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馳 謝美玲
隨著全國高校的擴招 ,各大學校的音樂專業(yè)也在擴招,而為了解決鋼琴教師的師資力量不足問題 ,鋼琴集體教學應運而生,這是一種以大課的上課模式來代替小課的上課模式。這種新型的上課模式,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上起到了很大的改革作用,有力地促進了鋼琴的推廣,逐步成為我國現(xiàn)在鋼琴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但在這個教育模式不斷的推廣下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成為現(xiàn)在鋼琴界對于鋼琴教育的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對于鋼琴而言,利則體現(xiàn)在學生之間為了共同目的而彼此努力并相互合作與激勵,進而增進學習的效率,使得“結伴效應”在學校中進行充分的發(fā)揮。鋼琴集體教學在某一種程度上能考驗學生的自覺性,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夠促進學生遷移能力的進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大地節(jié)省教學資源。在提高鋼琴集體教學模式與效率的時候,可以通過多種集體演奏渠道,使學生對樂曲的織體結構理論與對作品的配器理論增加聽覺感受和自己的理解,豐富了音樂素養(yǎng),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鍵盤的熟練度與實際操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1.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率
鋼琴集體課有利于師資力量的集中統(tǒng)一,在基礎理論、彈奏技巧與指法指序的講授中,教師只用講解一次,這樣的好處是教師可以避免重復教學,實現(xiàn)更好的教師資源利用,也節(jié)約了教師的教學時間,而節(jié)約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于對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進行補課,還可以對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提高訓練,更好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使得學生各取所需。
2.加強交流,學生之間取長補短
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也是相互學習的過程。作為教師來說,學生會向其提出不同的問題,而教師在解答的同時也會使自身的水平有所提高,獲得新的教學經(jīng)驗。作為學生來說,教師為其答疑解惑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教師解決完問題后,對學生自身來說也是一種提高。而學生與學生之間則可以互相探討、互相借鑒、共同進步。比如通過合奏的形式,教師可以很快發(fā)現(xiàn)學生的演奏錯誤,盡快提出改正與引導,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因鋼琴本身所具有的理論性要求較高,有很多晦澀難懂,所以在鋼琴集體課時,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會相互溝通與學習,這就可以更快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面對的鋼琴難點所在,及時予以解決。同時,多聽從學生討論的意見,也可以使老師得到一些有利于教學的信息。作為學生而言,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鑒,找出自己與他人的不足之處并在課堂上將這些問題呈現(xiàn),教師就可以一次性解決。
3.強化學生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
合奏在鋼琴的集體教學中是最重要的一種表達形式,如我們所熟知的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為什么說鋼琴集體課可以提高學生的合奏能力呢?是因為合奏是兩個聲部以上的表達,作為學生來說,要考慮的不單單是自己的聲部,也要顧及別人的節(jié)奏與旋律性,更要在合奏的同時突出節(jié)奏的強弱性,還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變化,這就要求學生加強合作,增強默契度。而作為老師來說,一堂好的鋼琴課的評判標準,就是學生的合作能力。
鋼琴集體教學雖然對于各個高校在節(jié)約教師資源與合理利用方面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因為鋼琴集體教學目標不統(tǒng)一導致教學內容選擇性差,教學方法針對性過于片面,并且也存在學生音樂素質參差不齊多方面的因素,使得鋼琴集體教學實際上存在著很多問題。而作為教師來說,則必需遵守教學大綱內所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使得教師的教學課程沒有針對性,對每一個學生都會有一樣的評判標準。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思想,認為不管基礎好壞,考試的要求都是一樣的,使得很多學生會變得懶散。比如,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本身已經(jīng)有了堅實的練琴基礎,但是卻要他們在相當長的上課時間內跟著集體再從基礎開始,最終會導致實際的操作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僅僅只是加深了對原有基礎的知識再次理解,并且,如果這個過渡期存在時間較長,就會使這類學生慢慢失去學習的動力。對一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則會導致跟不上進度而使其喪失信心。鋼琴集體課教學的弊端可以從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鋼琴從鋼琴教學本身來說具有的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特點兩個固定性, 不會因為人種、地域或者院校、人數(shù)多少的變化而變化。而在全國各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演奏的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術除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等一些方面的差異外,在鋼琴演奏的規(guī)則、技巧與規(guī)律等方面則一樣。最早的小課模式是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而得到的最有效的教學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教學規(guī)律與鋼琴的教學特點。所以鋼琴本身與鋼琴演奏技術和鋼琴作品也不會因學校與方向特點不同而改變自身原有的表現(xiàn)。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高等音樂教育的鋼琴教學必須遵循鋼琴這一門學科的規(guī)律、基本法則與技術規(guī)范。就這一點來說,鋼琴集體課違背了小課的教學效率和規(guī)律,以及鋼琴自身表達的感情色彩,使這一個性極強的樂器逐步成為平淡的感情表達。
其次,從學生“學”方面來說,由于各個地區(qū)接受的啟蒙教育參差不齊,導致學生起點不同,再加上各個學生的音樂素質、生理素質與對音樂的悟性和反應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采用統(tǒng)一的模式去教學是有問題的。在鋼琴集體教學中,教師只能按照大部分的學生水平進行基本教學,會出現(xiàn)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聽不進去進而放棄的情況,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因為過于簡單而不愿意聽講,教師對此有兩難之感。因為上課時間的簡短而學生又偏多,教師不會將每個學生回課的曲子聽完整,導致學生出現(xiàn)的彈奏技巧與彈奏指法多種問題不能被及時指出與糾正 ,如此日積月累,鋼琴演奏的方法就會出現(xiàn)極大的偏差, 演奏技術過于粗糙,進一步導致教學質量低迷。由于有時候回課的方式是集體齊奏,使得懶惰的學生會有機可乘。而這樣一段時間過后,這些學生會越來越不想學。這樣導致鋼琴課的整體教學效果差。
再次,從教師“教 ”的方面來說,因為鋼琴是一種技術性極強的個性樂器,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因為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時間內沒有辦法掌握同等水平的曲目演奏,并且學生也會出現(xiàn)參差不齊的問題。以上原因,在采用鋼琴集體教學的同時,使得鋼琴教師的教學目標無從下手。目標定得過高,學生無法完成任務,部分學生消化不了;目標定得過低,教學進度太慢, 基礎好的學生又學不到東西。
對于鋼琴集體課教學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尋找解決方法。
一是在搞清楚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詳細分組。教師開始上鋼琴集體課教學之前,對所帶的學生進行一次基礎考核,在了解了學生的鋼琴水平后,再對學生進行分組,以組為單位進行教學。
二是進行定期的考試。教師在一定的期限內進行考試,針對學生的考試成績再進行一次分組,使學生明白自己的水平并加以改正。
三是分別給學生進行課后輔導。給一些差學生補課,而對于學習好的學生,則布置難一些的曲目。
四是借助合奏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協(xié)作能力,讓基礎不同的學生進行互相學習與交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
總體而言,鋼琴集體課的教學是利與弊雙存,這是一種新鮮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值得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與實踐的新型上課方式,值得我們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