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瑞,孫 剛,布爾古德,熊志堅,劉浩波
(包頭市第四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包頭 014030)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病變,頸椎的關節(jié)出現骨質的增生、相鄰頸椎間的關節(jié)發(fā)生了松動或移位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1]。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脊神經根收到刺激和壓迫而產生于脊神經分布區(qū)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的一系列和體征綜合征,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2-3]。目前手術及非手術方式是西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方式,其中物理療法、牽引療法等保守治療較為常見,但保守治療療效較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近年來中醫(yī)因治療方式溫和、療效較好等優(yōu)點逐漸成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常見方法[5]。本實驗以140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觀察對象,旨在分析針灸治療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療效及炎癥因子、氧化應激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1.1 對象 收集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于我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40 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實用外科學》中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均為20~60 歲之間;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頸椎先天畸形、脊柱炎癥性病變及脊髓結核等脊椎其他疾?。虎诨颊叽嬖诰窦膊〖罢J知功能不全。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BMI 值、病程、發(fā)病位置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實驗經醫(yī)院倫理會同意,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保持正確的坐姿,定時休息,側臥時枕頭與肩部同高,頭頸部處于同一水平面以放松頸肩部肌肉。給予對照組患者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觀察組在在給予保守、手術治療的同時結合針刺治療。囑患者為俯臥位,消毒,0.25mm×40mm 毫針垂直進針,其中30mm 進針的穴位有大椎、天柱、后溪、合谷、曲池、外關等,15mm 進針的有頸椎夾脊穴,1 次/d,留針30min,4 周后觀察患者療效。
1.3 觀察指標 療效標準:患者頸肢體功能無明顯變化,癥狀體征無改善為無效;患者頸肢體功能明顯改善,癥狀體征改善為有效;患者頸肢體功能基本正常,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為顯效;患者頸肢體功能正常,癥狀體征消失為治愈。
血清指標:所有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于室溫靜置20min,以3000r/min 的轉速離心10min,小心分離血清。采用ELISA 法測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 α,TNF-α)水平。采用血液流變儀測定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纖維蛋白原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統(tǒng)計學數據分析運用SPSS 20.0 軟件包,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mean±SD 表示所有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進行組間比較。統(tǒng)計所得結果P<0.05 則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治療效果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各組血清炎癥反應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IL-6、TNF-α及IL-1β含量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各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各組炎癥反應比較
表4 各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2.4 各組氧化應激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SOD 含量明顯升高,MDA 含量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各組氧化應激比較
大椎是督脈穴,可激發(fā)諸陽經經氣、通經活絡;天柱屬足太陽經,為局部取穴,后溪屬手太陽經,與督脈相通,天柱后溪二穴聯(lián)合具有活絡止痛、督脈經氣的作用;合谷、外關、曲池等穴具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6-7]。本實驗中,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31%。提示,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較常規(guī)治療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IL-6 水平的上升可誘導產生其他炎癥因子,加重機體炎性損害和神經根超敏狀態(tài)[8-9]。TNF-α具有廣泛生物活性,可通過內分泌調節(jié)遠端靶細胞,誘導出現神經傳導功能障礙[10]。Ning Z W 等人[11]研究表明,IL-1β是產生炎性反應和破壞關節(jié)的重要炎性因子。本實驗中,觀察組患者IL-6、TNF-α及IL-1β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針灸治療可明顯降低患者的炎癥反應,與潘勝蓮等人[12]的研究結果相近。
頸椎病與血液流變學密切相關,血流速度減慢、椎動脈痙攣等血液流變學異常情況可導致椎動脈系統(tǒng)異常,加重患者病情[13]。本實驗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降低。提示,針灸治療可通過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異常情況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陳建新等人[14]研究發(fā)現,氧化應激反應參與頸椎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目前SOD 及MDA 是評價氧化應激反應的常見指標。SOD 反應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MDA 則是一種過氧化反應的產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應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的嚴重。本實驗中,觀察組患者SOD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MDA 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針灸治療可抑制患者的氧化應激反應,與魏毅[15]的研究結果相近。
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療效較常規(guī)方法好,可有效調控氧化應激狀態(tài),抑制炎癥反應水平,改善血液流變學,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