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里有“三十而立”的說法,這個“立”指的是成家立業(yè)。這里的“三歲而立”,當然不可能是成家立業(yè),那么,“三歲而立”是“立”什么呢?
一是指孩子在三歲左右,父母必須幫助他建立起規(guī)矩意識。民間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一個人終老能達成什么成就,在三歲左右就能看出端倪。民間的這個說法,只能是來自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jù)。本人對“三歲而立”的高度認同,來自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講演視頻。
李玫瑾教授的看法是:“必須在三歲左右,給孩子建立規(guī)矩意識,即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絕對不可以做。天真的孩子是沒有規(guī)矩、敬畏等這些意識的,你對他進行教育,他可能會有反抗。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反抗的手段頂多就是哭鬧和耍潑打滾。如果等到十歲左右,他的反抗就可能是離家出走;再大一點,他可能跳樓、喝農(nóng)藥。這樣的代價,是一個家庭所無法承受的?!?/p>
二是指在三歲左右,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建立自立意識。人大附中數(shù)學老師王金戰(zhàn),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教師,而且是一個成功的父親。他帶的一個55人的班,37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耶魯、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并獲全額獎學金,其他考入復旦、南開等大學。
音樂才子、辯論高手、電腦奇才、跆拳道高手在這個班比比皆是。他自己的女兒,則以優(yōu)異成績被北大錄取。
在王老師總結(jié)的教育經(jīng)驗中有一條: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后,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孩子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孩子應該做的,應當盡力去做。
(摘自《經(jīng)典雜文》 吳敏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