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學 沙晉璐 田葵 李政旻 余輝山 秦立新
頸部淋巴結結核發(fā)病率為肺外結核首位,在發(fā)達國家達到10%[1-2],在我國占肺外結核的65.0%~85.5%[3-4]。最近10年,國內外雖有多篇關于頸部淋巴結結核的影像學分析研究的論文[3-9],但均樣本量較小,針對MR分析的報道較少,尤其對擴散加權成像(DWI)技術及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特點的分析更少。筆者通過對132例頸部淋巴結結核患者的DWI及ADC資料進行研究,旨在發(fā)現(xiàn)其影像學特征性表現(xiàn),以提升MR用于診斷頸部淋巴結結核的水平,發(fā)揮DWI序列在頸部淋巴結結核診斷中的作用。
1.研究對象:收集武漢市肺科醫(yī)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臨床確診為頸部淋巴結結核的13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例(25.0%),女99例(75.0%);年齡范圍15~73歲,年齡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M(Q1,Q3)]為27(22,48)歲;病程為14 d 至6年,病程M(Q1,Q3)為60(30,180) d。116例經(jīng)手術切除淋巴結后病理檢查、實驗室檢查確診;16例因未達手術標準,經(jīng)臨床和影像學綜合診斷,并經(jīng)抗結核藥物治療有效而得到證實。收集研究對象臨床信息,以及頸部淋巴結結核的淋巴結大小、數(shù)量、分布特點、MR成像信號特點及ADC值。
2.MR檢查及掃描參數(shù):采用Philips Achieva 1.5 T MR儀,掃描范圍:從眶耳平面掃描至胸鎖關節(jié)平面;掃描序列包括橫斷面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1WI、T2WI,橫斷面短時間反轉恢復(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longTE序列T2WI;冠狀面STIR-longTE 序列T2WI;DWI序列:采用多擴散敏感系數(shù)(b值)0、200、500、1000、2000 s/mm2分別掃描,并自動形成ADC圖,手動測量ADC值并取平均值。所有序列層厚6 mm,層距1 mm;所有圖像數(shù)據(jù)進入工作站系統(tǒng)進行分析。
3.圖像分析:所有圖像由1名主任醫(yī)師、2名副主任醫(yī)師分別進行閱片,閱片參數(shù)包括:淋巴結T1WI、T2WI、DWI、ADC信號特點,淋巴結大小、枚數(shù)、分區(qū),有無膿腫、鈣化、周圍水腫、融合、竇道形成;3位閱片者對所觀察信息達成一致后并記錄。
1.基本情況:132例研究對象中,76例并發(fā)肺結核,3例并發(fā)泌尿系結核,4例并發(fā)椎體結核,4例并發(fā)腋窩淋巴結結核;血紅細胞沉降率(ESR)范圍4.10~108.00 mm/1 h,M(Q1,Q3)為23.50(13.50,46.00)mm/1 h;結核抗體(TB-Ab)檢測陽性17例,手術標本TB-DNA檢測大于500 拷貝/ml者93例,涂片陽性者39例;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或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T-SPOT.TB)檢測陽性者24例。
2.淋巴結結核分布特點:132例淋巴結結核患者中,MRI發(fā)現(xiàn)共有異常淋巴結2032枚,其中右側1127枚,左側905枚,淋巴結直徑最大40 mm,最小11 mm,平均直徑為(21.32±6.50)mm。按照文獻[10-11]中影像學分區(qū),共累及503例次,主要分布在第Ⅱ、Ⅳ區(qū),具體見表1。按照影像學形態(tài)結合病理分為4期[6-7],共累及292例次,Ⅰ期有100例次(34.25%),Ⅱ期有71例次(24.32%),Ⅲ期有71例次(24.32%),Ⅳ期有50例次(17.12%)。132例淋巴結結核中,淋巴結成鏈狀31例(23.48%);淋巴結融合78例(59.09%),淋巴結周圍軟組織水腫103例(78.03%),竇道形成13例(9.85%),膿腫50例(37.88%),纖維硬結及鈣化18例(13.64%);手術后膿腫行標本細菌學、抗酸染色及基因檢測,55例(41.67%)淋巴結并發(fā)其他細菌感染,3例(2.27%)結核分枝桿菌耐藥。本組患者中多種影像學表現(xiàn)共存95例(71.97%),其中Ⅰ、Ⅱ、Ⅲ、Ⅳ期共存5例(3.79%),Ⅰ、Ⅱ、Ⅲ期共存10例(7.58%),2種分期共存79例(59.85%)。
表1 研究對象頸部淋巴結結核影像學分區(qū)分布情況
3. MR表現(xiàn)特點:根據(jù)淋巴結結核臨床分期不同,不同序列掃描MRI信號表現(xiàn)不同。雙側淋巴結呈多區(qū)分布,鏈狀分布較為特征性。Ⅰ期有100例,DWI可清晰顯示淋巴結內裂隙狀低信號影,ADC圖表現(xiàn)為稍低信號影(圖1,2)。Ⅱ、Ⅲ、Ⅳ期分別有71例、71例、50例,實質部分在DWI時表現(xiàn)為稍高信號,ADC圖表現(xiàn)為高信號;壞死區(qū)在DWI時表現(xiàn)為明顯高信號,ADC圖表現(xiàn)為稍高信號,病理檢查顯示為典型干酪性肉芽腫(圖3,4),MRI顯示103例出現(xiàn)灶周水腫。竇道形成后,可見膿腫與皮外相通,膿腫區(qū)DWI呈明顯高信號,實質部分與壞死區(qū)間可見環(huán)形低信號(圖5)。部分頸部淋巴結結核痊愈后,纖維硬結灶及鈣化灶表現(xiàn)為“四低”現(xiàn)象,即T1WI、T2WI、DWI、ADC圖均為低信號。T2WI顯示淋巴結結核病灶信號呈多樣性,DWI可表現(xiàn)為明顯高信號、稍高信號或低信號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并可明確區(qū)分膿腫區(qū)、水腫區(qū)及累及器官和組織的程度(圖6,7)。
在b值分別為0、200、500、1000、2000 s/mm2時,96例頸部淋巴結結核患者DWI序列隨b值增加而信號逐漸下降(圖8~12),病灶區(qū)結構更清晰,呈“靶”征表現(xiàn)。其相應ADC值[M(Q1,Q3)]分別是0.935(0.787,1.504)×10-3mm2/s、1.254(0.970,1.565)×10-3mm2/s、1.039(0.769,1.290)×10-3mm2/s、0.842(0.625,1.193)×10-3mm2/s、0.687(0.337,0.859)×10-3mm2/s,5組ADC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34.16,P<0.01),說明以b值為0、200、500、1000、2000 s/mm2分別行MRI-DWI序列掃描,圖像ADC值有差異,DWI圖像信號強度有差異。
DWI是一種MR功能成像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分子擴散特性進行成像,反映水分子在不同組織中擴散狀態(tài);水分子擴散快慢以ADC表達,ADC值越大,水分子擴散越快,失相位越明顯,DWI信號越低,ADC圖信號越高;反之,ADC值越小,水分子擴散越慢,失相位越小,DWI信號越高,ADC圖信號越低。b值為擴散敏感系數(shù),是反映水分子擴散運動敏感性的指標,b值越高,水分子擴散運動更敏感,理論上測量值就更準確;但隨著b值逐漸增加,圖像信噪比會逐漸降低,圖像質量下降,故選擇合適的b值需要依據(jù)不同場強、部位、目的而定[12-14]。
本研究以DWI、ADC圖結合MR掃描基本序列對頸部淋巴結結核進行研究,不但能清楚顯示淋巴結結核的分布、數(shù)目、大小、形態(tài),與周圍結構的關系,還能因DWI在膿腫方面的優(yōu)勢及ADC值特點,與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淋巴瘤、轉移性淋巴結相鑒別。
圖1,2 患者,男,38歲。MRI顯示右側頸部Ⅰ期淋巴結結核,DWI(圖1)呈中間裂隙狀信號影,周圍高信號;ADC(圖2)呈周圍稍高信號,中間稍低信號 圖3,4 患者,女,23歲,發(fā)現(xiàn)左頸部包塊1年。MRI顯示左側頸部膿腫形成,DWI(圖3)呈明顯高信號,ADC(圖4)呈稍高信號圖5 患者,女,15歲,發(fā)現(xiàn)頸部腫大包塊3個月,DWI圖像。MRI顯示竇道形成,膿腫與皮膚相通;DWI膿腫區(qū)呈明顯高信號,實質區(qū)呈高信號,DWI清楚顯示實質區(qū)、膿腫區(qū)及其之間環(huán)形低信號 圖6,7 患者,女,43歲。圖6為T2WI-spair序列,圖7為DWI圖像。雙側頸部淋巴結信號混雜,T2WI(圖6)表現(xiàn)為高、等、低信號;DWI(圖7)顯示左側異常淋巴結中明顯高信號膿腫區(qū)、高信號實質區(qū)、低信號水腫區(qū),其內可見流空血管影,右側頸部異常淋巴結在T2WI(圖6)序列邊界模糊,在DWI(圖7)序列可見清晰高信號淋巴結 圖8~12 患者,男,31歲。圖8~12的b值分別為0、200、500、1000、2000 s/mm2,MRI-DWI序列顯示信號隨b值升高而逐漸減低,并可見膿腫區(qū)結構更清晰,中央可見高信號,呈“靶”征表現(xiàn)
1.頸部淋巴結結核MR特征性影像學表現(xiàn):(1)淋巴結結核數(shù)目多、分布廣、形態(tài)多樣,分布上以第Ⅱ、Ⅲ、Ⅳ區(qū)易累及,其中,第Ⅱ、Ⅳ區(qū)尤甚,常呈雙側淋巴結鏈式分布,與文獻報道一致[5-6]。淋巴結結核MRI表現(xiàn)的多樣性主要由于淋巴結結核病程長,多個病理時期并存,故同一病例中MRI信號呈現(xiàn)多樣性特點。纖維素增殖期[15]淋巴結單個較小,中間多呈“四低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T1WI、T2WI、DWI、ADC均呈低信號,以上MR特征性影像學表現(xiàn),可作為與頸部淋巴結其他病原菌感染的重要鑒別依據(jù)。(2)淋巴結結核容易形成膿腫壞死、融合、竇道[16-17],此征象可與淋巴瘤相鑒別。(3)淋巴結結核周圍軟組織容易腫脹。淋巴結結核病理上容易形成壞死、膿腫,包膜容易破潰并相互融合,淋巴結結核易于并發(fā)其他感染,對周圍軟組織浸潤而形成腫脹,這也是感染性淋巴結炎特征性表現(xiàn),可與反應性增生淋巴結、淋巴瘤、轉移性淋巴瘤相鑒別。
2.頸部淋巴結結核DWI及ADC值的特征性表現(xiàn):頸部淋巴結結核易于形成壞死、膿腫,壞死區(qū)為干酪樣液化物質,因其炎癥細胞及黏蛋白、脂質而使水分子擴散受限,在DWI上表現(xiàn)為明顯高信號,這是淋巴結結核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18],依此特點可與轉移性淋巴結壞死相鑒別[19-20]。同時,由于病程較長,其病理表現(xiàn)及含水量不同,DWI序列可表現(xiàn)為明顯高信號、稍高信號或低信號等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T2WI對病灶與水腫區(qū)均表現(xiàn)為高信號,故無法區(qū)分淋巴結結核融合病灶本身及累及范圍,缺乏對病灶結構細節(jié)顯示;而DWI可以明顯區(qū)分水分子自由擴展與擴散受限,可以準確區(qū)分膿腫區(qū)、水腫區(qū)及累及器官、組織,為手術治療提供確切的信息[17,21-26]。淋巴結結核壞死區(qū)在b值為0、200、500、1000、2000 s/mm2條件下掃描,5組ADC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DWI信號隨b值增加而信號明顯下降,環(huán)壁隨b值增加而信號逐漸下降,這與腫瘤轉移性淋巴結或淋巴瘤隨b值增加而信號逐漸上升不一樣[19-20];但是,b值≥300 s/mm2時,方可消除血流灌注對DWI及ADC值的影響;而b值≥1000 s/mm2后,圖像信噪比明顯下降,影響對圖像的觀察[13-14]。本研究在設計時曾選用b值為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s/mm2,因其差距較小,圖像信號及ADC值間差別不大而未予采用。本研究顯示,當b值為200或500 s/mm2時,DWI能清晰顯示病灶內結構,信號與周圍組織對比度好,故在行頸部淋巴結DWI而進行b值設定時,綜合上述多類影響因素,b值可選擇300~1000 s/mm2,可以得到滿意的圖像。文獻[21,23,27-30]顯示,惡性淋巴結ADC平均值最大為(1.07±0.29)×10-3mm2/s,最小為(0.74±0.11)×10-3mm2/s;反應性淋巴結增生ADC平均值為(1.22±0.23)×10-3mm2/s;正常淋巴結ADC平均值為(1.29±0.12)×10-3mm2/s;淋巴瘤ADC平均值為(0.86±0.23)×10-3mm2/s。本次研究所得淋巴結結核ADC值數(shù)據(jù),也許可作為與其他頸部淋巴結病變相鑒別的參考量化指標。
綜上所述,頸部淋巴結結核DWI有很多特異性的征象,在常規(guī)T1WI、T2WI的基礎上,運用DWI及ADC值可為清晰顯示淋巴結結構、診斷及鑒別診斷、抗結核藥物治療前后進行療效評估提供重要信息。所以,MR常規(guī)序列掃描結合DWI及ADC值是十分有價值的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