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氣候工程國際法的框架

        2020-02-22 02:53:05杜浩渺苗波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20年11期

        杜浩渺 苗波

        摘要?氣候工程(也稱“地球工程”)有潛力通過大規(guī)模、集中高效的方式減輕溫升過高對氣候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平流層太陽輻射管理在所有氣候工程技術中最具備大規(guī)模實施的可行性,但其對環(huán)境和氣候系統(tǒng)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引起的“道德風險”以及對氣候公平造成的威脅也引起最多爭議。就實然法而言,國際法可以從三個方面回應上述爭議:第一,預防或控制該技術可能造成的重大環(huán)境損害;第二,在對該技術可能造成的環(huán)境和氣候影響沒有確定科學依據的情況下謹慎發(fā)展該技術,并防范可能產生的重大或不可逆風險;第三,應對該技術因負面環(huán)境影響不均衡而產生的國家間和代際氣候公平問題。就應然法而言,未來短期治理應以規(guī)范科學研究及科學家行為為主,以靈活的規(guī)制形式促進對人類和自然環(huán)境有益的氣候工程相關科學研究;中長期的治理結構應以《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xié)定》為主要平臺,輔以其他具有適用性的公約,著重發(fā)展該技術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和風險預防機制,并推動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氣候脆弱國家全面參與氣候地球工程的商議程序和決策過程。中國作為國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應當積極參與太陽輻射管理技術的科學研究和多邊主義治理,明確該技術在中國未來氣候政策中的非主導地位,并強調制定該技術的國際治理規(guī)則時應充分考量氣候公平問題。中國還應當就本國太陽輻射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氣候公約》附屬機構SBSTA積極進行信息交流。

        關鍵詞?氣候工程;太陽輻射管理;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治理;國際法框架

        中圖分類號?D 99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20)11-0034-09?DOI:10.12062/cpre.20200633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構成重大威脅。自《巴黎協(xié)定》生效以來,盡管以減排為主的氣候行動在不斷發(fā)展,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當下的減排努力很難達成溫控目標。2019年出版的《排放差距報告》表明,目前《巴黎協(xié)定》締約國的減排承諾(以無條件國家自主貢獻為例)距離實現(xiàn)2 ℃溫控目標的最低成本路徑,存在著150億t二氧化碳當量(15 GtCO2e)的排放差距,而締約國當下的減排承諾也只達到了實現(xiàn)溫控目標所需減排水平的三分之一[1]。為防止全球變暖帶來的不可逆的災難性后果,國際社會日漸認識到,在減排行動之外尋找新的方案亦同等重要。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下稱IPCC)于2013年和2014年出版的第五次報告中,均提到了氣候工程,將其與減排和適應并列,視為第三大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2-3]。相較傳統(tǒng)的由各個國家分別進行減排、增加碳匯等行動以共同實現(xiàn)減排和溫控目標,氣候工程技術具有大規(guī)模、集中高效地應對全球變暖的潛力。與此同時,該技術也有可能給大氣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氣候系統(tǒng)帶來廣泛的負面影響。效益與風險并存的氣候工程技術,給本已錯綜復雜的國際氣候治理帶來新的挑戰(zhàn)。國外學界對氣候工程國際治理的相關研究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已經較為全面和成熟,而國內的相關研究則發(fā)展較慢[4-6],法學研究尤其缺乏。作者將從國際法的角度,聚焦氣候工程中最受爭議的平流層太陽輻射管理,即二氧化硫氣溶膠注射技術(sulphate aerosol injection, 下稱SAI),概述氣候工程的概念、作用與主要爭議;全面梳理適用于SAI的國際公約、習慣法、基本原則,從適用預防損害原則來預防跨境損害的角度分析SAI的合法性,以及適用風險預防原則和公平原則分別應對SAI的科學不確定性和負面影響區(qū)域不均衡性的問題;并就未來短期和中期氣候工程國際治理的結構、重點和形式,以及中國如何參與氣候工程多邊主義治理提出建議。

        1?氣候工程的概念、作用和主要爭議

        氣候工程(climate engineering,又稱“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旨在通過一系列人工手段大規(guī)模改變地球氣候系統(tǒng),以對抗人為造成的全球變暖或部分抵消全球變暖的影響[7]。氣候工程分為兩大類技術,一是二氧化碳移除技術(carbon dioxide removal,下稱CDR),指通過一系列人工手段增加天然碳匯從而吸收或貯存更多的二氧化碳,或者利用化學工程方法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降低大氣中的碳濃度。另一類是太陽輻射管理技術(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下稱SRM),指通過提高對流層、平流層和地表的太陽輻射反射率使一部分太陽光偏轉回外太空從而減少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實現(xiàn)控制地表平均氣溫升高的目的。CDR和SRM在作用原理和環(huán)境風險上存在根本區(qū)別,適用的法律規(guī)則和治理方法亦有很大不同,必須分開討論。篇幅所限,本文接下來僅圍繞技術上未知性更多、治理上更具爭議的SRM展開討論。

        相較于減排,SRM被視為更迅速且劃算的方法,可用于應對“氣候緊急情況”(climate emergency),即全球溫升達到閾值時用來暫時緩解氣溫過高造成的不可逆的危險,從而為實現(xiàn)長期減排目標爭取更多的緩沖時間。IPCC 2018年出版的《全球升溫1.5 ℃特別報告》里提到了SRM:如果減排的努力不能實現(xiàn)控制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在1.5 ℃之內,那么SRM有潛力暫時性地減輕氣溫過高所產生的氣候影響[8]。

        在目前提出的多項SRM技術中,SAI被提及最多,爭議亦最大。SAI的靈感來源于火山爆發(fā)后以二氧化硫為主的氣溶膠在平流層撒布開,將太陽光反射回外太空從而降低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9]。SAI之所以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是因為單純從技術難度、成本和效率來說,其最可能被大規(guī)模應用。

        關于SAI的主要爭議涉及三個方面。首先是該技術可能導致多種對環(huán)境和氣候系統(tǒng)的不良影響。第一,二氧化硫氣溶膠被噴射到平流層后可能對氟氯烴化合物破壞臭氧層起到催化作用,從而間接造成對臭氧層的破壞[10]。第二,當二氧化硫氣溶膠被噴射到平流層后,會逐漸下落至地表。二氧化硫本身就屬大氣污染物,這一過程可能會導致額外的大氣污染[11]。第三,科學家發(fā)現(xiàn),SAI可能會急劇改變局部氣候系統(tǒng),例如減少北半球熱帶季風氣候的雨季降水,而降水量的減少將直接影響當地糧食安全[12]。這些負面環(huán)境影響存在區(qū)域間的不均衡性,且具體的影響方式和程度還存在科學不確定性。目前SAI還處在理論分析和實驗室模型分析的階段,由于未知性太多,全球范圍內尚無成功的田野實驗(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都曾經試圖進行田野試驗,但都因為強烈的反對呼聲而被迫中止),更未有正式的大規(guī)模實施[13-14]。

        主要爭議之二是由于SAI僅僅旨在快速降低全球平均氣溫,卻無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海洋酸化。如果大規(guī)模適用SAI后又因某種原因而停止,全球平均氣溫將會迅速反彈升高,這種“終止效應”(termination effect)會給氣候環(huán)境帶來更大威脅[15-16]。此外,如果一直大規(guī)模使用SAI,則不僅會對大氣層造成額外的二氧化硫污染,更存在“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即便宜高效的降溫手段有可能降低全球減排行動的積極性和貢獻度[17]。

        主要爭議之三是由于技術上的易操作性,SAI存在被單一國家繞過國際共識單獨實施的可能性。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最簡易實施SAI的方法是使用航空器在平流層噴射二氧化硫氣溶膠[18]。此種方法成本低、見效快,且單個國家就有能力實施,因此這種實施情景會給國際氣候政治帶來新的不穩(wěn)定因素,給多邊氣候治理帶來威脅。

        以上這些爭議是跨學科的,涉及法學、環(huán)境科學、政治學、倫理學、國際關系等。作為一項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實施的大規(guī)模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SAI的實施自然要遵守相關的國際法規(guī)范。下文將全面梳理適用于SAI的國際公約、習慣法和基本原則,從國際法的角度回應上述爭議。

        2?SAI國際法框架的實然法分析

        本節(jié)將從實然法(lex lata)角度分析當前國際法是否足以應對SAI可能產生的法律問題。主要分三個方面:第一,現(xiàn)行國際法能否證明SAI作為一種改變氣候技術的合法性,且能否有效預防或控制該技術可能造成的跨國界的環(huán)境損害;第二,在SAI存在重大科學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怎樣適用風險預防原則,從而控制重大或不可逆的風險;第三,針對技術可能造成的區(qū)域間不均衡的負面影響,如何適用公平原則應對新一輪氣候不公平問題。

        2.1?現(xiàn)行國際法框架下SAI的合法性

        SAI在有潛力控制全球溫升的同時,也可能對大氣層、海洋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負面影響。如果真的大規(guī)模實施SAI給地球降溫,實施國(也可能多國共同實施)則有義務預防SAI引起的重大環(huán)境損害,或控制可能導致重大環(huán)境損害的風險。本節(jié)將從不同環(huán)境媒介為出發(fā)點梳理可適用于SAI的國際公約和條約,探尋現(xiàn)行國際法是否允許施行SAI,及能否充分規(guī)制該技術對環(huán)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2.1.1?SAI與氣候系統(tǒng)

        2.1.1.1?改變氣溫的SAI

        聯(lián)合國《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huán)境的技術的公約》(下稱《改變環(huán)境技術公約》)第二條將“改變環(huán)境的技術”(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 techniques)定義為:“通過蓄意操縱自然過程改變地球(包括其生物群、巖石圈、地水層和大氣層)或外層空間的動態(tài)、組成或結構的技術”。依此定義,作為一種通過人工手段來降低局部乃至全球平均氣溫的技術,SAI屬于改變大氣層的技術。再依照第一條“本公約各締約國承諾不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具有廣泛、持久或嚴重后果的改變環(huán)境的技術作為摧毀、破壞或傷害任何其他締約國的手段”,公約締約國不得將SAI用于軍事或其他任何敵對目的。

        該公約同時要求,締約國不得阻礙為和平目的使用改變環(huán)境技術的活動。公約第三條規(guī)定,即使這些活動有可能造成“廣泛、持久或嚴重后果”,只要締約國以和平目的使用改變環(huán)境的技術時符合國際公法中被廣泛認可的原則和可適用的規(guī)則,并且履行“交換科學技術信息”的義務,就可以開展這些活動。因此,以和平目的應用SAI時(即以控制溫升為目的),必須遵守國際法中的預防損害原則,預防或控制SAI可能造成的環(huán)境損害或可能形成的重大環(huán)境損害風險,并且履行交換科學技術信息,尤其是有關負面影響信息的義務。

        2.1.1.2?應對氣候變化的SAI

        SAI通過人工手段降低全球平均氣溫,但完全不涉及降低二氧化碳濃度。這一特性使得其能否用于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稱《氣候公約》)的最終目標以及《巴黎協(xié)定》的控制溫升目標存在爭議?!稓夂蚬s》第二條將公約的最終目標描述為“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wěn)定在防止氣候系統(tǒng)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SAI技術并不能降低溫室氣體濃度,但通過減少太陽輻射的方式的確有助于減少“氣候系統(tǒng)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因此,SAI技術出現(xiàn)了符合公約最終目標的一部分表述但卻不符合另一部分表述的矛盾狀況。對此情況不應草率得出SAI技術不符合《氣候公約》最終目標的結論。因為《氣候公約》是鼓勵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技術、新研究的,理應囊括對SAI技術可行性和潛在影響的研究。《巴黎協(xié)定》第二條設定了控制溫升不超過2 ℃,甚至1.5 ℃的目標,由于僅靠減排很難實現(xiàn)這一溫控目標,因此該條款也就被一些學者解讀為SAI會成為減排之外的補充手段的最重要國際法基礎[19]。

        盡管孤立地看《巴黎協(xié)定》的溫控目標的確可支持SAI的發(fā)展,但是否應將這一溫控目標看作是實現(xiàn)《氣候公約》最終目標的手段呢?換言之,能否適用不完全符合《氣候公約》最終目標的技術來實現(xiàn)《巴黎協(xié)定》溫控目標?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取決于對《氣候公約》最終目標的解釋。因此,《氣候公約》適用或者不適用于SAI均有可能,最終答案將取決于國際減排行動的成果和氣溫升高帶來威脅的緊迫性。就支持的角度而言,《氣候公約》締結于1992年,囿于當時技術局限性,很難預料日后會提出不通過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來減少氣候系統(tǒng)危險的方法。但從反對的角度來看,當下國際社會應將重點放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上,過早討論SAI的大規(guī)模應用無疑會分散國際協(xié)作的重點,甚至可能產生道德風險,削弱締約國的減排動力。

        2.1.2?SAI與跨界大氣污染

        科學家指出,當前最經濟的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的手段是通過飛機(包括無人機)或高空系留氣球在平流層噴射[18]。當前國際法層面并無直接適用于平流層噴射二氧化硫氣溶膠這一行為的公約。因此可推斷,假設該技術的實施過程及環(huán)境影響不違反國際法關于預防或控制環(huán)境損害的條約、公約及習慣法,并且使用飛機或高空氣球的活動本身也遵守國際法,當下國際法是不禁止該項技術的。本節(jié)即從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行為本身以及二氧化硫釋放到大氣環(huán)境中的影響這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使用飛機運載并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的整個過程需要遵守《國際民用航空公約》(以下稱《芝加哥公約》)的相關條款?!吨ゼ痈绻s》第1條規(guī)定每一個國家都享有完整和排他的領空主權,因此原則上使用飛機在本國領空的平流層運載并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是合法的。但是考慮到空氣團的流動性,該行為必須遵守預防跨界環(huán)境污染的義務。關于飛越他國領空并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的行為,行為國須遵守不侵犯他國主權的國際習慣法,即行為國須事前征得他國許可。此外,依照《芝加哥公約》第12條的要求,用于實施SAI的飛機須攜帶飛機注冊地國籍標志,并遵守相關飛行規(guī)則。對于在公海上空飛行并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的行為,《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87條規(guī)定所有國家擁有飛越公海上空的自由。但是,飛機是否能在公海上空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則根據第194條第3款第(a)項及第212條關于保護海洋免受來自大氣層的污染的條款,取決于該活動是否對海洋環(huán)境造成重大損害(見下文第2.1.4節(jié))。

        SAI二氧化硫氣溶膠被噴射到平流層后,會逐漸下落到地表,最終是否會造成大氣污染,取決于低層大氣層中二氧化硫的濃度和二氧化硫隨著大氣環(huán)流逸散的速度。科學家對SAI技術究竟會否造成大氣污染尚無定論。當前控制跨界大氣污染最具影響力且有約束力的公約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遠程越境空氣污染公約》。該公約致力于促進國家間控制空氣污染的合作,并規(guī)定了一系列程序性義務,如交換信息和監(jiān)督,但并未就如何規(guī)制污染物設定具體的實體性規(guī)則。判斷此公約是否適用于SAI,首先看下落到低層大氣層的二氧化硫氣溶膠是否符合“遠程空氣污染”的定義,即依照公約第1條,SAI活動是否造成“有害影響”(deleterious effects)、且是“遠距離跨界”的影響。“有害影響”被廣義理解為:某種活動造成大氣污染并對生物資源、人類健康、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物質財產造成損害;“遠距離跨界”則指活動的全部或一部在某一締約國的管轄范圍內而其產生的大氣污染發(fā)生在另一國管轄范圍內,且距離達到一般無法區(qū)分某一特定排放源。值得注意的是,該公約對締約國的要求是比較溫和的。首先體現(xiàn)在,這里的“有害影響”須是實際造成的影響而非僅僅是存在造成有害影響的可能性。如果僅僅是一種可能性,則不足以適用此公約來阻止二氧化硫噴射活動。此外,即使造成了“有害影響”,依據公約第2條,若締約國履行了“盡最大可能限制,并逐漸減少和預防空氣污染”的注意義務(due diligence),則亦可排除SAI活動的違法性。

        2.1.3SAI與臭氧層空洞

        因為二氧化硫氣溶膠可能會對氟氯烴破壞臭氧層起到催化作用,SAI也可能對臭氧層造成不可忽視的間接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以下稱《維也納公約》)及其《蒙特利爾議定書》也適用于規(guī)制SAI活動。

        《維也納公約》第2條要求締約國采取適當措施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使其免受足以改變或可能改變臭氧層的人類活動所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相較《遠程越境空氣污染公約》,這一條規(guī)定的一般義務要更嚴格,僅有造成不利影響的“可能性”便足以適用《維也納公約》。第2條還規(guī)定了一系列預防損害的程序性義務,尤其是締約國之間采取適當立法或行政措施,從事合作、控制、限制、削減或禁止本國管轄或控制范圍內改變或有可能改變臭氧層的人類活動。

        《維也納公約》附件一所列出的可能造成臭氧層物理或化學特性改變的化學物質不包括二氧化硫。有些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硫對臭氧層的間接破壞與列表中的一些物質是有可比性的,所以應當和附件一列出的物質受同等控制[20];同時也有樂觀的觀點認為也許二氧化硫氣溶膠噴射對臭氧層的影響可能會很小,再加上SAI 本身會帶來的降溫和減少紫外線輻射的效果,使SAI活動可能達不到《維也納條約》控制甚至禁止的程度[21]。

        《蒙特利爾議定書》附件中所列控制物質也不包括二氧化硫。但第2條第10款第(a)項規(guī)定,締約方按照議定書第6條做出評估,并依照《維也納公約》第9條規(guī)定的程序,可以決定是否有任何物質應增入議定書任何附件。這一條款為是否將二氧化硫添入附件提供了靈活的可能性。

        2.1.4SAI與海洋污染

        向平流層噴射的二氧化硫氣溶膠顆粒若部分下沉落入海洋,則可能引起海洋污染?!堵?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XII部分規(guī)定國家有保護海洋環(huán)境,預防一切海洋污染的一般義務,且第212條規(guī)定締約國有義務預防、減少和控制來自大氣層的海洋污染,污染源包括在本國領空或注冊在本國的航空器釋放污染物的活動。這一條款適用于SAI活動造成的海洋污染。

        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的行為還可從是否符合“傾倒”定義來分析,從而判定是否受《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10條和《防止傾倒廢棄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以下稱《倫敦傾倒公約》)及其1996年議定書(以下稱《倫敦議定書》)的規(guī)制。理論而言,二氧化硫氣溶膠在大氣層中可以以固體顆粒或酸雨的形式降落到洋面導致污染。因此,通過航空器釋放的二氧化硫氣溶膠最后落入洋面是否構成“傾倒”是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構成“傾倒”的一個關鍵要件是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的目的是“蓄意丟棄”。但使用航空器釋放二氧化硫氣溶膠的目的不是為了“丟棄”,而是為了增加平流層反射率,從這一點來說SAI活動不構成“傾倒”。但是,《倫敦傾倒公約》第III條及《倫敦議定書》第1條均提到,即使投放目的不是“蓄意丟棄”,只有在活動不與《倫敦傾倒公約》及《倫敦議定書》“有效控制一切來源的海洋污染”這一目標相抵觸時,才可被排除于“傾倒”行為之外。換言之,如果科學實驗證明SAI活動對海洋酸化有較大的惡化作用,即使其目的不是“丟棄”,仍應被視為“傾倒行為”;若被證明對海洋環(huán)境沒有較大負面影響,則不視為“傾倒”。此問題目前在科學上尚無法得出定論,所以在適用法律上也暫時具有多種可能性。

        總體來看,現(xiàn)行國際公約和習慣法基本上足夠適用于預防或控制SAI技術可能造成的環(huán)境損害。只是由于當前存在的對臭氧層、海洋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的科學不確定性,以及對全球減排行動成果能否實現(xiàn)溫控目標的未知,導致現(xiàn)行國際法暫時不能對這些挑戰(zhàn)做出確定回應。這些挑戰(zhàn)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解答,而不能理解為現(xiàn)有國際法缺乏可適用的規(guī)則。

        2.2?SAI與風險預防原則

        上節(jié)討論適用預防損害原則來預防和控制環(huán)境風險與損害的普遍前提是:特定風險造成損害的類型和概率已知,且損害程度可被預估。然而,大規(guī)模實施SAI可能造成的風險類型和概率是不確定的,損害程度也無法預估(但科學家已提醒可能造成的損害“不可忽視”)。為了妥善使用SAI這柄雙刃劍,必須引入風險預防原則以謹慎發(fā)展SAI。風險預防原則能夠指引決策者在沒有確定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對有重大風險的新興技術做出適當的限制措施,從而既能控制重大或不可逆的風險,又不會完全禁止新興技術的良性發(fā)展。

        然而,這只是理想狀況。風險預防原則在不同國際公約或文件中的表述不一,甚至在適用中會出現(xiàn)矛盾?!稓夂蚬s》第3條第3款規(guī)定應當采用風險預防措施來預測、防止和盡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減緩其負面影響。因此,只要存在著對氣候變化嚴重或不可逆的威脅,風險預防措施自身潛在影響缺乏科學確定性就不能成為推遲使用該措施的理由。此邏輯下,SAI可被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風險預防措施,從而該項措施本身存在的潛在負面影響便不能成為阻礙使用的理由。但是,依照1992年《環(huán)境與發(fā)展里約宣言》(以下稱《里約宣言》)第15條原則,則會得出相反解釋:當存在造成重大或不可逆轉損害的威脅時,科學不確定性不能成為推遲適用防止環(huán)境退化的劃算措施的理由。也就是說,如果SAI可能對環(huán)境造成重大或不可逆損害的威脅,即使這種威脅并不能被科學完全證實,也不能推遲適用風險預防措施來對抗SAI的潛在風險?!独锛s宣言》第15條僅僅是風險預防原則的“弱風險措施”版本?!渡锒鄻有怨s》2010年通過的第X/33號決定規(guī)定了“強風險措施”,暫時禁止一切比“小型科學研究”規(guī)模大的地球工程活動,以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直到獲得足夠的科學基礎能證明活動合理性以及能對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適當的考量。同時規(guī)定,即便是以獲得科學數據為目的的小規(guī)模科學研究,也需要進行充分的事前環(huán)境影響評估。

        SAI究竟是一項對抗氣候變化威脅的預防措施,還是本身有威脅并需要被其他預防措施控制的對象,依據不同的文件就出現(xiàn)了解釋不一致的情況。依照《氣候公約》解釋得出的結論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其他公約、文件得出適用風險預防原則限制SAI的結論皆相反。客觀來看,將本身存在未知風險的技術作為風險預防措施也著實有些牽強。

        可見,依照現(xiàn)行國際法,將風險預防原則適用于SAI存在矛盾。即使不應將《氣候公約》第3.3條理解為支持SAI,也仍存在對風險預防原則適用不一致的情形。究竟是僅僅提請注意“不能推遲風險預防措施”的弱風險措施,還是應當更進一步直接推出“暫時禁令”這一強風險措施?當前主流態(tài)度是僅允許謹慎進行小規(guī)??茖W研究,禁止任何大規(guī)模的實施活動。綜上,實踐上的不一致不利于充分發(fā)揮風險預防原則作為有效規(guī)制工具的效用,同時一刀切式的反對態(tài)度也很難實現(xiàn)既控制風險也不阻礙良性發(fā)展的雙贏結果。

        2.3?SAI與氣候公平

        SAI對全球的影響不是平均分布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受氣候變化影響大的最脆弱國家,沒有享受到太陽輻射技術帶來的明顯降溫效果,但卻位于實施技術后產生較大負面環(huán)境影響的地區(qū),這些國家將承受二次氣候不公平(相對于工業(yè)革命以后溫室效應帶來的第一次氣候不公平)[10]。即使所有國家能迅速且基本均衡地享受降溫帶來的效益,少數受較大負面環(huán)境影響的國家仍要承受負面影響出現(xiàn)的時間差效應,即活動實施之后的數十年都要持續(xù)遭受氣候系統(tǒng)改變的不利影響。因此,SAI引發(fā)的國家間以及代際公平問題不可忽視。

        就國家間公平而言,一個關鍵問題是,怎樣保障環(huán)境最脆弱人口免受SAI造成的雪上加霜的負面環(huán)境影響?對此,適用“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原則”是核心?!稓夂蚬s》第3條第1款以及《巴黎協(xié)定》第2條第2款都明確規(guī)定了共區(qū)原則??紤]到SAI實施成本低、難度小,發(fā)達國家不應當利用自身在國際社會的優(yōu)越地位,在發(fā)展中國家沒有充分參與討論和決策的情況下,擅自實施SAI活動。

        就代際公平而言,目前多個相關國際公約都有關于確保代際公平的表述,如《氣候公約》第3條第1款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前言和第2條,但怎樣將該原則轉化為具體的后代權利,尤其是可訴權力,一直是國際法還未解決的問題。盡管如此,這一原則在關于SAI多邊治理的討論中不應缺位。其主要價值體現(xiàn)在:第一,國家實施SAI活動時負有傳遞給后代一個“不比當代狀況更差的地球”的義務,尤其要預防不可逆轉的環(huán)境損害;第二,決策者在做出是否實施某個SAI活動的決定時,須將后代利益考慮在內,重視負面環(huán)境影響的滯后效應。

        縱觀當下關于SAI的科學研究和治理討論,最脆弱人群的國際治理參與性仍然很低。第3.2.2節(jié)將進一步論述未來的SAI國際法框架應如何包含氣候公平。

        3?SAI技術國際法框架的應然法分析

        SAI活動和以往預防損害原則規(guī)制的活動有一個本質區(qū)別:以往適用該原則時,都是強調實施國在通過某種活動獲得本國利益時不得以損害他國或全球公地的環(huán)境為代價,而噴射氣溶膠的活動本質上是用一定量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損害來換取地區(qū)甚至全球氣候穩(wěn)定。如果因為可能造成的環(huán)境損害存在未知性而禁止使用SAI,那么如何與不使用SAI的情景下全球溫升失控帶來的災難性后果相比?怎樣在環(huán)境損害和氣候災難之間“兩害相較取其輕”,是預防損害原則和風險預防原則均將面臨的挑戰(zhàn)。下面從應然法(lex ferenda)的角度探討:如果未來真的要發(fā)展或甚至大規(guī)模實施SAI活動,應建立怎樣的國際法框架。

        3.1?短期框架(至2030年)

        接下來10年內仍必須將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放在減排行動上,不應在國際治理層面過早托出氣候工程這個“B計劃”,以防止本就挑戰(zhàn)重重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重心偏離,甚至引起個別國家走捷徑的“道德風險”。但是,不大規(guī)模實施不等于無視“B計劃”的存在。短期內首先應注重加強科學機構和利益相關者的國際協(xié)作,制定能被普遍接受的指導性倫理和監(jiān)管規(guī)則,以促進良性的科學研究,防止獨斷專行和不受控制的科學實驗的發(fā)生。早在2009年,牛津大學地球工程課題組就提出了地球工程治理五項“牛津原則”:①將地球工程視為公共物品來規(guī)制。②公共參與地球工程決策。③公布地球工程研究及公開發(fā)表成果。④獨立的影響評估。⑤實施之前,治理先行[22]。這五項原則深刻影響了之后以科學機構、高校等主導的指導性原則和規(guī)則的制定。

        在國際機構層面,IPCC和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以下稱WMO)可以發(fā)揮指導作用,規(guī)范科學研究以及科學家的行為。IPCC作為連接氣候科學與氣候政治的紐帶,可以積極引領世界范圍內的科學家進行關于SAI可行性、有效性和對環(huán)境和氣候系統(tǒng)的影響的研究。WMO也已經注意到氣候工程研究的重要性,將其列入WMO的優(yōu)先研究領域并積極探討WMO在氣候工程國際討論中的適當位置[23]??紤]到SAI的干預對象是大氣層,WMO或許是最適合促進各國科研機構信息交流、指導和協(xié)調SAI科學研究的國際機構。

        3.2?中長期框架(2030—2050年)

        經過10年左右的探索,關于SAI的有效性、對環(huán)境和氣候系統(tǒng)的影響程度和范圍的研究將逐漸明了,依靠減排行動能否實現(xiàn)2 ℃的溫控目標也將揭曉,是否需要SAI作為“B計劃”應對氣候危機亦將清晰。屆時用完善的國際法規(guī)范治理和規(guī)制SAI,包括怎樣將其納入氣候變化法律框架和談判議題,都會是比較成熟的時機。

        如果在國際治理層面正式啟動關于實施SAI的談判,最重要的原則是SAI的治理必須要在多邊主義的合作框架內進行,不能允許任何國家擅自實施SAI活動。這一多邊主義的治理框架可以一個國際機構作為首要聯(lián)系點和合作平臺,并輔以其他相關的專門公約回應具體問題;在規(guī)制的具體內容上,以現(xiàn)有條約和習慣法為基礎,并重點補充完善預防環(huán)境損害、針對科學不確定性的風險預防以及確保國家間公平這三個方面的制度(僅指三個重要方面,非窮盡列舉);在規(guī)制的形式上要靈活,不拘泥于形成有強制約束力的規(guī)范。

        3.2.1?治理結構

        總的來說,以《氣候公約》和《巴黎協(xié)定》作為首要聯(lián)系點及治理平臺,并以其他具有一定適用性的公約為輔,逐漸形成多元治理體系是較為合理的路徑。以《氣候公約》和《巴黎協(xié)定》為首要治理平臺有如下理由:第一,《巴黎協(xié)定》的溫控目標與SAI的實施目的最為契合,為SAI提供了國際法上的正當性。第二,《氣候公約》下設置的附屬履行機構(SBI)以及附屬科學技術咨詢機構(SBSTA)可就SAI技術層面進行評估和信息交流。這樣現(xiàn)成的機構設置相比新設機構將極大節(jié)省治理成本。第三,雖然SAI(或者整體來看SRM)并不太符合《氣候公約》中“適應”(adaptation)的定義,但也不是沒有可能將其納入適應氣候變化的框架下。通常理解下,“適應”強調應對已經發(fā)生的不可逆轉的后果,將損害最小化,而SAI則旨在避免不可逆轉的溫升發(fā)生。但換個角度,“適應”措施可以不僅僅針對已發(fā)生的后果,也可針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后果進行準備性適應。從這個角度看,SAI可被視為適應全球平均氣溫過高的氣候狀況。第四,SAI有可能被《巴黎協(xié)定》締約方大會納入討論議題。2023年第一次全球盤點自主貢獻完成情況也許是評估SAI必要性的重要時間點。第五,《氣候公約》和《巴黎協(xié)定》擁有眾多締約國,涵蓋了全球絕大多數國家,是理想的多邊協(xié)作平臺。

        但是,《氣候公約》和《巴黎協(xié)定》共同領頭治理SAI仍存在挑戰(zhàn)。前文第2.1.1.2節(jié)已提到SAI實施目的與公約最終目標不一致的問題,如果納入《氣候公約》下治理,需要對公約最終目標進行再解釋。此外,怎樣通過制度設計防范“道德風險”,即怎樣設計實施SAI活動與減排的先后及因果關系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設計SAI的觸發(fā)機制,比如以全球氣溫過高的警報或是氣候影響帶來的損害到達某個極限值作為觸發(fā)點,以防止過早觸發(fā)SAI妨礙減排行動;通過制度規(guī)定實施SAI與國家完成自主貢獻承諾情況的關系也能起到防范“道德風險”的作用。這些復雜的問題都不是僅靠法學學科就能解決的,而需要跨領域的共同研究。

        3.2.2?規(guī)制重點

        防范和控制不可逆轉的環(huán)境損害、預防未知風險以及避免國家間的不公平是規(guī)制SAI的三個重點。

        第一,制定能被廣泛接受的SAI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制度。環(huán)境影響評價已成為被國際習慣法承認的預防和控制跨界以及全球公地環(huán)境損害的主要程序性義務之一。環(huán)境影響評價是防范或控制嚴重甚至不可逆轉損害的重要工具,是國家履行注意義務的重要途徑。同時,一個透明的、公眾參與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過程也有助于增加公眾對SAI的了解。

        針對SAI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可以現(xiàn)有的公約和其他文件為基礎。《倫敦公約》及《倫敦議定書》締約方會議決議(Resolution LC-LP.2)“關于海洋施肥科學研究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以及《倫敦議定書》2013年修正案附件5關于海洋地球工程活動的評價框架均可為SAI環(huán)境影響評價制度提供范本[24]。

        通常,對實施場地和待實施活動進行描述和評價后,下一步是對環(huán)境風險的嚴重性和可能性進行預估,即風險特征描述。而科學不確定性的存在將導致無法完整預估風險的嚴重性和可能性。由于當前SAI的實施效果和環(huán)境影響存在嚴重科學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所隱藏的未知風險實際上成了阻礙當前該技術發(fā)展的最主要原因。但如果不開展田野實驗,就永遠無法得知SAI對大氣層的影響究竟是什么。此兩難境地需要適用風險預防原則加以解決。

        第二,風險預防原則的適用不能簡單地停留在限制或禁止上,而是要與環(huán)評的結果緊密結合,保持一定靈活度。將風險預防原則適用于SAI是一個十分復雜且值得另文論述的話題,在此僅簡要提出幾個要點:首先,將風險預防原則適用于SAI時,不宜適用“強預防措施”限制、禁止有關SAI的小型科學研究活動[25]。其次,觸發(fā)風險預防原則的規(guī)則應該是實驗性規(guī)則(例如設定減損條款),根據當前的最佳可用技術和最新可獲得的知識作為科學依據預估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未知性的破解,不斷調整風險預防措施,匹配適度的風險預防措施來應對相應的風險,從而回應“今日一旦限制,何時才能松綁”的問題。適度的風險預防措施有多種形式,比如商議程序(deliberative process)[26]和制定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27]都可被視為廣義上的預防措施。

        第三,為防止出現(xiàn)“第二次氣候不公平”,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環(huán)境最脆弱國家應當全面參與SAI的科研、協(xié)商和決策過程。這首先意味著應當保障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對氣候變化影響最敏感、抵抗性最差的國家參與國際討論和決策的權利,如及時知曉研究進展,參與包容性討論和決策過程。當前在科學研究層面,已有越來越多的發(fā)展中國家獲得資金支持,參與到SAI的環(huán)境與氣候影響研究中來識別SAI大規(guī)模實施對特定國家的主要負面影響[28]。關于代際公平問題,需結合第一、二點的實踐,在環(huán)境影響評價中要關注“滯后影響”的持續(xù)時間和強度,尤其要注意采取預防措施防止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此外,若實施國履行注意義務后正常實施SAI,卻仍對局部地區(qū)造成難以避免的損失,比如氣候類型改變帶來的洪澇災害、糧食減產等,相應的賠償和補償制度也不可缺位。2006年《關于危險活動造成的跨界損害案件中損失分擔的原則草案》從基本原則上規(guī)定了國家在事故發(fā)生后應當采取的措施,如追究本國實施者的嚴格責任、在本國內以及進行國際間合作建立賠償和補償機制。

        3.2.3?規(guī)制形式

        在規(guī)制的形式上,SAI的治理框架應當靈活開放包容,不拘泥于達成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規(guī)范。對于亟須國際協(xié)作,且不履行約定的后果不至于很嚴重的議題,無強制約束力的規(guī)范和原則能更有效地促進國際協(xié)作。此外,無強制約束力的規(guī)范由于修正成本較低,可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不斷適應修改,所以能更好地應對復雜且存在科學不確定性的議題。SAI未來的具體治理規(guī)則總體來說應當是靈活、開放和動態(tài)的,通過追求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和最大限度地達成國家間協(xié)作,以實現(xiàn)促進新技術發(fā)展和控制負面效應之間的最優(yōu)平衡[29]。

        相比之下,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規(guī)范更具穩(wěn)定性,更改的成本也更高,因此更適合作為框架性規(guī)則規(guī)定締約國必須遵守的基本義務以及不履約時的嚴重后果。就這一點而言,現(xiàn)有國際公約與習慣法已足以應對SAI活動需要遵守的基本義務。

        4?結?語

        由于SAI仍存在眾多科學不確定性,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加強科學研究。在關于技術本身、環(huán)境影響和治理方法的研究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將單個SAI技術或SRM整體納入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議題都為時過早,容易動搖國際社會減排決心,也可能帶來國家間新的氣候不公平[4-5]。

        但是,鑒于SAI對控制全球平均氣溫的潛力,探討其未來治理框架也是必需的??紤]到全球減排行動究竟能多大程度實現(xiàn)溫控目標仍不樂觀,因此不能忽視SAI作為應對氣候變化“B方案”的可能性。為了應對氣候緊急情況,并為長期減排贏得時間,相關的治理架構、具體規(guī)則和機制的討論都應先行。未來國際法框架應能夠全面預防和控制SAI可能造成的環(huán)境風險;能夠以適度的風險預防措施回應不同階段的科學不確定性;并能考慮到實施效果和影響的不均勻分布,設計包容的商議和決策機制,以及公平的補償制度?,F(xiàn)有國際公約、條約、習慣法和基本原則已足夠從國家義務的角度回應SAI帶來的多重挑戰(zhàn),無須另起爐灶起草專門針對SAI的國際公約(而事實上,縱觀氣候談判的復雜和形成共識的難度,這樣的一份公約也是幾乎不可能達成的)。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溫室氣體排放國,應當積極參與氣候工程的國際治理框架研究,防止發(fā)達國家由于科學研究的優(yōu)勢地位主導治理規(guī)則的制定,引發(fā)二次氣候不公平。SAI當前看似“非主流研究”,但其對氣候公平的長遠影響不可小覷。未來以SAI為代表的氣候工程一旦納入氣候談判議程,中國應當強調多邊主義共同治理的立場,明確該技術在中國氣候政策中的非主導地位,并強調在制定該技術研究和實施的國際治理規(guī)則時,應充分考量國家間和代際氣候公平問題??紤]到《氣候公約》下屬機構SBSTA在連接科學研究與決策之間的橋梁作用,中國應當基于國內研究成果積極向SBSTA提供有關SAI的信息交流、評價、分析和建議。

        通過全球共同努力節(jié)能減排和增加碳匯,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才是避免人類隨著資源的耗竭和氣候的變異走向滅亡的最佳途徑。無論何時,減緩全球變暖的重心都應該放在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上,絕不可簡單依賴SRM技術治標不治本。

        參考文獻

        [1]UNEP. The Emission Gap Report[R/OL]. 2019[2020-02-23]. https://www.unenvironment.org/resources/emissions-gap-report-2019.

        [2]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2013.

        [3]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2014.

        [4]潘家華. 地球工程作為減緩氣候變化手段的幾個關鍵問題[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2,22(5): 22-25.

        [5]沈維萍, 陳迎. 從氣候變化經濟學視角對地球工程的幾點思考[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9,29(10): 90-98.

        [6]張瑩, 陳迎, 潘家華. 氣候工程的經濟評估和治理核心問題探討[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6,12(5): 442-449.

        [7]SHEPHERD J G.Geoengineering the climate: science, governance and uncertainty[R/OL]. Royal Society, 2009-09[2019-12-02]. https://royalsociety.org/~/media/Royal_Society_Content/policy/publications/2009/8693.pdf.

        [8]IPCC. Global Warming of 1.5 °C[R/OL]. 2018[2019-08-13]. https://www.ipcc.ch/sr15/chapter/spm/.

        [9]CRUTZEN P J. Albedo enhancement by stratospheric sulfur injections: a contribution to resolve a policy dilemma?[J]. Climatic change,2006,77(3): 211-220.

        [10]ROBOCK A. Volcanic eruptions and climate[J]. Reviews of geophysics, 2000,38(2): 191-219. DOI:10.1029/1998RG000054.

        [11]ROBOCK A. 20 reasons why geoengineering may be a bad idea[J].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08,64(2): 14-18,59. DOI: 10.2968/064002006.

        [12]ROBOCK A, OMAN L, STENCHIKOV G L. Regional climate responses to geoengineering with tropical and Arctic SO2 injection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8,113(D16):. DOI:10.1029/2008JD010050.

        [13]SPICE. The SPICE project[N/OL]. Stratospheric Particle Injection for Climate Engineering, 2010[2019-08-13]http://www.spice.ac.uk/.

        [14]Keutech Research Group[N/OL]. SCoPex,[2019-08-13]. 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keutschgroup/scopex.

        [15]ROBOCK A,BUNZL M, KRAVITZ B, et al. A test for geoengineering[J]. Science, 2010,327(5965): 530–531.

        [16]DAMON M H, CALDEIRA K. Transient climate–carbon simulations of planetary geo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 104(24): 9949–9954. DOI:10.1073/pnas.0700419104.

        [17]REYNOLDS J L. Climate engineering field research: The favourable setting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J]. Washington and Lee journal of energy, climate, and the environment, 2014,5(2): 417-486.

        [18]ROBOCK A, MARQUARDT A, KRAVITZ B, et al. Benefits, risks, and costs of stratospheric geoengineering[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9, 36 (19): L19703. DOI:10.1029/2009GL039209.

        [19]HORTON J B, KEITH D W, HONEGGER M. Implications of the Paris Agreement for carbon dioxide removal and solar geoengineering[N/OL]. Harvard Project on Climate Agreements, The 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University, 2016[2019-9-30]. https://www.belfercenter.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publication/160700_horton-keith-honegger_vp2.pdf.

        [20]TILMES S, MUELLER R, SALAWITCH R. The sensitivity of polar ozone depletion to proposed geoengineering schemes[J]. Science, 2008, 320 (5880): 1201-1204.

        [21]WIGLEY T M L. A combined mitigation/geoengineering approach to climate stabilization[J]. Science, 2006,314(5798): 452-454.

        [22]Oxford Principle[N/OL]. Oxford Geoengineering Programme, 2009[2019-08-31]. http://www.geoengineering.ox.ac.uk/www.geoengineering.ox.ac.uk/oxford-principles/principles/index.html.

        [23]WMO. Abridged final report with resolutions[R/OL]. Geneva: World Meteorological Congress,[2019-12-02]. https://library.wmo.int/doc_num.php?explnum_id=3138.

        [24]Resolution LP.4(8) on the amendment to the London Protocol to regulate the placement of matter for ocean fertilization and other marine geoengineering activities,Annex 5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matter that may be considered for placement under Annex 4[R/OL]. 2013-10-18[2020-02-24]. http://www.imo.org/en/KnowledgeCentre/IndexofIMOResolutions/London-Convention-London-Protocol-%28LDC-LC-LP%29/Documents/LP.4%288%29.pdf

        [25]UK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The regulation of geoengineering – fifth report of session[R/OL]. House of Commons, 2010-01-13[2019-12-02]. 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0910/cmselect/cmsctech/221/22102.htm.

        [26]MANDEL G N, GATHII J T. Cost-benefit analysis versus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beyond Cass Sunsteins laws of fear[J]. University of llinois law review, 2006(5): 1037-1080.

        [27]HUBERT A, REICHWEIN D. An exploration of a 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scientific research involving geoengineering[R/OL]. Potsdam: IASS, 2015[2019-09-06]. http://www. insis. ox. ac.uk/fileadmin/images/misc/An_Exploration_of_a_Code_of_Conduct. Pdf.?

        [28]SRMGI. About the SRM research fund for the Global South[N/OL]. SRMGI, 2018[2019-09-06]. http://www.srmgi.org/decimals-fund/the-projects/.

        [29]DU H. An international legal framework for geoengineering: managing the risks of an emerging technology[M]. London: Routledge, 2017.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久久|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入口| 国产av夜夜欢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视频中文| 国产黑色丝袜一区在线| av天堂线上| 久久99精品综合国产女同|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欧美成人猛片aaaaaaa|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夫妇交换刺激做爰视频| 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亚洲|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少妇| 国产a√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在线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狼人影院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av一区二区|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 夜夜夜夜曰天天天天拍国产|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瑜伽裤| 99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闺蜜| av有码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丰满少妇裸体自慰|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99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av| 美女被强吻并脱下胸罩内裤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青青草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黄色素人黄色| 华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