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鈺
一、學科融合是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必然要求
顧名思義,“學科融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融合多種學科,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學科融合是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方式,因為學科融合可以讓學習者獲得更廣闊的知識視野,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奠定重要基礎;此外,多學科融合能突破單學科思維方式的束縛,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以,在“核心素養(yǎng)”概念出現(xiàn)之前,“學科融合”的實踐早已有之。
核心素養(yǎng)概念從誕生開始就注定要“學科融合”,從其概念來看,“核心素養(yǎng)是人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需要,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與人性能力。核心素養(yǎng)具有時代性、綜合性、跨領域性與復雜性?!薄啊^‘跨領域(transversal),是指素養(yǎng)在學校中表現(xiàn)為跨學科性……”(張華《論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由此可知,核心素養(yǎng)與跨學科學習的密切關系。
2017版高中語文課標提到“通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幾種學習方式都很方便進行學科融合教學,這無疑是給語文學科融合教學指明了方向。
綜合上述信息,基本可以推定,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必然需要跨學科的學習,學科融合教學是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必然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融合的實踐探索
從三個學科的2017版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yǎng)表述來看,語文學科與政治、歷史學科的融合是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教學實踐探索的。
語文學科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
1.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與政治學科融合教學探索
語文學科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方面的融合嘗試主要在語文作文方面?!罢Z言是思維的外殼”,所以作文表面上看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但內核實質上有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下面這篇作文題目,訓練的不僅是語文的作文,也是政治學科的“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5月3日,四川達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動車到成都看病,因節(jié)后人多,只買到達州到營山的座票。到南充后,老人被座位的主人請了起來,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兒懇請她和母親擠一擠,遭到拒絕。老人女兒挽扶著母親往后走,后面兩排年輕人同樣充耳不聞。大約5分鐘后,一中年男子為老人讓了座。這時,老人女兒說:“年輕人啊,應該多學學?!迸幕卮鸬溃骸白约何恢缅e了嗎?”感覺委屈的女生流著淚給朋友打電話講遭遇。此事經華西都市報報道后,不少網(wǎng)友投票并留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兩萬多個網(wǎng)友中,有不到500名網(wǎng)友覺得女生拒絕和老人擠著座有點不近人情。更多的網(wǎng)友說座位主人沒做錯;動車不是公交,公交你買了票未必有座,動車坐票可是要花坐票的錢買的啊,花錢買了坐票,讓不讓是自己的權利,不讓無可指責;老人女兒有點道德綁架。
對材料中的這種現(xiàn)象和對這種現(xiàn)象的質疑,你有什么思考?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你的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學生在這道作文題中,思考“動車上讓不讓座位”這個問題是要用上辯證思維的,同時還需要情理法上作出選擇。學生不僅要思考“動車讓座”有別于“公交車、地鐵讓座”,而且要思考“權利”和“道德”、“法律”和“情理”的關系;更進一步還得思考“讓”與“不讓”的辯證關系。在作文訓練中,類似的題目很多。
再看下面這道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農場里,幾十名同學在農田里麻利地干起了農活,割水稻,打谷子,鋤地……大伙兒分工明確,忙得熱火朝天。這一片金燦燦的稻谷于今年4月栽種,經過幾個月的生長,迎來了大豐收。同學們說:“這是我們自己種的,現(xiàn)在自己來收割,感覺特別有意義。”自2006年起,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種田課”就已納入必修課程。
材料二:近日,白巖松在未來教育大會上做了題為《德智體美勞,教育與更全面的人》的演講。他說,培養(yǎng)全面的人,就是要“德智體美勞”并行,同時這個教育標準還要做些適合新時代的“補充和改變”。比如,過去的“勞”,強調的是勞動,同呼吸,共命運,要學工學農;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勞”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創(chuàng)造的“勞”,當人工智能都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時候,我們要擁有新的勞動的概念,勞動能力要體現(xiàn)在智慧方面。
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學生在這道作文題目中,思考的是“德智體美勞”和“種田課(體力勞動)和智慧勞動”的話題,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幾乎都涉及了。
無論是思辨爭論類的作文題,還是辯證關系的作文題,或者是價值觀引導類的作文題,語文作文的表達訓練,需要有政治學科的政治認同、科學求真的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精神??梢哉f,語文語言建構與運用離不開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離不開政治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
2.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與歷史學科融合教學探索
語文學科中的古代文化常識本身就是歷史學科中的中國古代文化知識,但核心素養(yǎng)不是泛化的知識,所以嚴格意義來說,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與歷史學科融合教學是不包括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的。
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和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的融合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作文中。
歷史學科的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強調的是就事論事,就歷史論歷史,要在特定的時空里評論歷史;史料實證強調的是有理有據(jù)的論證;歷史解釋,強調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家國情懷可以體現(xiàn)在站在家國情懷的高度上思考問題、現(xiàn)象。這些在語文學科作文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里,都能融合使用。
且看下面這道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19世紀80年代,首批官派留學生被召回國,他們發(fā)憤圖強,為國家?guī)硇職庀蟆?/p>
20世紀20年代,大批留學生回到祖國,他們赴湯蹈火,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20世紀50年代,一批批留學生沖破重重阻礙,投身新中國建設,創(chuàng)造無數(shù)奇跡。
20世紀80年代,大量中國青年遠赴海外,謀求發(fā)展,書寫別樣人生。
21世紀,出現(xiàn)留學生“歸國潮”;同時,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
青年是時代發(fā)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作為一名正在求學路上努力奮斗的當代青年,讀了上述材料,你會有怎樣的感觸和思考?請就此寫一篇文章,與你的同齡人分享。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初看這些材料,還以為是歷史題目。這道作文題,需要思考“留學與歸國”“時代與青年”的問題。對“留學與歸國”方面的思考,需要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方面來分析評論,不同時代,留學和歸國的原因、動機、背景不盡相同,結果、影響和意義價值也有所不同。對“時代與青年”的思考,則需要從“時空觀念、家國情懷”方面來分析評論。由此可知,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的融合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方面,同時,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也會因為作文題目材料的具體情況而涉及。
總之,作文題目材料屬于哪一學科方面的內容,語文學科就需要與哪一科進行融合思考,如果涉及到多個學科,需要多個學科的融合。2018年高考結束后,有人評論全國一和全國三卷的作文題,說這兩套卷的作文題是文科綜合老師命制的;全國二卷的作文題是物理老師命制的。這個評論看似笑談,但卻反映出一個事實,就是語文學科與政治歷史學科的融合、語文學科與其他科目的融合已然呈現(xiàn)在高考題目里,這種學科融合,是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必然。
在教育部2019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2019年高考命題……推動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和考試中的落地落實,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這段文字中的“推動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和考試中的落地落實,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在提醒我們:進入新一輪高中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會通過高考的方式倒逼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學科融合教學為核心素養(yǎng)而備,核心素養(yǎng)為學科融合而來。
[作者通聯(lián):南寧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