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華,羅雅馨
(玉溪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歷史文化悠久,民族眾多,現(xiàn)有彝、漢、回、哈尼等22個民族。彝族為峨山世居民族,元代始有少數(shù)漢族、回族、哈尼族、蒙古族陸續(xù)遷入。明清時期,因軍屯、商屯、游宦、貶謫、躲避災(zāi)禍等原因大量漢族遷入峨山,漢族人口劇增,但彝族仍為主體民族,他們與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長期聚居、交融。而作為峨山遷入人口最多的漢族,逐漸成為縣內(nèi)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堅力量,對當(dāng)?shù)匕l(fā)展有著重大影響,特別是漢語的推廣和方言的形成。
峨山漢文學(xué)創(chuàng)作,元代以前作品現(xiàn)尚未發(fā)現(xiàn)。明清時期文學(xué)集中國歷代文學(xué)之大成,是小說創(chuàng)作黃金時期,在詩歌成就不如小說的大背景下,峨山漢文學(xué)卻與之大不同,峨山明清作品有詩歌、文賦、碑記、石刻、墓志銘等,尤以詩歌最盛。特別是清代,峨山漢語詩歌與云南詩歌同步:創(chuàng)作進(jìn)入了黃金期。
經(jīng)考證,明代峨山文人詩歌多散佚,梁耀武《康熙玉溪地區(qū)地方志五種》收錄了13人的15首詩,其中峨山籍詩人4人作詩6首:董文煥(天順舉人,逢溪縣知縣)《香柏古祠》;董琰(弘治舉人,廣東揭陽知縣)《靈湫異跡》;何相(弘治舉人,知縣)《桂峰疊翠》;楊芳春(貢生,浙江諸暨縣丞)《詠泮池》《夜游東橋玩月》《漁石回瀾》。流官詩人9人作詩9首:李璧(同知,廣西舉人)《題壁》;張守仁(舉人,萬歷教諭,鎮(zhèn)南人(1)鎮(zhèn)南,今楚雄。)《初春游如是庵》;周澄(天順間教諭,四川南溪人)《東橋夜月》;簡嘉禮(知縣,四川蒲江人)《題莊愍公父子》;曹安(訓(xùn)導(dǎo),華亭人(2)華亭,今上海市嘉定區(qū)華亭鎮(zhèn)。)《題莊愍公父子》;洪九思(教諭,云南人)《龍江漁唱》;繆白(弘治間教諭,云南呈貢人)《芹沼拖藍(lán)》;林錦(訓(xùn)導(dǎo),大理人)《龜嶺樵歌》;陸榮焯(江南人)《東橋夜月》。
較之明代峨山詩歌,清代峨山文人詩保留相對較多,據(jù)查證《峨山名人遺著》《靜園詩草》、(康熙)《嶍峨縣志·藝文》等共收錄317首,詩人可分為峨山籍和流官兩類。
1.峨山籍詩人27人283首詩:周于禮(乾隆辛未進(jìn)士,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鴻臚寺少卿、通政司參議、大理寺少卿等)《石虬亭》《兩頭河》《不寐》等127首,王杞(康熙舉人,教諭)《怪石垂松》,江權(quán)《攀轅吟贈徐遜夫太守》,孫紹敖《增徐遜夫太守》2首,徐碩士(乾隆辛酉舉人,寶豐令、徽州知府)《新安留別》5首,王嗣勤(道光舉人)《游桃源洞》《九日登高》《落花聲》等14首,金云槐《攀轅吟贈徐遜夫太守》,胡福遐《徐峨峰慈谷輿誦》,王肅(康熙舉人,姚安府教授)《游桂峰山》,周希旦(康熙庠生)《南寺晨鐘》《如是庵步韻》《星回節(jié)》等10首,董良弼(3)董良弼,生卒不詳,嶍峨縣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97)參與編修《嶍峨縣志》。《游如是庵即事》《和前題元韻》《過湯泉》等8首,徐芝(舉人)《菉竹窩樂山草堂》《游菉竹窩觀仙人房》等5首,王建業(yè)(庠生)《前題》《菉竹窩》《贈小法那柏氏》,董默庵《秋日館中書感》,周靜溪(同治舉人)《游如是庵》《元江道中》《法寄遲消息陽絕等》等88首,杜宣(嘉慶辛酉進(jìn)士,由內(nèi)閣中書改任四川新都縣知縣)《赤字巖》,朱弼《南寺晨鐘》,魏光柞(庠生)《桂峰疊翠》,釋光電《秋興一律》,鄭文進(jìn)(貢生)《怪石垂松》,王昌祜(庠生)《芹沼拖藍(lán)》,王楓(貢生)《南寺晨鐘》,董兆龍(貢生)《龍江漁唱》,王時敏(舉人)《元旦柏孺人楊氏七旬》,董復(fù)乾(廩生)《題菉竹窩》《孟冬柏孺人王氏六旬》,周孜《詠峨陽八景》,董貫之《書贈魯梓材》3首。
2.流官詩人12人34首詩:楊高德(太和,今大理人,同治解元)《菉竹山莊詞》,陳浩(昌平人)《步東坡原韻題周立崖聽雨樓帖》,陸紹閎(江南淞江府華亭縣人,貢監(jiān),康熙間嶍峨知縣)《葡萄花》《和前題元韻》《峨陽五日有懷》《吊董莊愍公》,毛俊(金川,今四川人)《題董莊愍父子》,彭學(xué)曾(江蘇人)《桂峰曉雨》《等平頂山懷古》《東橋夜月》等10首,羅元琦(石屏人,知縣)《嶍峨郊行》,吳玨(乾隆安徽歙縣人)《送徐太守遜夫歸嶍峨》,萬崇義(大理歲貢,康熙間嶍峨縣教諭)《初入嶍峨感賦》,梁煃午(昆明舉人,教諭)《柏景陶學(xué)兄以懷古詩見示,讀之擊節(jié),為賦柏梁以贈之》,薛祖順(江蘇常州武進(jìn)縣人,康熙進(jìn)士,嶍峨知縣)《東橋夜月》《南寺晨鐘》《龍江漁唱》等8首,邢液(昆陽歲貢,康熙間嶍峨縣訓(xùn)導(dǎo))《登大士閣眺遠(yuǎn)》,于仁(舉人,訓(xùn)導(dǎo),緬寧人(4)緬寧,今臨滄?!抖肷揭妥遄灾慰h志》(中華書局,2001:877)一說“于仁,嶍峨縣人,咸豐舉人,任嶍峨縣儒學(xué)訓(xùn)導(dǎo)”。)《憶訪小法那,游柏樂山偕柴道人菉竹窩隱居遺跡》4首。
綜上,云南涌現(xiàn)大批如王崧、師范、陳詔、李因培、錢士云、劉大紳、趙廷玉、朱圣哲等名聲赫赫的詩人,峨山也出現(xiàn)了五典文衡、手法爐火純青、得人盛贊的土著詩者周于禮、周靜溪等,并且文學(xué)成就超過了流官。
峨山籍詩人史料雖記載較少,但寥寥痕跡亦可窺才情造詣不輸流官,帶著濃郁地域氣息,嫻熟地以宴飲、贈答、行旅、送別、詠物、懷古、禪隱等多樣題材,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詩風(fēng),詩歌創(chuàng)作取得長足發(fā)展。
用韻,是詩歌格律的重要特征,古體詩、近體詩雖格律不同,但絕大多數(shù)詩歌都是有韻的,同時,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5)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00:4.,不同時期的用韻,反映著時代的規(guī)范,也昭示詩人的喜好及詩人的實際語音情況。分析明清峨山文人詩歌用韻,能較好的揭示明清時期峨山漢語的推廣情況和詩人們的喜好和時音。
傳世的332首明清峨山文人詩,其作詩用韻(6)文中的押韻,原則是韻腹相同,如有韻尾則要求韻尾相同。多依照“平水韻”韻部,同時亦有鄰韻通押、換韻和出韻情況。
1.一韻到底。不同聲調(diào)的字不能算是同韻(7)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00:6.,“一韻到底”指一首詩只用同韻部韻字。明清峨山332首文人詩中,有276首詩整首詩只押同一韻(占比83.13%,明詩有15首),其中271首(明詩15首)押平聲韻,5首押仄聲韻。這部分詩較為嚴(yán)格的遵循平水韻106韻苛刻的用韻規(guī)范,不用臨韻、近韻,不通押,不混合使用。
2.鄰韻通押。“實際語音起了變化,押韻也就不那么嚴(yán)格。中晚唐用韻已經(jīng)稍寬,到了宋代以后,古風(fēng)的用韻就更寬”(8)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00:67.。鄰韻通押是針對“平水韻”弊病的一種補救措施,也是語音發(fā)生變化的力證。明清峨山文人詩共24首有鄰韻通押情況(占比7.23%,明詩1首),如明代何相《桂峰疊翠》韻字“風(fēng)峰/濃容鐘”為“東冬”通押,清代周于禮《南昌卻寄葉谷渠并懷對松云巖丹穎長歌》韻字“晡壺圖呼途株殊夫孥湖逋紆/疏書馀予墟”,是虞韻與魚韻鄰韻交叉混用,實現(xiàn)和諧通押。其他如周于禮《上饒江孤嚴(yán)矗立,家二兄云共登艾山望鼓子洋似此因賦記之》江/陽韻、《作布幔御寒即題》寒/刪韻、《為韻作短句(其三)》愿/阮韻、《為韻作短句(其四)》紙/寘韻、《李宋二生偕仇李庀君過訪》魚/虞韻、《題李翼茲出塞圖》養(yǎng)/漾韻等鄰韻通押,江權(quán)《攀轅吟贈徐遜夫太守》御/遇韻通押,王嗣勤《僑居即事》紙/薺通押,金云槐《攀轅吟贈徐遜夫太守》遇/麌/御韻通押,周靜溪《元江道中(其二)》寒/元韻和《錢伯勳同年將歸邀登陶然亭》先/刪韻通押,董復(fù)乾《孟冬柏孺人王氏六旬》筱/皓韻通押等,既有平聲鄰韻通押,也有仄聲鄰韻通押,其鄰韻通押情況與清代戈載《詞林正韻》的分類、界定一致。
3.換韻。一韻到底或鄰韻通押,寬泛說來都算是一詩壓一韻,明清峨山文人詩存在有規(guī)律的一詩押幾韻情況,即換韻,共有16首(占比4.82%,全是清代詩)。其換韻方式多種多樣:(1)有規(guī)律的幾句一換韻。如周靜溪《感生日那不悲·滇中懷古》韻腳“多河/顏環(huán)/開哀”分屬歌韻、刪韻、灰韻,《夢菽園弟》韻腳“錢年/親辛/知時/孤蕪/”分屬先韻、真韻、支韻、虞韻,兩首詩均是規(guī)律地四句一換韻;周靜溪《游頤和園歸仲良出詩二首索和》(其二)的韻腳“尋金心臨/嵬臺來災(zāi)”分屬侵韻、灰韻,是八句一換韻。(2)或平聲連用,或平仄交替使用。如上文周靜溪《感生日那不悲·滇中懷古》《夢菽園弟》韻腳都是平聲連用,周于禮《石虬亭》韻腳“線見/者下雅馬/云勛/數(shù)柱土古”分屬去聲霰韻、上聲馬韻、平聲文韻、上聲麌韻,平仄交替使用。換韻中,平仄交替情況居多,平聲連用較少,無仄聲連用情況。
4.出韻。按照平水韻、鄰韻通押規(guī)定,詩中運用了不同韻部的字即為出韻。明清峨山文人詩中共16首出韻(占比4.82%),且?guī)缀醵际且蛔殖鲰?。如周于禮《飛云巖》韻字“山攀/焰/閑還”,“山攀閑還”為平聲刪韻,“焰”卻為去聲艷韻;周于禮《自鎮(zhèn)遠(yuǎn)抵常德舟行雜詠(其十一)》韻字“潛嚴(yán)拈/漢/覘”,“潛嚴(yán)拈覘”是平聲鹽韻,“漢”卻是去聲翰韻。平仄不能通韻,入聲字更不能與其他各聲通韻(9)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00:67.,如周靜溪《雜感四首(其三)》韻字“鳴輕平京/月”,一“鳴輕平京”是平聲庚韻,“月”卻是入聲月韻。綜上,傳世的332首明清峨山文人詩,16首明詩,有15首不僅整首詩押同一個韻,還押平聲韻,有1首鄰韻通押,也是平聲韻,明詩沒有換韻和出韻情況;316首清詩,有261首一韻到底(256首押平聲韻、5首押仄聲韻),23首鄰韻通押,16首換韻,16首出韻。明詩押韻可謂嚴(yán)格,恪守規(guī)矩;較之明詩,清詩數(shù)量多,詩人也多,雖出韻詩數(shù)量不多,但押韻情況較為復(fù)雜,不僅押韻方式多,還存在押仄聲韻情況,押韻可謂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可看到詩人對語言的運用隨性自如。
以今音去判斷,與普通話韻母作比較,明清峨山某些文人詩的韻腳在現(xiàn)代詩歌、普通話中是不押韻的,但在峨山方言中卻是押韻,此類情況共有47首。押方言韻情況,朔其源頭,又可分為兩種:(1)方音承襲平水韻及鄰韻通押規(guī)律(共45首);(2)古詩出韻,卻契合峨山方言押韻規(guī)律(共2首)。
1.方音承襲平水韻及鄰韻通押情況。
(1)平水韻東冬、董腫、送宋韻與方言中ong、eng、ueng韻字的押韻(20首)。平水韻東冬、董腫、送宋(ong、eng、ueng)3組韻字在《中華通韻》中分屬雍(ong)英(eng、ueng)韻,雍英二韻不可押韻,峨山方言卻可以押韻。峨山明詩1首(峨山籍詩人何相《桂峰疊翠》)及清詩19首(峨山籍詩人6人14首,流官2人5首)有突出反映,如周于禮《舟過余干呈家二兄二首》(其一)、徐芝《菉竹窩樂山草堂》、王嗣勤《菊影》等押東冬韻,其韻腳“風(fēng)峰翁豐/濃容鐘鴻通空中宮”在普通話中分屬eng、ueng與ong兩組韻,不押韻,但在峨山方言中可押韻——峨山方言特點是:韻母eng遇到聲母b、p、m、f后全讀作ong;ueng韻字全讀作ong(10)李德壽.峨山人學(xué)話手冊[M].玉溪:玉溪行署教育局,1989:14.。
(2)平水韻歌、哿、個3韻與方言中e、o、uo等3組韻字押韻(15首)。平水韻歌、哿、個3韻(e、o、uo)在《中華通韻》中分屬鵝(e)喔(o、uo)韻,鵝喔二韻不能押韻,峨山方言卻可押韻。峨山明詩3首(峨山籍詩人1人1首、流官2人2首),如楊芳春《夜游東橋玩月》(韻字:何過河娥——歌韻)、李璧《題壁》(韻字:峨戈波歌坡阿過他——歌韻)、陸榮焯《東橋夜月》(韻字:波蘿多磨歌——歌韻);清詩12首(峨山籍詩人6人10首,流官2人2首),如周于禮《重九日登明遠(yuǎn)樓即席得五律(其三)》(韻字:多魔歌河——歌韻)、《賦謝笠庭墨竹二首(其一)》(韻字:何歌河多——歌韻)、胡福遐《徐峨峰慈溪輿誦》第二四兩句韻腳(韻字:裏左——哿韻),以及王建業(yè)《前題》《菉竹窩》、周靜溪《感生日那不悲·滇中懷古》《感生日那不悲·懷古杜宣六絕(其一)》、杜宣《赤字巖》、董良弼《游如是庵即事》、董復(fù)乾《題菉竹窩》,其韻腳“何河娥峨戈歌阿柯和/波坡磨過蘿多窩裹左”都是平水韻歌韻或哿韻字,在普通話中分屬e與o、uo兩組韻,不能押韻,在峨山方言是押韻的:“何河娥峨戈歌阿柯和哦”等韻母都讀作o;uo遇到d、t、n、l、g、k、h,都變成o,“過多窩裹左”復(fù)韻母uo單韻化為o(11)李德壽.峨山人學(xué)話手冊[M].玉溪:玉溪行署教育局,1989:15-16.;峨山方言中沒有uo韻,峨山方言的o韻字比普通話多,包括了普通話讀作uo、o兩韻地全部字,以及與g、k、h、零聲母相拼的部分e韻母字(12)吳積才,顏曉云.云南方音辨正[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59.。
(3)平水韻侵、寢、沁韻與in、ün韻字的方言押韻(10首)。平水韻侵、寢、沁三韻(in、ün),在《中華通韻》中歸屬“恩”韻(in、ün、un、en),這“恩”韻實則是現(xiàn)代版的鄰韻通押,這3韻在峨山方言中歸屬同一個韻(in)。明清峨山文人詩押侵、寢、沁韻的共10首(主要是清詩,峨山籍詩人2人9首,流官1人1首),如周于禮《飛云巖(其四)》韻字“尋琴侵音”、《自鎮(zhèn)遠(yuǎn)抵常德舟行雜詠(其十二)》韻字“潯襟陰吟”、《戊戍九秋訪竹坪給諫於單父萬里心交五日留款酒酣耳熱不自覺悲喜之集焉括數(shù)日情話得四詩即用留別》4首詩的韻腳“尋音心林”,周靜溪《龍馬道中》“尋音吟深”、《雜感四首(其一)》“侵心尋琴”、《游頤和園歸仲良出詩二首索和》其二之第二四六八句韻腳“尋金心臨”,流官于仁《憶訪小法那游柏樂山先生偕柴道人菉竹窩隱居遺跡》(其三)“人馴塵因” 等(13)“馴、因”二字,在臨滄方言中也為齊齒呼。,其撮口呼韻字“尋潯馴”與齊齒呼韻字“琴侵音吟心金臨因”等在《中華通韻》中算是鄰韻通押,但在平水韻、峨山方言中是一韻到底——峨山話無撮口呼各韻母,普通話的ün與峨山話的in相對應(yīng)(14)李德壽.峨山人學(xué)話手冊[M].玉溪:玉溪行署教育局,1989:10.。
2.古詩出韻,卻契合峨山方言押韻規(guī)律。明清峨山16首出韻文人詩,按照平水韻、鄰韻通押規(guī)律屬于出韻,普通話、《中華通韻》也不能押韻,經(jīng)對比研究,有的詩卻體現(xiàn)為韻諧聲美的押峨山方言韻,此類情況共反映在2首詩歌中:
(1)真韻與庚韻字在方言中可押韻。周靜溪《打鐵關(guān)》前八句押灰韻,第十、十二、十四句韻字“程橫爭”歸平聲庚韻,末句韻字“塵”屬平聲真韻,庚真二韻不屬鄰韻,不可通押,“塵”字在詩中出韻了;《中華通韻》en歸恩韻,eng屬英韻,恩英二韻不可押;前鼻韻與后鼻韻在普通話中也明顯是不同的兩組韻。但在峨山方言中卻是合理、和諧的押韻,因為除了b、p、m、f后的eng、ueng變音為ong,其他情況下的eng都變音為前鼻音,確切說是eng韻并入鼻化en韻(15)李德壽.峨山人學(xué)話手冊[M].玉溪:玉溪行署教育局,1989:7.。
(2)特殊的“軸”字:音zhu2。周于禮《白水河》韻字為“馳之(平聲·支韻)/際異(去聲·霽寘韻·鄰韻通押)/強(qiáng)霜(平聲·陽韻)/海在(上聲·賄韻)/冥青(平聲·青韻)/五(上聲·麌韻)軸(入聲·屋韻)”,按平水韻、鄰韻通押規(guī)律,整首詩不僅換韻,最后兩句出韻了——入聲字不能與其他各聲通韻(16)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00:67.;《中華通韻》“五”是烏韻,“軸”是歐韻,烏歐二韻也不可通押;普通話“五軸”二字韻腹也不同;但峨山方言卻可押韻——峨山話“軸”不讀zhou2,而是讀作zhu2,并且“五軸”二字的調(diào)型均為中降調(diào),調(diào)值分別為42、31,兩字的調(diào)值差別極小(17)李德壽.峨山人學(xué)話手冊[M].玉溪:玉溪行署教育局,1989:8-18.。
綜上所述,明清峨山文人詩的用韻從橫向看,95.2%的詩或押平水韻一韻到底,或鄰韻通押、換韻,其和韻度是極高的,符合詩歌同類樂音在同一位置的重復(fù),構(gòu)成聲音回環(huán)的聲韻諧和美,特別其中81.6%的詩(明詩達(dá)到93.8%)實現(xiàn)平聲韻一韻到底特點,可看出明清峨山文人,特別明代詩人,對平水韻的理解,對中原文人作詩所遵循的規(guī)則、韻律的把握較為準(zhǔn)確、嫻熟,也可看出明清時期地處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峨山文人對漢文化、中原文化的較高趨同性和接受度??v向看,明清峨山文人詩用韻大多與中原用韻發(fā)展同步,細(xì)分析,明代峨山文人詩用韻中規(guī)中矩,清代詩押韻方式多樣,語言運用靈活。同時,對平水韻、《中華通韻》、普通話與峨山方言的異同作歷史比較,以今人角度去看,峨山方言保留了大量明清古音古韻,峨山方言絕大部分特點血脈傳承著漢語古音古韻,古音古韻是峨山方言重要源頭,古詩中偶有的出韻也可窺見峨山方言發(fā)展的腳步:峨山方言與北方方言同出一源,但在民族不斷融合過程中也形成了片區(qū)方言獨特的語言特點。
分析明清峨山文人詩用韻與同期中原韻文用韻趨同性較高原因,大底有3點:(1)政策導(dǎo)向。古人總是依照一定的韻書作詩填詞,且韻書往往由朝廷擬定頒布,即所謂官韻。晚清科舉進(jìn)士科制度就規(guī)定從縣試、府試一直到會試殿試,每個階段都得作一首試帖詩(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18)蔣寅.科舉試詩對清代詩學(xué)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4(10).。詩歌押韻是讀書人創(chuàng)作詩賦和科舉考試的基本功?;?qū)W校教育,或科舉制度,政府的倡導(dǎo)使得漢文化的普及、傳播極為迅速、廣泛而深入。同時,流官詩人詩作雖占少數(shù),卻無一例外的顯示強(qiáng)勢中原語言特點,半點不受當(dāng)?shù)卣Z言影響。(2)社會學(xué)角度分析,峨山主體民族——彝族對漢文化持有強(qiáng)烈的包容性、認(rèn)同感和趨同感,人們多以精準(zhǔn)掌握漢語、漢文化為學(xué)習(xí)、生活重要目標(biāo)之一,并以融入漢文化為榮。當(dāng)今峨山縣民族山區(qū)、村寨仍有此遺風(fēng)。(3)從社會語言學(xué)角度分析,強(qiáng)勢語言在語言接觸中具有較強(qiáng)的影響力,漢語作為強(qiáng)勢的輸入語言,其成熟的體系自帶強(qiáng)烈的推廣能力和糾錯能力,迫使弱勢語言接受、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