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慶華
自從踐行學共體以來,每次察學研課,都會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深入剖析學生的學,從而為老師反思自己的教提供依據(jù),每一次這樣的活動也都會使我有新的感悟。
2019年10月30日,是課例研修班理科組開展課例研究的日子,地點在新廟中學,課例內(nèi)容是初二數(shù)學的最短路徑問題。我們早早來到約定的錄播室,為課堂觀察做準備。
一、課堂上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
(一)上課前
上課鈴響后,我走進教室,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在一個女同學的身邊。我觀察了一下他們這個小組,共四個人,都是女生。因為課前他們都填寫了“學生學情調(diào)查單”,所以,我坐下后就主動和她們打招呼,并認真看她們的學情調(diào)查單,對她們有了初步了解。我發(fā)現(xiàn),只有我身邊的丙同學在“你喜歡哪一學科、為什么”一欄寫的是“生物、歷史、語文,因為這些學科使我充滿學習動力”,這使我感受到丙同學是不喜歡數(shù)學的。她可能是學困生吧,我這樣想。其他三位都寫的是喜歡數(shù)學。我的想法是:她們的數(shù)學老師就是她們的班主任,并且這個學情調(diào)查單是數(shù)學老師發(fā)下來的,學生有這樣一種“向師心理”,才都寫了喜歡數(shù)學吧。她們的真實情況只能在課堂上見分曉了。
(二)上課中
開始上課了,老師讓同學們跟身邊的老師打個招呼,她們四位又一次愉快地和我打招呼。感覺她們是安全的,我想她們能安心地進入到學習中。
第一環(huán)節(jié),老師引課。看黑板上的圖形,說一說,從A到B怎么走距離最短,四人都能答出線段AB最短,老師問為什么,四人都能快速地答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磥恚齻兯娜藢ψ罨镜闹R還是了解的。
第二環(huán)節(jié),解決學習單上的問題。問題1,要求:理解題意,把實際問題轉(zhuǎn)化成數(shù)學問題,畫出圖形,并說明這樣走距離最短的理由。同學乙積極主動地舉手回答問題,說AC和BC最短,老師示意其表述不是很清晰(正確的回答應該是AC+BC最短)。此時,丙同學努力跟著學,眉頭緊鎖,不知道怎樣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這個最短。甲、丁二人討論怎樣說更完整。老師又找了一位同學回答,此時,四人認真傾聽正確的表述。接著按要求畫出圖形,他們四人相互間小聲地討論著,丙同學是緊跟著學的狀態(tài),偶爾附和一句。四個人都準確地畫好了圖形。丙用手按住甲的學習單,和自己的對比。感覺丙同學自己能完成問題1,只是不自信。丁同學思考著問,為什么這樣畫就是最短的呢?甲同學認真地幫丁解釋。
通過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對四位同學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甲是能夠獨立學習的孩子,有自己的思考;乙學習比較浮躁,邊讀題邊看別人,邊張羅著去和別人交流,不思考問題;丙是一位學困生,有努力跟著學的意識;丁與甲相似。后來我了解到,這個組的學情,其實是整個班級大部分學生學情的代表。
研究問題2時,四位同學都能把生活實際問題轉(zhuǎn)化成數(shù)學問題,寫出已知、求證,并畫出圖形。接下來他們四人就討論著怎樣找C點使路徑最短。我發(fā)現(xiàn)在這一過程中,四個人都沒有理解題意,題中的問題是“思考如何將問題2轉(zhuǎn)化成問題1?怎樣找到點C,使路徑最短?”四人一齊忽略了“思考如何將問題2轉(zhuǎn)化成問題1”這句話。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這句話已經(jīng)為找C 點指明了方向。他們討論了有5分鐘,畫出了錯誤圖形,沒能找到準確的C點。這時,老師過來巡視,看了看他們畫的圖,問“為什么這樣畫”,甲答,垂線段最短。老師提示,再認真讀題,確認你畫的到底是不是最短路徑。
在老師的點撥下,四位同學又一次認真地讀題,這次,四人沒有交流,甲、丙、丁都在認真思考自己的,用筆在學習單上畫著,尋找方法。乙只是想了一小會,就開始左顧右盼地尋求幫助了。乙看看其他三人在埋頭思考,沒人理他,就去鄰組求助。鄰組的同學給乙講了具體做法,乙興奮地說道:“哦,我明白了?!庇谑莿庸P畫出了正確的圖形,并與甲、丙、丁三人交流畫法。四人都畫出正確的圖形。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么你所畫的路線是所有路線中最短的?說明理由。圖形畫出來,知道這樣畫圖的原因,這個問題就相當于解決了??墒且覜]有思考,直接又去求助鄰組同學。乙得到了鄰組同學的幫助,有了說明AC+BC最短的方法,回到本組,想和大家交流,此時,老師說集體分享,于是他們的交流暫時放置。這一學習歷程,我發(fā)現(xiàn),乙思維活躍,善于交流,但沒有自己的思考,似乎學習也不扎實。甲、丁能靜靜地思考,丙基礎差,相關知識儲備太少,只是在等待同伴的答案。
完成這兩個任務后,老師讓同學們總結(jié)一下,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四個人中只有乙積極主動地舉手搶著回答問題。
接著,老師出示了第三個問題,元旦晚會時,老師把桌子擺放成如下圖所示的樣子,在AO面的桌子上放滿了糖果,BO這面的桌子上放滿了橘子,一位同學站在C處,分別拿了糖果和橘子,回到D處,問他怎樣走距離最近?
甲、丙、丁都是先自己思考一段時間后,自主地找同伴開始研討。只是乙讀完題就開始找研討對象了。我發(fā)現(xiàn)四個孩子不能把剛剛學完的找最短路徑的方法應用到這個問題中。研討時,甲、乙、丁三個人有不同的思考,也畫出不同路徑,丙不說話,也沒有動筆畫,只是看著三人研討,感受到丙的無耐和迷茫。
(三)下課后
下課了,我邊收集他們的學習單邊和他們交流,這節(jié)課你們學會了嗎?甲說出了自己的思考,“我還想試一試從C到O再返回D,看看這樣會不會比做對稱點的方法距離更短”,乙愉快地說“我學會了”,丙不做聲,丁沒有回答我,而是和甲說話,“你說的是不是這樣的路線?”隨手在手邊的本子上畫出了圖形。出了教室后,我邊走邊看他們的學習單,發(fā)現(xiàn)甲、乙、丁三位同學的學習單完成的較好,丙同學只是完整地完成了問題1,其他兩個問題各畫了一部分圖,沒有文字。我對他們四人學習效果的總體感受是:甲、丁二人本節(jié)課學習良好,乙同學的學習猶如蜻蜓點水,學得淺,丙同學學習遇到了困難。
二、通過觀察這四位同學的學習歷程,使我認識到,不管是學生還是我們成年人,有思考才可能進行真正的學習,思考是學習的基石
基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有以下三點想法與大家交流。
(一)獨立思考是一切學習的先決條件
在王曉葉老師的講座《中學數(shù)學課堂學習活動設計解析》中,對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定義有了進一步理解。學習是與客觀世界的相遇與對話,這一過程是獨立學習;學習是與同伴的相遇與對話,這一過程是協(xié)同學習;學習是與自己的相遇與對話,這一過程也是獨立學習。通過這樣的解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習是從獨立學開始的,當遇到問題時,一個人的力量解決不了,開始求助,進行協(xié)同學習。求助,使這個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有了進一步的思考,然后再進行獨立學習,最終是在自己真實的理解下解決問題。中學階段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獨立學習,獨立學習需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其實是與自我對話的過程。在獨立思考中內(nèi)化知識,形成能力。我觀察的這四位同學,能靜下心來獨立思考的只有甲和丁,所以在交流中,甲和丁有自己的想法,最后他們的學習效果也是很好的。從中感受到獨立思考的過程其實是內(nèi)化知識,甚至是升華知識或者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
(二)思考需要基礎知識儲備,也需要方法
在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丙同學一直不思考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他是學困生,由于學習不扎實,有許多舊知識不能及時回顧,對于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來說,是銜接不上的,所以思考變得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沒有辦法思考,比如說從生活情境中梳理出數(shù)學問題,有生活經(jīng)驗的學生都可以做到,這樣就可以分析問題,知道問題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接下來思考的就是怎樣求。所以,對于學困生來說,我們需要做的是給他一個思考方法,使他能夠把問題轉(zhuǎn)化、分解成容易懂的數(shù)學問題,再幫他回憶解決新問題需要的舊知識,同時,讓他體會到思考后解決了問題的成就感,從而使其學會思考。
(三)有質(zhì)量的學習都是有思考的
沒有思考就沒有學習,沒有真正理解問題,就不會分析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在幾位同學的學習歷程中,可以看到,乙同學是不主動思考的,讀一遍問題,會立刻去求助,同伴給他講了,相當于告訴他怎么做,至于為什么這樣做,該同學既不問也不想,所以,他所謂的會了也只是模仿。其實在解決問題2時,把圖畫出來的過程,就是回答為什么的過程,可是,乙同學求助了畫圖之后,還要再求助一次解答為什么的過程。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每一次求助里只有“我不會了,請你告訴我怎么完成這個問題”,沒有思考,這樣的學習實際上是無效的。
思考,是與自己心靈的對話,這樣的對話是影響我們前行的決定力量,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傾聽自己的聲音,應成為每個人的選擇。思考,是學習、工作、生活的源動力,它也決定著一個人的行動方向。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就是在培養(yǎng)一個人的思考力,使其成為“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的人”。
恩格斯的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じ栺R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并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合適。恩格斯復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里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jīng)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并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jīng)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nóng)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他學派的古典經(jīng)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地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币簿褪钦f,要系統(tǒng)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工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jīng)典原著。他認為,系統(tǒng)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了解一個理論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fā)展過程,了解這一理論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