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苗連貴 圖_劉昌海
早年,稻草是窮家小戶賴以過冬之寶。
入冬后,街上就有鄉(xiāng)里人拖著板車,裝滿垛得小山似的稻草來賣。稻草便宜,一毛錢一大捆。買回家,往床板上一鋪,一尺厚,壓上墊絮,睡覺又軟又暖和。稻草有股好聞的草腥味,悠悠地吸入鼻孔,一覺到天光。但稻草易板結(jié),時間一久也就不再那么令人愜意,因此要勤曬,曬稻草占地,摟出摟進也麻煩。后來街上有草墊子賣,用草墊子就方便多了,睡十天半月,遇上大晴天,掛在樹丫或用磚壓在窗臺上,爆曬一日,吸足了太陽,變得松松泡泡的,夜里睡上去那個熱乎勁就莫提了。
草墊子,即稿薦。
何以叫稿薦?稿從禾,指谷類植物的莖;薦從草,本義即草墊,二字合用,即是以稻草或麥秸等編織的墊子。稿薦之名古已有之,而且是作為口頭語廣泛使用的?!端疂G》第28回,武松發(fā)配到孟州牢營,眾囚徒向他介紹牢獄里的慘無人道:“他到晚把干黃倉米飯和些臭鲞魚來,與你吃了,趁飽帶你到土牢里去,把索子捆翻著,一床干稿薦把你卷了,塞住你七竅,顛倒豎在壁邊;不消半個更次,便結(jié)果了你性命——這個喚做盆吊。”只是后來大約人們覺得稿薦終不如草墊子直觀或叫得順嘴,于是其本名漸遭棄用——不過有些地區(qū)的方言至今仍作是稱。
稿薦的稱名北南通行,《水滸》說的是北方,江南則有“陸稿薦”的故事。“陸稿薦”,美味的金字招牌,好吃之徒恐怕無有不知。傳說蘇州有開醬肉店的陸姓夫婦,心地善良,施舍了門前一個凍餒的老叫花子。老叫花子臨走時留下一床稿薦,矚曰:以之燒火。某天,夫妻倆燒肉,柴火用盡,肉未見熟,便從稿薦上抽幾縷稻草塞進灶膛,須臾肉熟,香氣四溢。奇怪的是,這香氣比平時濃烈十倍,香滿一條街,頓時招得食客盈門。此后他們每次燒肉,只須往灶膛里投一根草,肉就香得不得了。二人知是異人相助,為感恩,便以“陸稿薦”作為招牌,遂名滿天下。稿薦輕賤之物,與美食風馬牛不相及,卻有如此一段佳話。
做學生時,下鄉(xiāng)參加勞動,曾親見農(nóng)民打稿薦。編織前,先將稻草浸濕,使之柔韌,然后一縷一縷搓成繩,這樣就可以編了。兩只粗糙的大手靈巧地將草繩穿進穿出,扭來扭去,不消半日,一床厚厚實實的稿薦便織就了。
我曾吃過鄂西土家風情的菜,滿桌都是野味,野豬、野雞、野兔,肉色黑里透紅,肉質(zhì)粗獷而堅實,特別有嚼勁,慢慢嚼,越嚼越香。這是山民先將其曬干,然后吊在火塘橫梁上,日日以稻草煙火熏烤的結(jié)果。
如此說來,陸稿薦醬肉之所以味美,大約也是因為里面混有稻草香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