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奎
也許是你千年滄桑的容顏,深烙夢境;也許是你燦爛的歷史文化蘊涵,吸引中外游客前往遨游古城丹噶爾,一探究竟。
六月清晨,熏風拂面,一顆悠爽自得的心早已飛越車窗,去追尋丹噶爾多元變遷的滄桑歷史及豐厚的地域文化。
“丹噶爾”,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白海螺,這個浪漫傳奇的名字,使得湟源這座縣城顯得更加神秘無比?!昂2匮屎怼薄碍h(huán)海商都”“小北京”“茶馬互市”諸多美譽厚重著丹噶爾的文化底蘊。
走進丹噶爾古城,覺得仿佛進入了歷史的隧道,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商都。那靜寂蒼老的青石板路、深長幽遠的廳堂、精致的木雕丹噶爾廳署、隱約流響的祭孔唱詞、青苔舊瓦……恍惚間仿佛聽到遙遠的地方傳來商都繁華的喧囂聲,且昔日商賈云集的影子亦斑駁可見,時至今日也還延續(xù)著她的輝煌。
進入明清老街,只見有東西兩城門。西城門為拱海門,東城門為迎春門,拱海門右側,鑄刻有“丹噶爾城”字樣的天然石碑赫然眼前。
通過巍峨壯觀的拱海門門洞,就進入寬約六米、長近八百米的明清老街。一踏進老街,仿佛就踏進了一千年前的明清朝?!拌F騎橫行鐵嶺頭,西看邏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將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薄熬荒軐W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由于丹噶爾古城地處西海之濱、湟水源頭、日月山下,這里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yè)區(qū)與牧業(yè)區(qū)、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接合部。這里,湟水、藥水二水相交,西石峽、巴燕峽、藥水峽三峽匯合,扼絲綢南路要隘,居唐蕃古道險沖,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由于丹噶爾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自然而然成為商業(yè)、軍事、宗教和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鎮(zhèn),積淀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歷史留給我們的絕不只是老街、房子、商鋪,還有她迷人的氛圍,不只是建筑的氛圍,更是一種歷史的生態(tài)文化氛圍。踩著六尺寬的明清老街,感覺每一步都會踏響歷史的音符,掀起記載無數(shù)個古老故事與傳說的塵埃。
麗日朗照,整條老街都閃爍著熠熠的光亮。她在靜靜地述說著歲月印痕,述說著滄海桑田的人世變遷。在兩旁漢藏蒙風格古色古香的建筑映襯下,青石板路顯得內斂而安靜,透著淡淡的隱忍和儒雅。
于中午時分,天氣轉陰,并下起毛毛細雨。不緊不慢,洋洋灑灑,如煙如霧。丹噶爾古城在霏霏斜舞中朦朧成一種古意的淺愁。聽著雨水敲打歷史的聲音,在朦朦朧朧中走進老街深處,映入眼簾的是老街兩旁的城隍廟、文廟、丹噶爾廳署、鎮(zhèn)海協(xié)營署、仁記洋行等歷史悠久的古建筑。這一切宛如一幅水墨畫,有說不出的恬淡靜謐。雨霧縹緲,悠游古城老街,頓感一股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與儒雅的學風從遠古時代迎面而來,且隱約間似乎還能聽見“踢噠、踢噠、踢噠”的馬蹄聲及此起彼伏的買賣聲……
尤其是老街兩旁保存尚好的商號,仿佛無聲地告訴游者,昔時的丹噶爾古城,商賈云集,貿易興盛,物阜民豐,盛極一時,是青藏高原聞名遐邇的“環(huán)海商都”“小北京”。
“仁記洋行”是丹噶爾古城現(xiàn)存的十幾所洋行之一。這所英國人開設的洋行是舊中國外商在湟源經商的歷史見證。
走進仁記洋行一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古色古香的屏風,其后是擺放在屏風后的一些昔時買賣和辦公的老物件。一樓右側則是兩個站立的塑膠模特,一人身著藏式斜肩皮襖,一人身著唐裝,戴著墨鏡。這就是老一輩湟源人所說的“歇家”。沿著舊時風色的樓梯來到二樓,櫥窗內陳列的留聲機、美國打印機、鑲嵌懸掛在墻壁上的歐式畫框、各種印花稅票、外國銀行匯票、救國公債以及泛黃的賬本等代表歲月的老物件,無聲地述說著丹噶爾這座茶馬商都曾經的輝煌與繁榮——
“丹地古時淪于塞外……海藏恃為咽喉,湟中資為鎖鑰。辟邑至今,幾二百年,鞏固雄峻,甲于隴右……迄今商業(yè)發(fā)達,幾成巨埠。彼歐西各邦,若英、若俄、若德,皆譴其華夥,梯航遠來,群集丹地,歲輸白金數(shù)十萬,盛矣!”(《丹噶爾廳志》)。據史料記載,丹噶爾的商業(yè)貿易起源于唐代的邊關互市。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采納宰相裴光庭的建議,批準在赤嶺(日月山)腳下哈拉庫圖城交換馬匹,進行互市。至清嘉慶、道光、咸豐三朝(1796~1860年)的六十余年時間里,丹噶爾民族貿易的發(fā)展達到鼎盛時期,丹噶爾也聲名遠播,成為西部重要的商貿集散地。
交易商品種類的日益豐富,經營范圍的不斷擴大,不僅催生了集貨棧店主、商業(yè)經紀人、牙儈、翻譯為一體并領有“官照”的特殊居間商人階層——歇家,而且還有力地刺激了當?shù)厥止I(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清代和民國時期,丹噶爾就出現(xiàn)了“八坊兩院十四匠”手工業(yè)……
丹噶爾古城內經緯交織的幽幽街巷,獨具特色的民居院落,氣勢恢宏的寺院廟宇,雕梁畫棟的亭臺樓閣,琳瑯滿目的商鋪門店,風格獨特的湟源排燈,猶如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向世人展示著古城的輝煌與滄桑。
丹噶爾的排燈起源于清代中期,發(fā)展于民國時期,歷經兩百余年滄桑歲月,成為丹噶爾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珍品。
踏在潮濕斑駁的青石板路上,走過這條長長的巷子,每戶商鋪的門頭上搖曳著紅色的排燈。這些排燈是商家在夜間招徠顧客而制作的,是名號招牌的象征。丹噶爾古城排燈形式風格各異,長方形、扇形、橢圓形、圓形、梅花形……它集木工、雕刻、繪畫、裝飾、書法等藝術為一體,同時融入地方和各民族文化元素。
最值得一提的是長約丈余、高兩尺的“長條排燈”,一架排燈五格十面,燈面由蘇杭上等絹帛制成,由名師高手繪畫。內容涉及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名人名著、風土人情等等,每架排燈以連環(huán)畫形式,集中展現(xiàn)一個故事,人物生動,場面鮮活。尤其是蠟燭閃爍之時,畫面人物靜中有動,惟妙惟肖。畫面隱含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內容,使人們在不經意間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登山把酒快臨風,絕塞全憑一道通。千里云煙飛眼底,萬家憂樂系胸中。雄關烽凈滅余焰,大海波平涵遠空。乘興漫游歸向晚,滿街燈火已初紅?!泵康皆?jié),只見老街燈火輝煌,加之四鄉(xiāng)社火紛至沓來,鑼鼓喧天,龍舞獅躍,成為丹噶爾古城一道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風景線。
凝重、沉浸、醇厚、悠遠……諸多詞匯匯集于丹噶爾一身,引誘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尋找詩情或觀光旅游……
城堡,宿命永恒不變的感傷主題
光榮的面具已隨武士的吶喊西沉
如同蜂蠟般炫目,而終軟化,粉塵一般流失
無論利劍,無論銅矢,無論先人的骨笛
都不容抵御這日輻射的魔法
造物總以這灼灼的,每日采自東方的花冠
冷眼嘲弄萬類,可不寒而栗……
行走丹噶爾老街,不能不去昌耀紀念館。湟源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昌耀的第二故鄉(xiāng),也是昌耀的“邊關流寓之地”。在這里,昌耀曾寫下了《丹噶爾》《慈航》《駐馬于赤嶺之敖包》《哈拉庫圖》等多篇與這片土地命運相系的不朽詩篇,使他最終成為“中國新詩運動中的大詩人”“詩人中的詩人”。
為了緬懷昌耀,湟源縣在丹噶爾古城原海峰書院內修建了昌耀詩歌館,館內塑有昌耀塑像,廳內展示著昌耀的書籍信件、詩詞手稿、生活用品。
是的,在善惡的角力中
愛的繁衍與生殖
比死亡的戕殘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我就是這樣一部行動的情書
我不理解遺忘
也不習慣麻木
我不時展示狀如蘭花的五指
朝向空闊彈去——
觸痛了的是回聲……
詩人的氣質在這座幽雅的院落里靜靜地綻放,如一株蘭花,開在奔放豪邁的西北高原,特立獨行……
“時光靜好,與君語;細水流年,與君同;繁華落盡,與君老?!膘o靜地走在古韻悠悠的丹噶爾古城,我明白,我屬于古城,迷戀它清純而飽經風霜的氣息,即使只是幽夢一場,又有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