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對故事有特殊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引入故事,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感官沖擊,形成嶄新學習認知。課堂導入階段引入故事,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渲染課堂教學氣氛;文本解讀時融入故事,可以提升閱讀鑒賞品質;合作探究階段組織學生演繹故事,能夠強化學生學習體驗;教學訓練時增加故事內容,可以全面塑造學生學習能力。
課堂導入階段引入故事,這是教師最為常用的教法。課堂教學剛剛開始,學生學習思維還處于待機狀態(tài),如果教師能夠適時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自然能夠給學生帶來一定思維沖擊,引發(fā)學生關注力。在具體操作中,教師需要對故事資源展開篩選整合,故事內容要短小,趣味性要強,這樣才能起到調度作用。
如教學小學語文第六冊《燕子》,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先為學生展示一些燕子的圖片信息,然后給學生講一個小燕子的故事:在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小村莊,村里住了一位孤獨的老人,他沒有兒女。春天到了,有一只小燕子飛來,在老人的屋檐下筑巢。老人不孤獨了,燕子整天圍著老人轉。到第二年,燕子飛回來,還帶來了更多的伙伴,老人特別高興……燕子為老人帶來了歡樂,這是多么好的事情。我們對燕子有了新的認識。小燕子不僅外形好看,而且能夠給我們生活帶來祥和快樂。誰還能夠講述關于燕子的小故事呢?學生聽說集中講述燕子故事,都顯得特別興奮。學生開始講述故事,教師順勢引入課文內容,對小燕子形象特點進行重點研究。
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為學生講述一個小燕子的故事,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感知,對燕子有了全新的認識,無疑能夠對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支持。故事雖然不新奇,但創(chuàng)設了祥和的氣氛,為課堂教學注入了豐富活力。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有特殊關注意向,教師以此作為教學發(fā)動起點,其調度作用極為顯著。
文本解讀環(huán)節(jié),教師不能一味講解教材,需要在具體操作中增加一些故事內容,讓學生學習思維能夠快速啟動,并形成關聯性學習認知。教師引入課外故事與文本融合,學生接受更為輕松,其操作效率更值得期待。
教師在文本解讀中引入故事內容,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還可以有效激活學生學習思維,給學生帶來更多靈感。在教學《蜜蜂》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學習,對蜜蜂辨識方向的奇異功能進行重點分析,并給學生講述了蜜蜂鮮為人知的故事:蜜蜂王國充滿神秘色彩,群體性生活的蜜蜂,有極高的組織紀律性,團結友愛,無私奉獻,分工非常明確,大家各負其責。其中,蜂王是王國的統(tǒng)治者,確保王國管理秩序……學生聽教師講述蜜蜂的各種神奇的表現,對蜜蜂的認知更為深刻了。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蜜蜂的動畫故事,學生看得非常認真。在文本解讀中,學生信息搜集更為廣泛,對文本理解也變得深刻起來。
文本內容有些單一,教師利用相關故事進行輔助引導,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感知體驗機會。雖然這些故事內容與文本有一定距離,但可以給學生帶來學習興趣,也可以擴展學生學習視野,促使學生學科能力的塑造。在文本解讀中融入故事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支持,確保課堂閱讀學習呈現高效性。
課文解讀過程中,為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教師往往會給學生布設一些課堂演繹活動,讓學生對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內容進行直觀展示。學生對課本劇演繹有濃厚參與興趣,教師需要給出必要的技術指導,還要從精神層面上給出鼓勵,讓學生接受演繹挑戰(zhàn)。
學生在課堂演繹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呈現立體性,教師不妨給學生布設課本劇創(chuàng)編演繹任務,讓學生深度參與演繹活動。如《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這篇課文主要圍繞兩個人物展開情節(jié),一個是裁縫、一個是顧客,這兩個人性格完全不同。教師先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對兩個人物進行重點分析,然后給學生布設了課堂演繹活動任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行創(chuàng)編課本劇,并做好演繹準備,小組長做好角色分工,積極展開彩排訓練。學生聽說要進行課堂演繹活動,都顯得極為興奮。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準備情況進行視察,并給出具體的指導。當課堂演繹正式展開時,教師組織學生組成評委小組,現場為學生表現打分。課堂教學氣氛被點燃,學生學習情緒高漲。
教師為學生設計課堂演繹活動,讓學生以故事演繹形式學習文本,給學生多種感官都帶來沖擊。不管是參與演繹的,還是作為觀眾,學生都可以從演繹實踐中獲得豐富認知體驗。課堂演繹文本故事,這是最為直觀的學習形式,深受學生的青睞。教師在課堂組織和調度時,給學生提供更多幫助和支持,確保課堂演繹活動順利展開。
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有意識增加一些故事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對故事進行解讀、分析、評價、反思,也能夠形成豐富訓練點。在故事內容選擇和訓練題目設計時,教師需要有觀照意識,對學生生活認知、對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感知悟性等制約因素有統(tǒng)籌考慮,這樣才能給學生配設適合度更高的故事訓練內容。
教師借助故事布設訓練任務,對學生提出嚴峻挑戰(zhàn)。如教學《漏》這篇課文時,教師先為學生提供了故事內容和訓練題目:一只老虎餓得不行了,恰巧碰上一只青蛙,就想吃掉青蛙,青蛙對老虎說:“你不能吃我,我是上天派下來監(jiān)督百獸的?!崩匣胄虐胍傻貑枺骸澳慵热皇巧咸炫上聛淼模匀挥泻芏喙Ψ蛄?。你說說都有什么本事?”青蛙說:“這樣吧,前面有一片開闊地,我們到那里比試比試吧?!崩匣⒈汶S青蛙來到開闊地,這里距離池塘比較近。青蛙一個縱身跳上了荷葉:“老虎兄弟,你上來吧,這里就是擂臺?!崩匣㈩D時啞口無言:“這……這……如何能夠……”青蛙高興地宣布:“老虎退出比賽了,青蛙獲勝。以后老虎遇到青蛙都不能再有非分之想了。”老虎只好連連點頭……根據這個故事,寫一段聽后感,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聽故事很專注,自然有自己的個性認知,紛紛講述感受,課堂訓練順利打開。
教師為學生講述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帶有寓言性質。學生聽得很真切,對故事也有個性理解,確保訓練順利推開。教師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布設訓練任務,成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有了主動思考,自然能夠有全新認知形成。課堂訓練形式眾多,教師有創(chuàng)新意識,為學生提供學習契機,可以輕松喚醒學生學習思維。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故事化處理,還要結合課外閱讀文本適時融入故事內容,為課堂教學注入豐富活力。小學生對故事有特殊情懷,這是重要教學生成資源。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布設,讓故事成為重要教學輔助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體驗機會,自然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學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