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紅
(中共新疆區(qū)委黨校 文化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8300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和歷史高度,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行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化了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堅持和完善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作為一項重大制度進行安排,強調“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1]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的文化自信,凸顯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盵1]這說明當代中國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中包含著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社會治理思想資源,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經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新時代釋放出巨大的國家治理效能。十九屆四中全會梳理總結了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這些顯著優(yōu)勢具有綿延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關于“民本思想”最早的描述是《管子·霸言篇》中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從先秦時期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秦漢的“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從唐代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到宋代的先天仁德,從明清的“民主君客”再到近現代的“三民主義”等,“民本思想”一脈相承,成為評價各個朝代國家治理好壞的重要尺度,并使中華政治文明得以不斷自我完善。
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文化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民本思想”引經據典。如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把“民惟邦本”(《尚書·五子之歌》)列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一條;2015年10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英國議會發(fā)表講話時指出,“在中國,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幾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
中國共產黨人批判地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合理性內容,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就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十四個堅持”之一。這些執(zhí)政理念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進步中顯示出的時代價值,已成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發(fā)展完善的不竭動力之源。
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悠久歷史傳統(tǒng)。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同舟共濟、萬眾一心,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早在上古時代,黃帝和炎帝就以部落會盟的形式,鍛造了以“團結統(tǒng)一”為核心的治理思想。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通過設立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進一步強化了國家在政治體制上的統(tǒng)一。漢承秦制,之后的歷朝歷代都始終維護和追求國家的統(tǒng)一,即使出現了“三國鼎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短暫的分裂,但最終還是走向了大一統(tǒng)?!按笠唤y(tǒng)思想”體現出“萬夫一力、天下無敵”“眾人同心、其利斷金”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治理特色。
70年來新中國走過的輝煌歷程證明,“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的突出特征,“集中力量辦大事”體現了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的要求,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飛躍的強大動力。2020年新年伊始,爆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傳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史無前例。面對嚴重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決服從黨中央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協調、統(tǒng)一調度,做到令行禁止?!盵2]疫情發(fā)生以來,無論醫(yī)護人員、醫(yī)療設備,還是生活物資,湖北、武漢需要什么,全國各地就支援什么,行動之快、力度之大、動員之廣是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制度優(yōu)勢最硬核的生動展現。
長期以來,中國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統(tǒng)一領導的國家體制,在改造自然中形成了“人心齊、泰山移”的統(tǒng)籌機制,在自然災害面前形成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援助機制,在抵御外侮中形成了“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動員機制等。這些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顯著優(yōu)勢的體現,表明了“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國家治理體系中更加綻放出了時代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 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指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等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盵3]這些話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今世界發(fā)展的積極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傳承了其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
一是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而不同”的開放包容精神。中國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如西周時期思想家史伯在《國語·鄭語》中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易經》指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等等。這些治國思想使得中國自秦漢以來在處理境內民族關系以及和周邊國家關系時,總體是堅持相互依存、和平共處原則,體現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東方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主張“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和訪問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時的演講指出:“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 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薄拔拿飨嗵幮枰投煌木?。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yōu)劣之分?!盵4]要建設這樣的世界,其根本途徑是促進“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而不同”思想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之源。
二是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自然是人類生存發(fā)展之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儒家強調“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理念;《尚書·周書·泰誓上》中有云“惟天地,萬物父母”。這些都說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身包含著寓意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人類發(fā)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5]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著“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的寓意。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時指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盵6]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傳承。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本身就包含了積極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理念。
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的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絕不僅僅限于上述內容。“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修齊治平”的德治追求、“天下同歸”的共同體意識、“以法而治”的治國思想等,都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所繼承和發(fā)展,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基礎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yōu)勢的思想資源。
《決定》指出:“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1]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這說明“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關系到民族復興,關系到國家的繁榮發(fā)展,關系到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蔽倪\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復興崛起的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源頭。
1.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基因。按照斯大林的論述,民族可以特指歷史上在一定區(qū)域內形成的,并且有語言、經濟和文化等特點的穩(wěn)定的群體。[8](P6)可以看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到民族的血脈中,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文化認同,是民族生命力的基因。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而且不斷發(fā)展壯大呢?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盵9]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無論是道路、精神還是力量,它的聯結紐帶都是文化。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民惟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理念等。這些千百年來傳承的思想和智慧,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譜寫了民族復興的華麗歷史篇章。
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基。民族凝聚力在深層次上就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即人們在共同的語言、習慣、風俗、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基礎上所形成的全民族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念、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這種全民族認同的價值觀念、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能夠在精神上產生一種巨大的凝聚力量。面對世界的變化、變革、變動,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面對人們價值觀的多元、多樣、多變,更需要有一個思想引領、精神旗幟、文化導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凝聚社會共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引領社會風尚。對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了部署,強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內在的先進性、廣泛的包容性決定了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制度建設。同樣,也只有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更廣泛地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不竭的精神動力。
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基礎。2005年8月12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文化是靈魂》一文中這樣寫道:“文化的力量……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盵10]文化建設是國家富強的根和魂,與經濟發(fā)展、政治文明密切相關。
1.文化是經濟發(fā)展的“助推器”。任何經濟活動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賦予經濟發(fā)展深厚的人文支撐、精神動力;文化賦予經濟發(fā)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社會凝聚力的形成;文化賦予經濟發(fā)展以更強的競爭力,先進文化與生產力中最活躍的人的因素一旦結合,勞動力素質就會得到極大提高。比如:2018 年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進行了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自組建以來,成功開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新局面,明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體制機制”,充分體現了經濟和文化密不可分;再如在扶貧工作中,把“扶貧”與“扶智”和“扶志”相結合,注重“精神扶貧”和“思想扶貧”才能更好地激發(fā)群眾的內生動力,助推脫貧攻堅任務完成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文化是經濟發(fā)展的“助推器”。
2.文化是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稕Q定》指出:“發(fā)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盵1]文化力量對政治制度、政治體制的導向和引領作用十分明顯。任何一個政黨、一個組織,要想健康而長久的發(fā)展,一刻也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無論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都非常重視思想建黨,鮮明地把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并始終以此為指導大力培育和發(fā)展黨內政治文化,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使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從而為黨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比如: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的意見》,其中就培育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提出了具體要求;《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也明確提出了要發(fā)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梢姡粋€政黨的興旺發(fā)達,離不開先進政治文化的支撐。
1.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國際影響力。軟實力這個概念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體現在六個方面,其中經濟、軍事、科技,是硬實力;政治、文化、外交,是軟實力。硬實力是一種強制力,軟實力是一種吸引力。軟實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內要有凝聚力,對外要有國際影響力、話語權,有國際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但同時我們還要清晰地認識到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爭取國際話語權,增強國際影響力關乎我國國際地位,目前依然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的:“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11]
2.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是中國國家文化安全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稕Q定》指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tǒng)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國家安全能力。”[1]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是中國國家文化安全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12]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要注重引進來,也要注重走出去,只有讓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中國才稱得上文化強國。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響,靠的是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從來都不是武力擴張。在全球化語境下,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文化交流交鋒交融愈加激烈,只有“走出去”,文化的力量才能更強大;只有“走出去”,文化的影響才能更廣泛;只有“走出去”,才能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堅持和完善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中,第一次提出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確了文化制度體系需要“堅持和鞏固”的基本內容,部署了文化制度體系需要“完善和發(fā)展”的重點任務。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盵13]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關系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體現了我們黨崇高的文化理想和鮮明的文化立場。
按照《決定》的要求,在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健全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等各層級學習制度,建設和用好網絡學習平臺;二是,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落實到思想理論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等各方面;三是,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四是,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注意區(qū)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凝魂聚氣、強基固本,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按照《決定》的要求,在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六點:一是,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二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到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中,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的全過程;三是,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四是,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五是,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六是,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加強失信懲戒。
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讓人民共享文化發(fā)展成果。這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按照《決定》的要求,在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完善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推出更多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二是,完善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yōu)化城鄉(xiāng)文化資源配置,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毛澤東曾說過,革命要靠槍桿子和筆桿子;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強調,“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五個事關”。這些都深刻揭示了新聞輿論工作“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的強大力量??梢姡h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按照《決定》的要求,在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二是,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chuàng)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三是,改進和創(chuàng)新正面宣傳,完善輿論監(jiān)督制度,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fā)事件輿論引導機制;四是,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和創(chuàng)新互聯網內容建設,落實互聯網企業(yè)信息管理主體責任,全面提高網絡治理能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文化產品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商品屬性。在兩種屬性中,意識形態(tài)屬性是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商品屬性是文化產品的一般屬性。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文化產品都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價值,這是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經濟效益好,有利于推動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但文化產品的最終價值還是要體現在社會效益上,即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上。有些文化產品,經濟效益可能不大,但對引領社會文明風尚、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用很大,這就是文化產品和物質產品的根本區(qū)別。文化產品承載的是價值取向,影響的是思想靈魂。這種體制機制的建立體現了新時代我們黨對文化產品屬性和文化創(chuàng)作生產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更加科學、更加深刻。
按照《決定》的要求,在實踐中要做到以下五點:一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利于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二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yè)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以高質量發(fā)展為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三是,完善文化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制度,健全引導新型文化業(yè)態(tài)健康發(fā)展機制;四是,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體制機制;五是,加強文藝創(chuàng)作引導,完善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機制。
2019 年9 月2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古人說:‘經國序民,正其制度。’意思說,治理國家,使人民安然有序,就要健全各項制度?!盵14]制度是定國安邦之本,優(yōu)越的制度不是“飛來峰”,有效的治理源于文化的支撐?!案竟陶撸A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保◤埦诱逗擦衷鹤x書說》)只有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才能構筑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