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婷婷 夏玉東 王 杰 李林靜 宋 峻 徐 平 朱榮惠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yī)院,江蘇鹽城224000)
指導:曾學文 顧月星
曾學文,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老臨證以中醫(yī)理論為本,西醫(yī)技能為用,中西醫(yī)結合,堅持動態(tài)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在中西醫(yī)結合診治心系疾病方面頗有建樹。他提出了“氣血水厥理論”,概括了心系疾病可分為氣、血、水、厥四個病理演變階段:心以氣為本,心氣虛無以行血;血瘀脈絡,瘀遏胸陽;水液失布,陽虛水泛;水飲凌心,心神昏厥;且制定了相對應的治法方藥。臨證運用曾老的“氣血水厥理論”指導治療真心痛,獲得較好療效,此枚舉驗案1則如下。
劉某,男,75歲,退休。2017年9月16日初診。
主訴:突發(fā)胸痛5 h?,F病史:患者晨起后卒然胸痛,刺痛劇烈,大汗淋漓,120救護車送至我院急診。癥見胸痛持續(xù),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唇甲發(fā)紺,舌青紫,脈微弱、結代。心電圖示:竇性心律,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遂在急診綠色通道行冠狀動脈造影,示右冠近段完全閉塞伴血栓征象,臨時植入起搏電極,迅速恢復右冠狀動脈血流。術中突發(fā)神識昏蒙,呼之不應,脈微不及,經電除顫后恢復竇性心律。西醫(yī)診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醫(yī)診斷:胸痹病-真心痛(厥脫證)。病機:心脈暴閉,心陽厥脫。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處方:
人參15 g,黃芪50 g,肉桂10 g(后下),制附子10 g,干姜10 g,生地黃20 g,山茱萸12 g,玉竹12 g,當歸15 g,煅龍骨30 g(先煎),煅牡蠣30 g(先煎)。1劑,水煎取汁200 mL,每次100 mL,早晚飯后半小時服用。
按:本案患者急性起病,病情危重,心陽暴脫,氣血衰微,陰竭陽脫,臟腑俱損,精氣乃絕,正如《靈樞·厥論》云:“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以曾老“氣血水厥理論”指導,辨證為“厥”的階段,病層極深,病位涉及心、肺、肝、脾、腎。施以曾老經驗方——救心厥湯。方中附子、肉桂、干姜回陽固脫,人參、黃芪大補元氣,玉竹、山茱萸、生地黃滋陰益血,當歸活血養(yǎng)血,煅龍骨、煅牡蠣重鎮(zhèn)安神,全方共奏回厥安神之效。曾老認為:氣為陽、血為陰,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無血則無以生、血無氣則無以化,心靠陰血滋養(yǎng),賴陽氣鼓舞,故心的固有本質是以氣為本、血為標、陰為體、陽為用,在氣血水厥辨證中,后一證型必兼有前面的證型特質,故治法方藥必兼顧其中。
二診(9月17日):患者胸膺滿悶,心慌氣急,喘促煩躁,痰涎壅盛,痰中帶血(粉紅色泡沫樣痰),脘腹脹滿,面目浮腫,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舌紫暗、苔白,脈沉。病機:氣陽衰微、水瘀凌心。治法:益氣溫陽,化瘀行水。處方:人參10 g,黃芪40 g,玉竹12 g,桂枝10 g,制附子10 g,當歸10 g,川芎10 g,白術10 g,葶藶子30 g,豬苓30 g,澤瀉30 g。2劑。日1劑,水煎分2服。
按:本案患者病情重,病位涉及心、肺、肝、脾、腎,雖已回厥定神,但氣陽俱虛,五臟血瘀,水氣凌心,肺失通調,肝失疏泄,土不制水,腎不蒸騰?!把焕?,則為水”,“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金匱要略》)。據“氣血水厥理論”辨證為“水”階段,在上方(救心厥湯)基礎上化裁,施以曾老經驗方——利心水方。方中人參、黃芪大補元氣;附子、桂枝溫陽(改肉桂為桂枝、去干姜);去生地黃、山茱萸以防滋膩,但留玉竹一味調陰生津、以防水道乏源;加川芎,與當歸同用以活血通絡;舍煅龍骨、煅牡蠣,增白術、葶藶子、豬苓、澤瀉健脾化痰通調水道。諸藥合用兼顧“氣、血、水”,共奏益氣溫陽、活血行水之效。至此已由厥轉水,疾病向愈轉歸。
三診(9月19日):藥后水腫喘滿脹癥狀漸消,心胸憋悶時作,心慌氣短,顴紅面紫,唇甲發(fā)紺,頭暈乏力,舌淡紫,脈細澀。病機:心氣虛衰,血瘀脈絡。治法:益氣活血,通絡化瘀。處方:黨參15 g,黃芪30 g,玉竹12 g,桂枝10 g,丹參30 g,川芎10 g,香附10 g,郁金10 g,當歸12 g,山楂20 g,益母草30 g。12劑,日1劑,水煎分2服。
按:本案患者經上兩次診治,雖已平穩(wěn)度過危重階段,但血瘀病理因素仍將持續(xù)一段時間,病位涉及心、肺、肝、脾?!白跉夥e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靈樞·邪客》)。據曾老“氣血水厥理論”辨證為“血”階段,心血瘀證:氣虛血瘀,心脈痹阻,肺絡損傷,肝脾郁血。水既去,瘀乃結。用曾老經驗方——活心血湯。在利心水方基礎上去葶藶子、豬苓、澤瀉,改人參為黨參,合黃芪減量補脾益氣;肝藏血,增香附、郁金解郁調肝氣,同時加強活血之力;瘀久化熱故增丹參涼血活血;山楂、益母草皆取其活血之性。諸藥合用兼顧“氣、血”,共奏益氣活血之效。至此,病情轉歸已由“水”階段轉為“血”階段,按照“氣血水厥理論”判斷預后,疾病向愈轉歸。
四診(9月20日):患者心慌氣短,自汗體倦,舌淡暗、苔薄白,脈虛細。病機:心氣不足、心神失養(yǎng)。治法:寬胸安神,益氣養(yǎng)陰。處方:黨參10 g,黃芪20 g,麥冬10 g,玉竹10g,瓜蔞10 g,薤白10 g,桂枝5 g,當歸10 g,炒酸棗仁10 g,柏子仁10 g,五味子5 g。14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按:經上三診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病情輕病層淺,病位在心、肺?!叭橹?,其動應衣,宗氣泄也”(《素問·平人氣象論》)?!皻狻敝∽C為心氣虛弱,肺氣不足,胸陽不振,陰液虧損。據“氣血水厥理論”辨證為“氣”階段,心氣虛證,施以曾老經驗方——益心氣湯。前方進一步減少黃芪用量,增瓜蔞、薤白寬胸散結,加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養(yǎng)心收斂安神,全方共奏益氣養(yǎng)陰、寬胸安神之效。至此疾病由“血”轉“氣”,預后佳。后隨訪至今2年余,雖病情時有反復于“氣”“血”兩個階段之間,隨證治之,但癥情基本穩(wěn)定。
曾學文名老中醫(yī)之“氣血水厥理論”提出已有三十年之久,指導諸多心系疾病臨證診治,經我院省級、國家級曾學文傳承工作室成員不斷學習研究,運用于臨床療效顯著。該理論的主要學術思想乃遵循心病演變流程,依據病勢由輕到重,分為心氣虛證、心血瘀證、心水腫證、心厥脫證四個階段,層層遞進,從病位、證候、治法、傳變及預后多方位立體式整體把握心系病診療。近兩年用“氣血水厥理論”指導治療冠脈介入術后階段,效果顯著。
本病案根據“氣血水厥理論”指導辨證論治,概括辨治要點如下:(1)縱觀整個病程,分析證候演變順序為“心厥脫-心水腫-心血瘀-心氣虛”,是一個典型的由重至輕的順傳過程,疾病向愈;(2)起病急驟,短期發(fā)生傳變可能性大,故早期判斷,提前兼顧治療可能發(fā)生的證候,對疾病預后尤為重要。
冠脈介入術后已成為心系疾病的常見狀態(tài)之一,術后的心衰、心律失常、再狹窄、缺血性心肌病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建立系統(tǒng)細致的心臟康復治療體系?!督饏T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中記載了“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胸痛緩急者”、“心中痞,諸逆心懸痛”、“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從胸痹心痛病發(fā)作的不同輕重程度出發(fā),辨證論治。以曾老“氣血水厥理論”指導下的分階段辨證分型,并不拘泥于某種疾病本身,靈活把握冠脈術后不同時期的不同臨床表現,直擊重點,評估預后,精準治療。曾老之“氣血水厥理論”在真心痛的臨床應用正是順應了時代的需求,在繼承中醫(yī)藥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基礎上,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提煉證候演變規(guī)律,創(chuàng)新性地將現代醫(yī)療手段運用于中醫(yī)臨床,可以改善冠脈介入術患者預后,降低心血管惡性事件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