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影
【摘?要】 目的:研究通過中醫(yī)治療方案對氣虛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的效果。方法:選擇本院門診部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氣虛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88例,按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所有患者經不同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比較。結果:治療后經臨床效果評估,觀察組有效治療3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6.36%,對照組有效治療3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8.1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患者進行胃鏡檢驗評估療效,觀察組胃鏡檢驗有效41例,有效率為93.18%,對照組胃鏡檢驗有效32例,有效率為72.7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出現不良反應3例,發(fā)生率為6.82%,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8例,發(fā)生率為18.18%,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氣虛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時,以中醫(yī)治療方案進行干預可提升患者臨床治療的總體效果,并且降低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影響。
【關鍵詞】 中醫(yī)治療方案;氣虛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
文章編號:WHR2019042636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病癥,這種病癥的主要發(fā)病因素是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患者出現胃粘膜慢性炎癥性持續(xù)改變。病癥的發(fā)生相對緩慢,但臨床病程比較長,患者存在持續(xù)反復發(fā)作的狀況,臨床的治愈率也并不高。這種病癥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發(fā)病率增長的趨勢[1-2]。在治療的過程中應合理采取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案進行干預。從中醫(yī)角度而言,我國的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型多表現為氣虛血瘀型,中醫(yī)將這種病癥歸于胃脘痛的范疇。所以從中醫(yī)角度出發(fā),本文分析對氣虛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的臨床效果,同時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88例氣虛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平均為44例。對照組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為20∶24,平均年齡(51.8±13.4)歲;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1∶23,平均年齡(50.8±12.6)歲。所有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也符合倫理委員會的相關標準。通過統計學軟件檢驗兩組一般資料,兩組患者入組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采用常規(guī)三聯療法進行治療,為患者晨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選擇劑量為20mg,為患者應用藥克拉霉素膠囊0.5g,每日給藥2次,為患者應用阿莫西林1.0g,每日用藥2次。如患者合并腹脹癥狀,可為患者加用枸櫞酸莫沙比利,口服5mg,每日進行3次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選擇采用中醫(yī)治療方案,主要對患者選擇采用養(yǎng)胃復原湯,該藥物的主要方劑為:生黃芪30g,黨參28g,炙甘草6g,生白術15g,山藥48g,炙雞內金15g,炙刺猬皮12g,丹參15g,玉蝴蝶6g,紫蘇梗12g,桂枝10g,兩面針12g,仙鶴草18g,炒麥芽15g,枸杞子12g。將藥物中加入1000mL水煎至400mL,分早晚2次為患者溫服。所有患者連續(xù)治療1個月作為1個周期,持續(xù)為患者服用3個周期之后停藥進行胃鏡檢驗,并對患者進行病理活檢。
1.3?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采用客觀的指標對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評價,對兩組患者的有效率進行比較,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并比較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如患者治療之后,所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說明顯效;各項臨床癥狀在治療以后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說明臨床治療有效;患者治療以后各項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說明治療無效[2]。注:治療總有效率=治療顯效率+治療有效率。
對所有患者進行胃鏡檢驗,調查胃鏡檢驗有效率,并作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IBM SPSS 25.0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表示數據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經臨床效果評估,觀察組有效治療3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6.36%,對照組有效治療3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8.1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患者進行胃鏡檢驗評估療效,觀察組胃鏡檢驗有效41例,有效率為93.18%,對照組胃鏡檢驗有效32例,有效率為72.7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出現不良反應3例,發(fā)生率為6.82%,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8例,發(fā)生率為18.18%,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請詳見表1。
3?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消化內科當中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病癥,這種病癥具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發(fā)病率相對較高。本文分析對該病癥通過中醫(yī)治療原則進行治療所取得的效果,結果能夠看出觀察組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慢性萎縮性胃炎從中醫(yī)角度而言屬于胃脘痛的范疇,對患者進行中醫(yī)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本著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的原則為患者選擇采用養(yǎng)胃復原湯,方中黨參和黃芪能夠發(fā)揮補元益氣的效果,山藥和枸杞子能夠養(yǎng)脾腎之陰,白術和雞內金在治療過程中為患者消積化淤滯,丹參、刺猬皮和桂枝都是溫血通脈的良藥,諸藥合劑,能夠有效的益氣活血化瘀,對于健脾和改善患者癥狀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3-5]。綜上所述,對氣虛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時,以中醫(yī)治療方案進行干預可提升患者臨床治療的總體效果,并且降低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影響,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冬根.運用中醫(yī)治療氣虛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臨床門診中的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8,10(20):53-55.
[2] 王炳予,袁星星,楊磊,等.丹芪祛瘀止痛顆粒治療氣虛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及對炎性因子和細胞因子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6(30):3314-3317.
[3] 李淑紅,劉華一,唐艷萍,等.益氣活血通絡法對氣虛血瘀型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細胞凋亡和增殖的作用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11(08):1143-1146.
[4] 趙威,魯英杰,黃愛潔,等.帕羅西汀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6,16(08):1487-1489.
[5] 王麗華.益胃活絡經驗方聯合三聯療法對胃絡瘀血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腺體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2016,37(0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