佛塔等。諺語中蘊含的意象智慧,使諺語取得較好的指導、借鑒作用。
團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古至今,團結都是人民群眾生存和實現(xiàn)偉大奮斗目標必須具備的要素,是凝聚各個民族力量的重要紐帶。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的團結美德強調集體利益和整體和諧統(tǒng)一,在諺語中,團結美德反映了各民族勞動人民重視團體勞動,反對個人英雄主義的集體精神;注重團隊力量、共同抵御外來入侵的團體意識;倡導團隊互助,實現(xiàn)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追求和諧融洽集體關系,實現(xiàn)集體奮斗目標的共同理念。
中華諺語強調人的集體性,重在闡釋人是依靠集體而存在,個人在集體中需要承擔一定責任和使命,以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團體的奮斗目標。
如漢族諺語“百姓齊,泰山移;人心堅,石頭穿”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集體力量的正視與尊重。人民群眾齊心協(xié)力,泰山也憑借集體力量移動?!凹w的力量如鋼鐵,眾人的智慧如日月”贊揚了集體力量的強大、集體智慧的明達。
少數(shù)民族諺語同樣褒獎集體主義。如藏族諺語“假如大家一心,須彌山也能搬走”“眾人齊心合力,大梁比椽子輕”;蒙古族諺語“大家和睦團結一條心,凡人也能辦成大事情”“單根草抗不住輕霜,萬木林能抵住狂風”“穿衣厚不覺寒冷,團結緊不覺勢單”;維吾爾族“眾人齊努力,高山可抬起”“聚沙能堆高山,聚眾能造果園”等諺語,表達了眾人團結一心,凝聚集體力量便可實現(xiàn)目標的集體主義思想。以上諺語歌頌了集體主義精神,強調凝聚強大集體力量的重要性。
古代勞動人民強調集體勞作,漢族諺語“魚不能離水,雁不能離群”,藏族諺語“枝條離樹會干,葉子離枝會枯”從自然界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總結規(guī)律,指出集體所處的穩(wěn)定和諧的大環(huán)境對個體的保障,維吾爾族諺語“離群的會被大雪埋葬,散伙的會被暴風卷走”從自然界嚴酷災害出發(fā),勸誡人們不要脫離集體、社會。此類諺語均強調了集體對個人生存的支撐與保障作用,指出完全孤立群體的個人行為是不存在的,進而反對脫離集體的個體行為。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今天,提倡集體精神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習近平總書記用古諺“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表達團結美德,使諺語在新時期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告誡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必然要贊揚、提倡新時期的集體主義精神。
和諧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理念,在悠久的中華文明中廣為傳播,影響深遠?!墩撜Z· 學而篇第一》中宣揚的“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理念,一直被中華民族秉承為共同的價值追求。中華諺語作為傳播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的載體,宣揚了以和為貴的價值理念;表達團結美德為主題的諺語,倡導群體內部成員互相幫助,和諧共進的奮斗目標。
漢族諺語“好花要得綠葉配,好人要得眾人扶”“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人不如二人好,大家拾柴火焰高”等指出一個品德端正的人在團體中也需要眾人的扶持;蒙古族諺語“獨木不著火,一人不成家”“獨木難支屋,孤草難搓繩”“大家和睦團結一條心,凡人也能辦成大事情”等闡明團隊中個體之間需要互相扶持,維吾爾族諺語“單干無人幫,地里不出糧”說明互助在團隊合作中的重要性,倡導勞動人民在集體中應該互幫互助達成實踐目標。此類諺語或直接提倡或間接勸誡,都踐行著以和為貴的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指引著廣大人民并肩前行。
合作共贏的理念貫徹古今,一直為中華民族傳承。傳統(tǒng)儒家學說“以和為貴”,講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共處,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代,這種理念體現(xiàn)在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一帶一路”是合作共贏理念的鮮明體現(xiàn)。在中阿合作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諺“朋友多了路好走” 提倡合作共贏的理念[4]。2015年亞洲博鰲論壇中,他引用“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表達團結美德,說明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長久之事。團結美德諺語中所傳承的合作共贏理念歷久彌新,在當今處理國際關系中發(fā)揮了作用。
我國的山川河流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地理系統(tǒng),加之我國自古以來地域廣大、人口族群眾多及推行自給自足的農耕生產方式等因素,催生了古代人民心中大一統(tǒng)的國家政治理念和集體穩(wěn)定強大的精神訴求。這種崇尚群體內部穩(wěn)定性與大一統(tǒng)精神訴求,在諺語中多表現(xiàn)為團結一心抵御外來入侵,保衛(wèi)群體內部的穩(wěn)定性。
漢族諺語“要想打勝仗,軍民一齊上”強調軍民齊心協(xié)力是戰(zhàn)勝敵人的必要條件,“只要心齊,強兵難打弱寨”說明團結一心能以弱勝強,化解不利。維吾爾族諺語“篝火能驅散嚴寒,團結能戰(zhàn)勝敵人”用篝火能驅散嚴寒為喻,說明團結一心才能戰(zhàn)勝敵人的道理;藏族諺語“英雄內部團結緊,外面不怕格薩兵”選用本民族廣為熟知的“格薩兵”鼓舞群體內部團結齊心,戰(zhàn)勝敵人;蒙古族諺語“只有在敵人面前才能深知團結的可貴”“齊心協(xié)力,天下無敵;離心離德,眾叛親離”等指出團結在維護群體內部穩(wěn)定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團結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教化作用。整理挖掘中華諺語中的團結美德成分,不僅能夠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還有助于維護祖國統(tǒng)一,促進民族和諧共進,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