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更
松生數(shù)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云心,誰知負(fù)霜骨。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何當(dāng)數(shù)千尺,為君覆明月。
——吳均《贈王桂陽》
山野里的幼松,只有幾寸高時,埋沒在瘋長的野草里,沒有人知道它是松樹,不是野草。它心里有一個躥入云中的夢想,也沒有人知道。等到秋風(fēng)勁烈,秋霜降臨,萬物凋敝,野草都趴下了脊梁骨,匍匐在地上,人們才會看到,這里屹立著一棵霜打不倒的松樹。嚴(yán)冬,山野里所有的生靈都沉睡了,只有這棵松樹還清醒地活著。瘦弱的枝干還沒有強大起來,風(fēng)雪的摧殘加在它身上已是忍受的極限。明明身為大材卻被所有人忽視,無人培育,無人扶持,更令它傷心。
小小的幼松,一邊咬著牙默默堅持,一邊在心里吶喊,何時才能像我的父輩們那樣,長成參天大樹,樹高千尺,冠蓋如云??!
埋沒在野草里的它,相信一定會有這一天。
1500年前,有個出身貧寒的年輕人叫吳均,在給朋友的書信中,情之所至,寫下了這首詩。能想象,他一個字一個字地書寫時,雙目如火,眸光炯炯,手臂上鼓起了青筋,一筆一畫都鼓足力氣,刺破了紙背。他寫的是他的心。幼松堅決挺立的脊梁骨,幼松的勇敢與堅貞,都是他本人的化身。
在尤為看重門第出身的南朝,人微言輕的吳均耿直不屈,執(zhí)著地要打破命運,默默讀書,默默書寫,等待一鳴驚人的那一天,一如幼松努力生長,等待長成參天大樹的那一天。終于,他的文章傳到了當(dāng)時的大文人沈約的手中,沈約一讀即驚,遂將他推薦給了吳興太守柳惲,太守將他召為主簿,又向建安王蕭偉舉薦了他,他最終得到了喜愛文學(xué)的梁武帝的賞識,站到了一個文人能站到的最高位置,為國家撰寫史書。你一定曾見識過他的文筆,我們中學(xué)時學(xué)過的將山水小品寫到極致的那篇《與朱元思書》:“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讀來便令人身臨其境的傳神描摹,便是吳均的手筆。
如果吳均在遭受過無數(shù)次冷眼與打擊后,忍受了貧困、饑餓與寒冷后,熄滅了心中的那團火,放棄讀書,放棄寫作,去打一份工養(yǎng)家糊口,一定就沒有后來的事了。一份不世出的才華,一個為文字而生的名字,將會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所以,最珍貴的事,最幸運的事,莫過于擁有一個夢想。在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人生充滿了分岔口,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分,明確自己命中注定該做的事,樹立夢想,并不容易。因此,一旦你有了選擇,無論如何,請一定要堅持下去。
如果還沒有,也沒關(guān)系,有志不分大小,腰圍減一點,運動量大一點,早上早起一點,都是夢想。最怕的是什么目標(biāo)都沒有,任年華消耗生命,讓日子只是一天天地機械重復(fù),沒有將時間的方向把握在自己手中。我們總要想辦法,讓自己好一點,再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