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東 徐家雄
(1.湛江市森林病蟲害防治站,廣東 湛江 524033;2.廣東省森林培育與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520)
椰子織蛾(Opisina arenosella)屬鱗翅目(Lepidoptera)、織蛾科(Oecophoridae),別名黑頭履帶蟲、椰蛀蛾,是棕櫚科植物的重要食葉害蟲。2013 年8 月、2013 年10 月 和2013 年12 月分別在海南省萬寧市、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和廣西發(fā)現(xiàn)危害棕櫚科植物[1-2],2014 年椰子織蛾列為全國林業(yè)危險性有害生物。
椰子織蛾入侵以來,國內學者對其形態(tài)特征進行描述、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3-4]。海南利用葉片浸漬法,用甲維鹽、氯蟲苯酰胺、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對椰子織蛾5~6 齡幼蟲進行室內毒力測定,綜合毒力和成本,建議在生產上采用毒死蜱和甲維鹽等相關藥劑防治椰子織蛾[1];海南利用本地農藥廠生產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甲氨基阿維菌素微乳劑和阿維菌素乳油防治后第5 天,防效均達87%以上,其中甲氨基阿維菌素微乳劑的防效達95.99%[5];海南采用三唑酮粉劑和全水溶速效氮鈣肥硝酸銨鈣灌根、苦參堿乳油劑和甲維鹽噴施的處理,具有明顯的防治效果[6]。2018 年12 月,椰子織蛾危害湛江市棕櫚植物,本研究對椰子織蛾在湛江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系統(tǒng)觀察,結合湛江棕櫚植物生產經營現(xiàn)狀,篩選安全、環(huán)保藥劑種類,停止目前國家限制性農藥的繼續(xù)使用,篩選適合藥劑和防治方法,進一步提高椰子織蛾防治效果。
1.1 試驗地點與材料
在湛江市麻章區(qū)花村棕櫚科植物種植基地,選擇4~6 年生的霸王棕(Bismarckia nobilis)、貝葉棕(Corypha umbraculifera),株行距2~3 m,每株有7~12 張葉,每株有蟲數(shù)量10 頭左右。
1.2 供試藥劑
蘇州富美實植物保護劑有限公司生產的20%好年冬乳油(丁硫克百威);江門市植保有限公司生產的44%多蟲清乳油(氯氰菊酯+克蟲磷);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50%甲刻水分散粒劑(25%吡蟲啉+25%殺蟲單)。
1.3 試驗方法
2019 年1 月,林間取椰子織蛾幼蟲和霸王棕老葉,放置室內養(yǎng)蟲籠中進行生物學觀察。
化學藥劑防治設置3 種藥劑處理和對照組,藥劑處理分別為:20%好年冬乳油(丁硫克百威)1 200 倍液;44%多蟲清乳油(氯氰菊酯+克蟲磷)1 200 倍液;50%甲刻水分散粒劑(25%吡蟲啉+25%殺蟲單)800 倍液。試驗設置3 個重復,加對照共12 個小區(qū),每處理小區(qū)6~8 株樹,隨機排列。對照組噴灑等量清水。
2019 年8 月開始調查和觀察椰子織蛾活幼蟲,每小區(qū)調查的蟲口數(shù)達30~50 頭,對所調查葉片做標記。然后按試驗設計所需藥劑配制藥液,8 月25 日噴藥1 次,用車載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至葉面、葉背完全濕潤。噴藥后第5 和第10 天分別調查,記錄活蟲數(shù),計算蟲口校正死亡率(防治效果)和樣本標準差。
式中S為標本標準差;x為樣本值;x為樣本平均值;n為樣本數(shù)。
1.4 分析方法
椰子織蛾幼蟲死亡率數(shù)據(jù)進行反正弦代換,代換公式:
式中x為新的隨機變量:p為百分率。
進行不同藥劑的方差分析,判斷不同藥劑之間的差異顯著性,如果達到顯著,進一步作防治效果平均數(shù)的q 檢驗[7~9]。
2.1 生物學特性觀察
2.1.1 寄主植物種類 主要危害霸王棕、貝葉棕、老人葵(Coccothrinax crinita),也危害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椰子(Cocos nucifer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中東海棗(Phoenix sylvestris)。
2.1.2 形態(tài)特征 幼蟲:高齡幼蟲體長18~23 mm。1~3 齡幼蟲頭部、前胸黑色,中胸褐色,蟲體乳黃色至淡褐色,體背及體側具5 條紅棕色至褐色縱紋,兩側縱紋較細且大部分斷續(xù)(圖1);4~5 齡幼蟲頭部漸變?yōu)楹稚?,前胸和中胸前半部分漸變?yōu)榈稚?、后半部分成半月形褐色,蟲體淺黃至淡褐色,體背中間3 條縱紋褐色較粗、連續(xù),體側2 條紅棕色較細、斷續(xù)(圖2);幼蟲老熟蟲體淺褐色至淡紅色,體上5 條縱紋均變?yōu)榧t色(圖3);腹部各節(jié)背側帶上方各有2 個褐色小點,體背4 個小點呈長方形排列;腹足趾鉤列三序全環(huán)。雄蟲腹部第9 節(jié)前緣腹中腺表面有一圓形凹陷,雌蟲無此凹陷。蛹:長橢園形,雄蛹稍小,蛹長8~12 mm,黃褐色至深褐色,蛹頭部園形,蛹腹末具1 突柄,柄末端稍膨大,末端兩側對生 2 根毛(圖4)雌蛹腹末節(jié)腹面生殖孔裂長條狀,雄蛹則在腹面中間為小突起。繭:長棱形,繭長12~18 mm,灰色至灰褐色,由老熟幼蟲吐絲、綴粘糞便顆粒形成繭室(圖5)。成蟲:雌蛾體長8~12 mm,雄蛾體長7~11 mm,體灰白至灰色。下唇須長,向上彎曲,超過頭頂,第3 節(jié)與第2 節(jié)等長。觸角長5~7 mm,雌蛾觸角略長,38~42 節(jié)。中間各節(jié)呈圓柱形,最后一節(jié)呈錐形。翅灰白至淺黃灰色、相間有許多深灰色小斑點,緣毛長,灰白色。后翅灰白色。腹部灰白色,中部顏色較暗。雌蛾前翅上深灰色小斑點密而且小(圖6)、雄蛾則疏而且較大,雄蛾后翅端緣具毛。卵:長橢圓形,長0.7~0.8 mm,寬 0.4~0.5 mm,乳黃色至淺紅褐色,表面具縱橫網格紋(圖7)。
圖1 椰子織蛾低齡幼蟲Figure 1 The young age larva of Opisina arenosella
圖2 椰子織蛾高齡幼蟲Figure 2 The advanced age larva of Opisina arenosella
圖3 椰子織蛾老熟幼蟲Figure 3 The ripe larva of Opisina arenosella
圖4 椰子織蛾蛹Figure 4 The pupa of Opisina arenosella
圖5 椰子織蛾繭Figure 5 The cocoon of Opisina arenosella
圖6 椰子織蛾雌成蟲Figure 6 The female adult of Opisina arenosella
圖7 椰子織蛾雄成蟲 Figure 7 The male adult of Opisina arenosella
2.1.3 危害習性 幼蟲:5 齡,歷期30~35 d,當食料減少或氣溫較高時,幼蟲歷期明顯縮短,提前化蛹。幼蟲主要在棕櫚科植物的中層和下層老葉葉片背面皺褶處危害,很少在老葉葉端危害、不危害淺綠色的嫩葉。初孵幼蟲聚集取食,中齡后逐漸分散至周圍或相鄰的葉片危害,同一葉片有不同蟲齡幼蟲共存。幼蟲在葉背面形成不規(guī)則蛀道,蛀道長60~150 mm,蛀道內糞便與其吐的絲交織,幼蟲隱藏于蛀道內取食葉肉(圖8-9),嚴重時葉肉大部分被吃光,后期造成葉片卷曲、干枯,形似火燒。蛹:老熟幼蟲在蛀道周圍聚集、吐絲交織形成繭室并化蛹,蛹歷期10~14 d。成蟲:成蟲白天靜伏在老葉背面,晚間活躍、不停爬動并飛翔活動可以飛行。成蟲歷期5~10 d 。雌蛾交尾后第2 天開始產卵,成堆狀;室內飼養(yǎng)觀察雌蛾產卵沒有選擇性,隨意產卵在葉片或飼養(yǎng)塑料盒內壁上;林間觀察,雌蛾產卵多選擇在同株植物受害略輕的上層老葉背面或相鄰植株的老葉背面,雌蛾平均產卵60~120 粒。卵:初產卵半透明乳黃色,后期顏色逐漸加深至紅褐色,歷期4~6 d 。在2—4 月份,完成1 世代歷期50~65 d。
圖8 椰子織蛾危害狀Figure 8 The damage of Opisina arenosella
圖9 清除老葉后噴藥防治Figure 9 The control of spray after cleaning old leaves
2.1.4 發(fā)生規(guī)律 1 a 發(fā)生4~5 代、以4 代為主,世代重疊;以高齡幼蟲越冬。林間高齡幼蟲和老熟幼蟲出現(xiàn)相對集中的時間為3 月份、6 月份、8—9 月份和12 月份,每年7—8 月份林間種群數(shù)量達最大,8—9 月份危害嚴重;種植密度高的高大棕櫚植物受害比較嚴重。在棕櫚植物種類中,霸王棕、貝葉棕、老人葵受害比較嚴重。
2.2 藥劑防治試驗
2.2.1 噴藥后第5 天幼蟲死亡率 表1 可知,幼蟲的平均校正死亡率為多蟲清>好年冬>甲刻;不同藥劑的幼蟲平均死亡率差異顯著性測定F值3.02 <F0.05=5.14,差異不顯著;噴藥第5 天,不同藥劑幼蟲死亡率詳見表1。
表1 不同藥劑防治椰子織蛾幼蟲第5 天的平均死亡率比較Tab.1 Comparisons of mortality of Opisina arenosella Larvae among pesticides on the 5th day
2.2.2 噴藥后第10 天幼蟲死亡率 幼蟲的平均校正死亡率為多蟲清>好年冬>甲刻;不同藥劑的幼蟲平均死亡率差異不顯著,差異顯著性測定F值1.19 <F0.05=5.14;噴藥第10 天,不同藥劑幼蟲死亡率詳見表2。
表2 不同藥劑防治椰子織蛾幼蟲第10 天的平均死亡率比較Tab.2 Comparisons of mortality of Opisina arenosella Larvae among pesticides on the 10th day
3.1 椰子織蛾危害多種棕櫚植物。完成1 代歷期55~65 d,其中:幼蟲歷期30~35 d,蛹歷期10~14 d,成蟲歷期5~10 d,卵歷期4~6 d 。1 a 發(fā)生4~5 代、以4 代為主,世代重疊,以高齡幼蟲越冬;每年7—8 月份林間種群數(shù)量最大,8—9 月份危害嚴重;幼蟲主要在棕櫚科植物的中層和下層老葉葉片背面皺褶處危害,隱藏于蛀道內取食葉肉,嚴重時葉肉大部分被吃光,后期造成葉片卷曲、干枯,形似火燒。
3.2 試驗表明,20%好年冬乳油(丁硫克百威)1 200 倍液、44%多蟲清乳油(氯氰菊酯+克蟲磷)1 200 倍液和50%甲刻水分散粒劑(25%吡蟲啉+25%殺蟲單)800 倍液,用車載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至葉片正面和背面完全濕潤,噴藥后第5 天,三種藥劑對椰子織蛾幼蟲防治效果達到90.26%~93.38%;噴藥后第10 天,防治效果達到93.16%~95.24%;而且3 種藥劑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林間可以交替使用。好年冬屬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具有胃毒及觸殺作用。特點是脂溶性、內吸性好、滲透力強、作用迅速、殘留低、有較長的殘效、使用安全等;多蟲清內的氯氰菊酯屬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對害蟲以觸殺和胃毒為主,具有廣譜、高效、快速的作用特點,混合克蟲磷后的殺蟲劑生物效能劇增;甲刻內的吡蟲啉屬煙堿類殺蟲劑,具有廣譜、高效、低毒、低殘留,害蟲不易產生抗性,并有觸殺、胃毒和內吸等多重作用,產品速效性好,殘留期長,藥效和溫度呈正相關,溫度高,殺蟲效果好;殺蟲單為人工合成的沙蠶毒素類似物,具有較強的觸殺、胃毒和內吸傳導作用,但對蠶的毒性大、對豆類敏感[10]。
3.3 交替使用以上3 種藥劑交替,連續(xù)防治2~3次,每次防治相隔10~15 d,可以達到控制椰子織蛾危害目的。防治藥劑主要起觸殺、胃毒作用,防治時需要噴灑藥液到葉片正反兩面均濕潤,才能保證防治效果。必要時,在噴藥防治前,人工砍除棕櫚樹中下層受害葉片,集中燒毀處理,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棕櫚苗圃防治需要各業(yè)主協(xié)同行進,阻止椰子織蛾在不同棕櫚樹之間傳播。使用甲刻水分散粒劑時注意避開養(yǎng)蠶使用的桑樹和豆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