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鷹
科學技術進步、物質產(chǎn)品豐饒、舒適程度增加、生活標準提升、人均壽命延長等因素,一起助推了享受生活觀念的普遍流行。人們應該享受生活,這是源于勞動的合理回報,享受生活的態(tài)度和觀念中包含的正是勞動與享樂的平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為防止對享樂的污名化,有必要建立一種健康合理的享樂生活倫理,形成新的勞動觀,正確理解享受與勞動之間的辯證關系。勞動既為人們享受各種需要提供條件,本身也是最好的享受。
從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公布的《2019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看,2019年國內生產(chǎn)總值99086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chǎn)總值7089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另外,還有一些重要的數(shù)據(jù)可以了解我們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3元,比2018年增2505元,首超3萬,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首超2萬元,除了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費品、服務性消費,教育、文化、娛樂、醫(yī)療保健消費都大幅增加。[1]受惠于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得以享受到高質量的生活:科學技術進步、物質產(chǎn)品豐饒、舒適程度增加、生活標準提升、人均壽命延長等,一起助推享受生活觀念的普遍流行。我國人民的生活已經(jīng)從維持生存走向勞動與享樂并存,享受生活成為有時代特色的新價值。
“享受”指物質上和精神上得到滿足,“生活”是人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所以,“享受生活”是指人們從決定生存和發(fā)展的各種活動中得到物質與精神的滿足。享受生活的核心內容,即享什么樂?如何享樂?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享”有多層意思,如“享用”,指人們使用某種東西而得到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享有”,指人們在社會上取得權利、聲譽、威望等;“享?!?,指人們生活得安樂美好,享受幸福?!皹贰钡膬热菀埠茇S富,最主要指快樂,還有安樂、樂趣、愉悅、喜樂、幸福等。所以,“享樂”指享受安樂、快樂,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享受生活這個概念。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生活,這當然是時代進步和發(fā)展的新成就,但也帶來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問題,應當加以批判性審視和研究。對享樂貶斥、禁止、冷嘲熱諷的歷史并不足取,畢竟世界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迷戀、耽溺、沉醉其中的做法更不可行,歷史和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教訓都非常多。一味地追求快樂和享受,就走向享樂主義,而極端限制人的生活需求就走向禁欲主義。這既是享樂觀屢被批判的歷史原因,也是享樂觀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
有的情況下,生活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禁欲主義,最有名的是奧古斯丁。他懺悔自己的一生,曾極度厭倦生活:“我憤憤不平,我嘆息痛哭,我心煩意亂、不得安寧,我一籌莫展。我背負一個破裂的、血淋淋的、不肯被我背負的靈魂,我也不知道把它安置在哪里。無論在優(yōu)美的樹木中,在娛樂歌舞中,在清香四溢的田野中,在豐盛的筵宴中,在精美的詩文中,都得不到寧靜。”[3](P62)這樣的心靈疾患最后迫使奧古斯丁走向上帝的懷抱,可以想象,如果禁欲主義之路不通,則是心靈的失衡、崩潰與瘋狂。
的確,享樂主義和禁欲主義是享樂問題的兩個極端。所謂的享樂主義,是一種錯誤的思想與價值觀,把享受感官快樂作為人生的最大幸福,認為感官快樂,物質的、肉體的享樂是人生的目的和善惡標準。用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觀點把人看作自然生物,把人的多層次需求簡單歸結為趨樂避苦的自然本性,歸結為追求自我的感官快樂,這無疑是一種腐朽的人生觀念。[4](P2077)讓這一價值觀惡名遠播的享樂主義者,如中國古代的商紂,建酒池肉林,長夜痛飲,最后亡國;古羅馬暴君尼祿,把白天當黑夜,把黑夜當白天,烏煙瘴氣地尋歡作樂,最后自盡,克勞狄王朝終結。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享樂主義價值觀也許會以更溫和的方式呈現(xiàn),但會助長虛無主義,甚至發(fā)展出消費主義、物質主義。觀察西方文明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以享樂主義為源頭,虛無主義、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催生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各種疾患。
歷史上的禁欲主義,也稱“禁欲論”“苦行主義”,是指為了反對過度感官享受,自覺摒棄世俗歡樂,拒斥人世間的舒適、奢侈、快樂的一種嚴格自律節(jié)制的倫理學說和生活方式,有悖人性,禁欲主義也譯為“苦修理想”,是一種意志的流行與蔓延,如尼采所說:“地球是真正苦修的星球,一個角落,窩著些怏怏不樂、驕傲可厭的受造物們,它們全然擺脫不了對自身、對大地、對一切生命的深深懊惱,它們盡可能地使自己痛楚,出于對痛楚的娛樂;——大概是它們唯一的娛樂。”[5](P136)情緒上的怏怏不樂,擺脫不了的厭煩,使禁欲主義者與患病者、稟賦薄弱者有親緣性,他們極其懷疑幸福的可能,可以說,禁欲是一個人把對世界的敵意轉向自身,以一種徹底不合作的態(tài)度,走一條拒絕的道路。在社會的構成和發(fā)展中,清心寡欲的禁欲主義絕非良方佳策,設想一下:“人們崇尚清靜無為,對各種生活享受不感興趣,那么這種人對社會是毫無用處的,因為社會不能指望這樣的懶漢來供養(yǎng)維持自己的海軍和陸軍?!保?](P22)休謨的這段話無疑指出禁欲主義帶來的種種弊端:以禁欲主義為信念,會讓個人和社會喪失活力和發(fā)展的機能,最后變得死氣沉沉。
今天,在享樂問題上,禁欲主義的顧慮已不足論,與禁欲主義立場迥然不同的享受生活理論逐漸展示一種力量,在解決各種人類困境提供的方案中有巨大吸引力。同時,享樂主義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即使在享樂因為社會進步、技術發(fā)展、社會物質財富大量積累而增加,享受生活成為共識的情況下,享樂的合理性仍然受到一些質疑,這當然與享樂被一貫污名化的歷史有關,也與人類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極其匱乏的生活資源有關。
在提高生活質量的普遍愿望中,人們需要一種更為健全也更為合理的享樂觀,既不是奢靡縱欲的享樂主義,也不是心如死灰的禁欲主義。它們都與人的自然屬性、健全人性背離,與社會生活也不相容。在這一現(xiàn)實困境中,取中道原則,以明智且不乏節(jié)制的態(tài)度視享樂為人生的合理內容,建構一種享樂倫理就具有了現(xiàn)實意義。
眾所周知,休謨是一位重要的哲學家,其實也是一位政治經(jīng)濟學家,“是十八世紀這一理論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7](P150)。在休謨時代,英國因為技術改進和工業(yè)革命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時,他以一系列的經(jīng)濟學論文討論了商業(yè)、貿易、文化、社會風氣各個方面的進步,由此也帶來的人們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休謨主張建立考究的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究竟以哪一種對各社會等級或整個社會最為有利,簡樸呢還是考究?要是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地主張后者。”[6](P41)他把當時人們崇尚享受的觀念稱為“盛世的特征”[6](P21),這也是和平年代、升平繁榮之世會有的普遍觀念。休謨認為,人類的幸福來自活動、消遣和悠閑,他相信如果人們可以享受生活,“人們的消遣享受越是考究,就越不會沉湎物欲,放縱無度,因為對于真正的消遣享受來講,再沒有比這種放縱無度更有害的了”[6](P21)。享受生活不僅會提升人的道德境界,還會大大提高人們的勞動技能,保持興奮的生產(chǎn)情緒。休謨甚至認為這兩點完全取決于社會享受的程度,即人們的勞動剩余物,如果可以用來交換,成為供人消遣、娛樂、享受或滿足的商品,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就將大為提高:“一切都有了起色,面貌一新,各行各業(yè)朝氣蓬勃,干勁十足,商人更加雄心勃勃,力圖進取,制造業(yè)者更加兢兢業(yè)業(yè),精益求精,連農民扶犁也手腳輕捷格外用心了。”[6](P35)生活中如果沒有享受,也就是缺乏物質或精神的滿足,對窮人來說,經(jīng)濟貧困更顯精神自卑、無足輕重,對于富人來說,享樂就走向奢華淫欲、粗鄙不堪。
比休謨說得更透徹的是英國經(jīng)濟學家范德林特,他觀察18世紀的英國社會,并呼吁:“大可不必敦促人民省吃儉用,反而應該生產(chǎn)大量的物品,讓大家盡情享受。”[8](P21)他顯然意識到,如果不尊重和考慮人們自愛、享樂、享受生活的天性,和諧有序、井井有條的社會生活是難以想象的。對享樂可能帶來的奢靡,他相信即使隨著人民的商業(yè)活動有增無減帶來的享樂增加,它也會逐漸達到自然、恰當?shù)南薅?,因為超過限度都會自食惡果,就如暴飲暴食帶來的惡果那么一目了然。
(3)拱部小導管注漿預加固。參考方案中的設計輪廓線,在其外側布置小導管,從而為注漿提供通道,以便對頂部圍巖區(qū)域進行預加固處理。小導管的間距有所講究,彼此之間應達到30cm,同時每一根管的外傾角都應介于5~10°范圍內,管長以4~6m為宜。運用風鉆成孔的方法,將孔徑控制在5Omm水平。當完成小導管安裝作業(yè)后便可進行注漿處理,整個過程應在高壓環(huán)境中進行,控制水灰比介于1:1~0.5:1范圍內,講求先稀后濃的原則,灌漿壓力≥0.3MPa。當孔內不再吃漿時,應進行閉漿處理,整個過程時長≥5min,對應壓力應>O.5MPa。在嚴重滲水區(qū)域施工時,可采用雙漿液注漿法,此時各管搭接長度≥1m。
范德林特還認為,限制對生活的享受,必然導致消費縮減、貿易蕭條、失業(yè)增加、收入驟減,經(jīng)濟領域遭受重創(chuàng),窮人增多,一般人的生活難以為繼,甚至會導致人們普遍結婚意愿不高。范德林特的研究指出,當經(jīng)濟蕭條時,人們不得不縮緊開支:“穿得少點、差點,或者吃得少點、差點,少雇或不雇仆人,減少住房,少點燈、少用燃料、在娛樂享受上不花錢或近乎不花錢,以淡啤酒、白開水取代葡萄酒、濃啤酒,或者干脆不嫁不娶,而不得不這樣做的人現(xiàn)在確實為數(shù)不少,因為結婚費用浩大,他們負擔不起?!保?](P20-21)在范德林特生活的18世紀,連商人中都至少有四分之一是單身漢。除了個人生活、生活方式,沒有享受的生活也會給國家的安全帶來禍患,“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知道有什么別的國家,在那里可以過上愜意的生活,他們就絕不會甘心留在自己的國內忍饑挨餓”[8](P108)。
簡而言之,缺少享受的生活,無論對個人安寧、社會發(fā)展還是國家安全,都無裨益。所以,讓人們過上愜意、舒適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正是今天我們把美好生活作為奮斗目標的宗旨所在,這也是建構享樂倫理區(qū)別于享樂主義,為享樂正名的意義所在。
在歷史的回溯與相關理論或歷史素材的梳理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享樂之所以屢被污名化,就是把享樂等同于純粹的感官享受。涂爾干說:“生活意味著有機體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某種平衡?!保?](P230)在這種平衡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人在物質意義上的生存,也就是說,人類的生活中最迫切的就是生存需求,不過,“對于人們,尤其是今天的人們來說,這樣一種生活已經(jīng)不再是生活了。我們所需要的,不再只是能夠滿足我們器官正常運轉的生活,有修養(yǎng)的心靈寧可不活下去,也不愿意放棄智識上的快樂”[9](P230)。今天,人們需求的是更復雜、更豐富、滿足程度更高的享樂,滿足生存的需要只是一個基本事實,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精神與情感滿足的享受,確立一種以強調精神享受和精神提升為本質特征的嶄新的道德概念。這樣的享受只有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能得到滿足,也是在享樂與勞動的精神坐標之中建立的。盧梭指出:“當一部分人閑著而不勞動,就需要其他勞動的人協(xié)力合作才能彌補那些人懶惰坐吃的消耗?!保?0](P246)人們如果不勞動,沉迷于享樂,放縱自己的欲望,其害無窮。另外,一個人不勞動,還有一個更大的弊端,就是無法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性的人;一個人的享受不是建立在自我勞動的基礎上,就隨時可能失去或被剝奪;享受者靠仰人鼻息過活,還會發(fā)展出懶惰、軟弱、無能、欺詐、狡獪、曲意逢迎等人性之惡,貶損自己的尊嚴,使自己深受其害。
今天,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人工智能的興起,世界進入后物質主義時代,因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完全有必要建設一種關于“享樂”“幸?!薄跋硎苌睢钡膫惱韺W理論,即“享樂倫理”,它是指享受快樂的愉快體驗與情感體驗對人的善好、有益。當然,享樂本身也有豐富的道德意蘊,譬如今人所說的“共享”理念,即共同享受、享用、享有對人有好處的對象或事物。具體來說,第一,它符合人的天性,與人的自然傾向一致;第二,它有糾正人性缺點的作用,對于人的懶惰、自私、冷漠等天性加以克服;第三,它有利于私人生活和個性的形成;第四,有利于整個社會風尚的改善,人更溫厚純和,文明程度更高;第五,促進國內百工勤勉、百業(yè)興旺;第六,有利于國際貿易,促進商業(yè)文明的興盛。享樂倫理推崇享受與勞動結合,消費與生產(chǎn)結合,消遣與修養(yǎng)結合,娛樂與教育結合,舒適與忍耐結合。因此可以說,享受生活的觀念和享樂倫理的建構,其基本和核心的內容是人們如何看待和處理享樂與勞動的關系。
本文強調勞動的重要性,當然不是視享樂為洪水猛獸,而是主張直面享樂是生活重要內容的時代新課題。視享樂為道德問題,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享樂觀,重視其作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合理內容的重要性,用以指導生活的必要性。
近代以來,一方面是科學、技術、工業(yè)巨大發(fā)展帶來的社會財富驟增和人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另一方面是生活和意識之間的分裂,帶來矛盾的加劇,人處身于矛盾可以解決和以為可以解決的沖突之中,動蕩不寧。人們一般理解的解決是矛盾消失,不再存在,但是,生活的這一團亂麻很難理清,成百上千種問題層出不窮,一個問題解決,其他問題接踵而至,在窮于應付和疲于奔命中,人的心境愈發(fā)惡劣,情緒更是狂躁不寧。這一情形,無論是作為資本主義文化的矛盾,還是現(xiàn)代社會的普遍矛盾,帶來的后果都是可怖的。它把人帶到紛亂的印象中,難以得到情緒的平和與心境的安寧。在一個相對和平富庶的時代,哲學應當對此做出什么樣的回應與解釋,是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使命所在。作為一個卓有成效、成就非凡的哲學家,黑格爾在剛察覺到這一問題時便自覺擔負起哲學家的使命,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解決這一矛盾,人的永恒矛盾處境,他在《美學》中提出解決的辦法:
我們看到人囚禁在尋常現(xiàn)實和塵世的有時間性的生活里,受到需要和窮困的壓迫,受到自然的約束,受到自然沖動和情欲的支配和驅遣,糾纏在物質里,在感官欲望和它們的滿足里,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人卻把自己提升到永恒的理念,提升到思想和自由的領域,把普遍的法則和定準定為自己的意志,把世界的生動繁榮的現(xiàn)實剝下來,分解成一些抽象的觀念;因為心靈只有在虐待自然和剝奪自然的權利中才能維持它自己的權利和價值,他須把從自然方面所受到的壓迫和暴力去回敬自然。[11](P66-67)
他的解決方案只有兩個字“和解”?!昂徒狻痹诂F(xiàn)代漢語里,指不再爭執(zhí)或仇視,歸于和好。和好是指和睦,或恢復和睦的感情,爭執(zhí)是指爭論中各持己見,不肯相讓。仇視是指以仇敵相看待。通過這些概念的解析,不難看出,黑格爾所說的和解是指人們不再爭執(zhí)和仇視,歸于和好。與生活和解了的人,就像黑格爾寫到的這個小男孩:“兒童的最早的沖動就有要以這種實踐活動去改變外在事物的意味。例如一個小男孩把石頭拋在河水里,以驚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現(xiàn)的圓圈,覺得這是一個作品,在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動的結果?!保?1](P39)人們投身勞動,也是在驚奇中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梢哉f:每一個“享受生活”的人都化身為水邊的小男孩:這樣一種享受生活的態(tài)度和觀念中包含的正是與生活的和解,也就是達到勞動與享樂的平衡。
在現(xiàn)代社會,“享受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價值目標,甚至成為一個振奮人心的口號,這其中就包含著享樂的態(tài)度和享樂的內容。更何況技術的發(fā)展,豐富了人們的享受內容。讓人們放棄享受,顯然是一種不合理的做法,但是,沉溺于享受又很危險,所以,認真看待新時代的享樂問題,理解享受與奮斗、享受與勞動之間的辯證關系,也是倫理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梢哉f,享樂觀的背離反映的主要是勞動觀的缺失,不能正確地對待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很難形成良好的勞動觀、享樂觀。
首先,勞動為人們提供各種需要的滿足。一般來說,滿足是一種短暫的體驗,指對人的需求而言已經(jīng)足夠了;還指滿意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鞓氛歉械綕M意或滿足,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對于勞動中有滿足和快樂就有如下認識:“神明要求我們把勞動作為獲得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價?!保?2](P47)蘇格拉底建議人們通過適當?shù)膭趧樱褮g暢吃下去的食物盡量消化掉:“這樣的習慣是有利于健康的,而同時,對于照顧心靈,也沒有妨礙?!保?2](P7)而且,通常來說:“凡是人們會做的事情,做起來總是最容易,最迅速,最美好,而且最高興。”[12](P77)人都會有勞動能力,也在勞動中提升勞動能力,這種能力的運用本身就是愉快的,而且,人們還能從生活中樸素地認識到:從事有益于身心的勞動讓人獲得勞動成果,既創(chuàng)造財富又愉悅身心。盧梭也說:“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保?0](P15)也就是說,人們享受生活以自己付出過汗水為前提。盧梭因此認為,勞動是人不可回避的責任,更是一個人享受生活的資格保證。
把生活得好作為一項事業(yè)來追求,或作一份責任來履行,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叭祟愖钚枰臇|西,除了食物,就是衣服及住宅。”[13](P146)人們辛勤勞作就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從而得到和創(chuàng)造生活的基礎。亞當·斯密還說:“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方便品和娛樂品。但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于自身勞動,最大部分已須仰給于他人勞動?!保?3](P24)可見,人們需要的滿足離不開自己和他人的勞動,也離不開人們因為勞動而產(chǎn)生的社會合作,正是勞動使人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并發(fā)展出團結、友愛、合作等社會性。
我們還應該看到,在一個社會中,人的開化程度、文明程度越高,勞動就越重要。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在談論勞動重要性的同時,也毋庸諱言享樂的重要性,需要的滿足就是享受。另外,人們在勞動之余獲得閑暇本身也是享受的一部分,它有助于人們去培育、陶冶自己的心性,發(fā)展自己的天性,形成自己的個性。所有帶著歡樂意味的事情或對象,都可以成為享受的對象。如果對享樂一味譴責和批駁,人的感受與信念就會產(chǎn)生過大偏差,出現(xiàn)生活與理論的分離。享樂倫理之成立即在于它追問什么樣的享樂具有倫理上的正當性,享樂倫理關聯(lián)什么是人們最想去追求的東西,無論享受的對象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存在。如果人人都能以享受快樂的心情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自然可以稱之為美好生活或美好人生。
其次,享樂是美好人生的重要構成。如果只有勞作、勞動,人沒有享受、享樂,人們就會如席勒所說:“毫無節(jié)制地墮入粗野的消遣之中?!保?4](P14)閑散人的墮落在所難免,就連忙碌的人也以不同的方式變得與生活格格不入,“老是不間斷地受著日常事務的折磨,這是人的天性所難以忍受的;感官的刺激一得到饜足便死去。人身上充滿了獸性享樂的要求,厭倦了長久的辛勞,受盡了渴求行動的沖動的折磨,渴望著更好的更精致的娛樂”[14](P14)。對人的天性,如果沒有一種合理的引導和肯定,各種各樣由于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無聊之舉甚至胡作非為都難以避免。上到帝王將相,下至升斗小民,無不如此。
一個人只要追求像人一樣地活著,就有權利享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一個被剝奪了日常生活樂趣的人,也是一個喪失了人的尊嚴和價值的人,會帶來普遍的厭惡與反抗。享受生活構成生活的意義,這個主題對當事人的不可或缺,如盧卡奇所言:“生活的艱難就意味著當代意義的缺失,意味著無法解決地拘泥于無意義的因果聯(lián)系,在徒勞無益的塵世近處和天堂的遠處枯萎,意味著必須堅定不移卻不能從赤裸裸的、殘忍的物質桎梏中解放自己?!保?5](P51)他認為,生活最佳的內在力量就是要征服平庸,由日復一日和日常性帶來的平庸,享受、享樂與節(jié)日、慶典的高度關聯(lián)性,被賦予不同尋常的意義,它使一些片刻從時間冗長的消逝中突顯出來,變得可以期待、可以回憶,而這些期待和回憶的熱切情感正在于它能被不同的人們深刻體驗到。絕不能把這樣或類似這樣的生活享受等同于享樂主義,馬克思說:“哲學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結論無論對天堂的或人間的貪求享樂和利己主義,都不會縱容姑息?!保?](P123)
再次,勞動也是最好的享受。人們都希望享受快樂、幸福、美好的事物,享受生活,正如盧梭所說:“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為了要取得幸福,就必須首先知道什么是幸福。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樣簡單的?!保?0](P233)生活有它的怡人之處,盧梭看到的是人們?yōu)樯钔度胱约旱膭趧雍秃顾?,生活本身就有甜美。對盧梭欣賞有加的康德,作為道德哲學家,比盧梭走得更遠,康德提出:“勞動是享受生命的最好方式?!保?6](P107)作為18世紀的倫理學家,康德討論議題的豐富性,關注人性的深刻性,極大體現(xiàn)在他對享樂的論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康德訴諸以下文字為享樂正名:
年輕人!你要放棄滿足(娛樂、飲宴、愛情等等的滿足),就算不是出于禁欲主義的意圖要完全摒棄它,而是出于高尚的享樂主義要在將來得到不斷增長的享受。對你的生活情致的財富的這種節(jié)省由于推延了享受,實際上會使你更富有,哪怕你在生命的盡頭通常要放棄對這些財富的使用。把享受控制在你手中這種意識正如一切理想的東西一樣,要比所有通過一下子耗盡自身因而放棄整個總體來滿足感官的東西要更加有益、更加廣博。[16](P40)
康德顯然認識到享受是生活的重要價值,也相信生活中可以享受的東西內容豐富,但是耽溺于吃喝玩樂或情欲滿足,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感覺愉快和享受,正像孔子也說過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保ā墩撜Z·陽貨》)生活中只有享受的可怕結果就是無聊,而“無聊是一種壓抑人的甚至可怕的重負”[16](P108)。在康德自己一生踐行的信念中,核心內容就是勞動與享受的關系:“為了實現(xiàn)一個偉大抱負去進行按部就班、勇往直前的工作,結果就充實了時間(工作延長生命),這是使自己生活快樂但又滿足于生活的唯一可靠的手段?!保?6](P109)以工作、勞動充實時間,無疑也充實了自己的生命。
康德把勞動視為享受生命的最好方式,除了克服無聊、厭煩,當然也和黑格爾一樣,相信勞動充實人們的生活,勞動的成果會引起欣賞,產(chǎn)生財富、愉悅、意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享受到生活的快樂,對生活滿足也對自己的人生滿意,讓生活以一種心滿意足的方式結束,這當然是幸福的??档聦趧优c享樂的類似闡述很顯然是對密爾相似觀念的一種回應和擴展,作為一個著名的功利主義者,密爾說:“生活的各種享受足以使生活成為樂事,但是必須不把享受當作主要目的,而把它們看作附帶得到的東西?!保?7](P88)享樂是附帶得到的東西,當然是指它附帶于勞動或各種活動。尼采也說過:“在布滿汗水的臉上,我想到我們必須自食其力?!保?8](P9)
哲學家們在享受生活的價值中強調勞動的重要性,是因為貪圖享樂乃是人性的弱點,如果不加以克服和克制,不僅使人喪失健全的體魄,也無助于人的心靈獲得有價值的知識,所以,要以勞動作為享受生命的美好方式。當然,勞動本身是辛苦的,也會令人疲憊,但是勞動之后,通過休息消除勞累,會令人感覺愉快;勞動的成果也會帶來收獲和快樂。當然,更重要的是,享受生活的觀念會引導人們選擇給自己快樂的勞動、工作、職業(yè):“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荒艹鲞@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19](P85)這樣的勞動是異化勞動,當然不是享受,但是,當勞動是人們自愿選擇的結果,當人們能夠像馬克思所設想的那樣,“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19](P85),誰能說勞動者不幸福?馬克思所說的“隨自己的興趣”,即勞動中的樂意,這樣的勞動不僅可以滿足需要,也愉悅身心,從而成為一種享受。所以,培養(yǎng)勞動觀念與如何認識享樂密切相關。
人的享樂和對生活的享受,在今天這個科技高速度發(fā)展的時代,的確越來越成為一個問題。其實早在19世紀,席勒就感嘆道:“享受與勞動、手段與目的、努力與報酬都彼此脫節(jié)了。人永遠被束縛在整體的一個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個碎片。他耳朵里聽到的永遠只是他推動的那個齒輪發(fā)出的單調乏味的嘈雜聲,他永遠不能發(fā)展他本質的和諧?!保?0](P48)這里所說的脫節(jié)是指人們只享樂不勞動,就會缺失奮斗精神;只勞動不享樂,失去的就是奮斗動力。勞動和享樂的關系簡單地說,就是讓人們都能“有活干,有福享”[8](P38)。
一個國家的人們普遍擁有享受生活的能力,本身也是國家強盛的一個硬核指標,這是古今不易的真理。無論是政治理念還是治理國家的目標,都需要認識關于人性的這一基本事實:人的存在需要獲得滿足與愉悅,人也在對存在的闡明中得到滿足與愉悅。人類的建設成就值得稱道的是,新技術發(fā)展、經(jīng)濟增長,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受益,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和舒適是前所未有的。這使人們可以把時間、精力、興趣、熱情更多地投入對生活豐富性的創(chuàng)造中去,讓信念、理想、學問、事業(yè)心等成為人類心靈最好的守衛(wèi)者和保護者,這也是本文提出享受生活、享樂倫理的重要內容。