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劉健,姚藝雄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 肇慶 526020
鼻咽癌在我國屬于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尤其是在我國南方地區(qū)的廣東省一帶,發(fā)病率極高,因此鼻咽癌又被稱為“廣東癌”[1]。該疾病源于鼻咽部上皮組織,其發(fā)病位置隱蔽,且發(fā)病早期患者體征癥狀不明顯,存在較高的誤診、漏診情況,約75%的患者在鼻咽癌確診時已經為中期或中晚期,且其五年生存率僅為30%~45%,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3]。因此,能夠有效進行鼻咽癌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對于控制鼻咽癌的病情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對惡性腫瘤的研究逐步深入,發(fā)現鼻咽癌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特殊的環(huán)境因素及遺傳因素有關,且與EB病毒的感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在鼻咽癌患者的血清檢測當中,絕大多數患者檢測到抗EB病毒抗原的抗體[4-5]。通過對患者血清EB病毒抗體的檢測可以對鼻咽癌進行早期的預警與篩查,為進行鼻咽癌的早期干預治療提供診斷依據。本文選我院近年來收治的鼻咽癌和鼻咽部良性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抗體表達及診斷價值,為患者臨床診療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確診為鼻咽癌患者為研究組,并選取同期就診的60例鼻咽部良性疾病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中女性27例,男性33例;年齡19~76歲,平均(40.32±7.28)歲;鼻咽炎27例,鼻息肉33例。研究組患者中女性23例,男性37例;年齡23~78歲,平均(43.77±7.93)歲;TNM臨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17例,Ⅲ期16例,Ⅳ期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診斷確診且未經治療;②所有患者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異常者;②精神障礙者;③妊娠或哺乳期者。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觀察指標與檢測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血清EB病毒抗體檢測陽性率。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置于無抗凝劑的真空管,靜置30 min后使用離心機器以3 000 r/min的速度常溫狀態(tài)下離心10 min,取其上清液,放置在-80℃冷凍環(huán)境中保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兩組患者3種EB病毒抗體(VCA-IgA、EA-IgA及EA-IgG)進行檢測,檢測試劑盒選自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使用酶標檢測儀(深圳雷杜生命科學股份有限公司)檢測3種抗體的吸光度值,Cut off=0.10+陰性對照A值均值(A值大于0.1時結果作廢,重新實驗)。標本A值≥Cut off值:患者被判斷為EB病毒抗體陽性;標本A值<Cut off值:患者被判斷為EB病毒抗體陰性。所有實驗均由專業(yè)人員嚴格按照操作章程、制度進行。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3種EB病毒抗體對鼻咽癌患者的診斷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清EB病毒抗體檢測陽性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血清EB病毒VCA-IgA、EA-IgA及EA-IgG抗體檢測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EB病毒抗體檢測陽性率比較[例(%)]
2.2 三種EB病毒抗體對鼻咽癌患者的診斷效能比較 三種EB病毒抗體聯合診斷的ROC曲線下面積(AUC)明顯高于VCA-IgA、EA-IgA、EA-IgG單獨診斷;三種EB病毒抗體聯合診斷對鼻咽癌患者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檢測值和陰性檢測值均明顯高于VCA-IgA、EA-IgA、EA-IgG單獨診斷,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種EB病毒抗體對鼻咽癌患者的診斷效能比較(%)
近年來,鼻咽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尤其在我國南方地區(qū),發(fā)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而醫(yī)學界普遍認為,鼻咽癌的發(fā)病機制與患者的環(huán)境、遺傳、EB病毒感染息息相關[6-7]。研究表明,患者EB病毒長期反復感染會導致其鼻咽部上皮永生化,并且進一步導致鼻咽部位的惡化[8]。EB病毒在進入患者機體的鼻咽部上皮細胞內長期潛伏增殖,一旦患者惡性腫瘤病發(fā)導致其免疫功能下降或紊亂,潛伏在上皮組織細胞的EB病毒就會活化并且進一步引發(fā)感染,從而使得患者機體做出應對反應,產生VCA-IgA、EA-IgA、EA-IgG等抗體[9-10]。因此,針對EB病毒這一情況,對患者血清進行病毒抗體檢測,有助于其鼻咽癌病情的早期診斷,并對其及時的治療與干預起積極作用。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對60例鼻咽癌患者和60例鼻咽部良性疾病患者的三種EB病毒抗體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鼻咽癌患者血清中VCA-IgA、EA-IgA及EA-IgG等EB病毒抗體的陽性率明顯高于鼻咽部良性疾病的患者,說明VCA-IgA、EA-IgA、EA-IgG這三種EB病毒抗體能夠對鼻咽癌的檢測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血清診斷標志物。鼻咽癌患者通常在出現臨床癥狀3年前左右會出現EB病毒抗體的持續(xù)升高并能夠通過儀器檢測[11-12]。有研究表明,對鼻咽癌患者予以有效治療或手術,可使其血清中VCA-IgA、EA-IgA及EA-IgG等EB病毒抗體的陽性率明顯下降;而鼻咽癌良性疾病患者或健康者血清VCA-IgA、EA-IgA及EA-IgG等EB病毒抗體呈陽性,將明顯增加鼻咽癌的發(fā)病風險。所以,對鼻咽癌高發(fā)區(qū)人群進行VCA-IgA、EA-IgA、EA-IgG等EB病毒相關抗體篩查,對于鼻咽癌的早期診斷與干預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在3種EB病毒抗體診斷鼻咽癌中,VCA-IgA是臨床篩查鼻咽癌的經典指標,但在其檢測中所表現出的高靈敏度存在假陽性的可能,需要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驗證其可靠性,但陽性患者出現鼻咽癌的概率不到十分之一,所以進行診斷排除陽性患者的患病率仍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工作,并且在排查中對患者經濟造成較大壓力[13-14]。EA-IgA單一診斷鼻咽癌患者的靈敏度低,在正常人體中基本不會被查出,而鼻咽癌患者抗體滴度低于1.5時也難以顯示陽性,因此EA-IgA單一診斷鼻咽癌可能存在漏診的情況[15-16]。診斷使用EA-IgG抗體檢測效果相對較好,具有較高的特異性,但EA-IgG陽性檢測值較低。由檢查結果可以得知,VCA-IgA診斷鼻咽癌的靈敏度顯著高于EA-IgA、EA-IgG,但其特異度和準確度均明顯低于EA-IgA、EA-IgG;采用單一病毒抗體指標進行診斷時,各指標陽性檢測值均達不到50%,使用3種EB病毒抗體聯合診斷時,陽性預測值可升高至82.64%,AUC也增高至0.943,提升效果十分明顯,說明采用三種病毒抗體聯合檢測能夠有效的提高診斷準確度,彌補單一指標檢測的不足,能夠為鼻咽癌患者的診斷提供可靠依據,三種EB病毒抗體聯合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高,對于鼻咽癌患者的早期診斷和干預治療意義重大[17-18]。
綜上所述,與鼻咽部良性疾病患者相比,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VCA-IgA、EA-IgA及EA-IgG抗體檢測陽性率均較高。VCA-IgA、EA-IgA及EA-IgG抗體均可以有效篩查鼻咽癌患者,而三種EB病毒抗體聯合診斷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有利于患者早期診斷、療效判定及預后判斷,為患者及時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進而提高鼻咽癌治愈率和患者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