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牟婷
摘要:根據考古發(fā)現,初盛唐壁畫墓中的屏風式壁畫內容多為人物畫,中晚唐則主要是花鳥畫。而在章懷太子墓發(fā)現的這幅花鳥畫是在初唐時期最早的一幅獨立花鳥畫。通過比較這兩幅獨立性主題的花鳥畫,同時結合這段時期其他的墓室花鳥畫分析,發(fā)現墓室花鳥畫由原來裝飾性過渡到寫實性描繪,這顯示了初盛唐到中唐時期社會審美意識的轉變。
關鍵詞:墓室花鳥畫? ?唐安公主? ?章懷太子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1-0046-03
一、章懷太子墓與唐安公主墓花鳥畫構成
章懷太子墓位于陜西乾陵鄉(xiāng)楊家注村北面的高地上,該墓于神龍二年(706)動工,于景元二年(711)封閉,根據李星明先生的觀點,該墓壁畫屬于初盛唐時期。
該墓中圖像皆是以人物為主,動植物為背景穿插其中,只有在墓中石槨西壁的一幅花鳥畫,是以花卉和禽鳥為主體,“花株皆是主莖兩側對稱生長葉片與小花苞,根部有小草和石頭掩蓋?!盵1]但是在1972的章懷太子發(fā)掘簡報中,沒有提到西壁的這一幅獨立的花鳥畫。最早提及這一花鳥畫是在劉婕的《唐代花鳥畫研究的新視野——墓葬材料引發(fā)的思考》一文中,根據劉婕的觀點,“章懷太子墓中的石槨西壁的花鳥是目前有明確紀年的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花鳥作品?!盵1]
這幅花鳥畫被分割成三個畫面,畫面中心都是以近人高的花卉作為主體。“最右側畫面中有四株生長在地面上的花卉。根部被巖石遮住,其中位于畫面中心位置的花卉最為高大,其他三朵比較小。畫面上方有兩只鳥相向而飛;中間這幅畫面中有三株花卉,皆為單瓣,花上方均飛一鳥一蝶;最左側的畫面中有六株花卉,其中四株生長在地面上,另外兩株單刻在這四株花卉之上,其中一株花冠后露出一鳥,畫面上方繪有六朵祥云。最高大的為右側第三株,其位置接近畫面的中軸線,四株花卉的葉片雖不相同但相互對稱。”[2]
唐安公主墓位于陜西西安東郊王家墳,根據墓志記載,該墓建成于興元元年(784年),判斷年代為中唐。在此墓室西壁繪制的通屏花鳥畫,畫面中心位置有一碗狀的黑地帶團花大盆,盆中有水。四周有花卉禽鳥環(huán)繞,盆旁邊有三只正面立著的禽鳥,還有一只呈俯首飲水狀,“盆左上方有兩只黃鸝向右上方飛翔,前方的黃鸝回顧首望著后方的黃鸝,盆右上方有兩只雉雞一前一后向著上方飛翔,姿態(tài)舒展優(yōu)美。畫面的右方還有一只野鴨類的禽鳥占據了邊角位置。”[3]畫面的左右兩邊均有一棵開滿花的樹木,樹梢向內彎曲,兩棵小樹交于畫面上方,周圍生長著鳳仙,金鐘等花草。
二、從裝飾性到寫實性
裝飾風格的繪畫,“內容特點是側重欣賞性。一般不強調三維空間的真實光影和透視等因素?!盵4]因此平面性是裝飾性的一個特點,對稱的構圖加強了畫面的平面效果,章懷太子墓中的花鳥畫就具有這樣明顯裝飾性的特征。
先從畫面構圖來看,章懷太子墓中的花鳥畫的三個區(qū)域都分別使用對稱均衡的構圖方式,如中間的畫面上的一花一鳥一蝶一一相對,增加畫面的穩(wěn)定感,造成了鏡面對稱的均衡效果,整體畫面裝飾感很強。此外其屏風式的格局在某種意義上顯示出它是作為日常生活的裝飾品,這種屏風式格局,使壁畫具有了一種強烈的裝飾效果。
除了章懷太子墓的花鳥畫體現這些明顯的裝飾性,在新疆出土的阿斯塔納217號唐墓中的一幅《六扇花鳥屏風圖》也是如此。它每扇屏風的花草、禽鳥都作為畫面的主體形象占據著單扇屏風的中軸線位置,畫面上的植株也是雙頭對稱花朵。再者新疆吐魯番哈拉卓50墓出土的紙本三聯式屏風式花鳥畫,整體畫面也呈現出中軸對稱的樣貌。不妨推測,這些完全程式化的構圖與章懷太子墓有同樣的起源。
到784年繪制的唐安公主花鳥畫中,這種程式化的構圖發(fā)生了一些改變?;B畫突破屏風式格局,不是單純的描繪一花一鳥,也不按照絕對對稱的方式將植物和禽鳥排列組合,而是通過一定的情節(jié),把它們巧妙安排成為一個整體。不同于章懷太子墓中的花鳥畫展現的是一種平鋪羅列的裝飾感,唐安公主墓中的花鳥畫是使用的是重疊空間的構圖方法,力求表現出人在現實中目光所見景象的模樣。在唐安公主墓的花鳥畫中,“通過站在水盆沿俯身喝水的禽鳥與金盆之間的疊壓,器物與禽鳥、植物與禽鳥的疊壓交代了其處于三維空間的位置關系?!盵5]如畫面之中小型飛行狀的黃鶯與體型較大的雉雞,以此種比例和動態(tài)增加畫面的立體感。
通過以上內容分析,從章懷太子墓到唐安公主墓中的花鳥畫,這期間畫面的構圖由完全中軸對稱慢慢轉變到非典型性對稱,從平面性逐漸轉變到營造三維空間感,使得畫面整體具有了真實的光影。
最后從禽鳥和花卉的繪制來看,章懷太子墓中花卉的刻畫裝飾性強且無法判斷品種,造型較多表現對植物的高度概括。各種裝飾化的葉子與概念的花頭結合,每株花卉的花干都是筆直生長,這與現實中植物的生長有一些出入。禽鳥的動態(tài)僵硬不自然且鳥頭和鳥嘴也沒有仔細刻畫。而在阿斯塔納217號墓中的花鳥屏風中,其物種刻畫準確程度來說,比章懷太子墓中的花鳥畫略好一些。其禽鳥的造型準確,能夠辨認出是鴛鴦和野雞,準確描繪出了萱草形態(tài)特征,畫出了萱草葉子的狹長、線狀扁平。
在唐安公主墓的花鳥畫中,對禽鳥描繪更是活靈活現,特征明顯,形神具備。在金盆邊的斑鳩、白鴿神情動態(tài)各異,互不相同?;涞拿枥L也是表現出彎曲的傾斜之姿,不是徑直生長,與現實中的樹木生長的情況相符,花草的葉片的描繪也有了反轉的變化。
從章懷太子到唐安公主墓中獨立主題的花鳥畫,無論是在構圖上還是在禽鳥和植物的描繪上,都能看到這種由裝飾性到寫實性的轉變,表現出中唐時期的花鳥畫的繪制比初盛唐時期顯得更加成熟。
三、轉變的原因
墓葬繪畫不是獨立發(fā)展的,它與世俗美術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初盛唐章懷太子墓中裝飾性意味的花鳥畫到唐安公主的寫實性花鳥畫,這一轉變與當時社會思想的變化分不開。
初唐時期,道家主張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在繪畫上,使得畫家不拘泥于對象的本身形態(tài)。而從盛唐開始,隨著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享樂主義盛行,人們對于現實生活事物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中唐時期繪畫上受當時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理論的影響,畫家們都重視寫生,強調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據《歷代名畫記》記載,馮昭正“尤善鷹、鶻、雞、雉,盡其形態(tài),嘴、眼、腳、爪,毛彩俱妙?!盵6]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畫家重視對物象的真實摹寫,而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構圖就無法達成這一效果。所以從章懷太子墓到唐安公墓花鳥畫中,可以看出受繪畫理論的影響,花鳥畫萌芽時期畫家對畫面構圖方法的勇敢嘗試。
唐代墓室花鳥畫中裝飾性到寫實性的審美傾向的轉變,與當時的著名的畫家的推動作用分不開。在唐代,宮廷畫師和墓室畫工的技藝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在繪畫技巧及創(chuàng)作風格上二者之間相互影響。中唐時期的邊鸞,他主要活動在中唐到晚唐之際,他筆下的花鳥皆是惟妙惟肖。據文獻記載,“他奉詔所畫的新羅國所貢的孔雀,在他的筆下不但形象精確,且十分傳神,得婆娑起舞之姿態(tài),這足以見他的寫生技巧所達到的神妙程度?!盵7]在中唐時期的蕭悅所畫的竹子,也是莖瘦節(jié)疏,枝活葉動,極其逼真。詩人白居易為其寫《畫竹歌》,可以看出他的畫竹的技藝“舉世無倫”。正是在這些著名的大畫家的影響下,使得這種寫實風尚流行起來?!疤拼@種大畫家的作品有的直接用作粉本在墓室壁畫創(chuàng)作中使用,或是畫工通過對‘專業(yè)畫家作品的描摹或者其中某個部分,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創(chuàng)造出符合需求的圖像粉本。”[8]因此在墓室花鳥畫中也體現寫實的審美取向。
除此之外,唐代科學的進步,尤其是醫(yī)藥學的發(fā)展,使人們有更多機會了解動植物的特點。這些都為花鳥畫向寫實性過渡奠了基礎。
從以上分析可知,從初盛唐到中唐時期,由于社會審美意識的轉變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唐代墓室花鳥壁畫逐漸由裝飾性過渡到寫實性。
參考文獻:
[1]劉婕.唐代花鳥畫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2]陳安利,馬詠鐘.西安王家墳唐代唐安公主墓[J].文物,1991,(09).
[3]楊遠超.武惠妃石槨外壁屏風式花鳥畫藝術特征初探[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4]佟景韓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5]高珊,鄭以墨.圖畫與文字——唐墓壁畫中盆池圖像的敘事方式研究[J].美術文獻,2019,(01).
[6]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7]陳綬祥.隋唐繪畫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陳璐.“畫工”與唐代墓室壁畫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