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凱,徐韞健△,林勇平,楊曉思
1.廣州醫(yī)科大學金域檢驗學院,廣東廣州 510240;2.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檢驗科,廣東廣州 510120;3.南方醫(yī)科大學順德醫(yī)院,廣東順德 528300
隨著分子診斷學的迅猛發(fā)展,各大醫(yī)院對開展分子診斷項目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實驗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廣州醫(yī)科大學檢驗本科專業(yè)的分子診斷教學依托于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檢驗科(以下簡稱該科),多家醫(yī)學院校的實習生均選擇該科作為實習單位,這就要求該科室教學人員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服務。而傳統(tǒng)的方法是對學生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常常出現教師講解時被迫聽講,轉組后基本忘光的現象,這就迫切需要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牢記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1.1案例分析教學法的內涵 案例分析教學法是選取臨床典型案例及疑難雜癥,將抽象的理論置于具體的臨床工作案例中加以闡述的教學方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為探索和研究學習內容的主體,教師雖參與其中,但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起協(xié)助的作用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激勵學生查找資料,并最終解決問題[1]。
1.2案例分析教學法的優(yōu)勢
1.2.1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采用的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基本沒有與學生進行互動。分子診斷學科的迅速發(fā)展,要求學生掌握的理論越來越多,也要求學生對基礎理論足夠扎實,才能適應臨床實習的學習任務,通過案例分析教學法,學生通過翻閱圖書和網上查找文獻,更為全面地去掌握分子診斷的相關知識點,達到復習和加深鞏固的作用[2]。
1.2.2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實習生都只是聽著教師基礎的授課內容,懶得去發(fā)現平時案例中的疑難雜癥,該科分子診斷組在實習生剛來該組實習的第一天,就要求實習生平時要多留意一些病例,實習結束后需要上交相應的案例分析報告,這就可以讓他們帶著疑點去學習,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3]。
1.2.3增加成就感,提高解決問題的興趣 隨著查找資料的層層深入,學生有豁然開朗、撥云見日的興奮感,當問題得到解決,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這種興奮感和成就感可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促使學生更樂意去發(fā)現和解決問題,化消極為積極,轉被動為主動。
1.2.4提高查找資料的能力 學生需要學習如何查找資料來豐富自己的案例分析內容,特別是如何提高網上查找資料和從資料中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在臨床職稱的評選中,科研能力被視為重要的指標之一,所以提高查找資料的能力也是在提升職工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在實習期間能夠打下扎實的基礎,對畢業(yè)后投入科研工作也是一大幫助。
1.2.5提高教師團隊素質 案例分析教學法的使用,使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五花八門,這就要求教師更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理論知識,與學生一同去探討,一同學習,共同進步,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4],為日后培養(yǎng)更多醫(yī)學人才奠定基礎。
形成性評價最先由美國教育家在1968年提出,后來逐漸被應用到醫(yī)學教育中[5]。形成性評價是指通過診斷教育活動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信息反饋,以提高活動質量的評價[6]。在我國,形成性評價開始應用的時間較晚,2007年才運用于醫(yī)學教學中,多于基礎學科的理論學習中展開,后來一些教學醫(yī)院也采取這種教學模式,并取得不錯的效果[7]。形成性評價是以教師評價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況和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內容及態(tài)度等方面的能力相結合的模式,一改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用試卷考試方法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而忽略學生是否真正高效理解理論知識和教師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形成性評價是一種發(fā)生在師生之間的互動和相互反饋的活動,旨在監(jiān)控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知識與綜合技能的提升,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以反饋的形式來使教師掌握相應信息,進而改進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7]。
分子診斷專業(yè)組的學習內容之多,單純的案例分析教學法無法全面地、實時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形成性評價體系具有動態(tài)、實時、涵蓋整個學習過程的特性[8],正好彌補了單純案例分析教學法的缺陷。兩者同時進行,再結合傳統(tǒng)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實習生的深入學習。實習生到該專業(yè)組的第一天,該組負責人就會通過PPT的演講來介紹該組的基本情況和分子診斷的基礎知識,講解結束后就會針對講解內容對實習生采取筆試或口試的方式進行考核,在實習的最后一天,對實習生進行更深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考核,而案例分析教學法則貫穿整個實習期間。整個過程包括實習生發(fā)現案例、查閱資料,教師指導,學生再查閱資料,完善、制作完整的分析報告等過程。
參照有關學者的研究[9]制訂評價表,對教學法評價表的內容包括內容是否全面,能否提升操作能力,能否提高分析和探索問題的能力,能否鍛煉診療思維等方面。每一項內容總分10分,在學生結束實習前讓學生對實習教學方式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分,90~100分為優(yōu)秀,80~<90分為良好,70~<80分為一般,<70分為差。
4.1學生對案例分析結合形成性評價教學法和教師的評分結果 在給學生填寫的問卷調查中,學生對于該教學方法,80%認為優(yōu)秀,15%認為良好,5%認為一般。在反饋中,學生一致認為該教學方法可以使他們發(fā)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通過查閱資料來解決問題,以此來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在這種教學法的帶動下,學生對分子診斷學科抱有更多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動手能力,增加了學習動力。更有學生反映這種方法教會了學生如何跟教師們討論問題,通過溝通促使師生關系變得融洽。學生們通過與其他專業(yè)組用傳統(tǒng)方法學習進行比較,認為該教學法有更多積極的一面,值得推廣,但因為這種教學方法剛在試驗階段,且實習生未能達到不同教學法分組學習的人數要求,所以未能與在分子專業(yè)組實施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數據比較,后續(xù)將會更深入研究。
4.2學生對教學法的要求 在此次問卷調查中,學生對該教學方法也提出了一些要求。
(1)在調查問卷中有5%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一般,需要改進,認為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難以發(fā)現經典的案例內容,在該組短暫的實習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焦慮心理,且面對各種考核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壓力,使學生缺乏興趣而得不償失。所以教師們在案例分析執(zhí)行方案上和設計考核內容和方式上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和時間去斟酌和研究。
(2)有效、積極的引導和交流在案例分析教學中尤為重要。在實習開始時給予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查找資料,在學生未解決問題停滯不前時給予引導,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從多個方面思考問題,有學生反映有老師引導不當甚至缺乏引導,這均可能會導致學生發(fā)現不了問題或是解決不了問題而讓學生感到挫敗,打擊學生繼續(xù)研究和探索的積極性。
(3)案例分析教學中,學生在查閱資料過程中想了解專業(yè)技術的新進展甚至涉及其他專業(yè)的問題,如果教師不了解相關內容而敷衍了事,會使該教學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實習生對教師的評價中有學生反映部分教師的知識面還不夠廣,對其他醫(yī)學專業(yè)的內容不了解,甚至一竅不通。這就需要教師們不僅要更新自身領域的技術進展,也要學習多專業(yè)的知識。
綜上所述,案例分析教學法是將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在教學中共同研討,集思廣益[10],而形成性評價是從各個方面去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及時得到相應反饋的教學方法。兩者結合是一種有利于實現教學相長的教學手段,是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值得推崇的教學方法,而如何更好地將這兩種方法有效結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將在日后實習生帶教過程中不斷研究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