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科
讀愛爾蘭作家約翰·班維爾的作品《時光碎片:都柏林的記憶》,我常常會遇到原有知識體系以外的陌生內(nèi)容,從而停下來借助搜索引擎來補白那些未知,閱讀的流暢感會稍稍地受到一些影響。
讀外國文學(xué)作品,人常常會有兩類渴求,一類是補白自己原有知識體系之中那些不曾知曉的部分,這一類渴求通常是艱苦的、乏味的、需要做大量案頭工作的;另一類是希望能夠讀到人類共通的情感,這一類渴求是有趣味,有觸動的,有內(nèi)心深層的沉淀和收獲的。
我理解約翰·班維爾對于他的出生地韋克斯福德(Wexford),以及對于成年后較長一段時間生活過的城市都柏林的情感,就像我對故鄉(xiāng)揚州以及對短暫生活過的地方的情感是一樣的。它們成全了我的成長,變成了我的一部分,并且在回憶里慢慢褪色,剝蝕掉生活中平淡尋常、艱難困苦的一些印跡,留下歲月給予我最為溫情的那部分。
在十七八歲時,我們都向往外面的世界。約翰·班維爾這樣寫道:“我殘忍地離開了家,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從鞋后跟抖落韋克斯福德的塵土,走向我眼中絢麗奪目的都柏林”,“在韋克斯福德度過人生頭18年里,我把這個地方當(dāng)作不過是前往別處的中轉(zhuǎn)站。我對這個小鎮(zhèn)沒什么興趣,以至于我懶得記住大多數(shù)街道的名稱”。
我對故土的情感,也是差不多的狀態(tài)。舉家遷到蘇州之后,我大概快超過十年沒有回過揚州。不敢說自己是一個永遠朝前看的人,也不敢承認自己永遠活在當(dāng)下,只是覺得緬懷過往過于沉重,不是在努力往前跑的年紀可以負荷的。
獻給文藝青年的漫游隨筆,漫游文學(xué)地理,追尋時間與逝去的秘密。巴黎之于海明威,是一場流動的盛宴,都柏林之于班維爾,同樣如此。
書中讓我更有共鳴的是親子關(guān)系中那些極微妙的情感。他特別詳細地描述了父親的腳步聲,只需要靜下來便可以分辨得出。他將父親描繪成一個“四平八穩(wěn)”的中年人,描述母親雖然是一個家庭主婦,卻仍有一顆“不安于室”的心。
他對父母有一種“永恒不變”的感受,“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既不認為我父母年輕,也不認為他們老。在我看來,直到生命的最后歲月——我也不確定他們有多大——他們基本是不同物種的生物,永恒不變,只是在那里?!?/p>
這種感覺我也曾有過,總覺得自己是個孩子,只要一轉(zhuǎn)身,父母永遠在身后。直到有一天,他們忽然病倒了或者伸出求助的手,我才驚覺他們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間老成那副模樣,而自己也在一夜之間獲得了成長。
雖然不能理解這本書中諸多與我過往生活經(jīng)驗不相融的那部分,卻在這些人類共同的情感之中看到了自己。讀一本書,說到底還是在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