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100089)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建筑技術與建筑材料也發(fā)展的愈來愈先進,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物質生活的豐富,精神追求的提高,人們對建筑空間的關注點不再僅僅是功能與形式,而是在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礎上追求更為復雜的精神場所。因為空間是生活的載體,作為復雜多元的主體人的載體,自然也引導著建筑空間逐漸走向復雜多元化的設計方向,其中情感化設計作為眾多設計風格趨勢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分支,也讓許多建筑空間都經久不衰。
在第一代國際主義建筑師中,有極簡主義的密斯,崇尚有機功能主義的賴特,還有強調功能與形式關系的格羅皮烏斯等。他們?yōu)楣I(yè)革命后的世界建筑發(fā)展走向開辟道路。但是,冷漠的國際主義風格,割斷了人們與文脈的聯(lián)系。在當時世界都奉行設計標準化、效率化的原則下,其中有一位芬蘭的建筑師阿爾瓦阿爾圖,他將極簡的現(xiàn)代主義與當?shù)氐奈拿},恰如其分的銜接在了一起,阿爾瓦的這種有機功能主義是與賴特所崇尚的有機主義不同的。阿爾瓦將人作為建筑空間中的主體地位,在建筑空間中,一切都是為了人而服務的,不論是材料的選擇,還是燈光的格調,或是彎彎曲曲的墻面造型,都在激發(fā)人們身處這個空間中內心的某個情感,無論這個情感是來源與小時候的回憶,還是出生地所帶來的生活場所記憶。阿爾瓦的設計意圖都是強調情感體驗的設計。所以,這里所強調的情感設計不是那些情感體驗為基本目的設計,而是主要由設計師通過人們心理活動特別是情感所產生背后的一般規(guī)律和原理的研究和分析,在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激發(fā)人們的某種情感。所以阿爾瓦的設計作品中,不論是考慮了當?shù)貧夂蛞蛩?,亦或是當?shù)孛褡逅夭?,在他的空間里是與人的情感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情感設計的核心有兩個方面:①通過設計物的情感激發(fā)和體驗;②具體使用的情景下用戶所產生的情緒和體驗。但是這兩個方面的共同源頭是具體設計產品中與人為經驗之間的某些關聯(lián),倘若失去了或割斷了其間的關聯(lián),設計品當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情感設計。歸根到底,情感設計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人腦意識和抽象的情感激發(fā)場所心理活動。一個建筑空間中所引起的共鳴,就是建筑空間設計中設計師們對情感的抽象化。這種思維與感情的共鳴并不是通過直接的某些具體符號而產生的。在日本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的作品光之教堂中,就是通過將混凝土劃分為四塊,形成一個鏤空的十字縫隙,而四周則是全封閉的墻壁。一旦室外的光線通過這個十字縫灑射進來,一種接近天堂的神圣嚴肅的宗教感瞬間充滿了這狹小簡單的方盒子中。安藤忠雄的這種利用光線的設計手法,將人們心中的信仰之情推到了至高點。帶給了體驗者強烈的感官沖擊。
這種通過某種媒介從而激發(fā)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在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的皇宮園囿中也有代表。北京故宮作為我國古代封建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在情感化設計上也是具有強烈的體現(xiàn)的。在整個皇宮的建筑體的規(guī)劃和設計中,通過各種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建筑主體來加強皇帝的權利在平民百姓心中至高無上的權利地位。設計師通過這種手法來突出天子授權的情感表達。包括在祈年殿中也是通過建筑外形與色彩的設計手法表達了人們對上天的崇敬之情,運用強烈的色彩對比,與周圍環(huán)境的對比突出加強了祭天所需的崇高神圣氣氛。
在這些建筑中,不論是通過自然元素或是通過人為的刻意安排,都是為了讓使用者在這個空間能產生與其相應的情感共鳴。通過這些抽象的元素激發(fā)體驗者本能的心理效應,從而也自然地衍生出這些建筑空間中所表達的背后的本質情感內涵。
情感設計的最主要核心是通過建筑空間作品激發(fā)人們的情感體驗,而這里所指的情感體驗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也是一個靜態(tài)的過程。[1]換句話說。建筑空間中的情感設計所激發(fā)的情感體驗,它能喚醒人們的一段或一個時期的相應的情緒,在居住空間中對空間特殊情感符號的運用,在激發(fā)居住者精神需求的同時還無處不在地體現(xiàn)其心理活動。[2]例如,人們看到溫暖一詞就會聯(lián)想到愉悅,當看到紅色便會聯(lián)想到春節(jié)等,人們往往能通過某些特殊的符號能聯(lián)想起與之相關的物品。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主要人物羅伯特文丘里就曾強烈反對忽視人們情感,割斷歷史文脈的國際主義風格建筑,他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來反對冰冷的國際主義風格,并以此來加深建筑與文脈的聯(lián)系。這兩個方面一個是美國的通俗文化,還有一個是歷史建筑因素。建筑是反映時代的,是時代的產物,它并不是自然中自發(fā)衍生的產物,是通過人類的雙手與意識實實在在的具體的客觀的人造物。所以建筑場所就是人們情感集中的場所。而現(xiàn)代主義雖然在20 年代風靡全球,但隨后被后現(xiàn)代主義潮流所推翻,否定一切。因為現(xiàn)代主義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否定自己,批判自己的風格。它一方面提出設計為人類服務,而另一方面又為了極簡的形式而剝削了人們在空間中應有的權利,也隨之產生了許多現(xiàn)代主義巨作,但這些巨作卻是一個并不適合人們居住的建筑。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現(xiàn)代主義風格下所衍生出來的粗野主義,典雅主義,高科技風格等各種風格流派。因此羅伯特文丘里通過運用各種歷史符號來反對一成不變,單調的國際主義。在他的作品母親住宅中,就采用了古典主義的三角山花墻,拱券結構為符號在三角山花中間開縫,形成嘲諷戲謔的特征。也因此奠定了這個流派的后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基本特征。
后現(xiàn)代主義的這種對歷史的情感傾訴在日本的建筑中也有十分典型的例子,日本現(xiàn)代建筑中重要的奠基人丹下健三,他把現(xiàn)代建筑的基本原則和部分日本傳統(tǒng)建筑元素相結合的方式,影響了整整兩代日本建筑家,在他的建筑作品代代木國立競技場中,采用了巨大的懸索結構的大屋頂。巨大的懸索結構采用兩個錯位新月形和螺旋形組成。因此在這個競技場中,具有非?,F(xiàn)代的建筑形式,又有很傳統(tǒng)的日本建筑的構架。丹下健三注重現(xiàn)代建筑材料與技術的運用,但是在他的設計中卻能體會出日本的場所精神。因此代代木國立競技場一方面是國際性的,同時它也是民族的。丹下健三將這兩點完美的結合淋漓盡致的詮釋了情感設計在建筑中的具體表達。丹下健三的這種采用民族元素的設計手法,是讓觀看者通過其形式意義的理解從而體現(xiàn)相應的情感。這也是最高層次的情感激發(fā)和體驗。
情感設計是強調情感體驗的設計,而情感所產生的個體便是人自身。雖然設計的首要目的仍然是功能的實用性,但建筑空間是人類創(chuàng)造與抒發(fā)感情的場所。甚至可以說體驗者在空間中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與感情共鳴也是建筑空間的目的之一。它的最終價值與最終目的還是會回歸到人的本源上來。所以一個綜合的建筑作品,也應是功能形式與情感處于同一個空間的建筑作品,它產生了環(huán)境,表達于空間,服務于人類。因此我們應該注重于情感設計在建筑空間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